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和炎症研究領域熱門基因之IL17A

2020-12-05 賽業生物cyagen

想調整研究方向,獲得學術研究突破口?想獲得論文選題思路,提高發文命中率?你需要了解學科發展態勢和未來走向!賽業生物專欄《Gene of the Week》每周會根據熱點研究領域介紹一個基因,詳細為您介紹基因基本信息、研究概況和應用背景等,助您保持學術研究敏銳度,提高科學研究效率,期待您的持續關注哦。今天我們要講的主角是在免疫、炎症等研究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的IL17A基因。

IL17A基因研究概況

IL17A(白細胞介素17A;也稱為CTLA8)是IL-17受體家族的成員,由該基因編碼的蛋白質是由活化的T細胞產生的促炎細胞因子。IL-17A介導的下遊途徑誘導炎症分子、趨化因子、抗微生物肽和重塑蛋白的產生。編碼的蛋白質對宿主防禦、細胞運輸、免疫調節和組織修復產生重要影響,在誘導先天免疫防禦中起關鍵作用。這種細胞因子刺激非造血細胞並促進趨化因子的產生,從而將髓樣細胞募集到炎症部位。該細胞因子還調節NF-κB和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活性,可以刺激IL6和環氧合酶2(PTGS2 /COX-2)的表達,並增強一氧化氮(NO)的產生。

IL-17A在各種傳染病、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癌症中起著關鍵作用。高水平的這種細胞因子與幾種慢性炎症性疾病相關,包括類風溼性關節炎,牛皮癬和多發性硬化症。Th17細胞和IL-17也與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有關,這是兩種主要形式的炎症性腸病(IBD)。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2(SARS-CoV-2)引起的肺損傷在很大程度上是細胞因子(例如IL17A)加強的炎症反應的結果。

在宿主防禦中,IL-17A已被證明對抵抗細胞外細菌和真菌引起的感染髮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IL-17A似乎通過促進嗜中性粒細胞炎症而對諸如流感的病毒感染有害。在實驗性肺炎模型中,IL-17A或IL-17RA敲除小鼠對各種革蘭氏陰性細菌(如肺炎克雷伯菌)和肺炎支原體的敏感性增加。相反,數據表明IL-23和IL-17A不需要用於抵抗細胞內細菌結核分枝桿菌的初次感染。IL-17RA基因敲除小鼠和IL-23p19基因敲除小鼠均清除了結核分枝桿菌的原發感染。但是,需要IL-17A來保護免受不同細胞內細菌弗朗西斯菌的原發感染。

表1. 感染流感後野生型小鼠和IL-17RA敲除小鼠肺組織勻漿中炎性細胞因子水平的差異

使用IL-17RA基因敲除小鼠和IL-17A基因敲除小鼠與鼠適應流感病毒株(PR8)以及2009年流感大流行H1N1毒株進行小鼠模型研究,結果都表明IL-17A在介導急性肺損傷中起不利作用。

在腫瘤發生中,IL-17A可以募集髓樣來源抑制性細胞(MDSC)以減弱抗腫瘤免疫。IL-17A還可以通過誘導IL-6來增強體內腫瘤的生長,IL-6進而激活致癌轉錄因子信號轉導和STAT3,並上調腫瘤的生存和促血管生成基因。IL-17A敲除小鼠對轉移性肺部黑色素瘤更敏感,這表明IL-17A可能會促進細胞毒性T細胞產生有效抗腫瘤細胞因子IFN-γ。確實,來自卵巢癌的數據表明Th17細胞與NK細胞介導的免疫力和抗腫瘤CD8反應呈正相關。

IL17A基因在人體組織的表達

圖2. 人和小鼠IL17A基因mRNA相對表達量,小腸是表達量最高的器官,十二指腸的表達在人和小鼠的表達是截然不同的(數據經過歸一化處理,同物種內部比較,小鼠和人之間無可比性)。數據來源:NCBI。

IL-17A在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宿主防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逐漸成為醫學及免疫學研究的熱點。IL-17A開啟了治療自身免疫疾病的新時代,secukinumab上市後銷售額迅速攀升,證實了這一靶點的成功。隨著自身免疫疾病市場藥物需求的增長,IL-17類抑制劑藥物備受藥學、免疫學等領域的期待,全球多家藥企紛紛布局,相關藥物研發陸續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推薦文獻:

1. Yao Z, Painter SL, Fanslow WC, Ulrich D, Macduff BM, Spriggs MK, Armitage RJ (December 1995). "Human IL-17: a novel cytokine derived from T cells". Journal of Immunology. 155 (12): 5483–6.

2. Kennedy J, Rossi DL, Zurawski SM, Vega F, Kastelein RA, Wagner JL, Hannum CH, Zlotnik A (August 1996). "Mouse IL-17: a cytokine preferentially expressed by alpha beta TCR + CD4-CD8-T cells". Journal of Interferon & Cytokine Research. 16 (8): 611–7.

3. Cua DJ, Tato CM (July 2010). "Innate IL-17-producing cells: the sentinels of the immune system".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10 (7): 479–89.

