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與社會的交互作用中,社會環境對個體會有怎樣的影響?

2020-12-06 幸福是我的信念

本文系作者幸福是我的信念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人際關係的建立和鞏固,實際上就是社會環境對人的社會化的結果。社會化是指社會個體與社會的交互作用中,個體能動地接受生活技能、行為規範、價值觀念、文化傳統,完成社會人的塑造並將這種結果反作用於社會的雙向互動過程。社會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包括政治、經濟宗教風俗習慣等等。儒家歷來重視社會文化對個體社會化的影響,《漢書·藝文志》指出:「儒家者流…明教化者也。」特別是禮樂的教化功能,儒家多有闡發。孔子云:「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樂的教化方式,孔子提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即實行「德教」和「禮教」。

孔子

明清時期徽州社會文化對個體社會化的影響中,最突出的是儒家倫理道德的物化象徵——牌坊、祠堂的社會教化功用。州府屬各邑,皆有名宦祠,鄉賢祠,以供祭祀或紀念;同時還為之立傳,載諸方志。除了為揚名仕途者而建的祠堂、牌坊外,還有為旌表孝行、義行、貞節、廉介而建。這些顯示家族榮譽的物化象徵,起著道德榜樣的作用,對人起著潛移默化的特殊的社會教化功效。此外,徽州戲劇、通俗小說等地方文化所宣揚的忠孝節義觀念,也起著類似的作用。總之,影響個體社會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祠堂

它們相互滲透,共同作用於社會化的個體。個體社會化的結果,是為社會培養一個符合社會要求的社會成員,使其在社會生活中擔當一定的角色當然,也有出現社會化的障礙現象,即未能按照社會預期的要求而正常內化。「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就說明了社會環境與個體的內在聯繫。在聚族而居、儒風獨茂的人文社會環境下,明清時期徽人的社會化結果可從封建文人官紳的描繪之中可略窺一斑。清人道昆在《太函集》中聲稱:「新安自昔禮義之國,習於人倫,即布衣編氓,途巷相遇,無論期功強近,尊卑少長以齒,此其遺俗醇厚,而輯讓之風行,故以文特聞賢四方。」

聚族而居

隨著社會教化逐步加深,徽人越來越自覺地以儒家倫理來指導自己的日常行為康熙年間,出任徽州同知兼祁門縣令的姚啟元,對他初入境的印象作了這樣的描述:「入其境,見君子讓如慢,廉而知恥,無迎魚矣;見其小人願而恫慎,而知畏,無挺鹿矣。」他不僅發出慨嘆:「此禮義之國,有先王之遺風矣。」其中雖不免有溢美之嫌,但程朱理學對徽人的影響之深刻是不容置疑的。不同的社會文化形態存在著不同的社會行為規範和價值觀念。在社會化傳播過程中,這些行為規範和價值觀念經過不斷地重複強化,積澱成不同社會文化心態。

理學

社會文化心態是指人們世世代代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所形成的具有普遍性和相對穩定性的心理趨勢和價值取向。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取向是社會文化形態的外在表現形式。而社會文化心態一經形成,內化於人們的思想意識的深層,成為一種潛在力量,往往在無意識中支配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明清時期的徽州,由於其典型的社會文化環境,「業儒仕宦」是徽人的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心態。這種心態,可以從徽州商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取向上得到最充分地展示。明清時期的徽州,「其俗不儒則賈,相代若踐更。」業儒和賈成為徽人所從事的兩項主要的職業。

徽州

但是,在徽商看來,只有科舉入仕才能給家族帶來無上的榮譽和崇高的社會地位;即使富王侯而無名佚,仍然不算光宗耀祖。這就是徽商津津樂道的所謂「非儒術無以亢吾宗」,「非詩書不能顯親」。如徽商吳士佩在與人談起兄弟之事時說:「吾家仲季守明經,他日必大我宗事。顧我方事錐刀之末,何以亢宗?」這種心態,深深地影響著微商的行為方式。「賈而好儒」是微商的最大特色;經商致富後的徽商,往往走上「由賈入儒」,甚至「由賈入仕」之途。即使入仕無望,有些微商往往以「賈服儒行」來自詡自慰。

