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道法師:「攝生三願」:彌陀的救度,一個都不能少!
關於第十八願,還有一個問題,也是很多人搞不清楚的。四十八願裡有三條願,叫作「攝生三願」,「攝」是攝受,「生」是眾生。這三條願是講如何讓眾生往生的,就是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第二十願。其他的願,無非是講極樂世界多麼美好,往生之後得六種神通,身形如何,得到怎樣的境界,等等。
第十八願是根本
很多人搞不清楚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第二十願的差別,都認為佛開了三個進極樂世界的門,第十八願是一個門,第十九願和第二十願又是兩個門。其實,只有一個門,就是第十八願。
第十九願、第二十願跟第十八願有什麼關係呢?
第十九願是: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願是: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經文的含義特別深奧,只看字面,有時候不知所云。實際上,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第二十願之間有連帶關係,不是獨立的。可以說,第十八願是根本,第十九願、第二十願帶有方便。也可以講,第十八願是體,第十九願、第二十願是用。換句話說,正因為有第十八願,才有第十九願、第二十願;假如沒有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第二十願就是空設的。
當機願與結緣願
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第二十願,如果用三個詞來貼標籤,大家一聽就明白了,第十八願、第十九願都叫作「當機願」,或者叫「當生願」,第二十願叫作「結緣願」。什麼叫「結緣」呢?就像電視劇《西遊記》裡,唐僧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電視劇《濟公》裡唱「南無阿彌陀佛」,只要這句名號進入我們的心識,我們就跟阿彌陀佛結上緣了。結上什麼緣了?結上很快就會解脫、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的緣。這是什麼在起作用呢?就是阿彌陀佛當初發的第二十願起作用。如果用大白話來表達,就是「凡是聽到我阿彌陀佛名號的眾生,都會在兩生、三生、四生……很快就能往生我的淨土」。
「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一定是這一生往生,可能是「聞我名號」的下一世,或者下下世。在「聞我名號」的金剛菩提種子種下去之後,產生作用,慢慢就有「繫念我國」的想法、心念,再慢慢地「植諸德本」,再「至心回向,欲生我國」。
所以,這條願又叫「三生果遂願」,就是最終結果得遂往生,否則阿彌陀佛就不成佛。而最初都是從「聞我名號」來的,因為跟阿彌陀佛結上了緣。我們也是因為這條「結緣願」,過去世跟阿彌陀佛結了緣,才慢慢產生了今天的善根。
古德用一形象的比喻來表達,但凡跟阿彌陀佛結上緣的,就如「吞鉤之魚,在水不久」,魚已經上鉤了,遲早要上岸,可能咬上鉤的時候還在掙扎。這就是形容第二十願。
攝機不同
第十九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聽起來好像比第十八願更厲害。如果從眾生的根機來講,第十九願所講的根機不差,他能「發菩提心」,還能「修諸功德,至心發願」;結果好像也不錯,「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聽起來比第十八願高級一些。
第十九願攝受的眾生,比第二十願攝受的眾生好一些。第二十願攝受的眾生,他在「聞我名號」的時候並不明了佛的智慧。比如,我們小時候看電視劇,聽濟公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我們不知道「阿彌陀佛」是什麼,甚至不知道是一尊佛,所以我們不明佛智。
第十九願攝受的眾生,雖然知道佛智,但是有所懷疑,所以叫作「疑惑佛智」。雖然他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但是他對阿彌陀佛有懷疑,所以導致他既靠自力,同時也靠佛力。他覺得佛力不完全可靠,除了佛力,還要加上自己的力量,二力相加,認為這樣最穩妥。這就是第十九願攝受的眾生,這類眾生的根機還不錯,要門修行就是這樣的。
比較而言,第十八願攝受的眾生是完全明信佛智的。所以,這三條願攝受的眾生是不同的。
第十八願是最真實、最根本的,這類人明信佛智,具足機深信,認定自己完全沒有力量出生死,只有完全仰靠佛力,也完全相信佛有能力救度自己。
第十九願攝受的人,對佛力有所疑惑,所以要自己發菩提心,自己修功德,因為疑惑佛智。為什麼第十八願沒講念佛人臨終的時候,佛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其實都會這樣的,但為什麼只在第十九願特別提到這句?就是因為這類人有所疑惑,心中不安,佛才特別安慰這類眾生,「靠一點自力,再靠一點佛力,沒問題。我在你臨終的時候,一定現在你的眼前」。
第二十願攝受的人是完全不明佛智。
這是三類眾生不同的地方。
念佛不同
如果從念佛來論,第二十願只是「聞我名號」,只是聽到名號而已,或者是偶然聽到,或者念了一陣兒,一個月、兩個月,之後再也不念了,可能那一個月他在寺院裡做義工,也可能是他母親信佛,他不信佛,但是他孝順,聽母親的話,就去寺院做了一個月義工。在寺院這個環境裡,大家每天都念佛,互相之間打招呼都說「師兄,阿彌陀佛」,他也說「師兄,阿彌陀佛」,其實這樣的人挺多的。假期一結束,就放飛自我了,這一生可能只念了這一個月的佛。這都屬於第二十願攝受的眾生,是「微分念佛」。
第十九願攝受的人是「少分念佛」。因為他花了大部分時間「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搞自己的一套,或者參禪,或者持咒,但他也求生淨土,也少分地念佛,因為他疑惑佛智。這是第二類。
第十八願攝受的眾生是專復專稱名,完全稱名,稱名之外沒有絲毫其他的,也不靠自力。
果益不同
從往生的果益來講,第十八願攝受的人,今生決定往生,不會出一點差錯。第十九願攝受的人是往生不定的狀態,就看他自己了,如果他的疑惑大到認為自己不夠資格往生,那就不行,往生思不定則不定;當他覺得自己修的可能夠了,還不錯,往生思一定則一定。也就是說,他的往生有不確定性,這類人一般要三生果遂,下一生或者下下生往生,可能相隔不遠,幾生之後。當然,我們說起來好像很近的樣子,但可能下一世就到了地獄,一進去幾個大劫都出不來。
這樣,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第二十願就很清楚了。
三願攝盡一切眾生
從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第二十願,我們也能看出佛多麼慈悲。因為第十八願完全仰仗佛力,阿彌陀佛完全救度眾生,非常殊勝,佛也有十足的能力救度眾生。但說實在的,這是不容易相信的,尤其是眾生生生世世已經習慣了自力修行,自力的觀念已經很深了。但是佛也不放棄,不能相信第十八願的人,可以走第十九願的路線,也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同時借阿彌陀佛的一點力量。如果第十九願這條路也走不上去,僅僅是跟佛結了一點緣,也沒關係,還有第二十願。所以,這三願就是三大法寶,一網打盡,最終收口的是第十八願。
之所以在第十八願之外還有第十九願、第二十願,其實是因為眾生的狀態不同,有的眾生不能明信佛智,有疑惑佛智、不明佛智的情況,但是佛也不捨棄,特別設立了第十九願、第二十願。所以,這兩條願都跟眾生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