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醫科普:經蝶鞍區病變切除術低鈉血症的防止

2020-11-23 中國軍網

作者簡介:顧建文教授,解放軍第306醫院。

近年來,隨著經蝶手術經驗的不斷積累和手術技巧的提高,經蝶鞍區病變切除術已成為垂體腺瘤等鞍區病變的主要手術治療方法。該術式具有手術創傷小、術後併發症發生率低的優點,但是由於手術操作會對垂體-下丘腦軸產生影響,導致水鹽代謝障礙,使術後低鈉血症成為經蝶入路鞍區病變切除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如不能夠及時正確治療,會威脅患者健康、影響患者預後。既往研究顯示,低鈉血症的發生率為2.5%—35%不等。

研究結果顯示經蝶鞍區病變切除術後,低鈉血症以遲發性低鈉血症為主,分析原因可能由於經蝶垂體瘤損傷小。研究認為鞍區病變切除術後水、電解質代謝異常的經典表現可分為3個時相,包括早期一過性多尿、遲發性低鈉血症以及永久性多尿,其中早期一過性多尿期,主要是由手術操作騷擾了分泌ADH的大細胞或影響了垂體後葉及垂體柄的血供,使神經元軸突「休克」引起ADH的釋放受阻所致;在隨後一周左右發生的低鈉血症,原因一般認為是隨著大細胞神經元軸突的變性壞死,使受損神經元軸突內的ADH釋放引發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症候群(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secretion of antidiuretic hormone,SIADH);此後由於分泌ADH神經元的完全性破壞,引起ADH分泌不足,發生永久性多尿。

經蝶鞍區病變切除術低鈉血症的防止由於經蝶入路創傷性小,目前已經很少發生永久性尿崩,經典的三相模式在臨床上並不常見,研究顯示經蝶鞍區病變切除術後多尿主要以一過性多尿為主,發生率為0.5%—80%。有研究顯示,術後出現一過性多尿者,遲發性低鈉血症的發生風險增高,除了前述SIADH引起遲發性低鈉血症外,術後早期發生的低鈉還可能由於容量負荷過重所致,患者術後發生的緊張、疼痛以及服用阿片類鎮痛藥等均會刺激AVP異常釋放引起低鈉血症,術後持續性腰大池引流過度也是誘發低鈉血症的原因。此外,患者出現尿量增多和低鈉時給予的醫源性幹預,包括服用抗利尿激素、補充高滲鹽水以及限制補液等,在一定程度上又會掩蓋術後低鈉和尿量變化的關係。

使用抗利尿激素會增加遲發性低鈉血症的發生風險,嚴格監測患者尿量變化,一旦尿量控制則儘快停用抗利尿激素,因此避免了醫源性SIADH的發生。經蝶入路的損傷相對較小,手術操作並未完全破壞垂體柄和下丘腦分泌ADH的視上核和室旁核大細胞,因此ADH的分泌仍然可以受到血漿的滲透壓和血容量改變的調控,因此在使用彌凝等外源性抗利尿激素控制尿量的同時,血漿滲透壓的降低和血容量的增加又會促使未受影響的下丘腦視上核和室旁核大細胞分泌ADH減少,從而不至於因使用抗利尿激素引起體內ADH的異常增加、引起醫源性SIADH的發生。

經蝶鞍區病變切除術低鈉血症的防止一部分輕度的遲發性低鈉血症的患者,即使沒有給予醫源性幹預(如限制低張液體的攝入和補充高滲鹽水),血鈉也會恢復正常,原因就在於這部分患者下丘腦分泌ADH的大細胞受到手術騷擾的程度輕微、範圍小,仍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調控。

相對於術後尿量的增多,手術過程中尿量的變化除了受到手術操作、手術持續時間和術中補液量影響外,受到的其他因素影響較小。本研究顯示,對於術後出現尿量增多的患者,在術中輸液量無差別的情況下,當引入手術時間這一指標後,術中尿量和手術持續時間的比值在比較差別有統計學意義。如前所述手術操作騷擾分泌ADH的大細胞,使ADH的釋放受阻會引起多尿的發生,那麼在手術過程中尿量的變化更加能夠在第一時間反應分泌ADH的大細胞受手術操作影響的情況。在進行垂體和下丘腦區域操作時,如出現尿量增多證明手術操作影響了垂體和下丘腦的功能,需及時調整或停止手術操作,方可避免進一步的損傷。經蝶鞍區病變切除術損傷相對較小,且手術持續時間短,而上述反應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因此在此類手術中並不完全適用。

