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佛教的佛,法,僧是什麼嗎?

2021-01-15 守護金剛

1.「佛」在梵文中翻譯過來是「覺悟」的意思。並非神話後,金光閃閃法力無邊的想像。而是那些世上那些真善美助人為樂的好人。佛像,是對聖人精神的紀傳承和人世間一切真善美的供養。

2.「法」傳承下來的就是佛經。佛經其實和世間一切的學問一樣。是一種經歷的總結和感悟,一種對思維邏輯的描述,一種精神的傳承。一般人都是對神神鬼鬼的痴迷,還會看不到佛陀真實的想法。去掉神神鬼鬼的概念,你會看到歷史上最精彩的對話,你會看到佛陀對生物學,健康學,心理學最美的表達。

3.「僧」是守護佛經傳承的人。最純種的僧人也傳承著佛陀最真實的寓意。而今天大多的也只是,穿著出家人衣服假裝修行的俗人。

4.信教與不信教其實沒什麼差別,你是你,佛是佛。你信他,但你不是他。所以真善美的人是佛,而被封做佛的人並不一定真善美。我們我們信的是真善美,並非什麼叫做佛的人。

相關焦點

  • 佛教「三皈依」是什麼意思?什麼是「佛法僧」?
    「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時一刻不能離開。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皈依老師,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告訴我,這「三皈」就像我們在臺灣,那個時候從臺北到高雄坐火車,這「三皈」是什麼?就是火車票,你有這張票才能上車;而且時時保留著,路上要查票,不能丟掉,到達站後這票要交回去。
  • 佛法開示:佛非拜、法非善、僧非乞、戒非縛,修行四法
    有一次佛陀問舍利弗說:舍利弗啊,我常教導你們入菩提聖道,但是你知道菩提道的方法是什麼嗎?這個時候舍利弗就回答說:佛所說的方法即是八聖道。在禪林釋疑中,常常遇到有很多人常以問佛法的空性,經過對話中的了解,實際上這些人連佛法最基礎的法義都不曾明白。
  • 佛法僧三寶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經常講的佛法僧三寶,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一,佛。「佛」這個字,是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翻譯過來是「智慧、覺悟」的意思。那為什麼不直接翻譯成「智慧、覺悟」,而採用音譯呢?佛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和他一樣的智慧德能,也就是佛性,一切眾生本來都具足。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後便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為什麼我們不能覺悟,就是因為「妄想、執著,這是我們不能覺悟的病根所在。妄想、執著是一切迷惑、煩惱的根源,妄想、執著去掉一點,我們就自在一點,覺悟一點。什麼時候把妄想、執著斷得乾乾淨淨了,我們的佛性就重新恢復了。
  • 信了這麼多年佛,你真的理解「佛」的含義了嗎?
    中國百姓歷來以信仰佛教者居多。那麼信了這麼多年佛,拜了這麼多尊菩薩,你究竟學到了什麼?你悟出了什麼?你得到了什麼?小編覺得,雖然中國佛教信眾居多,但是絕大部分人都並未真正了解什麼是佛?什麼是法?什麼是佛教?總是迷迷糊糊帶著一種懵懂和迷茫,到寺院拜佛也是人云亦云,盲目跟從。只是一味地祈求佛菩薩的加持和保佑。信佛停留在迷信層面上就不是正信的佛教。
  • 佛教:佛前供水,這4條「禁忌」,一定要知道!
    平時用於自己供養佛,禮拜佛。佛教中,供養佛有不同的方式。比如有供養水、供養花、供養水果、供養香等等很多。我們要明白,無論給佛供養什麼,都要發心正確,不要有「賄賂」佛的想法在裡面。佛說「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你以清淨的心態去供養佛,就會得到清淨功德。如果以「交易」的想法去供養佛,就失去了供養的真正意義,一切功德,都會散掉。
  • 佛教界必讀:從雞足山隱修僧看佛教精神的回歸
    雞足山中的隱修僧(圖片來源:資料圖)「來自寶島的佛門犀利哥」——如果不是老老實實打開這部關於雞足山隱修僧見寬法師的紀錄片,一分一秒看下去,這個頗有些噱頭的名字,或許會先入為主地給人以「譁眾取寵」之感。但是,當看完法師在風中舞動的最後一幕,在震撼並感動於他的率直與灑脫之後,你曉得,這是又一則有關信仰與修行的生命故事。
  • 佛法僧三寶的含義
    早課上的僧人(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在佛教中,信徒是以佛、法、僧的三寶為皈信或皈敬的對象,而不是崇拜流行於民間的諸神,故在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最初度化在家信徒,即授三皈。
  • 佛教是不是有神論?佛陀是佛教中的「神」嗎?還有佛?
    哈嘍,你好,我是大頭娃娃,歡迎你來到我的腦洞錄。今天想聊一個有意思的事,那就是佛教到底有沒有所謂的神或上帝存在?如果有神,那神是誰?如果沒有,那佛和佛陀又算是什麼?小時候經常見別人佩戴玉佩,還有一句俗語這麼說「男戴觀音女戴佛」。
  • 一則佛教故事告訴你:供僧怎麼獲得殊勝功德!
    學佛人都知道想要日日做功德,就要如法供養佛法僧寶,特別是末法時代,佛法的傳承只是依靠僧眾,世俗的信仰和佛學文化是依靠諸僧信來發揚的。正如虛雲老和尚所說:佛、法二寶,賴僧寶扶持,若無僧寶,佛法二寶無人流布,善根無處培植,因此齋僧功德最大。
  • 在佛教僧團裡,有一些和尚會棄僧還俗,據統計有2種人容易還俗
