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起源於細菌的信號通路,在人類抗病毒免疫中起關鍵作用

2020-11-02 生命科學前沿

cGAS-STING途徑是很多多細胞動物對致病因子(也稱病原體)做出反應時使用的在進化上保守的防禦途徑1,2。美國麻州波士頓哈佛醫學院微生物系的Benjamin R. Morehouse等人發現在哺乳動物抗病毒免疫反應中起關鍵作用的cGAS-STING信號通路起源於保護細菌免受病毒感染的免疫防禦系統。2020年9月28日在線發表於Nature的評論性文章:Bacteriasting viral invaders對其進行了評論和總結。

cGAS-STING途徑在進化上更古老3-5。

Morehouse等人6證明,細菌中存在一種功能性的cGAS-STING途徑,它可以有效抑制細菌生長,這可能是一種細菌防禦病毒(噬菌體)的方法。同時作者還提供了證據,表明STING蛋白起源於細菌,然後才被多細胞動物——我們的後生動物祖先獲得。

當人類細胞感覺到致病性DNA的存在時,會導致cGAS-STING途徑產生炎症免疫反應。cGAS在與細胞質中的脫氧核糖核酸結合時被激活,這種脫氧核糖核酸的異常定位可能發生在病毒感染期間7。激活的cGAS利用核苷酸三磷酸鳥苷(GTP)和三磷酸腺苷(ATP)作為起始原料,產生一種叫做環2』,3』-cGAMP的二核苷酸(CDN)分子,它會與位於內質網膜上的STING結合。然後,STING激活一個信號級聯反應,最終驅動一組抗病毒基因的表達(見圖1a)。

類似於人類細胞,在細菌中發現了CBASS系統,這是一種基於CDN的抗噬菌體信號系統4。這些高度多樣化的系統由類似cGAS的酶和稱為效應器的下遊蛋白質組成,它們在細菌被噬菌體感染時將細菌殺死或抑制其生長,從而阻止噬菌體擴散(見圖1b)。同時,文中還指出CBASS系統中的效應蛋白有很多類型10,其中一些含有類似STING的胺基酸殘基序列,這也增加了細菌中具有完整的cGAS–STING途徑的可能性。

圖1 細菌和人類的細胞防禦途徑

STING蛋白起源於細菌

Morehous和他的同事利用X射線晶體學表明,細菌和哺乳動物STING的整體結構相似。然而,它們之間存在的一些關鍵差異表明其CDN結合特異性可能不同於哺乳動物作者利用這些結構構建了一個代表細菌和動物的STING蛋白之間進化關係的系統進化樹。這使他們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發現,即STING可能是在被早期後生動物獲得之前在細菌中進化而來的

細菌中cGAS樣蛋白相關的CDN—3′,3′c-di-GMP

細菌中的cGAS樣蛋白可以產生多種類型的CDN以及環狀寡核苷酸分子5。Morehouse等人以cGAS樣蛋白CdnE為例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CdnE在體外產生了分子3′,3′c-di-GMP(也稱為c-di-GMP),而3』,3』c-di-GMP在細胞生長過程中具有許多重要的作用,例如調節聚合物纖維素合成11、調節生物膜的形成12。如果3′,3′c-di-GMP也能激活CBASS系統導致細胞死亡,那麼為了這種其他目的而持續生產3′,3′c-di-GMP對於細菌生長來說將是災難性的。作者分析了含有cGAS-STING途徑的細菌基因組,發現細菌STING幾乎只發生在缺乏涉及3′,3′c-di-GMP信號通路的細菌中,從而避免了這種潛在的衝突。

細菌中STING蛋白以STING-TIR融合蛋白形式存在

Morehouse等人報導,細菌STING最常見的形式是具有與TIR結構域相連的STING結構域STING-TIR融合蛋白。作者表明,3′,3′c-di-GMP促使細菌STING-TIR融合蛋白組裝成能快速降解NAD+的長絲,從而阻止了E.coli的細胞生長。而CDN結合位點的突變可以阻斷該系統在E.coli中的毒性,這表明3』,3』c-di-GMP控制由TIR結構域介導的細絲形成和NAD+破壞

