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立方體或將構成納米計算機

2020-12-06 科學網


  一種被稱為超立方體(hypercubes)的多維結構,或許將成為未來納米計算機的基本結構。用如此微小零件製作的機器,將由量子特性來主宰,而不再是由我們日常所熟知的力。

  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的薩繆爾·李和勞埃德·霍克解釋說,按照摩爾定律,微電子器件正持續變得更小、更快。集成電路和電晶體已達到納米尺度,不過它們仍基於宏觀尺度的物理特性運行著。真正的納米電子學不只是縮小了的微電子學,而是將由量子特性主宰的器件,因而需要新的架構和新穎的結構。

  研究人員表示,相對於現今的微機,未來納米計算機的主要優勢在於更高的電路密度、更低的耗電量、更快的運算速度以及更多並行與分布式計算的能力。

  例如,現在的集成電路以電子連續流動的形式處理信息。然而,納米集成電路也許處理的是個別的電子,減少了尺度與耗電量。這樣的電路需要能計算單一電子的納米邏輯器件,以及擁有並行計算、可逆性、區域性的能力,外加一個三維的架構。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李和霍克研究了超立方體,研究人員認為其將是納米計算機的要素。在即將發表在下期《IEEE計算機彙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上的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典型超立方體的變體,稱為「M-超立方體」,它能提供更高維度的布局以支持納米計算機中的三維集成電路。

  M-超立方體具有類似於典型超立方體的結構,基本上是一個從正方形延伸成立方體、再到越來越複雜的M維形狀。任意維度的M-超立方體由「節點」與「連接」所組成,「節點」扮演著門的作用,接收並讓電子通過,而「連接」的作用就如同電子沿著穿越的路徑。

  研究人員表示,包括M-超立方體在內的超立方體的獨特結構,已被證明在並行運算和通信網絡中有效,並且提供了獨特的理想內在結構。這將能滿足未來納米計算系統的諸多需求,這些需求包括具有簡單且強健通信連接的大規模並行與分布式處理架構。

  與典型超立方體不同的是,M-超立方體包含兩種類型的節點:狀態節點,嵌入在M-超立方體的「接合點」上;傳輸節點,嵌入在狀態節點之間的連接中間。在某種設計安排中,研究人員將兩個狀態節點嵌入到每個接合點上,每一個代表一種單一狀態。每個節點能被打開或關閉,當傳輸節點處於關閉狀態時,其有能力使立方體的某些部分與其他部分隔離開。

  基於一次運算所需的狀態數量,M-超立方體可通過增加額外維度(包含更多節點)得以擴展,反之亦可通過減少維度得以收縮。例如,如果只需要4種狀態,該邏輯結構將會是一個具有4個狀態節點的2-D超立方體,也就是正方形。一般來說,超立方體中狀態節點的數目是2m,m是M-超立方體的維數。

  研究人員解釋道,如果允許在M-超立方體節點間的通信連接不相互垂直的話,也許能在三維空間中構建出維度大於3的M-超立方體。

  邏輯運算需要許多狀態,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方法,可通過實質上將超立方體分解成兩個以並行方式連結的較低維度的M-超立方體,來減少M-超立方體的維度。如果需要,這兩個M-超立方體本身也能夠被分解成較不複雜的M-超立方體,從而減少每種狀態所需要的狀態節點數。

  在另一種設計安排中,研究人員將M-超立方體與N-超立方體結合,結果形成了一個所謂的「MN室」(MN-cell)。因其易變性,該器件就可作為一種基本結構,用來設計具有任意尺寸與複雜性的連續邏輯門。(來源:科技日報 馮衛東) 

