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體中奇妙的平衡:蛋白質去乙醯化酶CobB與第二信使分子c-di-GMP的相遇及互調

2021-01-17 Microarray2ARTS


:這項研究可以用9個字來總結「試一下,猜一下,投一下」,整個工作完完全全不是計劃出來的,體現了科學的奧妙和不可預測性。「試一下」:我們的原初目的是在肺結核分枝桿菌蛋白質晶片進行第二信使c-di-GMP效應蛋白的全局性發現。因為當時該晶片還沒有出來,所以就先拿現成的大腸桿菌蛋白質晶片練手,結果就意外的發現了CobB。「猜一下」:在對第二信使c-di-GMP如何影響CobB的活性進行了較為精細的研究後,基於對蛋白質乙醯化和CobB的了解,我們猜測CobB是否有可能反過來影響c-di-GMP的胞內水平,結果發現很有意思,猜對了。「投一下」:其實是投了好多下,整個投稿的過程,感覺就是在帶學生坐過山車,起起落落,好在最後一段算還比較平穩。開始一項工作很容易,但把持住正確的方向,高質量地完成卻常常並非易事。完成一項在科學上有那麼一點價值的工作,在大方向不錯的前提下,首要條件是有能幹、主動積極、執行力強且有較強心理承受能力的學生。另一個重要條件是有一幫隨時能提供實質性幫助的朋友和合作者,「獨木不成林,一人不為眾」,做人RP很重要,做科研亦如此。



2019年8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陶生策課題組在The EMBO Journal雜誌發表了研究成果Interplay between the bacterial protein deacetylase CobB and the second messenger c-di-GMP,該文章首次揭示了細菌去乙醯化酶CobB和第二信使分子c-di-GMP在體內的相互調控關係。


 

解析小分子與蛋白相互作用在生物學研究中有重要的意義,我們實驗室基於蛋白質晶片平臺,在小分子藥物作用靶標(Zhang et at., PNAS, 2015)和第二信使c-di-GMP效應蛋白(Zhang et al., Sci Rep.2017)前期進行了一些探索。本研究在這些前期研究的基礎上的一個嘗試,我們利用大腸桿菌蛋白質組晶片(4016種蛋白質),全局性地尋找第二信使c-di-GMP在大腸桿菌中的效應蛋白。利用生物素標記的c-di-GMP與晶片反應,我們找到8個與c-di-GMP相互作用的蛋白質,其中一個是蛋白質去乙醯化酶CobB。進一步的體內實驗表明,在大腸桿菌中c-di-GMP通過結合抑制CobB的去乙醯化酶活性進而調控CobB-Acs(乙醯輔酶A合成酶)-CoA途徑中乙醯輔酶A的最終合成。緊接著,通過SILAC實驗發現c-di-GMP能夠全局性地抑制CobB在大腸桿菌體內的活性。



另一方面,本研究還發現大腸桿菌c-di-GMP合成酶DgcZ在體內能夠被乙醯化,且DgcZ K4位點的乙醯化可以被CobB去除進而提高DgcZ活性,並最終調控c-di-GMP水平。在分子機制方面,我們發現DgcZ K4乙醯化導致其多聚和沉澱,而CobB的去乙醯化能夠提高DgcZ的穩定性。



總之,本研究揭示了細菌去乙醯化酶CobB和第二信使c-di-GMP是相互調節的,在體內形成了一個負反饋調節通路,為c-di-GMP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效應蛋白,也為CobB在體內的調控因子提供新的證據。


 

 

背後的故事:

我們實驗室一直以來更大的關注點是結核分枝桿菌的基礎研究,所以想利用結核分枝桿菌蛋白質晶片來尋找c-di-GMP在結核分枝桿菌內的新的效應蛋白,在這之前就安排張海南師姐用大腸桿菌蛋白質晶片做了預實驗來確定方案是否可行。在大腸桿菌晶片上,我們驚喜的發現c-di-GMP能夠與8個蛋白相互作用,且其中有我們感興趣的蛋白質去乙醯化酶CobB。當時我是剛加入Tao lab一年,做的是蛋白質晶片資料庫的項目,陶老師便建議我去驗證一下c-di-GMP對CobB酶活的影響(當時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而且當時我還是新手,陶老師可能想的是讓我練練手)。幸運的是,通過體外酶活實驗,我們證實了c-di-GMP確實能夠抑制CobB的去乙醯化酶活性。基於此,我們就想解析CobB與c-di-GMP的結合位點,首先想到的是將兩者共結晶,所以我們找到了清華大學的李海濤老師進行合作,但是因為CobB的N端精氨酸含量高,我們始終沒有辦法得到很好的共結晶結果。在一次偶然的實驗中,李老師課題組發現,對CobB的N端進行截斷後,能夠使得CobB蛋白變得穩定,但同時也使得c-di-GMP無法結合到CobB,所以這提示我們c-di-GMP是結合在CobB的N 端。基於這個線索,我們對CobB N端的37個胺基酸進行了點突變,找到了3個(R8, R17, E21)關鍵的c-di-GMP結合位點。