另外,文中也指出STING–TIR融合蛋白不限於細菌。利用生物信息學方法,Morehouse等人在一些無脊椎動物中鑑定了這種蛋白質。對一種來自C.gigas的STING-TIR融合蛋白的結構分析表明,它與2』,3』-cGAMP(最能結合和激活哺乳動物STING的CDN)緊密結合。值得注意的是,在2′,3′-環磷酸腺苷中,GMP和AMP之間的磷酸二酯鍵具有不對稱的連接模式。這種排列在許多多細胞動物中發現,但在細菌中沒有發現,這表明STING的優勢配體在被我們的動物祖先獲得後發生了變化。這一變化的原因尚不清楚。

細菌cGAS-STING途徑如何被噬菌體感染激活

Morehouse等人表明,像許多細菌類cGAS蛋白5,13一樣,純化的CdnE蛋白在體外具有組成活性。因此,有可能活性蛋白通常被抑制,並且僅在噬菌體感染時才從抑制中釋放。這類系統的一個例子是Vibriocholerae中的cGAS樣酶DncV,它被代謝物(葉酸樣分子)抑制,這些代謝物可能在細菌被噬菌體感染的過程中耗盡,由此解除抑制14。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這是否是CdnE和其他cGAS樣蛋白的調節方式,或者是否存在其他調節機制。

