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杞縣:崔永松用心去探索 黃土地裡刨出「綠色」致富路

2020-12-04 央廣網

央廣網開封11月25日消息(記者 汪寧 通訊員 司利強 葉中琳 陰行)「蔬菜界的『綠富美』——羽衣甘藍在咱們中原地區屬罕見的蔬菜。俺村農民崔永松一次偶然的機會『傍』上了羽衣甘藍,憑著他那股執著勁,從初次相識、摸索試種、規模種植,苦苦追求,經歷了七年的歷程,成功走出了一條特色種植的發展之路,輕鬆進帳超百萬元,帶動67名貧困群眾就業致富。」11月24日,河南省杞縣平城鄉羅寨村駐村第一書記趙普義深有感觸。

素有「補鈣蔬菜之王」之稱的羽衣甘藍,原產於歐洲,是一種自帶植物鮮味的蔬菜,因而也被稱為「天然味精」。其100g含鈣率14%,維生素A308%,維生素C200%,維生素K1021%。且具有蔬菜所特有的低脂、低熱量、高膳食纖維的特點,人稱它為「對人體最好的蔬菜」,是所有以健康出名的蔬菜中,最受歡迎一種,多年來一直穩居超級蔬菜的冠軍寶座。

崔永松,1985年出生,高中畢業後與大多同齡人一樣,結婚生子,外出務工,過著平淡無奇的日子。

「2012年底,崔永松的妻子曹改霞的哥哥在山西太原做海鮮生意,快過年了生意較忙,崔永松就去幫了幾天忙,從此改變了崔永松創業致富的人生。」村黨支部書記崔誌喜說。

「我認識羽衣甘藍,就是在這裡認識的,那時候在太原蔬菜市場一斤賣八塊錢。我就問我哥,咱老家能種不?他說這菜是個『金貴』菜,從國外引進的,在咱們老家可能種不了。」崔永松說。

「羽衣甘藍」這個名字就在崔永松心裡紮下了根:「那時候我就想,能在自家肥沃的土地上種出羽衣甘藍是多麼好的事呀!」

崔永松的執著感動了賣羽衣甘藍的商販:「這種菜在浙江杭州、麗水有種植戶,你去看看吧!」

「因為那時羽衣甘藍在國內很稀有,種植戶和商販一般不會透露相關的種植信息。2013年4月,我懷揣著夢想,到浙江跑了一周也見到一片羽衣甘藍。」崔永松很無耐。

不甘心的崔永松就在網上查找,這一查讓崔永松大吃一驚,更加堅定了試驗種植羽衣甘藍的信心。

於是,崔永松就開始在網上求購羽衣甘藍種子。

2013年5月,快要收小麥了,崔永松就按照種子包裝上的說明,育了一畝地的羽衣甘藍苗。

妻子曹改霞怕他試驗不成功,收了小麥後把自家3畝地和崔永松育的羽衣甘藍苗地全部種上了玉米。

曹改霞面帶羞澀地笑著說:「玉米長1米高了,可育苗地裡的羽衣甘藍苗沒怎麼受影響,永松就趁我不在家把育苗的一畝地玉米全砍了。為這,我倆還鬧了一個月彆扭。也可以理解哈,我怕種植不成功了,這個秋季兒就沒收成了。」

崔永松在網上收集種植技術,天天守在地裡,觀察羽衣甘藍的成長過程並記錄下來。一個月後,羽衣甘藍葉片形態美觀,成皺葉、波浪形、鳳尾狀,葉片青翠欲滴。

靠採摘羽衣甘藍脫貧的陳新房說:「記得那年,永松採摘了一批,用泡沫箱裝車連夜送往山西太原,在市場上以8元的價格出售,這一趟他掙了4000多塊錢。」

天有不測風雲,一場大雨過後羽衣甘藍死掉一多半。在家人的埋怨聲中,崔永松把剩下的羽衣甘藍精心打理,生長的非常好,這期間他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種植管理經驗,當年收穫了2萬多元。

