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與社會:一周城市生活

2020-12-02 澎湃新聞

老街區該如何煥發新活力?在網紅經濟不斷推波助瀾的背後,我們是否還能挖掘出城市中更深層次的文化價值?在消費文化日益豐富的今天,人們不得不開始去思考蘊含在社會與個體之間的複雜脈絡與聯繫。本周我們將回顧有關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的歷史文獻展,在烏中路街區的一次城市行走活動,以及費那奇北京動畫周的精彩瞬間。而在主題推薦單元,我們也關注到了最近的一系列有關性別和身份認知的活動。

近期回顧

從田園,到單位,再到社區公共空間的變遷

11月13日,「理想之地——上生·新所城市更新及歷史文獻展」在修繕完成後的孫科別墅開幕,策展人馮路、學術主持馮立、華霞虹及團隊主要成員李穎春等為現場觀眾做了講解導覽。本次展覽以三個歷史性的空間轉變時期為構架,還原了上生·新所所在地的建成史和轉變過程。通過「田園」、「單位」和「社區」三個主題單元,分別對應作為1924年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的1920-1930年代、作為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的1951-2016年、作為當代城市更新以及未來都市新社區的上生·新所。展覽空間使用了原孫科住宅的書房、餐廳和客廳,二樓以上不對外開放。

「田園」單元帶領觀眾回顧了近代上海初期人們對城市田園生活的想像。現在人們俗稱的哥倫比亞圈的狹義範圍是指在番禺路(原哥倫比亞路)上的一片別墅樓群,廣義範圍還包括孫科住宅、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以及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哥倫比亞圈住宅開發時,這一片屬於原公共租界越界築路的範圍,在當時上海的遠郊。通過細看1930年代的上海規劃地圖、翻閱由鄔達克本人保存下來的精美售樓手冊、閱讀包括鄔達克一家在內的住客往事,以及觀看電影《太陽帝國》的片段,觀眾得以一窺近代上海早期城市開發的思路。

「單位」單元將目光聚焦於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上生所)。在上生·新所成為網紅地以前,大部分人未必注意到它的存在,以及它和這座城市抗擊傳染性疾病之間具有的緊密聯繫。通過展桌上的詳細年表、衛星地圖、反映上生所變遷的建築模型,以及4位曾經的工作人員和2位附近居民的口述採訪,上生所作為一家社會主義單位的神秘面紗被略微揭開。話劇演員馬莉莉的口述尤為風趣,僅憑賣票子和借猴子兩件事,便勾勒出單位和社區之間雖不頻繁但有意思的互動。

「社區」單元體現的是上生·新所的進行時,從歷史建築修繕和社區營造的層面訴說它的現在。其中,建築修繕主要以新舊對比的方式呈現,展陳方式具很強的互動性。社區營造層面,主要展示了過去幾年城事設計節、新華街道「15分鐘社區生活圈」以及上生·新所城市更新項目的掠影。未來的上生·新所可能往社區會客廳的方向打造,只有居民願意使用的空間才是真正的公共空間。展覽持續至2021年3月14日,公眾可通過上生新所ColumbiaCircle微信公眾號及上生·新所微信小程序預約參觀該展覽。(圖/文:沈健文)

網紅街區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Jane's Walk x 譯林出版社 x 3ge3 project 特別版 視頻製作:王越洲(04:11)在小紅書上搜索上海市烏魯木齊中路、安福路和五原路,搜索結果一般會集中在逛吃攻略、網紅拍照打卡指南,安福路還被打上了「上海文藝腔的代表」的標籤。因此,不管是平時還是周末,烏中路街區總是人頭攢動,遊客有之,居民亦有之。

這片街區的商業活力源自何處?目前街區店鋪的業態是否滿足了各方人群的需求?

