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區該如何煥發新活力?在網紅經濟不斷推波助瀾的背後,我們是否還能挖掘出城市中更深層次的文化價值?在消費文化日益豐富的今天,人們不得不開始去思考蘊含在社會與個體之間的複雜脈絡與聯繫。本周我們將回顧有關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的歷史文獻展,在烏中路街區的一次城市行走活動,以及費那奇北京動畫周的精彩瞬間。而在主題推薦單元,我們也關注到了最近的一系列有關性別和身份認知的活動。
近期回顧
從田園,到單位,再到社區公共空間的變遷
11月13日,「理想之地——上生·新所城市更新及歷史文獻展」在修繕完成後的孫科別墅開幕,策展人馮路、學術主持馮立、華霞虹及團隊主要成員李穎春等為現場觀眾做了講解導覽。本次展覽以三個歷史性的空間轉變時期為構架,還原了上生·新所所在地的建成史和轉變過程。通過「田園」、「單位」和「社區」三個主題單元,分別對應作為1924年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的1920-1930年代、作為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的1951-2016年、作為當代城市更新以及未來都市新社區的上生·新所。展覽空間使用了原孫科住宅的書房、餐廳和客廳,二樓以上不對外開放。
「田園」單元帶領觀眾回顧了近代上海初期人們對城市田園生活的想像。現在人們俗稱的哥倫比亞圈的狹義範圍是指在番禺路(原哥倫比亞路)上的一片別墅樓群,廣義範圍還包括孫科住宅、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以及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哥倫比亞圈住宅開發時,這一片屬於原公共租界越界築路的範圍,在當時上海的遠郊。通過細看1930年代的上海規劃地圖、翻閱由鄔達克本人保存下來的精美售樓手冊、閱讀包括鄔達克一家在內的住客往事,以及觀看電影《太陽帝國》的片段,觀眾得以一窺近代上海早期城市開發的思路。
「單位」單元將目光聚焦於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上生所)。在上生·新所成為網紅地以前,大部分人未必注意到它的存在,以及它和這座城市抗擊傳染性疾病之間具有的緊密聯繫。通過展桌上的詳細年表、衛星地圖、反映上生所變遷的建築模型,以及4位曾經的工作人員和2位附近居民的口述採訪,上生所作為一家社會主義單位的神秘面紗被略微揭開。話劇演員馬莉莉的口述尤為風趣,僅憑賣票子和借猴子兩件事,便勾勒出單位和社區之間雖不頻繁但有意思的互動。
「社區」單元體現的是上生·新所的進行時,從歷史建築修繕和社區營造的層面訴說它的現在。其中,建築修繕主要以新舊對比的方式呈現,展陳方式具很強的互動性。社區營造層面,主要展示了過去幾年城事設計節、新華街道「15分鐘社區生活圈」以及上生·新所城市更新項目的掠影。未來的上生·新所可能往社區會客廳的方向打造,只有居民願意使用的空間才是真正的公共空間。展覽持續至2021年3月14日,公眾可通過上生新所ColumbiaCircle微信公眾號及上生·新所微信小程序預約參觀該展覽。(圖/文:沈健文)
網紅街區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Jane's Walk x 譯林出版社 x 3ge3 project 特別版 視頻製作:王越洲(04:11)在小紅書上搜索上海市烏魯木齊中路、安福路和五原路,搜索結果一般會集中在逛吃攻略、網紅拍照打卡指南,安福路還被打上了「上海文藝腔的代表」的標籤。因此,不管是平時還是周末,烏中路街區總是人頭攢動,遊客有之,居民亦有之。
這片街區的商業活力源自何處?目前街區店鋪的業態是否滿足了各方人群的需求?
2020年11月14日下午,譯林出版社聯合城市交通和規劃領域的專業志願者團體「一覽眾山小」與素然旗下的3ge3 project,藉由六十周年紀念版《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新書發布,組織了一次烏中路街區的Jane's Walk (紀念版城市行走活動)。本次行走活動共分為烏魯木齊中路、安福路和五原路三條路線,沿襲上海5月版Jane's Walk「消失的附近」活動,一覽眾山小的志願者希望大家在行走中觀察並收集街區店鋪和居民的故事,並站在商家和居民的角度思考街區生態。
在漫步後的工作坊中,有漫步者用「概念、貴、置換」三個關鍵詞來總結她對安福路的印象。她認為,不管是網紅店、還是文藝範的店鋪大多在販賣一種概念。街區被概念化營造之後,生活成本隨之升高。如果想住在附近享受這個街區的便利,不僅需要付出金錢,可能還要接受設施老舊的房子。簡·雅各布斯曾在十大構想中提出「最好的能讀懂城市複雜性的人是『有興趣的普通市民』。沒有經受過專業訓練的市民可以更自由地從他們日常觀察中感受城市。」
Jane's Walk是一種以社區為基礎的城市探索方式,在所在的城市行走,以重溫和踐行簡·雅各布斯的理念。通過志願者帶領的漫步,提供觀察、反思、分享、質疑和重新思考生活、工作和娛樂所使用的城市空間。繼2019年Jane's Walk首次在上海舉辦以來,2020年又相繼在深圳、廣州等地舉辦。行走活動後,一覽眾山小發起人劉岱宗還與譯林出版社編輯劉靜一起進行了題為《簡·雅各布斯真的贏了嗎》的主題分享,視頻回放請關注素然微信公眾號,後續活動詳情可以在一覽眾山小-可持續城市與交通微信公眾號上看到。(圖/文:王越洲)
在動畫中體悟人生
2020年11月18日,費那奇2020北京動畫周在黑糖盒子藝術中心舉辦了展映。費那奇北京動畫周是一個由與國際動畫節交流最為頻繁的中國動畫藝術家、教育家與策展人共同組織策劃的動畫節展映項目,於2019年成功舉辦首屆。費那奇的名字來源於Phenakistoscope的中文譯名:費那奇鏡——一種來自西方的古老動畫玩具,是中國熱愛動畫的人們對於外來文化的本土解讀。
