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蛋白質去乙醯化CobB與原核第二信使c-di-GMP間的雙向調控通路

2021-01-12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2019年8月17日,生物化學領域知名期刊The EMBO Journal在線發表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學研究院陶生策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Interplay between the bacterial protein deacetylase CobB and the second messenger c-di-GMP,該研究揭示了細菌去乙醯化酶CobB和原核第二信使分子c-di-GMP在體內的相互調控關係。該研究分兩個層面:1. 首次發現c-di-GMP與CobB有較強結合併通過結合調控CobB的蛋白質去乙醯化酶活性, 2. 進一步發現c-di-GMP的一個重要合成酶DgcZ的乙醯化可被CobB特異去除,乙醯化的去除可改變DgcZ的活性,從而調控細胞內c-di-GMP的水平。

環二鳥苷酸cyclic di-GMP / c-di-GMP是在細菌中廣泛存在的第二信使分子,於1987年由Moshe Benziman等在醋酸纖維桿菌中首次發現,迄今為止,已經發現了c-di-GMP在細菌運動、生物膜形成、毒力以及轉錄調控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作為第二信使分子,c-di-GMP可以全局性地調控細菌的生理過程,但是其與能量代謝通路的關係至今仍未知。

CobB是細菌中第一個被發現的蛋白質去乙醯化酶,屬於Sir2家族去乙醯化酶,在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CobB可廣泛地調控細菌的生理功能,如乙醯輔酶A合成、細菌趨化性運動以及DNA解螺旋等。但是,細菌體內調控CobB活性的因子卻極少有報導。

在本研究中,首先,研究人員利用大腸桿菌蛋白質組晶片(包含4016種大腸桿菌所編碼的蛋白質),發現c-di-GMP與CobB具有較強的相互作用。進一步的體內實驗表明,在大腸桿菌中c-di-GMP通過結合抑制CobB的去乙醯化酶活性進而調控CobB-Acs-CoA途徑中乙醯輔酶A的最終合成。通過位點突變實驗,發現c-di-GMP結合在CobB N端的R8,R17以及E21 等3個胺基酸殘基上。通過序列比對發現,這三個位點在原核生物中廣泛保守。緊接著,研究人員選擇沙門氏桿菌的CobB進行驗證,結果顯示c-di-GMP同樣能夠結合併抑制沙門氏桿菌CobB的活性,這些結果表明c-di-GMP對CobB的調控很可能在原核生物中廣泛存在。

其次,本研究還發現大腸桿菌的一個關鍵c-di-GMP合成酶DgcZ在體內能夠被乙醯化,且CobB可通過去除DgcZ K4位點的乙醯化而提高DgcZ的活性,並進而調控胞內c-di-GMP的水平。在分子機制方面,研究人員發現DgcZ K4的乙醯化可導致其多聚和沉澱,而CobB的去乙醯化能夠促進DgcZ蛋白的穩定性。

綜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細菌去乙醯化酶CobB和第二信使c-di-GMP的相互調控,在體內形成了一個負反饋調節通路,為c-di-GMP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效應蛋白,也為CobB在體內的調控因子提供新的證據。本研究再次展示了蛋白質晶片在新型功能發現研究方面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本項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許釗葳、博士後張海南和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張行潤。本研究的合作者包括清華大學李海濤教授,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譚敏佳研究員,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Daniel M. Czajkowsky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陶生策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本研究得到了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蛋白質機器與生命過程調控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全文連結:https://doi.org/10.15252/embj.2018100948

 