相關焦點

  • 世界的本質是立方體?帶你了解構成世界的五種物質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碎片(fragmentatioin)的世界,從納米顆粒到巖石崩落生活在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構成了世界的五種「物質」——水、氣、火、土和以太,每一種都與一種特定的幾何形狀對應,這些形狀即所謂的柏拉圖多面體(即邊長相等的多面體)。其中,與土元素相對應的形狀是立方體。
  • 納米級銅立方體反應器 將一氧化碳轉化為乙酸
    納米級銅立方體反應器 將一氧化碳轉化為乙酸2021-01-12 20:58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萊斯大學的工程師們開發了一種新的反應器,可以將一氧化碳轉化為乙酸。
  • 你知道立方體,那超立方體呢?
    如果我們把正方形沿著垂直於它的方向移動,就會得到一個立方體。這個立方體是三維的,它的表面是二維的正方形。如果我們把立方體沿著垂直於它的方向移動,就會得到一個超立方體這個超立方體是四維的,每個表面都是一個三維的立方體。
  • 2.6個角錐體構成立方體
    2.6個角錐體構成立方體   由立方體的中心點和它的任一面都可以形成角錐體。由於立方體有6個面,因此可以把立方體切割成6個角錐體(圖1)。這就是用6個角錐體組成立方體的基礎。角錐體可以分別製作,然後將它們粘貼在一張繪有立方體展開圖的紙板上;或是直接在紙板上繪出整個模型的展開圖。圖2顯示了這些角錐體連成一個「樓梯」狀的立方體展開圖,這就是圖3中模型展開圖的基礎。
  • 完全幻方 與 超立方體
    超立方體共有24個面,每個面的四個頂點上的數字之和都等於34,等於上面幻方的幻和。請您試著在下面的超立方體中找到這24個面,並把每個面上四個頂點上的數字相加,看一看是不是等於34。再與上面的四階完全幻方相對照。很有意思。提示:大正方體有6個面,比如(1,8,13,12)是一個。小正方體有6個面,比如(4,14,11,5)是一個。
  • 科學家成功列印超立方體
    美國俄克拉何馬州立大學數學家和藝術家 Henry Segerman在2月14日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描述了他用一個超立方體來呈現的方法——即一個4D的立方體。如何給一個生活在二維世界中的人解釋立方體呢?一種可行的方法是在立方體上打一束光,然後在二維平面上形成一個陰影。這正是Segerman的做法,儘管他的方法更加複雜一些。 Segerman採用了一個立體投影,首先把立方體放在一個球體的表面,然後把它的影子投向一個平面。立方體投影是在一個平面上代表一個球體的方法,它和墨卡託投影一樣,通常被用來給地球繪圖。
  • 除了《星際穿越》裡的那個超立方體 四維形體都長啥樣
    在11月的熱門影片《星際穿越》最後,主人公庫伯在黑洞內掉入四維超立方體。二維的多邊形到了三維對應的是多面體,那麼按照同樣的類比,在四維空間是什麼樣的呢?多邊形(二維),多面體(三維),延伸到三維以上的空間,可以稱為多胞體。它們最先在19世紀被數學家路德維希·施萊夫利所發現,通過透視投影,我們可以看到它們中的代表(四維凸正多胞體)長什麼樣。
  • ▲▲▲超立方體▲▲▲
    > 1024 Architecture是一家法國巴黎設計工作室他們的藝術裝置品Tesseract aka HyperCube(超立方體
  • 【Effect_Share】Houdini製作超立方體
    【效果演示】這個效果大概的原理就是將四維空間中的立方體投射到三維空間中,並在四維空間中對其旋轉。參考視頻中有講到該效果的具體製作思路和相關公式,我已經從YouTube上扒下來了,有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看一下。【參考視頻】參考視頻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
  • 如何理解四維空間中的超立方體?
    三維立方體四維超立方體但我們可以推導出超立方體的所有屬性!為了形成一個超立方體,我們採用立方體並在第四維中拖動距離 L ,我們無法準確地想像出它的樣子,但它是這樣的: 四維超立方體它的『體積』(實際上叫做 超體積)為 L^4, 它的邊界是 8 個體積為 L^3的立方體,所以超立方體的『表面積』是 8L^3 (實際上就是三維體積)。 所以雖然無法想像,現在我們似乎知道有關超立方體的所有信息!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球體構成及模式和立方體及結構