 

在完成了c-di-GMP對CobB活性影響的研究之後,我們就把這個工作做了整理並準備投稿,但在一次討論中,陶老師提到CobB作為去乙醯化酶,擁有很廣泛的底物,那麼CobB是否有可能反過來影響c-di-GMP的合成?為了驗證這一想法,我們選取了大約12個與c-di-GMP合成和降解相關的蛋白,進行乙醯化和去乙醯化的驗證。在這個實驗中,我們發現DgcZ(大腸桿菌中活性最高的c-di-GMP合成酶之一)在體內可被乙醯化,而且能夠在體外被CobB去乙醯化。通過體內和體外的酶活實驗表明CobB的確能夠調控c-di-GMP的合成。

 

在完成CobB對c-di-GMP合成調控的驗證之後,我們將兩部分的工作整理在一起,並投稿到了Nature Chemical Biology,但因為缺乏共結晶結構的證據,Nature Chemical Biology沒有送審。隨後轉投到了Nature communications。在NC審稿過程中,碰到了最大問題是DgcZ的乙醯化化學計量學問題(acetylation stoichiometry, 即乙醯化比例)。我們通過AQUA實驗,測得DgcZ在體內的乙醯化比例是1.3%,所以我們很難說明這麼低的乙醯化比例怎麼引起體內和體外酶活的重大變化,這也成為我們和其中一個reviewer最大的爭論點(這一點好像是掉到陷阱裡了,因為研究表明大腸桿菌蛋白乙醯化比例平均為1%左右,而為什麼這麼低到現在為止其實並不清楚)。在經過三輪審稿後,我們最終未能說服最Tough的那個reviewer。當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投稿過程中,我們也犯過一些錯誤,甚至是非常低級的錯誤,包括質譜數據描述的不一致,以及修改過程中的重視程度不夠等。

 

接著我們發現,乙醯化的DgcZ在體內容易發生沉澱,使得可溶的DgcZ蛋白量減少約50%,而這也部分的解釋了為什麼DgcZ蛋白的乙醯化比例低(因為我們測的是可溶的DgcZ蛋白,而乙醯化的DgcZ傾向於沉澱)。在補充了實驗之後,我們將文章投到了Molecular cell,順利送審。但最終的審稿意見較為負面,問題主要還是集中在生理上的相關性方面。雖然大腸桿菌沒有什麼太多生理的事情可以做,但這似乎是一個不能繞過去的問題。在這個時候,我們決定適當修改後投到The EMBO J,並同進行生理方面的實驗。基本與我們所料,The EMBO J審稿建議我們在更加接近生理條件的狀態下測定c-di-GMP對CobB的影響,的確我們在調整c-di-GMP與CobB的反應buffer之後,測得了更高的親和力。且利用抗生素刺激替代了蛋白過表達來提高體內c-di-GMP的濃度,以更加接近生理狀態的角度表明c-di-GMP對CobB的影響。最終文章經過一輪大修和一輪小修後順利接收。

 

很多時候,一篇文章從投稿到接收會經常經歷無數磨難,這項研究從開始實驗到投稿花了2年半時間,而從投稿到接收又經歷了2年3個月。在投稿過程中,確實審稿人的建議使得該項研究的證據更加充實,但有時候也要謹防掉「陷阱」。而不可否認的是,與審稿人進行多次的「鬥智鬥勇」也使我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如果把整個過程作為一個機會,作為一種歷練,可以說是「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只有經歷這樣的過程,才能更上層樓。

 

英文摘要:

Interplay between the bacterial protein deacetylase CobB and the second messenger c-di-GMP


As a ubiquitous bacterial secondary messenger, c-di-GMP plays key regulatory roles in processes such as bacterial motility and transcription regulation. CobB is the Sir2 family protein deacetylase that controls energy metabolism, chemotaxis, and DNA supercoiling in many bacteria. Using an E.coli proteome microarray, we found that c-di-GMP strongly binds to CobB. Further, protein deacetylation assays showed that c-di-GMP inhibits the activity of CobB and thereby modulates the biogenesis of acetyl-CoA. Interestingly, we also found that one of the key enzymes directly involved in c-di-GMP production, DgcZ, is a substrate of CobB. Deacetylation of DgcZ by CobB enhances its activity and thus the production of c-di-GMP. Our work establishes a novel negative feedback loop linking c-di-GMP biogenesis and CobB-mediated protein deacetylation.