最後作者還強調,隨著我們對細菌中多樣而複雜的防禦系統了解的越來越多,我們可能會傾向於將這些免疫系統視為脊椎動物免疫系統的鏡像

參考文獻

1. Margolis, S. R., Wilson, S. C. & Vance, R. E. TrendsImmunol. 38, 733–743 (2017).

2. Ablasser, A. & Chen, Z. J. Science 363, eaat8657 (2019).

3. Burroughs, A. M., Zhang, D., Schäffer, D. E., Iyer, L. M. &Aravind, L. Nucleic Acids Res. 43, 10633–10654 (2015).

4. Cohen, D. et al. Nature 574, 691–695 (2019).

5. Whiteley, A. T. et al. Nature 567, 194–199 (2019).

6. Morehouse, B. R. et al. Nature 586, 429–433 (2020).

7. Sun, L., Wu, J., Du, F., Chen, X. & Chen, Z. J. Science 339,786–791 (2013).

8. Ishikawa, H. & Barber, G. N. Nature 455, 674–678 (2008).

9. Wu, J. et al. Science 339, 826–830 (2013).

10. Millman, A., Melamed, S., Amitai, G. & Sorek, R. NatureMicrobiol. https://doi.org/10.1038/s41564-020-0777-y (2020).

11. Ross, P. et al. Nature 325, 279–281 (1987).

12. Römling. U., Galperin, M. Y. & Gomelsky, M. Microbiol. Mol.Biol. Rev. 77, 1–52 (2013).

13. Davies, B. W., Bogard, R. W., Young, T. S. & Mekalanos,J. J. Cell 149, 358–370 (2012).

14. Zhu, D. et al. Mol. Cell 55, 931–937 (2014).

全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2712-8

相關焦點

  • 生化與細胞所固有免疫信號通路調控研究取得階段性進展
    該論文報導了線粒體泛素連接酶MARCH5能夠特異性調控TLR7信號通路,首次將線粒體與TLR信號通路聯繫起來,揭示了線粒體在固有免疫促炎症反應調節中的關鍵作用。在固有免疫信號通路中,TLR (Toll-like Receptor)、RIG-I等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能夠識別不同的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包括真菌、細菌的特異性細胞壁組分,病毒的RNA等),PRR活化後通過一系列接頭分子將信號向下遊傳遞,活化IRF(3/7)、NF-kB等轉錄因子並啟動轉錄,最終誘導一系列功能分子(包括細胞因子
  • 武漢病毒所發現RNA幹擾具有抗病毒免疫作用—新聞—科學網
    6月21日,國際學術期刊《免疫》(Immunity)上刊發論文顯示,科學家證明,以往只在真菌、植物和無脊椎動物中確認發揮抗病毒免疫作用的RNA幹擾(RNAi
  • Immunity:GSK3β蛋白激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機制
    來自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發現了GSK3β蛋白激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機制,這為了解病毒感染誘導I型幹擾素表達及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分子調控過程做出了新貢獻。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雜誌子刊、免疫學領域著名雜誌Immunity(影響因子20.5)上。
  • 抗病毒天然免疫與HSV-1免疫逃逸的博弈
    主要從事人類I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和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的研究。聯繫方式: zheng.alan@hotmail.com文章主要內容:HSV-1感染激活的天然免疫及其免疫逃逸機制HSV-1感染可以激活宿主細胞的抗病毒天然免疫,然而病毒同時也進化出多種策略來逃逸宿主的抗病毒免疫並建立終身潛伏感染。
  • 腸道菌群新功能,觸發人體免疫防禦機制,幫助人體抵禦病毒感染
    這項研究首次在小鼠模型上描述了腸道細菌是如何幫助抵禦病毒感染的。研究團隊發現並確定了一組腸道微生物可以觸發免疫細胞釋放排斥病毒的Ⅰ型幹擾素。並進一步鑑定了一種位於細菌外膜的多糖A(PSA)可以開啟機體的免疫保護級聯,而這種分子或將成為增強人類抗病毒免疫的藥物的基礎。
  • 鄭春福撰寫NOD樣受體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最新研究進展的綜述
    最新研究表明NLRs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如TLR、RLR、cGAS-STING信號通路,從而調節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鄭春福教授綜述了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系統總結了NLRs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作用和機制,並高度評價了該研究領域的發展前景。
  • 曹雪濤團隊發現新型長非編碼RNA分子 可增強抗病毒天然免疫功能...
    曹雪濤團隊發現新型長非編碼RNA分子 可增強抗病毒天然免疫功能
  • Nature |人類STING起源於古老細菌的噬菌體防禦機制
    例如,Argonaute已被證明是植物,昆蟲和動物的抗病毒RNA幹擾機制中的核心蛋白,也有報導指出它在細菌和古細菌中同樣具有免疫作用【2-4】。2019年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5】發現原核生物中cGAS信號傳導具有與真核生物相似的抗病毒作用(Nature深度|細菌中也有cGAS?哈佛科學家發現發現一大類cGAS/DncV樣核苷酸轉移酶)。