相關焦點

  • 生命體中奇妙的平衡:蛋白質去乙醯化酶CobB與第二信使分子c-di-GMP的相遇及互調
    「試一下」:我們的原初目的是在肺結核分枝桿菌蛋白質晶片進行第二信使c-di-GMP效應蛋白的全局性發現。因為當時該晶片還沒有出來,所以就先拿現成的大腸桿菌蛋白質晶片練手,結果就意外的發現了CobB。,該文章首次揭示了細菌去乙醯化酶CobB和第二信使分子c-di-GMP在體內的相互調控關係。
  • 原核生物粘菌中發現雙鳥苷酸環化酶
    triggers stalk cell differentiation in Dictyostelium」的文章,首次在一種原核生物粘菌(Dictyostelium)的所有主要類群中發現了真核生物的雙鳥苷酸環化酶(diguanylate cyclase),這不僅解答了長期以來關於誘導形態發生的一個謎團,而且也有助於解析真核生物中的相關作用機制。
  • Nature |人類STING起源於古老細菌的噬菌體防禦機制
    ,解釋了STING依賴性信號傳導的機制,並揭示原核生物抗噬菌體防禦中功能性cGAS-STING通路的保守性【10】。研究人員克隆了黃桿菌科的CD-NTase CdnE,並觀察到FsCdnE特異性合成用於調節細菌生長和細胞內信號傳導的常見核苷酸第二信使,環狀二鳥苷酸(c-di-GMP)。
  • 科學家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細菌染色體分離的調控機制
    賴氨酸乙醯化通過改變賴氨酸殘基的大小和電荷,影響蛋白質結構,進而調控蛋白的酶活性、DNA結合力、穩定性以及細胞亞定位。細胞內蛋白的乙醯化水平主要由乙醯基轉移酶和去乙醯化酶調控。  細菌染色體的分離過程調控機制長期以來並不清楚,已知由ParA、ParB蛋白和染色體類著絲粒parS組成的染色體分離複合物在染色體分離起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
  • 研究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細菌染色體分離的調控機制
    賴氨酸乙醯化通過改變賴氨酸殘基的大小和電荷,影響蛋白質結構,進而調控蛋白的酶活性、DNA結合力、穩定性以及細胞亞定位。細胞內蛋白的乙醯化水平主要由乙醯基轉移酶和去乙醯化酶調控。細菌染色體的分離過程調控機制長期以來並不清楚,已知由ParA、ParB蛋白和染色體類著絲粒parS組成的染色體分離複合物在染色體分離起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
  • 代謝物在蛋白質修飾組學及細胞生長信號中的調控作用
    (protein 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PTMs) 調控細胞生長相關信號通路,影響生長發育過程。與修飾過程不同的是,代謝物修飾蛋白質則必須依賴酶功能,其中,HDACs和SIRT是負責去乙醯化作用的酶[2]。實際上,無論是乙醯基轉移酶亦或是去乙醯化酶,都能調控除乙醯化修飾之外的PTMs。
  • MCB:蛋白質組學中心賴氨酸琥珀醯修飾獲新進展
    蛋白翻譯後修飾對蛋白的結構和功能起著非常重要的調節作用,賴氨酸琥珀醯化是上海藥物所和芝加哥大學共同合作在原核和真核細胞中最新發現的蛋白翻譯後修飾通路。研究團隊開創性地對哺乳動物細胞中的去乙醯化修飾酶Sirt5調控的琥珀醯化修飾底物進行了系統的蛋白質組學研究,發現了琥珀醯化修飾對能量代謝中的關鍵酶的調控作用,文章相繼發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和Molecular Cell上。但在原核生物中,控制該修飾的琥珀醯化底物及調節酶仍然未知,成為該修飾在原核生物研究的障礙。
  • J Immunol:天然免疫通路調控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陳新文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天然免疫通路調控中取得進展,發現了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重要信號分子MITA的首個剪接變體MRP,相關的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國際免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上。MITA是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一個重要信號分子,在I型幹擾素的誘導產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科學家解讀Hippo信號通路研究進展
    在這項研究之前,研究人員似乎對Hippo信號通路參與調控腫瘤免疫原性並不清楚,在敲除LATS1/2的條件下,小鼠體內能夠誘導增強抗腫瘤免疫從而抑制腫瘤的發生,而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多數研究表明Hippo信號通路的失活能誘導部分器官的腫瘤發生,並且此前LATS1/2也被公認為是抑癌基因,而在坤良老師這篇Cell中LATS1/2又表現出具有抑制免疫原性的「癌基因」特性。
  • 線粒體乙醯化:蛋白組學,sirtuins去乙醯化酶, 以及對代謝和疾病的影響