全文連結:https://doi.org/10.15252/embj.2018100948

 


相關焦點

  • ...細菌蛋白質去乙醯化CobB與原核第二信使c-di-GMP間的雙向調控通路
    CobB和原核第二信使分子c-di-GMP在體內的相互調控關係。環二鳥苷酸cyclic di-GMP / c-di-GMP是在細菌中廣泛存在的第二信使分子,於1987年由Moshe Benziman等在醋酸纖維桿菌中首次發現,迄今為止,已經發現了c-di-GMP在細菌運動、生物膜形成、毒力以及轉錄調控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發表蘇曉東實驗室最新研究成果
    2012年6月25日,《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 NSMB) 在線發表了我校生命科學學院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及生物動態成像中心(BIOPIC)蘇曉東教授研究組的論文「The 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sensing
  • 醫學院向燁課題組在《分子細胞》發文揭示細胞代謝影響細胞信號...
    該論文揭示了細胞代謝與細胞信號傳導之間的內在聯繫,在分子層面闡明了細胞代謝影響信號傳導的一種新方式。 圖為葉酸類代謝因子對環二核苷酸合成酶活性調節示意圖。   環二核苷酸第二信使分子(c-di-AMP、c-di-GMP和c-GAMP)是在信號傳導途徑中發揮重要中介作用的小分子物質,近年來研究發現它們在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病原菌霍亂弧菌編碼一種能夠合成所有三種環二核苷酸的核苷酸環化酶DncV,序列比對顯示DncV類環化酶在腸道病原菌中廣泛存在。
  • 生物物理所等在STING蛋白結構與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2011年9月,Burdette等人發現,STING在病原菌和病毒感染時角色不同:既是病原菌所分泌的第二信使cyclic di-GMP(c-di-GMP)的感受因子(sensor),又是宿主感知病毒核酸產生I型幹擾素反應的信號接頭分子(adaptor)。該研究發表在Nature上,引起天然免疫領域學者的廣泛關注。
  • 上海生科院發現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抗腫瘤的重要機制
    【每日科技網】   3月9日,國際學術期刊Oncogene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時玉舫研究組題為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prevent 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 and promote anti-tumor immunity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
  • 分子所劉穎/李川昀課題組合作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Histone deacetylase HDA-1 modulates mitochondrial stress response and longevity」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的新機制,並證實該機制影響機體的天然免疫與衰老進程。
  • 發現合成組蛋白信使RNA必需蛋白質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科學家發現,FLASH蛋白在DNA複製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 Diabetes:線粒體去乙醯化酶促進抵抗高脂誘導胰島素抵抗
    2015年5月12日訊 /生物谷BIOON/ --許多研究發現蛋白質高度乙醯化與葡萄糖不耐受和胰島素抵抗之間具有一定關聯性,這表明調節乙醯化修飾組的酶可能在糖代謝的病理學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近日,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diabetes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科研進展,他們發現去乙醯化酶sirt3在促進機體對葡萄糖的處理,增強線粒體功能,改善飲食誘導的胰島素抵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Sirt3是定位於線粒體中的NAD+依賴性去乙醯化酶,之前有研究發現sirt3在調節能量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JBC:溫水中成功合成長鏈RNA分子
    數億年前DNA和RNA分子是如何從簡單的單體聚合而成的一直是困擾生物分子起源的一個難題。不過近日,義大利的研究人員重建了這一早期進化過程,僅僅在溫水存在的反應條件下就使得簡單的核苷酸聚合成了長鏈的RNA分子。
  • Genes & Development:中科院科學家在白藜蘆醇促進去乙醯化酶SIRT1...