4. Mathur AN, Chang HC, Zisoulis DG, Stritesky GL, Yu Q, O'Malley JT, Kapur R, Levy DE, Kansas GS, Kaplan MH (April 2007). "Stat3 and Stat4 direct development of IL-17-secreting Th cells". Journal of Immunology. 178 (8): 4901–7.

5. Yao Z, Fanslow WC, Seldin MF, Rousseau AM, Painter SL, Comeau MR, Cohen JI, Spriggs MK (December 1995). "Herpesvirus Saimiri encodes a new cytokine, IL-17, which binds to a novel cytokine receptor". Immunity. 3 (6): 811–21.

6. Ye P, Rodriguez FH, Kanaly S, Stocking KL, Schurr J, Schwarzenberger P, Oliver P, Huang W, Zhang P, Zhang J, Shellito JE, Bagby GJ, Nelson S, Charrier K, Peschon JJ, Kolls JK (August 2001). "Requirement of interleukin 17 receptor signaling for lung CXC chemokine and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expression, neutrophil recruitment, and host defense".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194 (4): 519–27.

相關焦點

  • NF-κB 、炎症、免疫和腫瘤
    十四年前,核因子活化B細胞κ輕鏈增強子(NF-κB)首次被證明是將持續性感染、慢性炎症與腫瘤風險增加聯繫在一起的關鍵因子。目前,炎症和腫瘤這一新興領域研究已日趨成熟,炎症也已被廣泛認可為腫瘤的標誌和原因之一。2018年《Nature Review.
  • 我科學家開闢炎症和免疫研究新方向
    (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我國科學家開闢炎症和免疫研究新方向: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邵峰實驗室發現了一條新的天然免疫模式識別通路,為開發免疫調節劑和疫苗佐劑開闢了新途徑。歷史上,每發現一條新的模式識別通路,都無一例外地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其引發的研究熱潮會促進人類對免疫系統與病原微生物互作機制的認知。據邵峰研究員介紹,此前的研究表明,位於細胞膜上的模式識別受體TLR4通過識別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脂多糖分子(LPS),進而實現對革蘭氏陰性菌的廣譜和特異性識別和免疫應答。
  • 通路 NF-κB pathway參與炎症、免疫和腫瘤之間的紛爭
    今年大會關注的一個亮點就是,在長期關注腫瘤的靶向治療後,醫生們愈發對採用免疫治療多種癌症感興趣。而且鑑於目前免疫療法在晚期黑色素瘤的臨床治療上取得的非凡成果,所有人都相信免疫治療可能將徹底改變未來癌症治療的方向,並成為今後癌症治療的第三代標準模式。上文的開篇絮絮叨叨,小編只想強調弄懂免疫、炎症和癌症發生發展之間的關係,是目前腫瘤學研究的熱門所在。
  • 科學家總結HIF在免疫和炎症中的作用
    科學家總結HIF在免疫和炎症中的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8 15:51:03 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Anne F.
  • 環狀RNA在免疫炎症反應中的作用及其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進展
    circRNA可由外顯子或內含子產生,兩種circRNA在基因表達調控方面具有潛在功能的證據都已被發現。最近研究顯示,內源性的circRNA可作為微小RNA(microRNA,miRNA)海綿與miRNA結合併因此抑制它們的功能,而且一些研究已經證實miRNA與骨關節炎、糖尿病、口腔癌等多種類型的人類疾病有關,因此circRNA的海綿活動也會影響這些疾病的生物學過程。
  • 狙擊新冠肺炎「炎症風暴」!中國力量破解新冠肺炎炎症風暴謎團,IL...
    雖然這個專有名詞的出現是近30年的事情,但是炎症因子風暴這個現象,醫生和科學家們早就注意到了。  不過,炎症因子風暴真正在全球範圍內引起廣泛的關注,大約是在4年前。當時炙手可熱的CAR-T細胞治療在癌症治療領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一度被看做治癒癌症的希望。
  • 盤點:全球腫瘤領域熱門在研靶點
    本文介紹了全球腫瘤領域在研藥物的熱門靶點信息,有助於對相關靶點進行初步定位評估。EGFR是非小細胞肺癌(NSCLC)最常見的突變驅動基因,大約17%的NSCLC患者會發生EGFR突變,中國等亞洲國家突變概率更是高達30%以上,國內的肺癌患者因為EGFR抑制劑的上市顯然獲益更多。
  • 2020年沃爾夫獎授予魔角雙層石墨烯、基因編輯等領域
    來源:返樸 ID:fanpu2019  以色列當地時間1月13日, 2020年沃爾夫科學藝術獎獲獎名單公布,其中物理學獎授予「魔角」雙層石墨烯相關的研究,生物學獎授予基因編輯技術CRISPR領域的開創性工作,數學獎授予微分幾何與拓撲方面的重要成果,此外還公布了農業獎與藝術獎。
  • 近期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領域重要研究成果一覽!