2020年11月14日下午,譯林出版社聯合城市交通和規劃領域的專業志願者團體「一覽眾山小」與素然旗下的3ge3 project,藉由六十周年紀念版《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新書發布,組織了一次烏中路街區的Jane's Walk (紀念版城市行走活動)。本次行走活動共分為烏魯木齊中路、安福路和五原路三條路線,沿襲上海5月版Jane's Walk「消失的附近」活動,一覽眾山小的志願者希望大家在行走中觀察並收集街區店鋪和居民的故事,並站在商家和居民的角度思考街區生態。

在漫步後的工作坊中,有漫步者用「概念、貴、置換」三個關鍵詞來總結她對安福路的印象。她認為,不管是網紅店、還是文藝範的店鋪大多在販賣一種概念。街區被概念化營造之後,生活成本隨之升高。如果想住在附近享受這個街區的便利,不僅需要付出金錢,可能還要接受設施老舊的房子。簡·雅各布斯曾在十大構想中提出「最好的能讀懂城市複雜性的人是『有興趣的普通市民』。沒有經受過專業訓練的市民可以更自由地從他們日常觀察中感受城市。」

Jane's Walk是一種以社區為基礎的城市探索方式,在所在的城市行走,以重溫和踐行簡·雅各布斯的理念。通過志願者帶領的漫步,提供觀察、反思、分享、質疑和重新思考生活、工作和娛樂所使用的城市空間。繼2019年Jane's Walk首次在上海舉辦以來,2020年又相繼在深圳、廣州等地舉辦。行走活動後,一覽眾山小發起人劉岱宗還與譯林出版社編輯劉靜一起進行了題為《簡·雅各布斯真的贏了嗎》的主題分享,視頻回放請關注素然微信公眾號,後續活動詳情可以在一覽眾山小-可持續城市與交通微信公眾號上看到。(圖/文:王越洲)

在動畫中體悟人生

2020年11月18日,費那奇2020北京動畫周在黑糖盒子藝術中心舉辦了展映。費那奇北京動畫周是一個由與國際動畫節交流最為頻繁的中國動畫藝術家、教育家與策展人共同組織策劃的動畫節展映項目,於2019年成功舉辦首屆。費那奇的名字來源於Phenakistoscope的中文譯名:費那奇鏡——一種來自西方的古老動畫玩具,是中國熱愛動畫的人們對於外來文化的本土解讀。

2020年,費那奇北京動畫周迎來了它的第二屆。除了由5位專業評審在601部來自世界各地的動畫短片作品中遴選出的高水準的主競賽單元以外,組委會還邀請到國際知名動畫藝術策展人戈本施默,為動畫周的觀眾們策劃了3場來自歐洲的動畫精選展映。

在動畫周舉辦的5天內(11月18-22日),共策劃了18場高水準的動畫短片放映活動,包含主競賽單元(1-5)、音樂動畫能量場 | MV競賽單元、接觸歐洲(上 / 下)、來自風車之國的動畫學派、失樂園|費那奇動畫小組特別展映、瘋影經典兒童動畫選、加州藝術學院實驗動畫單元、平行宇宙特別展映等單元,共18場動畫短片放映活動。在放映間隙,還穿插有多場入圍導演分享沙龍、學術講座和藝術市集。

11月18日晚,片方在開幕式放映了《我要做運動》《臍帶》《妹妹》《水之夢》《照片回收》《草莓糖》《關於愛》《悲傷之物理》。作品表達了豐富的主題,包括但不限於生活中的天真童趣,親情的羈絆,獨生子女的孤獨,海洋生物的變遷,廢棄照片中的中國人的生活,以及家庭關係中的不對等結構等,甚至有的動畫還回顧了人的一生。(圖/文:Jady Liu)本周主題推薦

除了對公共領域的探討之外,我們還將目光聚焦在個體身份的多重性與差異性上。第二屆北京跨兒文化周通過引入跨性別議題讓人們了解到「跨兒」人群,上海也在這個周末迎來酷兒歷史講座。希望這些活動能讓人們感知到社會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並幫助人們尋找增強自我認同的新方式。(主持:劉懿琛)