手術過程中,尿量和時間的比值,較單純術中尿量和術後多尿的出現更能迅速反應手術操作對垂體-垂體柄-下丘腦的影響,可以作為預測術後低鈉血症發生的指標,對防範術後低鈉血症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鞍區佔位性病變術後水電解質紊亂的研究現狀
    作者:李寬,王寧,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 鞍區佔位性病變以垂體瘤和顱咽管瘤最常見,鞍區內垂體功能與周圍解剖結構十分重要且複雜,手術時易造成損傷,從而引起水電解質紊亂,嚴重可致病人死亡。SIADH特點是低血漿滲透壓(<270mosm/kg),尿滲透壓不當(>100mosm/kg),尿鈉損失(>20mmol/L),血清腎素活性受抑制,血細胞比容低,血清尿素和尿酸濃度降低。 1.1.2CSWS:CSWS是在顱內病變基礎上發生的腎排鈉增多、低鈉血症和循環血容量減少的一類症候群,其本質是腎性耗鹽。
  • 經鼻蝶神經內鏡手術 治癒鞍區巨大垂體瘤卒中
    點擊查看 1月29日,西安市第三醫院神經外科張世榮主任團隊在手術室和麻醉科的積極配合下,完成一例神經內鏡下經鼻蝶鞍區巨大垂體瘤切除術,手術過程順利,患者術後恢復良好。41歲的王女士,因「突發頭痛伴噁心嘔吐8小時」到被120送到西安市第三醫院就診。
  • 內鏡經鼻入路治療中央顱底病變的解剖和臨床進展
    內鏡經鼻手術依賴著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除需要特殊的手術器械與長柄磨鑽外,也融入神經導航,同時聯合都卜勒微探頭確定硬膜下結構是否為大血管,為精確切除病變,減少誤傷神經、血管等奠定基礎。現代技術進步,已明顯改善以往內鏡景深不足的缺點,三維可視化內鏡的出現和應用,糾正內鏡下圖像的魚眼效應,為顱底病變的手術治療帶來飛躍式進步。
  • 逾百名國內神經外科專家參會,聚焦顱底鞍區和脊髓脊柱病變
    本次大會主要圍繞神經外科顱底鞍區病變以及脊髓脊柱病變展開討論。顱底鞍區病變是神經外科最複雜、風險最高的疾病,顱底腫瘤被譽為神經外科「皇冠上的明珠」,是神經外科手術難度的最高峰。來自全國各地的頂尖神經外科專家為本次會議帶來了包括各種複雜顱底鞍區病變手術技巧,神經功能保護最新理念等知識。
  • 黑龍江省醫院神經內鏡下成功完成脊索瘤切除術
    近日,一名少見的脊索瘤患者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附屬黑龍江省醫院接受了神經內鏡下微創手術治療,在北京天壇醫院專家的合作下,該院神經外一科張蓬海醫生熟練運用神經內鏡,經鼻腔入路,成功將患者位於鞍區的3*4*4釐米大脊索瘤完整切除。手術過程順利,僅歷時一個半小時,患者術後恢復良好。
  • 空軍總醫院:鞍區腫瘤的臨床特徵與術中解剖
    術中解剖垂體瘤全部應用神經內鏡下經單側鼻蝶入路切除腫瘤,術中見蝶鞍擴大,腫瘤位於不同的位置,垂體腺瘤多數經第一間隙擴展,常經第一、二間隙操作。鞍區的顱咽管瘤多經視交叉後擴展,與垂體柄關係密切,一般需經偏側方的翼點入路手術,充分利用鞍區的多個間隙仔細分離。而鞍結節腦膜瘤起源偏前,向外側和後方推壓視神經和視交叉,第一間隙為主要操作間隙,垂體柄也不容易損傷。
  • 鞍區及鞍旁病變的CT、MRI診斷與鑑別診斷
    鞍區及鞍旁病變的CT、MRI診斷與鑑別診斷 版權聲明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丁香園」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丁香園所有