嘗到甜頭的崔永松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的成功。2014年開始擴大規模種植,開春流轉土地20畝;2015年種了35畝;直到2019年在駐村幹部的幫助下流轉土地擴種了110畝,又在杞縣城郊鄉北花園村轉租15座蔬菜大棚,開始試驗在設施農業條件下種植羽衣甘藍與露土地種植的產量、質量有什麼區別。

因羽衣甘藍產量高,一畝地可產4000至5000斤。崔永松不滿足於一個太原市場,在駐村幹部的幫助下,通過網絡直播帶貨,將羽衣甘藍賣到了蘭州、濟南、石家莊、北京等地的蔬菜市場,年產值達到200萬元。

「羽衣甘藍是一種耐寒的蔬菜,一年四季都在呈現著的美感,特別是冬季,仍能保持著獨特的格調,可以成為讓人感動著的美麗,色彩斑斕,芳香誘人,冬有春美,春有夏韻。」崔永松對自己追求的事業充滿了信心,2021年打算流轉土地500畝,三年達到2000畝,形成產業鏈,打造成為集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集散地,帶動更多的群眾一同致富。

「創業的路上崔永松並沒滿足現狀,他又開始試驗著做『速凍』羽衣甘藍保鮮食品深加工,雖然幾次實驗均沒成功,但有他自強不息執著的精神,相信不久會實現他的夢想。」羅寨村脫貧攻堅幫扶單位、杞縣醫藥公司經理鄭磊介紹,2017年,崔永松註冊了杞縣土中鮮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帶動本村30多名貧困群眾長期務工管理採摘羽衣甘藍,每人每天工資80-120元,到了採摘旺季,他就吸收周圍村莊的貧困群眾和農戶130多人務工就業。