上海·講座|酷兒歷史講座

日期:2020年11月21日 14:00-16:30嘉賓:Lee Ji-Young

語言:英語、中文翻譯、中文手語

地點: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上海市黃浦區福州路318號101室

詳情請關注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微信公眾號

上海·對話 | 圍繞非二元性別(Non-binary gender)的談話

跨兒文化藝術周是從每年11月20日開始,為響應「國際跨性別紀念日」,北京同志中心舉辦的一系列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旨在讓公眾了解跨性別議題,提升跨性別群體的能見度,進而改善跨性別群體的生存環境。詳情請關注北同文化微信公眾號

北京·放映&討論 | 《生育紀事》

北京·展覽丨商榷之事:身份

現實的節奏越來越快,算法比我們更了解自己,此時,身份意味著什麼?此次展覽的六部作品,運用最新的XR技術和設備,進入身份思考的全新領域:《衣櫥之間》(THROUGH THE WARDROBE)在多元光譜中探討性別的流動,《HANAHANA花華》用手臂搭建起音樂與建築的新世界,《VVVR》將現實交流轉譯為虛擬呈現;《失身記》(BODYLESS)思考人與歷史,《亦真亦幻》(THE REAL THING)重新認識人與城市,《GO》中回歸人與自然。詳情及預約請關注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微信公眾號

線上論壇|2020亞洲婦女論壇:亞洲的社會參與轉型與女性主義

線下活動推薦·海報集多地·音樂丨塑料「新世界套餐」巡演

詳情請關注兵馬司唱片微信公眾號上海·展覽|來自大洋洲的當代影像藝術

詳情請見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微信公眾號上海·博覽會|第九屆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

詳情請見藝術中國ArtChina微信公眾號上海·講座|都市公共空間的現代光暈——從晚清張園說起

詳情請見上海多倫美術館微信公眾號上海·講座|從1999年「超市展」到2020年「上海廣場」

詳情請見上海明當代美術館微信公眾號上海·對談|後疫情時期歷史街區保護與振興

線上直播:騰訊會議ID:222906476,BiliBili直播間ID:22631156詳情請見敘憶上海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遇見·南昌路」主題攝影展

書展期間,還將舉行「通用設計:我們生活的城市」與「空間、身體與情動」兩場分享。詳情請關注卷宗書店微信公眾號

北京·讀書會丨尋找烏力波

你將會領到一包密封的材料,有30分鐘的時間,獨立進行閱讀、研究、解讀。在接下來的一個半小時中,你需要和其他參與者交流,調查出線索之前的關聯,完成讀書會設定的任務。詳情請查看二十面體微信公眾號

蘇州·藝術丨城市音景:蘇州的聲音地理

由藝術家、策展人歐寧主持的「策展實踐與地方營造」項目開始向全國招募參與者。這是一個為期一周的演講、田野調查、研討活動,將探討如何用藝術創作和策展來增進地方感和形成地方認同。通過工作坊參與者、實習策展人和特邀藝術家的集體協作,最終為公眾呈現出一個較為完整的藝術展覽——「地方音景: 蘇州的聲音地理」( Native Soundscape: The Sonic Geography of Suzhou)。詳情請關注寒山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寧波·讀書會 | 再讀家庭:私人空間與公共領域,親密關係與集體經驗

詳情請關注假雜誌微信公眾號深圳·沙龍 | 作為田野的珠江三角洲

線上研討會|本雅明與中國:紀念瓦爾特·本雅明逝世八十周年

詳情請查看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微信公眾號線上對談|地質媒介:物流、國際戰略與遠地遙感