    月29日訊 /生物谷BIOON/ --2015年6月15日,美國Genes & Development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許瑞明研究組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allosteric, substrate-dependent stimulation of SIRT1 activity by resveratrol"的最新研究論文,報導了他們關於白藜蘆醇促進去乙醯化酶
  • 兩種信號分子決定細菌生存
    兩個相互競爭的信號分子控制著細菌的生存方式。圖片來源:巴塞爾大學細菌是真正的生存專家。它們能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這主要基於兩種相互競爭的信號分子。瑞士研究人員表示,控制新陳代謝的「競爭」分子決定了細菌的生存方式。
  • 人們稱Ca2+CaM為調節細胞功能的第二信使
    五、鈣調素鈣調素(calmodulin簡稱CaM)存在於植物細胞的溶質以及質體、線粒體和細胞核等細胞器中,是一種耐熱的球狀蛋白(具148個胺基酸的多肽,分子量16.7kD,等電點為4.0。CaM和Ca2+有很高的親和力,一個CaM分子可與四個Ca2+結合。CaM本身沒有活性,但和Ca2+結合後,引起構象變化,再與酶結合,形成酶-Ca2+CaM複合體,出現活性。
  • 競爭信號分子控制細菌生長和行為
    它們能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這主要是基於兩種相互競爭的信號分子。瑞士巴塞爾大學研究人員表示,作為新陳代謝控制的「競爭」分子決定了細菌的生活方式。無論它們是病原體、深海微生物還是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體,為了生存必須能迅速適應其環境的各種變化,包括營養物質的枯竭。
  • 兩種信號分子決定細菌生存
    它們能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這主要基於兩種相互競爭的信號分子。瑞士研究人員表示,控制新陳代謝的「競爭」分子決定了細菌的生存方式。這兩種分子體現了兩種控制細菌生長和新陳代謝的相反力量。研究人員以月牙形新月柄桿菌作為模型生物,研究了細胞中兩個信號分子ppGpp和c-di-GMP的拮抗特性。
  • 宇宙中的另類生命體,擁有奇妙結構組成,或是無法理解的生命形式
    宇宙誕生已經100多億年,在這期間宇宙又誕生出了無數的天體以及許多奇妙的宇宙現象,地球就是其中誕生高等生命的星球。根據概率性統計,宇宙一定不缺乏生命星球,甚至還有許多文明要遠遠高於地球文明。根據宇宙文明劃分,地球文明只有0.7的水平,可以說還是比較低,還有許多宇宙中的未解之謎等待解開。比如說,天文學家最近發現了遙遠的銀河系中有著類似人類DNA一樣的星雲,它位於銀河系的中心位置。要知道,銀河系的中心是一個巨型黑洞,銀河系所有的星球都圍繞著它在運轉。
  • Mol Plant:劉勳成等植物組蛋白去乙醯化酶研究獲進展
    其中,核心組蛋白的乙醯化修飾在基因的轉錄調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真核生物中,組蛋白的乙醯化修飾由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HAT)和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兩種酶催化。HDACs通過去乙醯化作用移除組蛋白N-末端的乙醯基,引起染色質的鬆散程度降低,從而抑制基因轉錄的起始與表達。
  • 【科技前沿】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2020年9月15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劉穎課題組和李川昀課題組合作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了題為:Histone deacetylase HDA-1 modulates mitochondrial stress response and longevity 的研究論文。
  • 葛均波團隊Natrue子刊發文:靶向作用於賴氨酸去乙醯化酶修飾為心...
    賴氨酸乙醯化修飾是一種可逆的蛋白翻譯後修飾,由賴氨酸乙醯基轉移酶(KATs)催化,由賴氨酸去乙醯化酶(KDACs)去修飾。KATs和KDACs通過組蛋白乙醯化調控基因表達。去乙醯化酶HDAC3通過去乙醯化作用增強鹽皮質激素受體的轉錄活性,促進高血壓的發展。而去乙醯化酶SIRT3通過調控線粒體蛋白的活力,SIRT1調控eNOS的活力,對高血壓的發展起到保護作用。推測去乙醯化酶HDAC3,SIRT1和SIRT3可能是高血壓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潛在靶標。
  • 若宇宙是一個生命體,那人類又算什麼?答案太奇妙了
    若宇宙是一個生命體,那人類又算什麼?答案太奇妙了每當我們抬頭看著美的浩渺的星空,我們就會有一種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一種佛陀即視感,佛家所說的那種先覺者的智慧寂寞感,其實和我們在面對宇宙的那種無限的孤寂和渺小感是何其的相似。
  •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反應和壽命 2020-09-21 0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