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開封11月25日消息(記者 汪寧 通訊員 司利強 葉中琳 陰行)「蔬菜界的『綠富美』——羽衣甘藍在咱們中原地區屬罕見的蔬菜。俺村農民崔永松一次偶然的機會『傍』上了羽衣甘藍,憑著他那股執著勁,從初次相識、摸索試種、規模種植,苦苦追求,經歷了七年的歷程,成功走出了一條特色種植的發展之路,輕鬆進帳超百萬元,帶動67名貧困群眾就業致富。」11月24日,河南省杞縣平城鄉羅寨村駐村第一書記趙普義深有感觸。
素有「補鈣蔬菜之王」之稱的羽衣甘藍,原產於歐洲,是一種自帶植物鮮味的蔬菜,因而也被稱為「天然味精」。其100g含鈣率14%,維生素A308%,維生素C200%,維生素K1021%。且具有蔬菜所特有的低脂、低熱量、高膳食纖維的特點,人稱它為「對人體最好的蔬菜」,是所有以健康出名的蔬菜中,最受歡迎一種,多年來一直穩居超級蔬菜的冠軍寶座。
崔永松,1985年出生,高中畢業後與大多同齡人一樣,結婚生子,外出務工,過著平淡無奇的日子。
「2012年底,崔永松的妻子曹改霞的哥哥在山西太原做海鮮生意,快過年了生意較忙,崔永松就去幫了幾天忙,從此改變了崔永松創業致富的人生。」村黨支部書記崔誌喜說。
「我認識羽衣甘藍,就是在這裡認識的,那時候在太原蔬菜市場一斤賣八塊錢。我就問我哥,咱老家能種不?他說這菜是個『金貴』菜,從國外引進的,在咱們老家可能種不了。」崔永松說。
「羽衣甘藍」這個名字就在崔永松心裡紮下了根:「那時候我就想,能在自家肥沃的土地上種出羽衣甘藍是多麼好的事呀!」
崔永松的執著感動了賣羽衣甘藍的商販:「這種菜在浙江杭州、麗水有種植戶,你去看看吧!」
「因為那時羽衣甘藍在國內很稀有,種植戶和商販一般不會透露相關的種植信息。2013年4月,我懷揣著夢想,到浙江跑了一周也見到一片羽衣甘藍。」崔永松很無耐。
不甘心的崔永松就在網上查找,這一查讓崔永松大吃一驚,更加堅定了試驗種植羽衣甘藍的信心。
於是,崔永松就開始在網上求購羽衣甘藍種子。
2013年5月,快要收小麥了,崔永松就按照種子包裝上的說明,育了一畝地的羽衣甘藍苗。
妻子曹改霞怕他試驗不成功,收了小麥後把自家3畝地和崔永松育的羽衣甘藍苗地全部種上了玉米。
曹改霞面帶羞澀地笑著說:「玉米長1米高了,可育苗地裡的羽衣甘藍苗沒怎麼受影響,永松就趁我不在家把育苗的一畝地玉米全砍了。為這,我倆還鬧了一個月彆扭。也可以理解哈,我怕種植不成功了,這個秋季兒就沒收成了。」
崔永松在網上收集種植技術,天天守在地裡,觀察羽衣甘藍的成長過程並記錄下來。一個月後,羽衣甘藍葉片形態美觀,成皺葉、波浪形、鳳尾狀,葉片青翠欲滴。
靠採摘羽衣甘藍脫貧的陳新房說:「記得那年,永松採摘了一批,用泡沫箱裝車連夜送往山西太原,在市場上以8元的價格出售,這一趟他掙了4000多塊錢。」
天有不測風雲,一場大雨過後羽衣甘藍死掉一多半。在家人的埋怨聲中,崔永松把剩下的羽衣甘藍精心打理,生長的非常好,這期間他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種植管理經驗,當年收穫了2萬多元。
嘗到甜頭的崔永松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的成功。2014年開始擴大規模種植,開春流轉土地20畝;2015年種了35畝;直到2019年在駐村幹部的幫助下流轉土地擴種了110畝,又在杞縣城郊鄉北花園村轉租15座蔬菜大棚,開始試驗在設施農業條件下種植羽衣甘藍與露土地種植的產量、質量有什麼區別。
因羽衣甘藍產量高,一畝地可產4000至5000斤。崔永松不滿足於一個太原市場,在駐村幹部的幫助下,通過網絡直播帶貨,將羽衣甘藍賣到了蘭州、濟南、石家莊、北京等地的蔬菜市場,年產值達到200萬元。
「羽衣甘藍是一種耐寒的蔬菜,一年四季都在呈現著的美感,特別是冬季,仍能保持著獨特的格調,可以成為讓人感動著的美麗,色彩斑斕,芳香誘人,冬有春美,春有夏韻。」崔永松對自己追求的事業充滿了信心,2021年打算流轉土地500畝,三年達到2000畝,形成產業鏈,打造成為集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集散地,帶動更多的群眾一同致富。
「創業的路上崔永松並沒滿足現狀,他又開始試驗著做『速凍』羽衣甘藍保鮮食品深加工,雖然幾次實驗均沒成功,但有他自強不息執著的精神,相信不久會實現他的夢想。」羅寨村脫貧攻堅幫扶單位、杞縣醫藥公司經理鄭磊介紹,2017年,崔永松註冊了杞縣土中鮮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帶動本村30多名貧困群眾長期務工管理採摘羽衣甘藍,每人每天工資80-120元,到了採摘旺季,他就吸收周圍村莊的貧困群眾和農戶130多人務工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