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了慕容鮮卑建立的第一個王國前燕後,前秦基本上算是統一了華夏北方。
自西晉以來,長江以北第一次處於同一個政權的管轄之中。
前秦皇帝被順利衝昏了頭,不顧大家反對,計劃侵略東晉,一統江山。
第一條典故:投鞭斷流
前秦皇上苻堅決定統一東晉時,朝中大臣紛紛勸諫:
「多年戰亂,百姓貧困不堪,民心思穩,冒然發動戰爭,不佔天時;
東晉據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我軍不佔地利
東晉是由漢人建立,被國人擁護和愛戴,我們也不佔人和。」
但是,極度自負的苻堅卻回應:
「坐擁百萬大軍,我只要一聲令下,所有士兵把他們手上的馬鞭投到長江之中,足以把長江水截斷止流,所謂的長江天險有什麼好怕的呢?」
後人變以出自《晉書》中這一典故形容某一組織和陣容的強大。
民間有一句諺語 「吐口唾沫也把他淹死」估計也是出自於此典。
於是,在公元383年八月,前秦皇帝苻堅帶領八十多萬大軍從長安浩浩蕩蕩向東晉邊境出發。
前秦御駕親徵的消息傳到東晉首都建康後,晉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百官面面相覷,都慌了神。
第二條典故:東山再起
東晉宰相謝安的老家是現在的河南省太康人,出身於士族階層。
謝安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一路做官做到了高位。
但是,因同事之間,互相詆毀,相互內鬥,就辭官不做,退隱山林。
然後,謝安時常與一幫文人雅士,在會稽東山上吟詩談文,遊山玩水。
謝安在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
當時,在士大夫中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做官,叫百姓怎麼過哇?
直到國家遇到緊急困難的時候,朝廷想起了謝安。
四十多歲,已是不惑之年的謝安,才東山再起,期待著保家衛國,為國爭鋒。
後來,人們把他重新出來做官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淝水之戰中,謝安成為東晉八萬兵力的總指揮。
但是謝安不辱使命,以區區8萬晉軍,硬生生地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大軍。
此役為東晉贏來了幾十年的和平。
戰後,謝安卻因功名太盛,而被晉孝武帝所猜忌。
後來,謝安被迫前往廣陵避嫌,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
第三條典故:草木皆兵
苻堅的先頭部隊在洛澗戰役中,被附近的晉軍偷襲,被打得潰不成軍。
洛澗戰役讓前秦士氣受挫,信心喪失,同時讓一向驕傲自負的皇帝也心神不寧,彷徨不安。
哨兵報告:晉軍正奔壽陽而來。
苻堅便和苻融登上壽陽的城頭,觀察動靜。
他看見對岸晉兵,戰船密布,排列整齊,赫赫有聲,訓練有素。
再回望,北面八公山上,無數草木,西風吹過,左晃右動,好像無數士兵跑步前行。
頓時大驚。
苻堅問苻融說:你不是說晉軍是弱旅嗎?為什麼現在成這麼強大的對手呢?
後來,「草木皆兵」就成了成語,用來形容人的疑神疑鬼,神經過敏。
第四條典故:風聲鶴唳
淝水一戰,前秦大將苻融戰死。
皇帝苻堅中箭受傷。
隨後,苻堅率領餘兵,向著北方,逃命而去。
前秦殘兵,聽到風吹過的聲音不寒而慄,聽到南往的秋鶴鳴叫,也以為是晉兵在後窮追不捨。
於是。
他們饑寒交迫,日夜逃跑,逃到北方時,百萬大軍已經喪失了十之七八。
這便產生了成語:風聲鶴唳。
風聲鶴唳:形容人受過刺激後,心靈脆弱不堪,一有風吹草動,小心肝都已經忍受不了。也用來形容人岌岌可危的處境。
第五條典故:折屐齒
淝水之戰,收復壽陽後,前方將領謝石和謝玄,立即派信使飛馬馳鞭往首都報捷。
當時,謝安正與客人在客廳下棋。
看到捷報後,謝安不露聲色,隨手把信箋放在一旁,繼續埋頭下棋。
客人看見是前方信使來報。
忍不住問:戰況如何?
謝安慢吞吞地說:孩子們把秦人打敗了。
客人聽了,跳將起來,棋也顧不得下了。
立即告辭,想迅速把消息轉告世人。
送走客人,謝安再也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在跨過門檻時,踉踉蹌蹌,把木屐上的齒都給碰斷了。
這是典故「折屐齒」的來歷。
這個成語用來形容喜訊來臨,控制不住愉悅的心情。
五條典故就講完了。
淝水之戰後,華夏北方大地,又將迎來一幕幕變故。
也為鮮卑慕容的再一次崛起,創造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