    它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免疫系統發生故障並開始攻擊人體。這能夠會導致關節和皮膚問題,並在嚴重的情況下能夠會導致心臟、肺部、大腦和腎臟受損。 這種疾病的初始原因是未知的,不過基因被認為在其中發揮作用。這種疾病在女性中出現的機率比男性多9倍,而且通常在20至49歲之間發生。
  • 研究發現:人體中「自私基因」會引發炎症和與年齡有關的疾病
    導致衰老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炎症是動物衰老過程中的共同主題,並且衰老這一過程可能會被一類「自私基因」(selfish genetic elements)放大。這類「自私基因」會通過在宿主基因組中插入新的拷貝來繁殖自己。而LINE1逆轉錄轉座子,就是在人類中發現的最普遍的「自私基因」,大約20%的人類和小鼠的基因組是由LINE1組成的。
  • 研究揭示IL-17信號通路調控機制
    7月,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錢友存研究組的最新研究進展
  • IL-1家族與炎症性疾病
    IL-1β與IL-1R1結合後,受體發生構象變化,使IL-1β與受體的第三免疫球蛋白區結合。IL-1R1的這種構象變化與IL-1R3結合,產生異源三聚體複合物。 IL-1R1和IL-1R3胞外結構域的接近,導致細胞內TIR結構域聚集,從而導致MYD88的合成和炎症信號通路的啟動。
  • 整合素4β7活化在先天性免疫和適應性免疫介導的腸道炎症的機制
    該研究在整合素β7亞基引入點突變,構建了活化缺失的β7基因敲入小鼠,揭示了與完全抑制整合素α4β7的功能相比,α4β7活化缺失可以維持腸道內足夠的Treg細胞,有效減少免疫細胞向腸道相關免疫器官的遷移,從而有效緩解腸道炎症的發生和發展。腸道炎症性疾病(IBD)是一類嚴重危害人類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的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
  • microRNA通過調節/微調炎症反應在免疫系統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microRNA(miRNA)已被證明是基因表達調節機制中極其重要的成員。作為第一流的miRNA微陣列服務提供商,LC Sciences已協助眾多的科研人員開展了miRNA細胞網絡的探索和檢測。MiRNA表達譜和功能研究揭示,miRNA參與調控了幾乎所有已研究的細胞生理過程,而且miRNA表達水平的變化將對它們靶基因的活動產生深遠的影響。
  • Cell:腸道神經元幫助免疫系統調節腸道炎症
    2016年1月25日訊 /生物谷BIOON/ --免疫系統主要負責防禦機體可能遭受的感染,因此會始終保持警覺保護機體免受外來威脅,但是免疫系統過度敏感也會造成過度炎症反應並會導致永久性組織損傷,因此保證免疫系統應答的平衡對於機體健康狀況的調節非常重要。
  • 耐受性樹突狀細胞:治療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的新手段
    此外,一些TF與cDC亞群的極化有關,如BATF3、IRF8、NFIL3、ID2、NOTCH2、IRF4和KLF4。 TFs與表觀遺傳酶共同作用靶向特定的基因組位點,導致表觀遺傳修飾。眾所周知,DNA甲基化和組蛋白翻譯後修飾等表觀遺傳標記可直接影響細胞表型和功能,一些研究已經證明了不同的表觀遺傳機制在獲得DC耐受性中的作用。
  • 沃爾夫獎下的魔角雙層石墨烯、基因編輯和幾何拓撲學
    不過 MacDonald 和Bistrizer的發現在一開始並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重視,甚至被遺忘了數年之久。與此同時,實驗凝聚態物理學家Jarillo-Herrero也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裡進行著關於扭轉雙層石墨烯的研究,他的實驗室主要研究材料的超導、磁學和拓撲性質。他相信 MacDonald 和Bistrizer的思想中蘊含著一些實質性的東西。
  • 基因編輯RAW264.7細胞系助力炎症及破骨細胞生成相關研究
    ,在炎症、免疫、凋亡、腫瘤研究應用廣泛。RAW264.7是破骨細胞、炎症研究最常用的體外模型之一。破骨細胞生成研究:RAW264.7已被證明在RANKL誘導下容易分化為破骨細胞。與原發性破骨細胞前體不同,RAW264.7的分化無需添加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炎症研究: RAW264.7是篩選抗炎活性物和研究炎症最常用的體外研究模型。
  • Cell Rep:揭示去琥珀醯化酶SIRT5調控免疫代謝在炎症中的作用和機制
    SIRT5是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s家族第三類Sirtuins中的一員, 與家族其他成員不同,它具有極低的去乙醯化酶活性,卻可以調控三種新的賴氨酸修飾--琥珀醯化、丙二醯化和戊二醯化,科學家們在既往的研究中利用質譜技術鑑定了成百上千個SIRT5的潛在底物,而對其生理和病理功能卻知之甚少。本論文發現了SIRT5在調控巨噬細胞代謝和炎症反應中的新功能。
  • 尼羅羅非魚IL-6受體(IL-6R)和糖蛋白130(Gp130)的分子功能研究
    本研究從尼羅羅非魚(Oreochromis&nbspNiloticus)中鑑定了OnIL-6R和Ongp130基因,並研究了它們在細菌或病毒感染以及IL-6參與的炎症反應調節中的作用。結果如下:&nbsp1、尼羅羅非魚IL-6R和gp130的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OnIL-6R和Ongp130登錄號分別為MN870641和MN87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