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量的發現在18世紀以前,有兩個主要來源:物理中「平行四邊形法則」,和代數中「複數」的幾何表示。
在18世紀之前,「向量」只在物理學中隱隱的以「平行四邊形法則」的形式出現,這相當於是向量的加法。韋塞爾的工作,不但說明複數可以在複平面上用點和有向線段表示,而且建立在「有向線段」上的加法和乘法使得「向量」第一次正式的以純數學的方式進入我們的視野。從此,平面向量成為解決代數問題的有力工具。
數學家們希望將「向量」的方法運用到物理領域,但是發現並不是這麼容易,建立在複數基礎上的「向量」不能解決三元的物理問題。數學家們兵分兩路,一部分從物理應用出發建立了高維向量系統,而另一部分從數學的角度尋求突破,發現了「四元數」。
二、格拉斯曼的向量系統
1840年,格拉斯曼(Grassmann,1779-1852)完成了論文《潮的理論》的寫作,這篇論文初次建立了向量基礎上的空間分析系統。文章給出了向量的一些基本性質:如,AB=-BA,AB+BC=AC,A(B+C)=AB+AC,a·b=|a|·|b|cos<a,b>。論文也討論了向量的偏微分求法。
這樣一些關於向量的方法被格拉斯曼用來解決「潮的理論」問題,並取得了成功。接下來的1844年,格拉斯曼趁熱打鐵,發表了《擴張論》。
「我很快意識到自己已經邂逅了一個新的科學領域,而幾何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特殊應用。」(《擴張論》)
格拉斯曼把我們現在認為的向量作為「擴張量」的一部分,使向量在三元空間也不受限制。在承認向量是有向線段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向量的長度和方向是固定的,而位置卻可以隨意改變」的思想,討論了向量的加法和減法,並創造性的討論了10多種向量乘法,其中就包括了常用的向量的外積和內積。以三元向量為例,
兩個向量的「內積」得到的是一個數(而非向量),而「外積」的結果仍然是一個向量,這分別與我們中學課本中的「數量積」和「叉乘」是等價的。
格拉斯曼的擴張論思想太過超前、抽象和一般化,以至於當時頂尖的數學家也不能(或很難)理解,再加上他小小的名氣並沒有促使更多人去理解他的思想,這些原因都直接導致了他的思想在19世紀並未被傳播開來。
而另一位「天才數學家」哈密頓則要幸運得多,他的「四元數」思想,儘管發現時並未在物理上取得重要應用,而且也沒有「擴張論」這樣的接近向量分析。但是因為「光環效應」,以及文章的易理解性,「四元數」立刻深受數學家們的熱愛,並得到了廣泛傳播,隨後在泰特、麥克斯韋等大家的努力下,「四元數」更是成為了力學、電磁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這都為向量分析的最終成型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哈密頓的四元數
哈密頓(Hamilton, 1805~1865) 是英國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是英國歷史上繼牛頓公爵以後最偉大的數學家,他的能力與生俱來:
13歲,已熟練掌握多門語言17歲,對大師拉普拉斯的《天體力學》了如指掌,並指出書中一個錯誤.18歲,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三一學院」22歲,被任命為敦辛克天文臺的皇家天文研究員和三一學院的天文學教授
此後的簡歷就不用多說了,22歲就混到了常人一輩子也不敢想的位置,只能望其項背了。
哈密頓發現「四元數」是受到韋塞爾關於複數的幾何研究的啟發。前文說到,複數可以轉化為二元的向量,或是在複平面直觀的表示。哈密頓則引入有序偶(a,b),來對應複數a+b√-1,使得複數脫離幾何而成為代數的一部分,通過定義有序偶(a,b)來作相關運算,而不必藉助幾何。如複數的加法寫成:(a,b)+(c,d)=(a+c,b+d).
一方面,這樣定義的複數在二元運用上功能強大,但是推廣複數到三元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頸。另一方面,在實際應用中,給出一個物理量(如,力),是需要有三個方向來確定的,當時的複數只有兩維(a,b),無法實現。哈密頓希望從純代數的角度來將複數進行推廣,再運用到物理學上。
剛開始哈密頓計劃發明一種類似(a,b)的「三元數」,作為「複數」在三元上的推廣。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情,事後被證明是不可能的。我們知道,從實數推廣到複數,數系的很多性質和「邏輯」都是保持不變的。如「+、-、×、÷」的運算,及交換律、分配律等。
1、乘法分配律:(a+b)×c=a×c+b×c2、乘法結合律:(a×b)×c=a×(b×c)3、乘法交換律:a×b=b×a4、加法結合律:(a+b)+c=a+(b+c)
但是從二元的「複數」變化到「三元」時,很多數的性質都不能滿足了,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哈密頓轉而研究「四元數」,並取得了部分成功。
哈密頓引入了四元數(a,b,c,d)=a+bi+cj+dk並定義了相關運算,式子中a為實數部分,bi+cj+dk為向量部分。定義加法:(a,b,c,d)+(x,y,z,r)=(a+x,b+y,c+z,d+r).乘法則建立在下列運算的基礎上:jk=i,kj=-i,ki=j,ik=-j,ij=k,ji=-k,i^2=j^2=k^2=-1.
由此得到的「乘法」運算,和二元運算的時候產生了衝突,即「四元數」不滿足「乘法交換律」,我們看一個簡單的乘法運算:
a=1+2i+3j+k,b=1+2i+j+k,則,ab=-7+6i+4j-2k,ba=-7+2i+4j+6k ,而ab≠ba.
但是哈密頓並不在意,因為其他的數的大部分法則,」四元數」都是滿足的。
哈密頓的「四元數」一經發表就受到了數學家們的強烈追捧,儘管當時還沒有任何的物理應用,但是以他「天才」的名氣而使得「四元數」迅速傳播,贏得了像泰特和麥克斯韋這樣的超級粉絲。泰特在物理上找到了「四元數」的許多應用,而麥克斯韋更是在「四元數」的基礎上完成了電磁學的方程簡化。
到了19世紀末期,兩位數學家:吉布斯(J·W·Gibbs,1839-1903)和亥維賽(Heaviside,1850-1925),最終在「四元數」的基礎上(只考慮向量部分)提出了完整的、系統的「向量系統」。
四、綜述
縱觀向量的發展史,我們發現它是物理與代數相互交織的結果。首先,是源於古希臘時期的向量加法(力學中的平行四邊形法則),然後18世紀隨著複數(二元)的幾何化而以「有向線段」的存在,得到較大的發展。接著,數學家們從兩個角度對二維向量進行推廣,一方面,從物理應用角度,格雷斯曼將向量推廣到高維空間,但是因其高度抽象性而未及時受到重視。另一方面,哈密頓從純數學的角度將複數推廣到「四元數」,「四元數」在物理上的成功及麥克斯韋等大家推崇讓四元數得以重視和發展,並最終導致了20世紀向量分析的產生。一切都不是偶然,但是偶然會讓必然的時間提前或延後。向為此做出努力的數學家們致敬。
參考文獻:
1. 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曾瓊瑤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2. 克萊因.古今數學思想.萬韋勳等譯.上海科技出版社.2012.
3. 孫慶華.向量理論歷史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