  • 經鼻蝶入路垂體腺瘤切除術中應注意的問題
    當術中難以準確定位解剖位置時,可採用「C」型臂X線、神經導航系統等輔助技術;都卜勒超聲可以準確識別和判斷頸內動脈的位置和走行;有經驗的術者可以熟練運用經鼻蝶入路和經顱入路,必要時採取經鼻蝶和經顱聯合入路,或分期切除腫瘤。
  • 低鈉血症要注意CSWS和SIADH症_低鈉血症_CSWS_SIADH_抗利尿激素...
    總體鈉正常的低鈉血症則無腦水腫的臨床表現。顱腦損傷時,直接或間接影響下丘腦功能,而會導致有關水鹽代謝激素的分泌異常。SIADH:是由於ADH分泌增多,導致體內水分增加,出現低鈉血症,尿滲透壓高於血滲透壓,低鈉而無脫水,中心靜脈壓增高的一種症候群。它首先由Schawartz等於1957年提出,當時發現2例肺癌患者出現嚴重低鈉血症,後證實肺癌中燕麥細胞產生一種異源性ADH,導致ADH增多,稱為SIADH。
  • 鞍區解剖學習筆記之——垂體
    鞍區解剖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垂體和骨性的蝶鞍。今天先來學習一下垂體。
  • 海綿竇病變和臨床特徵及鑑別診斷
    原創 田國紅 趙桂憲大夫前言:海綿竇位於中顱窩內側,為雙側蝶鞍、蝶竇外側的類似三角形的結構,由骨性結構、硬腦膜、靜脈竇、神經和頸內動脈組成。前方與眶上裂、眶尖等眼眶後部結構相通,周圍與篩竇、蝶竇等副鼻竇結構相鄰。
  • 三維CT 支氣管血管成像在機器人肺段切除術中的臨床應用
    陶紹霖,康珀銘,李青元,蔣彬,沈誠,馮湧耕,方春抒,吳禮成,王如文,鄧波,譚群友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 胸外科(重慶  400042)通信作者:譚群友,Email:tanqy001@163.com關鍵詞:肺結節
  • 空蝶鞍症是怎麼回事?
    空蝶鞍症是怎麼回事? 時間:2020-11-27 09:43 北京華爾醫院 正常人垂體位於蝶鞍內,上方有鞍隔覆蓋,其中央有一孔洞由垂樣蒂穿過,所以正常的蝶鞍內由垂體佔滿,無蛛網膜和腦積液。
  • 劉彥- 婦產科 - 中國好軍醫
    單位: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徵醫院職稱:主任醫師,教授醫療專長:婦科腫瘤、婦科疑難雜症、不孕不育、腹腔鏡及經陰道微創手術特需門診時間:星期三上午女,現任婦產科學教研室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 達文西機器人與胸腔鏡下縱隔腫瘤切除術的回顧性隊列研究
    方法 採用回顧性隊列研究的方法,連續性納入 2014 年 9 月至 2019 年 11 月我科單個醫療組行微創前縱隔腫瘤切除術的 102 例患者。根據手術方式將患者分為兩組:機器人組(n=47,男 23 例、女 24 例,平均年齡 52 歲)和胸腔鏡組(n=55,男 29 例、女 26 例,平均年齡 53 歲)。
  • 軍醫科普:何為頸動脈「斑塊」
    這些新技術不僅能清楚顯示頸動脈管腔的狹窄程度,並且顯示管壁和斑塊的病變,準確估價和精確測量硬化斑塊的範圍、成份、易損程度。避免了不必要的合併症。對於血管病變的早期發現和準確的診斷及觀察治療效果有很大意義。損性斑塊的病理特徵是,大的脂核、纖維帽變薄、破裂、有潰瘍形成、大量巨噬細胞聚集、斑塊內出血以及鈣的沉積。不穩定性硬化斑塊可出血、脂核形成與動脈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