科舉放榜

清代歙人汪道昆說道:「新都(微州)三賈一儒,……賈為厚利,儒為名高。夫人畢事儒不效,則馳儒而張賈;既側身響其利矣,及為子孫計,寧馳賈而張儒。一張一弛,迭相為用,不萬鍾則千駟,猶之能轉轂相巡,豈其單厚計然乎哉。」這種「張儒」和「張賈」兩者「迭相為用」的結果,勢必導致「士商滲透」或「官商融合」。這些「服賈」、「業儒」或「入仕」的微商,他們「處者以學,行者以商」;行商取厚利,業儒求名高,故他們往往「商而兼士」或「仕而經商」徽商的這種行為方式是社會環境對其影響的必然結果。

參考資料

《漢書·藝文志》

相關焦點

  • 社會系統與個體精神健康研究的兩個範式與前兩種脈絡
    將社會系統融入個體精神健康研究大體而言有兩種理論範式,四種脈絡(或路徑),這一期我們介紹兩種理論範式和前兩種研究脈絡。第一是成分原則(the component principle),要求研究者理解和認識研究中涉及的社會結構,地位或系統元素的性質;第二是鄰近原則(the proximity principle),要求明確結構成分影響個體的人際互動機制和其他中觀水平的結構機制;第三是心理原則(the psychological principle),要求明確和檢驗何時、如何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宏觀及鄰近社會結構影響個體人格與行為的心理機制
  • 傳媒觀察丨環境、個體、行為:網絡輿論暴力的成因
    環境、個體、行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阿爾伯特班杜拉在社會學習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元交互理論。社會學習理論論述了影響人們行為的多種因素,班杜拉在對環境決定論和個人決定論做出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了交互決定論,即在社會學習的過程中,環境(ENVIRMENT)、認知(PERSON)、行為(BEHAVIOR)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
  • 聖塔菲研究所提出「個體信息理論」,重新定義個體生命
    先有個體(individuality),還是先有社會?這一歷史之問,讓如今人類社會政治理念之爭的焦點,更是在自由主義和社群主義之間激烈而持久展開,從政治、經濟、文化到生態全方位影響著整個人類發展前景。  有了以上資訊理論基礎後,要對系統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進行建模,還必須考慮更複雜的情況,因為對個體系統研究要涉及個體和環境兩個信道。
  • [獲獎論文]SNS網站與個體社會支持程度的關係研究(組圖)
    本研究認為,SNS網站的使用會影響到用戶的社會支持程度和幸福感體驗,以此來證實SNS網站具有對用戶的社會支持功能。有研究表明,對於青少年來說,網絡社交行為,即便是給一個最好的評價,也是在浪費時間和形成社交孤立。對於大多數青少年網民來說,創建和在網上傳播在線內容正在成為一種管理個人身份、生活方式和社會關係的不可缺少的方法。
  • 2021教師招聘教綜之學校教育及其作用、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 2.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3.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 獨特功能 1.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作出社會性規範;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3.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4.學校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 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二、作用主觀能動性是推動人身心發展的動力;是促進個體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促進個體發展從潛在的可能狀態轉向現實狀態的決定性因素。三、個體主觀能動性的層次從活動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和社會三種不同層次和內容的活動構成。每一層次的活動對個體身心發展都具有特殊的和整體性的影響。第一層次的活動是人作為生命體進行的生理活動。
  • 《六欲天》聚焦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現象,探索個體與社會的關係
    《六欲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片,它在敘述過程中融合社會案件,聚焦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現象,關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在追尋案件真相的過程中探索個體與社會的關係。影片聚焦抑鬱症題材,在以犯罪懸疑為主線的敘事中,導演祖峰通過對電影情節的精巧鋪陳,憑藉精巧的敘事結構和懸疑的情節設置,將深陷抑鬱的警察、執念痛苦的外科醫生、討厭獨處的少女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以複雜糾葛的關係進行串聯,使每條人物故事的線索都與真相保持著恰到好處的距離。該片由祖峰、黃璐領銜主演,陳明昊、張倩如、田雨、劉天池主演。
  • 信仰對親社會行為影響的論述
    人們所處的情境因素不同影響人的親社會行為,如旁觀者效應、社會促進、社會逍遙等現象,由於情境中存在其他人時,對人們的親社會行為產生了影響,另外情境的不確定性也在助人行為中起著重要作用,Latane(1970)的實驗,證明了人在不確定自己所處情境時,助人行為會減少。
  • 個體與社會:一周城市生活