    因此有必要對基本型的構成做-深入研究。找出它們的結構特點以及傳意性功能。如球體、立方體、柱體,角錐體以及其它基本形的結構。對這些基本構成模式有了理解之後才能更好地運用這些構成規律,以便創作中加以靈活的運用。
  • 地球是由立方體構成的?是的!
    事實證明,柏拉圖關於土元素是由立方體組成的認知,的確與真實地球的統計平均模型相符。真是讓人大吃一驚。」這項研究的源頭,起自布達佩斯技術與經濟大學數學家加博·多莫科斯(Gábor Domokos)建立的幾何模型,這個模型預測天然石材會碎裂成一個個立方體。
  • 超立方體並非真正的四維空間模型
    雖然超立方體不是真正的四維空間模型,但是也為我們理解四維空間提供了一些幫助。那就是從觀察超立方體的時候我們能理解到第四維度是由內而外的一種垂直感。我也是通過超立方體逐步理解了四維空間的一些真諦。但我們不能止步於此,更不能將超立方體作為四維模型。那我們該如何理解真正的四維空間呢?正如前面提到的,由內而外的垂直感。這就是四維能給我們帶來的感受之一。任何維度作為第四維都能產生這樣的感受。
  • 日本超級計算機獲世界第一,超級透鏡可將光壓縮到納米級
    日本超級計算機「富嶽」終於拿到了世界第一的成績。測試結果,使用「富嶽」的一部分即92160個節點(約佔全體的58%),對由約1.1萬億個頂點和17.6萬億個分支構成的超大規模圖表計算,平均0.25秒解決了廣度優先搜索問題。Graph500的分數是70980GTEPS。2019年6月「京」的測定結果是31302GTEPS,實現了2倍以上的性能提高。
  • 河內塔 超立方體 二進位
    (二)立方體下圖所示為一個立方體,它的八個頂點處均放置有不同口味的食物,一隻螞蟻想要嘗遍所有頂點處的食物,它不想浪費時間和體力,也就是說,它想沿著立方體框架的稜爬到每一頂點處品嘗食物而又不想走回頭路。下圖是螞蟻走過的路徑。
  • 探針機:一種納米DNA計算機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 System在2016年第7期首篇報導了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許進教授團隊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性文章「Probe Machine」(探針機),該文提出了人類首次超越電子計算機的圖靈機模型,稱為探針機。
  • Plasmon Nanojet:超透鏡將光擠入納米空間
    藝術家對超透鏡的構想是將雷射束壓縮為更易於控制的低波長這種物理現象可以實現光的納米級聚焦,並且從理論上講,允許工程師繞過普通會聚透鏡的基本限制之一。為了將它們用作緊湊型設備中的信號載體,必須對光波進行嚴格壓縮,而緊湊型設備的工作速度將比當今的電子產品快得多。該研究發表在2020年6月15日的《光學快報》上。
  • 「星際穿越」從超立方體到膜外維度
    這是因為,捲曲會導致超體的體積受限,當庫帕搭乘超立方體在超體中旅行時,捲曲的高維空間遠沒有足夠的空間容得下他的超立方體。另一個解決方案是1999年,普林斯頓和麻省理工研究者提出的膜外維度的反德西塔(AdS)彎曲。這種彎曲是由於「超體場」中的「量子漲落」引起的。
  • 製造光子晶片,將給計算機帶來革命性變化!
    如果計算機使用光子而不是電子來傳輸數據,它們的性能會更好,耗電量也會更少。科學家們目前正在研究一種新的矽和鍺發光合金,以獲得光子晶片,這將給計算機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光子,即構成光的粒子,已基本取代電子在通信網絡中進行數據傳輸。光信號的高帶寬推動了電話系統、電視廣播和網際網路的巨大增長,然而,光子還沒有取代計算機中的電子。
  • 「納米衛星」技術將改變世界:氣象、運輸、通信、農業……
    本文將介紹微型衛星將如何改變我們與周圍世界的關係。 什麼是納米衛星 國際空間站目前是地球軌道上最大的衛星,尺寸約為 356 英尺× 240 英尺。 納米衛星是質量在 1 公斤到 10 公斤之間的小型衛星。 一些納米衛星只有十立方釐米。 而納米衛星和許多和大型衛星一樣,有天線,傳感器和控制系統,對太空探索和監測非常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