1米8的漢子和1米6的妹子,算最萌身高差。但是如果1米的長度不一樣,麻煩就大了。
1米的標準長度,是怎麼確定的呢?
我們先去亂七八糟的古代,看看那時候人們是怎麼湊合過的。
· 溫馨提示 ·
沒有Wi-Fi的同學可以移步下方觀看文字版
這裡是文字版
在什麼鬼都沒有時代,四大文明古國的人們要衡量東西,只能從自己身上想法子,自此冒出了各種各樣的人體測量術。
《孔子家語》有云:「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尋,斯不遠之則也。」尺、寸、尋、丈這樣的單位都是以男子身體部分為依據而建立的。
但是武大郎的胳膊腿,和武松的胳膊腿,那肯定不一樣。
這時候,就得找個說了算的人,以他的身材作為神聖的標準。
公元前2700年的古埃及,皇室的手肘長是「皇家腕尺」,約52cm釐米,長度都按這個比劃。比如著名的胡夫金字塔,高約280腕尺。
到十世紀中葉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也認為,國王擁有這個權威標準,亨利一世就以自己鼻子尖到大拇指的距離定為一個標準碼。
用手比劃是一個法子,但世界那麼大,廣袤的大地要如何測長度與面積呢?
中國隊的選手最早用腳步丈量土地,即「跬步」。邁出一腳為跬,兩腳為步。三百步為一裡,二百四十步則為一畝。即使千裡之行,也始於足下。
盎格魯撒克遜的選手的土地測量單位為「一竿」,它的長度最早被定義為在星期天離開教堂的前16名男子的左腳總長。你想想16個男子排成5又1/3個人大校徽的場面,gay裡gay氣的。
法國選手測量土地面積單位為「阿爾讓」(argent),其實也是一門玄學,它定義為一個農夫加兩頭牛一天內能犁地的面積。
除了身體,聰明的古代人們也會想到用常見的自然物品作為標準,比如穀物。
在古代中國,一寸是十二粒小米的長度,一兩是三千四百五十六粒小米的重量。所以後來有了水稻和小麥,小米就不再是中國人的主要食物——太特喵難數了。
西方人的腦洞也差不多。他們拿穀物來算錢。英國古代的法規規定,一個銀便士的重量為32粒小麥的重量。
然而自然生產的物品都不是一個穩定的量。尤其對於中央集權的帝國,沒有統一的度量衡超級麻煩。
舉個例子,皇上要一米五以上的男子服兵役,全國各地一米五的標準都不同……那場面沒法看。
所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標準量器,如商鞅變法期間向各地官府頒發的標準量器,是商鞅親自督造的。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避免量器的誤差,還會每年定期派人檢查校準。
當世界聯結在一起,因地域文化產生的各種各樣的度量衡,成了遠途貿易與交流的阻礙。一些商人們利用度量標準出現差異以隱藏價格。
18世紀,法國的政治家與科學院提出以子午線的4千萬分之一長度為新的度量衡體系——「米制」。
發展到19世紀,這種從地球周長算出來的長度,被世界廣泛接受,才終結了各種度量單位一鍋粥的局面。
一米八肯定是大高個兒,一米六肯定不是,不論是總統還是皇帝,都不能更改。
參考資料:
1.Measurement system. Lawrence James Chisholm Ronald Zupko, See Article History
2.Wikipedia:List of humorous units of measurement.
3.丘光明:《中國古代度量衡標準》,考古與文物,2002年第3期
4.李豔萍,《米制的建立(1790~1799)》,自然辯證法通訊,2004年第4期
5.[美]彭慕蘭、史蒂文∙託皮克:《貿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會、文化與世界經濟》
在形容度量的語言上,世界各地還有一些畫風清奇的詞彙,如下圖。
如果沒有工具,你會怎樣測量長度、重量、體積等等?
(點擊圖片查看最新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