    這也成為後世佛教整個僧團,一致公認的紀念佛的一種方式。現如今,很多人到寺廟裡來,實際上都是有求而來,比如說:求財富、求健康、求姻緣等等,而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無欲的信仰。不過,佛教這個大門對所有人敞開,從佛教的思想教義來看,無論理由如何,你只要禮拜佛,供養佛,這都會有一定的功德。
  • 紫胸佛法僧,你以為這是一位得道高僧?這其實是一種鳥,異常美麗
    大家對佛的印象是什麼樣的?對僧的印象是什麼樣的?佛形態各異,但是普度眾生;僧一身袈裟,但是心懷悲憫。「佛、法、僧」作為佛教三寶,能用上這個名字的人們肯定會以為它的行為表現就跟真正的佛一樣吧!紫胸佛法僧名字的來源也確實和佛有緣,日本的平安時代,大概就是我國唐朝時期,當時日本僧人在寺廟裡見到一種非常美麗的鳥,叫聲類似於日語中的「佛、法、僧」三個字的讀音。再加上這種鳥的羽毛非常豔麗,而「佛、法、僧」正好是佛教三寶,於是就用這個名字來稱呼這種鳥了。
  • 《西遊記》是揚佛禁錮道教還是佛教,宣揚道教?
    是要捨近求遠嗎?還是因為佛教的能力高於道教?2、在西遊記中遇到的許多災難都是由道教神的騎士等造成的。當孫悟空發生時,大多數人最終只能從佛教得到解,比如真假美猴王,最終由如來解決。3、孫悟空大鬧天宮,天婷自己解決不了嗎?最後,我們需要找到佛祖祖才來制服這隻猴子。
  • 唐代君主狂熱崇佛,會昌滅佛大傷元氣,佛教再也不復盛況
    印成之後凡官在五品之上及各州的刺史每人發給一卷,如果看見僧尼行為與經文不符,宜公私相勸令其遵行,唐太宗出於政治目的,還下令在舊戰場建寺廟七所,度僧三千,超度雙方亡靈,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從印度求法回國,朝廷為他組織了大規模的譯場,開始翻譯佛經,在當時影響很大。武則天上臺扶政之後,把對佛教的崇拜又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湖。
  • 一念修行,法身等佛
    每至一寺群僧出迎必撞鐘請餘禮佛餘口號二十字書扇曉之(袁枚)逢僧我必揖,見佛我不拜。拜佛佛無知,揖僧僧現在。詩人與佛教保持一定距離,思想上並沒有受到佛教的影響。詩人晚年的作品,呈現出坦然的心態。詩人作品中透露出佛教「虛無」的思想,但他並沒有陷入悲觀的情緒,反而表現出樂觀通達的態度。
  • 佛教:「盂蘭盆」法會,超度祖先亡靈,離苦得樂
    導語:人間真好,下輩子你還想來嗎?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但是要明白,人身難得,並不代表人身最可貴,只是說今生失去人身,來生想要再得人身,就很難了。至於天道,就更別想了。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今生失人身者,大都去了三惡道,所以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佛教都會舉行「盂蘭盆」法會,意為解救在惡道受苦的眾生,有佛教信仰的,也會在這一天,超度祖先亡靈。盂蘭盆節也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祭祀節日之一,我們稱之為「中元節」。在佛教中「盂蘭盆節」意義很深,「盂蘭」是梵語,意為「倒懸」,就好像把人倒掛起來一樣,是很難受的。
  • 佛教「六度波羅蜜」,你知道是什麼嗎?
    本篇文章,小編就和大家普及一下這個佛教常識。一、布施「布施」是佛教六度波羅蜜之首。一個人要想積累善業、積累福報,得從布施開始。我們也常說那句話,「要舍才會有得」,不善於布施,是難以培植更多的福報的。佛教講三世因果,「今生富貴為何因?前世齋僧濟窮人」。
  • 佛教27個最基本的常識,你都知道幾個,最後一個知識關係到你一生
    佛教27個最基本的常識,你都知道幾個,最後一個知識關係到你一生。一,什麼是佛?佛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覺者,釋迦牟尼佛說過,一個普通人也就是凡夫從初發心到成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而且成佛後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來修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靠自力成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漫長時間,佛有無量無邊,我們常說的佛即指本師釋迦牟尼佛。
  • 佛陀詳解阿難的七個夢,預言佛教衰微的末法時代
    白衣(百姓)乘機上座,輕慢僧寶,誹謗比丘,毀壞塔寺。第四個夢呢?——第四個,夢見比丘法衣不全,躑躅在荊棘之中!佛陀顯然有些激動了,說道:是說未來的比丘,捨棄法衣不穿,棄戒樂俗,蓄養妻子,這真是大法的不幸。第五個夢呢?——第五個,夢見茂密的森林中,有很多的山豬扒掘旃檀大樹的樹根!
  • 後藏近萬藏傳佛教僧俗信眾接受長壽灌頂
    後藏近萬藏傳佛教僧俗信眾接受長壽灌頂 2014-09-18 18:07:06來源:新華網作者:責任編輯:姚培碩   18日,後藏日喀則近萬名藏傳佛教僧俗信眾在班禪駐錫地扎什倫布寺接受長壽灌頂
  • 佛教屬於有神論還是無神論?
    但佛教卻不以神為信仰的對象,佛教所信仰的對象是佛、法、僧,稱為三寶。佛是經由修行,而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究竟真理而成,佛不是神;法是佛所說的真理;僧則是依佛、法而出家修行的人。因為佛教不以神——上帝為信仰的對象,所以佛教可以說是無神論者。然而,佛教的無神論,不同唯物論者的無神論。唯物的哲學,就是認為宇宙人生的本質是物質,精神只是物質的產物。有物質才有精神,沒有物質也就沒有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