詳情請查看OCAT研究中心微信公眾號線上分享|玻璃閣樓五歌之圖像與意識

詳情請查看OCAT研究中心微信公眾號(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個體與社會的交互作用中,社會環境對個體會有怎樣的影響?
    社會化是指社會個體與社會的交互作用中,個體能動地接受生活技能、行為規範、價值觀念、文化傳統,完成社會人的塑造並將這種結果反作用於社會的雙向互動過程。社會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包括政治、經濟宗教風俗習慣等等。儒家歷來重視社會文化對個體社會化的影響,《漢書·藝文志》指出:「儒家者流…明教化者也。」特別是禮樂的教化功能,儒家多有闡發。
  • 城市性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沃思認為,城市性就是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6],城市化不僅僅是人口向城市的轉移,其最終歸宿是城市生活方式的習得。有些城市人口增多了,但現代化沒有跟上,仍處於「前工業社會」階段,則城市性依然不足,其呈現的也顯然不是城市的生活方式。按照相關界定,「城市性」包括交通便利,靠近購物中心和餐館,多種功能、用途混合的住房選擇,以及不同收入、年齡和種族的居民[7],「城市性」就是一種多樣化的生活狀態。
  • 社會系統與個體精神健康研究的兩個範式與前兩種脈絡
    與其他社會心理學理論相區分的還有一點,就是SSP沒有嚴密的理論邏輯體系,對這一範式的最好理解方式是通過對採用這一路徑的經驗研究的解讀,這些研究跨越了廣闊的實質研究領域,檢驗各種社會結構特徵與個體態度、價值觀、精神健康以及身體健康等個體水平結果變量的聯結機制。在這裡,我將集中為大家介紹其中社會結構與個體精神健康這一部分。
  • 東部沿海城市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資源資本化研究
    從縱向層面選取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進入城市的重要時間節點,呈現出他們在城市中的社會資源資本化實踐過程。這裡需區別不同的社會資源類型,即傳統型社會資源、新型個體性社會資源和組織型社會資源。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在進入城市初期,通過傳統社會資源實現就業與創業,傳統社會資源因個體的積極行動而發生了資源增值和轉化,實現了向社會資本的轉化。  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在長期的城市生活中逐漸學會積累、利用新型社會資源,包括在城市中與其他民族成員建立的社會關係,以及通過參加社會組織活動獲得的組織型社會資源,並利用新型社會資源在資源投資中實現增值。
  • 生活在城市,我們如何面對焦慮
    在現代化、信息化的城市裡,我們的焦慮主要來自哪些方面?焦慮的表象和深層原因是什麼?  張頤武:現代都市的環境和生存狀況都遠比傳統社會複雜,工業化把我們組織到了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社會結構之中,工作和生活都進入了高度緊張和組織化的狀態,生活節奏加快,人與人之間也失掉了傳統社會中相互聯繫的紐帶,因而顯得愈加疏離。
  • 疫情重挫義大利城市綜合生活質量 社會有效購買力縮水
    中新網11月30日電 據歐聯網援引歐聯通訊社30日報導,義大利零售業協會表示,受新冠疫情影響,該國城市綜合生活質量普遍出現下降,社會有效購買力正在急速縮水。預計2020年聖誕消費較去年同期將下降20%以上。
  • [獲獎論文]SNS網站與個體社會支持程度的關係研究(組圖)
    基於虛擬社區的發展壯大,模擬真實的在線角色扮演遊戲「第二人生」  (SecondLife)融合了聯網遊戲和在線虛擬社區等多種概念,創造了一種新型的網絡空間,還原人類的基本需求和生活場景,在網絡中還原真實生活場景的生活。本研究針對當下SNS網站的用戶上網行為,探索其對網民上網行為的影響和個人社會支持程度的影響。
  • 城市與社會 | 帶著HIV生活
    在這樣的話語背景之下,愛滋病作為疾病是凸顯的,而活生生的人是缺失的;感染者的醫療空間是在場的,而生活空間是缺席的;愛滋病防治的關注點是如何讓人活,而不是如何活得好。在中國社會,對於相當多的感染者來說,如何與疾病做鬥爭、如何獲得不受歧視的治療依然是主要問題。可是,當越來越多的人可以「日常」地活著,可以活得很久,更為切身的、生活化的議題就不能被忽略。
  • 維果茨基革命的心理發展理論(下):從社會文化到個體心智
    ——維果茨基維果茨基的觀點,簡單來說,是個體會內化他們參與其中的社會互動。他寫道:在兒童的文化發展中,每種功能都會出現兩次:首先在社會層面上,然後在個人層面上;首先在人與人之間,然後內化於兒童。這個原理同樣適用於主動注意、邏輯記憶和概念的形成。所有高等【心理】功能都起源於人類個體之間的實際關係。
  • 魯君四:打造城市自然棲息地,回歸自然生活本源
    城市被譽為文明、繁榮、時尚之地,代表了我們的恢宏想像力,是人類所締造的最偉大的成就。而自然給予人類的基本贈禮,讓城市的發展與變遷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自然融於城市,讓城市命脈永續,這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價值觀與文化轉換的結果,是現代都市人對生活的重新規劃和想像。