相關焦點

  • 劉卉:帶領村民在「黃土地」上育出「綠產業」
    《中國人大》全媒體記者王萍 通訊員張世勳11月24日北京報導:「我們不僅從泥土地中刨出綠色產業『金蛋蛋』,還將在農旅結合產業中實現更好的發展(代表供圖)一畝半「黃土地」,孵化出食用菌綠色產業「農村創業之路是艱難的,尤其是對當時僅有中專文化的我……」劉卉告訴記者。1990年,職業中學畢業後,20歲的劉卉沒有像同期畢業的同學一樣,留在城裡工作,而是選擇回到了當時所有畢業生都不願待的農村,在黃土地裡尋生機。
  • 石惠萍‖ 我深愛著的黃土地
    我深愛著的黃土地 我深愛著的黃土地 流動的是溫柔的曲線 挺起的是光禿禿的山梁 嗩吶一響 吼出了黃土地人的高亢 我深愛著的黃土地 厚積了一個冬的滄桑 在高原女人拾野菜的籃子裡
  • 退役軍人張鋒在海南走上農業創業路 帶領農戶增收致富
    退役軍人張鋒走上農業創業路,帶領農戶增收致富  百香果園裡當「尖兵」張鋒在果園裡觀察百香果的長勢。在陵水黎族自治縣文羅鎮道路旁,張鋒的百香果園裡,一個個飽滿的百香果掛在枝條上,在陽光的照耀下顯現出誘人的光澤。  張鋒是河南人,1995年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飛行學院,畢業後,進入海軍航空兵某部任司令部參謀。2001年,由於部隊整體調防,張鋒來到海南,就此在這裡紮下了根。
  • 肅南縣馬蹄鄉拓出生態畜牧業致富路
    「咩咩咩咩……」近日,在肅南縣馬蹄鄉黃草溝村鑫源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初生的小羊羔圍著羊媽媽親暱地撒著歡兒,羊圈裡的熱鬧勁兒,讓合作社負責人樊得勤夫婦心裡樂開了花兒。    「今年,我家的560隻生產母羊目前已接羔150多隻,陸續還會有更多的母羔生產。對我們牧民來說,接羔就是接來了福氣,幼羔的健康狀況不錯,今年羊肉價格穩中有升,收益很樂觀。」
  •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飾,特色種植走上致富路
    在裁剪、折花過程中,李夢媛和另一位叫吳桂花的女工指導著遊客將純白色的一匹亞麻布料裁剪成或長或方的條條塊塊,再把它們摺疊出蓮花、月牙、魚兒、蓮蓬等不同的花樣,放入染鍋,繼續控溫煮染。接下來是見證奇蹟的時刻,不過二三十分鐘,白布進去,花布出來,讓人眼前為之一亮。那些披上沉靜綠色、溫暖黃色、熱情茶色、凝重黑色的蓮花、月牙、魚兒、蓮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儼然一件件藝術品了。
  • 廣東始興縣有一條最美的河南路,綿延十幾裡的落羽杉,景色美如畫
    這條種滿落羽杉的公路是始興人很多人都知道的一條道路,這條道路叫做河南路在這條公路旁有一個村子就叫做河南村我想這條公路就是以此村命名的。始興是一個特別重視保護風景資源的縣城,河南路這條路上的落羽杉每一棵都掛上了保護牌,高大的落羽杉種在道路兩旁人們就像穿行在綠色通道中。河南路這是一條縣道,去紅圍和銅鐘寨都是需要經過這條美麗的公路的。
  • 小小縫紉機 「踏」出村民致富路
    點擊播放 GIF 0.0M小小縫紉機 「踏」出村民致富路隨著政府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2016年她萌發了創辦一家縫紉合作社的想法,不僅可以實現自己的「老闆夢」,還可以帶動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但是,創辦合作社需要幾十臺縫紉機、場地、前期資金投入和員工僱用等諸多現實問題使她愁眉不展,好在通過幫扶幹部的溝通、協調,村委會為她免費提供創辦場地,村民們也紛紛為她出點子。在大家的努力下,很快合作社順利成立,並投入生產。
  • 海鱸魚「遊」出的一條致富路
    他說珠海養殖海鱸魚還不錯,想往這方面發展,問我去不去。我想著農家人學門技術也不錯,就跟著他去了珠海。」就這樣,謝桂塘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轉戰漁業養殖。在珠海的那段時間,謝桂塘一邊幫助老闆管理80多畝10個塘的海鱸魚,一邊向當地養殖戶學習海鱸魚養殖技術。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門外漢」到事事精通的「行家裡手」,謝桂塘投入的不僅僅是精力。
  • 打通致富「經絡」 書寫「綠色」人生
    可誰曾想到,三十年前的庫布其,被當地人稱為「死亡之海」,流傳著「沙裡人苦,沙裡人累,滿天風沙無植被;庫布其窮,庫布其苦,庫布其孩子無書讀;沙漠裡進,沙漠裡出,沒水沒電沒出路」的民謠。  出生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塔拉鎮杭錦淖爾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王文彪,與庫布其沙漠「徵戰」三十餘載。
  • 小蚯蚓引出致富路
    剛剛孵化出的小蚯蚓。 賈立明正在王顯成老人的蚯蚓地裡查看當季蚯蚓生長情況。
  • 杞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_土地規劃_土地資源網