    SIRT3~5調控的線粒體乙醯化修飾2006年首次報導了賴氨酸乙醯化的蛋白組學研究,結果發現細胞質和細胞核中有195種蛋白的388個乙醯化位點,而在195中蛋白中,僅有13種已知蛋白,更加有趣的是,超過一半的乙醯化位點和蛋白定位於線粒體。這項研究表明賴氨酸乙醯化也存在於線粒體中,構成了獨特的線粒體乙醯體調控的網絡框架。
  • 這一起源於細菌的信號通路,在人類抗病毒免疫中起關鍵作用
    細菌中cGAS樣蛋白相關的CDN—3′,3′c-di-GMP細菌中的cGAS樣蛋白可以產生多種類型的CDN以及環狀寡核苷酸分子5。Morehouse等人以cGAS樣蛋白CdnE為例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CdnE在體外產生了分子3′,3′c-di-GMP(也稱為c-di-GMP),而3』,3』c-di-GMP在細胞生長過程中具有許多重要的作用,例如調節聚合物纖維素合成11、調節生物膜的形成12。
  • 「乙醯化修飾」真相大白
    細胞作為人體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通過蛋白質執行複雜任務來延續人體機能。存在於人體代謝酶之中調節代謝通路及代謝酶活性的「乙醯化」,是改變蛋白質功能最主要的修飾方式之一,蛋白質一旦被嫁接上「乙醯基」基團,就會「被修飾」成乙醯化蛋白質。
  • 心血管疾病治療:讓乙醯化提供「活靶子」
    被乙醯基修飾的蛋白質變成了乙醯化蛋白質,更微觀來看,該蛋白質可以對細胞內的各類信號通路進行精確的調節與控制,完成對基因所發出的指令的執行。揭開乙醯化蛋白質「修飾」機理之謎,將為破解蛋白質修飾規律的生命之謎打下重要基礎。 乙醯化的研究歷史已達半個多世紀,賴氨酸乙醯化修飾機理逐漸清晰。
  • ...調控創新團隊在食品領域國際頂尖期刊發表綜述文章「蛋白質翻譯...
    我國生鮮肉加工、貯藏、流通過程存在品質劣變快、損耗高的突出問題,由此造成的重量損耗和質量損耗達8%以上,遠高於發達國家1-3%的水平,從分子水平揭示生鮮肉品質形成與劣變的代謝通路,精準控制生鮮肉劣變和靶向調控肉品質,是我國肉類產業亟待攻克的重大難題。
  • 生化與細胞所固有免疫信號通路調控研究取得階段性進展
    該論文報導了線粒體泛素連接酶MARCH5能夠特異性調控TLR7信號通路,首次將線粒體與TLR信號通路聯繫起來,揭示了線粒體在固有免疫促炎症反應調節中的關鍵作用。在固有免疫信號通路中,TLR (Toll-like Receptor)、RIG-I等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能夠識別不同的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包括真菌、細菌的特異性細胞壁組分,病毒的RNA等),PRR活化後通過一系列接頭分子將信號向下遊傳遞,活化IRF(3/7)、NF-kB等轉錄因子並啟動轉錄,最終誘導一系列功能分子(包括細胞因子
  • 結核桿菌研究新進展:乙醯化修飾圖譜公布
    近年來科學家都非常有興趣致力於病原微生物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研究,本文中作者首次全面鑑定了結核分歧桿菌的乙醯化修飾。這也是繼公布首張結合分歧桿菌琥珀醯化修飾譜後,景傑生物與國內科學院合作在該致病菌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研究中的又一重大成果。賴氨酸乙醯化修飾是一種研究較早的重要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廣泛存在於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調節多種生物進程。
  • Nature Communications|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沈錫輝教授團隊揭示原核生物實現異種細胞間對話新機制
    10月23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生命學院沈錫輝教授團隊張磊副教授完成的題為「Sensing of autoinducer-2 by functionally distinct receptors in prokaryotes」的文章,揭示了原核生物
  • 姜海/張雷發現新型原癌基因以及Hippo通路新調控因子SHANK2
    經典原癌基因如c-Myc、HER2、SKP2等都是主要通過這種方式激活。然而,染色體的區段擴增並不是一個精準的過程,絕大多數腫瘤中都會出現原癌基因附近的幾個甚至上百個基因被附帶擴增的現象(co-amplification)。因此,對於腫瘤中的一些染色體擴增區段,哪些是驅動腫瘤的原癌基因,哪些是被附帶擴增的基因,目前結論仍不明確。
  • 藍細菌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研究獲進展
    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在一個或幾個胺基酸殘基上加上化學修飾基團而改變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參與蛋白質的活性狀態、定位、摺疊以及蛋白質-蛋白質間相互作用。賴氨酸甲基化是常見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類型之一,其調控機制複雜,在生命調控過程中的地位較為重要,尤其在真核生物中的組蛋白上發生的甲基化修飾,對異染色質形成、基因印記和轉錄過程有重要的調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