  • 對蝦免疫信號通路研究取得創新成果
    對蝦免疫信號通路研究取得創新成果2015-06-10 16:3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科學網        瀏覽量: 1384 次 我要評論 近日,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大學院本科大三學生宋煖及其團隊在凡納濱對蝦免疫信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無脊椎動物中JAK(酪氨酸激酶)基因存在的正反饋調控現象,完善了JAK/STAT(酪氨酸激酶/信號轉導和激活因子
  • 魚類先天免疫作用機制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昌鳴先學科組對硬骨魚類的這兩類模式識別受體家族及其所介導的信號通路上關鍵基因的選擇性剪接和免疫功能開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該學科組曾發現,硬骨魚類I型幹擾素通過選擇性剪接,既可產生分泌性又可產生功能性的胞內幹擾素系統(PLoS Pathog. 9:e1003736. doi: 10.1371/journal.ppat.1003736.)。
  • 解析樹鼩抗病毒天然免疫通路基因特異性和HCV模型受限的遺傳機制
    ),利用新版基因組,可更好認識樹鼩的遺傳特性,解釋其用於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特別是病毒感染模型創建的遺傳基礎。例如,該團隊研究樹鼩基因組中抗病毒天然免疫基因RIG-I缺失現象,發現樹鼩MDA5(tMDA5)能夠替代缺失的RIG-I功能、識別RIG-I特異性識別的病毒、結合與RIG-I相互作用的蛋白STING(又稱MITA/ERIS/MPYS)、誘導幹擾素β的產生。
  • 研究揭示IL-17信號通路調控機制
    白介素-17(IL-17)是一個重要的促炎症細胞因子,由輔助性T細胞(Th17)及先天性免疫細胞等分泌,在多種炎性反應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IL-17受體(IL-17R)通過信號轉導複合體IL-17R-Act1-TRAF6激活下遊NF-kB、JNK等信號通路。然而,該信號通路的調控機制還有待深入闡明。
  • STAT3信號通路在惡性腦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
    與此同時Cao等研究發現膠質瘤幹細胞中促紅細胞生成素受體(erythropoietin receptor,EPOR)的降低能下調STAT3的活性,且使用STAT3的小分子抑制劑會降低膠質瘤幹細胞的存活率,這說明EPOR在JAK/STAT3通路中起了重要作用。而對其機制的進一步研究發現EPOR的活化會導致JAK2的磷酸化。
  • 人體腸道細菌的鞭毛竟然是抗病毒成分
    本周四發表於《科學》雜誌的研究中,科學家們認為要阻止人類腸道內某種致命病毒,關鍵在於人類腸道中的細菌——生活在人類胃腸道中數萬億難以察覺的細菌
  • 葉酸代謝如何影響植物免疫?——獨立於SA信號通路的植物免疫機制
    表觀遺傳學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被發現以來,已經被廣泛的研究和關注,特別是已被證明在植物免疫系統調控中發揮作用【2】。DNA 甲基化是研究最為廣泛也最為深入的表觀修飾之一,與植物的生長發育和脅迫適應性有關,而表觀修飾如DNA甲基化和組蛋白修飾均受初級代謝產物控制酶活的調節【3】。
  • 泛素化及去泛素化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在通常情況下,K48形式連接的多聚泛素化鏈能促使靶蛋白通過26S蛋白酶體進行水解,K63形式連接的多聚泛素化鏈往往參與內吞運輸、DNA修復、細胞信號的轉導,兩種修飾方式在免疫通路中起著關鍵的調控作用。泛素化修飾示意圖。蛋白質泛素化涉及到一系列的酶催化反應。在這個多步驟的過程中,泛素首先被Ub活化酶(E1)激活。
  • 科學家解讀Hippo信號通路研究進展
    該研究在原子水平上闡明了Hippo信號通路下遊關鍵轉錄因子TEAD4特異性識別結合DNA的機制。助理研究員史竹兵和碩士研究生何峰是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Hippo信號通路在生物個體發育特別是組織器官大小調控過程中具有關鍵功能,同時在腫瘤發生及免疫應答過程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 研究揭示魚類天然免疫受體NOD1抗病毒作用機制
    先天性免疫反應是機體防禦外來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線,這種快速非特異性的反應依賴於模式識別受體對病原相關分子模式的識別與結合。核苷酸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Nucleotide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 NLRs)家族成員NOD1是經典的抗細菌相關的胞內模式識別受體,儘管已有研究顯示脊椎動物的NOD1參與機體抗病毒免疫反應,但其具體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 研究發現TRIM24在抗病毒免疫中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TRIM24通過直接促進TRAF3的K63連接的泛素化修飾,進而影響體內的抗病毒免疫的作用機理,為抗病毒免疫的調控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標。RNA病毒感染一直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弄清楚宿主的抗病毒反應的機制尤為重要。
  • 病原菌效應蛋白阻斷宿主炎症信號通路
    >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Cysteine methylation disrupts ubiquitin-chain sensing in NF-κB activation」的文章,報導了病原細菌效應蛋白通過半胱氨酸甲基化修飾宿主NF-κB通路中的TAB2/3分子從而使其失去感受上遊泛素鏈信號的活性,進而有效抑制細菌感染過程中NF-κB炎症反應信號通路的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