    河南是傳統的農業大省,農業在全國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杞縣作為典型的農業大縣,主要農業經濟指標在開封名列前茅,是國家黃淮海農業綜合開發區,素有「中原糧倉」之美稱,是國家糧棉生產和出口基地縣,屬小麥、棉花、肉類、油料全國百強縣,是國家瘦肉型豬、板山羊生產和出口基地縣。抓住河南省東引西進戰略實施的有利時機,發揮綜合比較優勢,促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的建設。  四是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
  • 黎平茅貢鎮:特色鱘魚養殖 「鱘」出致富新路
    近日,走進黔東南州黎平縣茅貢鎮樟洞村興樟合作社冷水魚養殖基地,數十個大小不一的中華鱘飼養池裡,魚翔淺底,自由嬉戲。養殖工人石蓉芳正在飼養鱘魚,「自從加入鱘魚養殖,生活在一天天的向好發展。」在參與鱘魚養殖之前石蓉芳還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村裡養殖冷水魚,他和妻子入股參與養殖,並常年在基地裡務工,入股、務工的雙重收入改變了家裡一貧如洗的經濟狀況。   「這三年以來,我們的生活有很大改善。鱘魚養殖效益不錯,我們夫妻兩也入了股,在基地務工每人每個月2000塊,兩個人就是4000塊工資。」
  • 小蚯蚓引出致富路(圖)
    剛剛孵化出的小蚯蚓。 賈立明正在王顯成老人的蚯蚓地裡查看當季蚯蚓生長情況。
  • 66萬字的三國演義寫在一張宣紙上杞縣這些令人叫絕的非遺手藝煥發...
    近年來,杞縣深入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包括國家級非遺項目「杞人憂天傳說」在內的百餘種傳統文化正煥發新時代活力;嗩吶、醬菜、伊尹傳說、剪紙等非遺項目更是聲名遠播。杞縣現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01個。一項項傳統藝術在當代社會得以延續與創新,杞縣文化正在向世界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 伊川縣鴉嶺村:小蝸牛帶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這樣的好事兒,一共惠及鴉嶺鎮100戶貧困戶,小小的蝸牛將「馱著」貧困戶走上致富路。這樣的好事兒,一共惠及鴉嶺鎮100戶貧困戶,小小的蝸牛將「馱著」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46歲的楊紅單是鴉嶺鎮樓子頭村村民,家中上有70多歲的母親,下有兩個正在上學的孩子,愛人早年過世,一家人全靠楊紅單在外務工過活。「今年老娘中風了,行動不便,我也因為腰椎間盤突出及多種慢性病不能幹重活兒了,只能回家務農。」
  • 新疆焉耆:手工芨芨草掃把「扎出」致富路
    山裡的野薄荷、漫山遍野的芨芨草都是致富的「天然寶庫」。為了讓村民持續不斷地增收,焉耆縣文旅局駐七個星鎮霍拉山村訪惠聚工作隊因地制宜,因戶施策,鼓勵村民克來木·哈力克和幾個村民一起成立了合作社,並吸納全村的64戶貧困戶製作芨芨草掃把,大家一起賺錢增收。54歲的村民多力坤·託乎提就在工作隊的幫助下,做起了掃把。
  • 雲南百花嶺:「青鳥」探出致富路
    2019年12月21日的傍晚,拍完夕陽在天邊映射出的最後一抹玫瑰紅後,前來參加國際觀鳥周活動的幾位遊客沿著彎曲的山路,一起向山下的客棧走去。這是他們第二次來百花嶺。吸引他們再次光顧的這個位於雲南保山市隆陽區深山裡的少數民族村寨,過去曾長期為窮困所累。如今,這裡百鳥投林、鳥語花香,一條以觀鳥為核心的生態經濟產業鏈在逐漸成熟。
  • 重慶廟壩村:依靠生態綠色致富,上門女婿回鄉了
    18年後,他靠山吃山選擇發展,成了家鄉的致富能人。  梁大文轉變的背後,是重慶市南川區山王坪鎮廟壩村在脫貧攻堅戰中,堅持綠色發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走上綠色致富之路的生動體現。如今,當初那個偏僻荒涼的小山村,已經成為小有名氣的鄉村旅遊目的地,農民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4600元增長到2019年的2.8萬元。
  • 仙人掌 「指出」致富路
    原標題:仙人掌 「指出」致富路   利辛縣孫廟鄉幸福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張殿臣不等不靠,在駐村第一書記王健的幫扶下搞起了仙人掌盆栽種植,不到兩年便有了很好的收益。
  • 「鞭炮王」搖身一變成了「香菇明星」,攜村民同走致富路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運海正值炎熱的夏季,嵩縣的黃莊鄉南河川連片的香菇基地香菇子實體長勢喜人,大棚內夏香菇長得蓋大肉厚柄短,令人食慾頓起,愛不釋手。6月20日,當參加第二屆豫西(嵩縣)夏季香菇觀摩會的專家和種植大戶來到黃莊鄉油房村觀摩時,一個面色黝黑的中年男子說:「做鞭炮一家致富汙染環境,種香菇能帶領更多的貧困群眾致富奔小康,想過幸福的生活還得走綠色發展道路。」這個男子叫王小黑,是嵩縣當地有名的「鞭炮王」。2000年,他在油房村辦起了全縣惟一的一家鞭炮廠,曾經生意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