2020年,費那奇北京動畫周迎來了它的第二屆。除了由5位專業評審在601部來自世界各地的動畫短片作品中遴選出的高水準的主競賽單元以外,組委會還邀請到國際知名動畫藝術策展人戈本施默,為動畫周的觀眾們策劃了3場來自歐洲的動畫精選展映。
在動畫周舉辦的5天內(11月18-22日),共策劃了18場高水準的動畫短片放映活動,包含主競賽單元(1-5)、音樂動畫能量場 | MV競賽單元、接觸歐洲(上 / 下)、來自風車之國的動畫學派、失樂園|費那奇動畫小組特別展映、瘋影經典兒童動畫選、加州藝術學院實驗動畫單元、平行宇宙特別展映等單元,共18場動畫短片放映活動。在放映間隙,還穿插有多場入圍導演分享沙龍、學術講座和藝術市集。
11月18日晚,片方在開幕式放映了《我要做運動》《臍帶》《妹妹》《水之夢》《照片回收》《草莓糖》《關於愛》《悲傷之物理》。作品表達了豐富的主題,包括但不限於生活中的天真童趣,親情的羈絆,獨生子女的孤獨,海洋生物的變遷,廢棄照片中的中國人的生活,以及家庭關係中的不對等結構等,甚至有的動畫還回顧了人的一生。(圖/文:Jady Liu)本周主題推薦
除了對公共領域的探討之外,我們還將目光聚焦在個體身份的多重性與差異性上。第二屆北京跨兒文化周通過引入跨性別議題讓人們了解到「跨兒」人群,上海也在這個周末迎來酷兒歷史講座。希望這些活動能讓人們感知到社會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並幫助人們尋找增強自我認同的新方式。(主持:劉懿琛)
上海·講座|酷兒歷史講座
日期:2020年11月21日 14:00-16:30嘉賓:Lee Ji-Young
語言:英語、中文翻譯、中文手語
地點: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上海市黃浦區福州路318號101室
詳情請關注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微信公眾號
上海·對話 | 圍繞非二元性別(Non-binary gender)的談話
跨兒文化藝術周是從每年11月20日開始,為響應「國際跨性別紀念日」,北京同志中心舉辦的一系列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旨在讓公眾了解跨性別議題,提升跨性別群體的能見度,進而改善跨性別群體的生存環境。詳情請關注北同文化微信公眾號
北京·放映&討論 | 《生育紀事》
北京·展覽丨商榷之事:身份
現實的節奏越來越快,算法比我們更了解自己,此時,身份意味著什麼?此次展覽的六部作品,運用最新的XR技術和設備,進入身份思考的全新領域:《衣櫥之間》(THROUGH THE WARDROBE)在多元光譜中探討性別的流動,《HANAHANA花華》用手臂搭建起音樂與建築的新世界,《VVVR》將現實交流轉譯為虛擬呈現;《失身記》(BODYLESS)思考人與歷史,《亦真亦幻》(THE REAL THING)重新認識人與城市,《GO》中回歸人與自然。詳情及預約請關注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微信公眾號
線上論壇|2020亞洲婦女論壇:亞洲的社會參與轉型與女性主義
線下活動推薦·海報集多地·音樂丨塑料「新世界套餐」巡演
詳情請關注兵馬司唱片微信公眾號上海·展覽|來自大洋洲的當代影像藝術
詳情請見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微信公眾號上海·博覽會|第九屆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
詳情請見藝術中國ArtChina微信公眾號上海·講座|都市公共空間的現代光暈——從晚清張園說起
詳情請見上海多倫美術館微信公眾號上海·講座|從1999年「超市展」到2020年「上海廣場」
詳情請見上海明當代美術館微信公眾號上海·對談|後疫情時期歷史街區保護與振興
線上直播:騰訊會議ID:222906476,BiliBili直播間ID:22631156詳情請見敘憶上海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遇見·南昌路」主題攝影展
書展期間,還將舉行「通用設計:我們生活的城市」與「空間、身體與情動」兩場分享。詳情請關注卷宗書店微信公眾號
北京·讀書會丨尋找烏力波
你將會領到一包密封的材料,有30分鐘的時間,獨立進行閱讀、研究、解讀。在接下來的一個半小時中,你需要和其他參與者交流,調查出線索之前的關聯,完成讀書會設定的任務。詳情請查看二十面體微信公眾號
蘇州·藝術丨城市音景:蘇州的聲音地理
由藝術家、策展人歐寧主持的「策展實踐與地方營造」項目開始向全國招募參與者。這是一個為期一周的演講、田野調查、研討活動,將探討如何用藝術創作和策展來增進地方感和形成地方認同。通過工作坊參與者、實習策展人和特邀藝術家的集體協作,最終為公眾呈現出一個較為完整的藝術展覽——「地方音景: 蘇州的聲音地理」( Native Soundscape: The Sonic Geography of Suzhou)。詳情請關注寒山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寧波·讀書會 | 再讀家庭:私人空間與公共領域,親密關係與集體經驗
詳情請關注假雜誌微信公眾號深圳·沙龍 | 作為田野的珠江三角洲
線上研討會|本雅明與中國:紀念瓦爾特·本雅明逝世八十周年
詳情請查看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微信公眾號線上對談|地質媒介:物流、國際戰略與遠地遙感
詳情請查看OCAT研究中心微信公眾號線上分享|玻璃閣樓五歌之圖像與意識
詳情請查看OCAT研究中心微信公眾號(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