    在網紅經濟不斷推波助瀾的背後,我們是否還能挖掘出城市中更深層次的文化價值?在消費文化日益豐富的今天,人們不得不開始去思考蘊含在社會與個體之間的複雜脈絡與聯繫。本周我們將回顧有關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的歷史文獻展,在烏中路街區的一次城市行走活動,以及費那奇北京動畫周的精彩瞬間。而在主題推薦單元,我們也關注到了最近的一系列有關性別和身份認知的活動。
  • 維果茨基革命的心理發展理論(下):從社會文化到個體心智
    他寫道:在兒童的文化發展中,每種功能都會出現兩次:首先在社會層面上,然後在個人層面上;首先在人與人之間,然後內化於兒童。這個原理同樣適用於主動注意、邏輯記憶和概念的形成。所有高等【心理】功能都起源於人類個體之間的實際關係。我們將會看到,個體也會內化他們在社會互動中使用的文化製品或工具。
  •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個粒子會怎樣?從物理學中尋找社會規律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人類的許多社會行為似乎是難以捉摸的,包括經濟、交通、個人選擇。不少科學家嘗試從物理的角度解釋人類社會,他們將人比作粒子,每個個體之間的行為、選擇都會互相影響。
  • PLoS Genet:生活方式或會影響機體的遺傳效應 改變個體患病風險
    2017年9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個體患肥胖症的風險不僅會受到其生活方式的影響,還受到了其機體基因的影響,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機體患肥胖症的風險或許並不是固定的,而受到了生活方式的影響。
  • ...個體管理心理學 之六、知覺與個體決策 & 七、激勵理論
    (3)進化論範式:是從生物進化論的角度強調個體適應環境的重要性,提倡生態理性,它從關心和描述個體的實際決策行為出發,尋找個體決策的有效策略——啟發式策略。,肯定個體在與環境相互作用中的主動性。七、激勵理論(一)內容型激勵理論簡述需要層次理論1.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即每個人有五個層次的需要,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1)生理需要:滿足生理需要,在組織環境中包括向職工提供合適的工資、良好的工作環境等。
  • 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
    「拔苗助長」、「陵節而施」等等都是有違身心發展順序性規律的。(二)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1.具體表現個體的發展是一個分階段的連續過程,前後相鄰的階段是有規律的更替的,前一階段為後一階段的過渡做準備。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徵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
  • 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2 社會認知理論
    3.作為早期的社會認知人格心理學家,羅特的理論對於後來的社會認知論產生了重大影響。二、班杜拉的社會認知論/簡述班杜拉的社會認知論(一)理論觀點1.人性觀班杜拉提出自己對人的客觀看法:人的行為是主客觀交互作用的結果,形成了交互作用論。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
    (4)社會利益型這樣的人具有較高的社會興趣和活動度,他們可能是關心家庭、朋友和社會的人。2.創造性自我創造性自我即個體在成長過程中不是被動地接受遺傳和環境的塑造,而是會創造性地自由運用遺傳和環境所提供的素材,依照自己獨特的方式加以組合,從而形成獨一無二的自己。
  • 研究人員揭示個體腦網絡差異的基因和環境影響
    腦科學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解釋這些個體差異的來源,這些知識對於理解和幹預個體行為至關重要。總體上,個體差異來源於遺傳和環境兩方面的影響,但遺傳和環境各自對腦的功能如何產生以及具體多大影響是一項科學難題。
  • 內隱理論影響社會認同
    內隱理論是外行人持有的「科學理論」,沒有經過像科學理論那樣嚴格的驗證,有時候甚至是錯誤的理論,但它能降低人們認知上的不確定感,對個體具有重要的心理意義。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關於人類屬性的內隱理論影響著個體的社會認同和群際關係,廣泛影響著人們的心理與行為。
  • 什麼是個體?生物學家在資訊理論中尋找線索
    一些研究試圖確定是那些因素引導了它們蕨狀軀體的生長,其中的思路與最近有關生物個體性的數學理論相似。  正由於如此的怪異,古生物學家們甚至還在爭論關於這些生物最基本的問題:它們是如何演化的?它們如何進食和繁殖?對於某個化石個體,我們甚至不知道它來自哪裡,又會去往哪裡。這些動物是單一的有機體,還是由更小個體組成的群落,就像僧帽水母?它們凝膠狀的身體最終歸於何處?它們的生存環境又是怎樣的?
  • 埃裡克森的社會發展理論
    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為,人格發展受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和制約。自我在人格中的作用是建立自我認同感和滿足人控制外部環境的需要。個體的發展貫穿人生過程的全程。各個階段都有特定的目標、任務和衝突,後一階段發展任務的完成依賴於早期任務、衝突的解決。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個體都面臨著發展危機。個體解決危機的方式會對個體的自我形象和社會見解產生持久的影響。成功克服這些危機,個體就得到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