  • 城市生活對自然的依賴到底有多大?
    隨著農業的出現,遊牧生活逐漸消失,而農業的出現又或多或少地與另一事件有巧合,也就是當時建立了永久聚居點,形成越來越大、越來越複雜的社會。 許多學者認為最早的城市出現在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人類最早的城市之一古烏魯克 (位於今天的伊拉克) ,有5萬-8萬居民。
  • 《六欲天》聚焦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現象,探索個體與社會的關係
    《六欲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片,它在敘述過程中融合社會案件,聚焦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現象,關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在追尋案件真相的過程中探索個體與社會的關係。
  • 新媒體給社會生活帶來巨大變革(勢所必然)
    如果20年前描述人類「數位化生存」還帶有預言性質的話,那麼,由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帶來的社會網絡化、信息數位化、交互實時化的現實,已經成為真實而普遍的生存方式。今天,新媒體對社會發展及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革已經滲透到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推動著以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產業革命不斷深化。
  • 城市生活的壓力究竟從何而來?
    根據預測,到2050年,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將居住在城市裡。但在另一方面,噪聲汙染、光汙染、空氣汙染、交通擁堵、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疏離,以及由此導致的無處不在的壓力等城市問題讓人們充滿了苦惱。在城市生活必然會有損我們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嗎?遠離城市的田園生活才能讓人幸福嗎?
  • 遊戲式紀錄: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遊戲式紀錄片《Out For Delivery》用360°鏡頭記錄了除夕前一天,也就是武漢封城日的北京外賣配送員的生活。街道森友會」為主題,帶著大家體驗北京充滿趣味的城市景觀,找回和自然植物、景觀環境的互動,了解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如何打造屬於市民的「綠島」。本次漫步將途經安德城市森林公園、環二環的城市綠道、二環城市公園,最後到達五道營胡同的沙龍場地。
  • PLoS Genet:生活方式或會影響機體的遺傳效應 改變個體患病風險
    2017年9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個體患肥胖症的風險不僅會受到其生活方式的影響,還受到了其機體基因的影響,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機體患肥胖症的風險或許並不是固定的,而受到了生活方式的影響。
  • 韋伯:洞察個體精神危機
    韋伯:洞察個體精神危機 2018年07月24日 07:5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舉 字號 內容摘要:韋伯:洞察個體精神危機?
  • 政科新論|張敏:西方社會的一種新政治行動方式與政治領域:對生活政治的擴展性分析
    隨著人口的代際更替,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成為一種普遍的行為與流行的觀念。個人選擇的興起帶來了被貝克稱為「個體化」的一種社會趨勢。個體化的核心是「生活方式的個體化」,追求「為自己而活」,倡導一種「自我文化」。貝克寫道:「個體自我實現的倫理在現代社會中處於最有力的位置。
  • 城市生活的得與失(關注森林草原與和諧社會)
    城市生活對人們的益處我們可以舉出很多用廣東話說可以舉出大把但是,城市生活對人的損失,我們同樣可以舉出大把大把……  城市的主體聲音是噪聲、雜音。來自汽車、建築工地、還有電子音響。這三大主要發聲源帶給我們的是什麼樣的情緒呢?除了緊張倉惶還有煩躁。
  • Forward丨三天後,一同洞見城市生活的未來想像
    建築、道路、車流、商業……城市裡集中了人類社會的最高成就,科技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是否會與渺小的人類個體形成衝突,城市在現有發展模式下該何去何從,都是「賽博朋克」流行文化裡暗含的母題。  南京,給出的回答是「人,承載著城市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