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發現反物質的光譜,這將是意義非常重大的發現

2021-01-08 井裡看星星

自從20世紀初提出反物質的存在證據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了解它。

為了做到這一點,粒子物理學研究的重點一直放在(反氫粒子的反粒子)當中。

直到最近,這一直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科學家們已經能夠發現反氫原子。

一個使用ALPHA實驗的團隊已經能夠獲得反氫原子的光譜信息。

這一成就,也是他們20年的研究成果,可以為反物質的研究開闢一個全新的時代。

測量元素如何吸收或發射光——即光譜學——是物理學、化學和天文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它不僅能讓科學家們描述原子和分子,還能通過分析它們發出的光的光譜來確定遙遠恆星的組成。

在過去,許多研究都是在氫的光譜中進行的,它構成了宇宙中大約75%的重離子物質。

這些在我們對物質、能量和多個科學學科的發展理解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直到最近,研究其反粒子的光譜仍然非常困難。

首先,它要求構成反氫原子的粒子——反質子和正電子(反電子)——被捕獲和冷卻,以便它們能聚集在一起。

此外,還需要維持這些粒子足夠長的時間來觀察它們的行為,但這必須在它們與正常物質接觸和消失之前才可以。

幸運的是,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技術已經發展到可以研究反物質的程度,從而給科學家提供了一個機會來推斷反物質背後的物理學是否符合標準模型。

標準模型預測在宇宙大爆炸後的原始宇宙中應該有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但是今天的宇宙幾乎完全由普通物質組成。

這促使物理學家對反物質有很大興趣,看看在物理定律中是否存在一個微小的不對稱性來支配這兩種物質。

從1996年開始,這項研究使用了反氫裝置(ATHENA)實驗,這是CERN反質子減速裝置的一部分。

這個實驗負責捕捉反質子和正電子,然後將它們冷卻到可以組合的狀態。

ALPHA實驗捕捉中性的反氫原子的原子,並將它們保存更長時間,研究團隊使用ALPHA的紫外雷射進行光譜分析,看看原子是否遵守與氫原子相同的定律。

使用雷射觀察反氫原子的過渡以及比較它和氫是否遵守相同的物理定律,一直是反物質研究的一個關鍵目標。

不過移動和捕獲反質子和正電子是容易的,因為他們是帶電粒子。

但當你把兩者結合起來時,你會得到中性的反氫,這將難以捕捉,所以我們設計了一個非常特殊的磁陷阱,依賴於反氫原子有點磁性的特點。

這樣一來,研究小組就能夠測量到所需的光的頻率,從而使一個正電子從最低能級躍遷到下一級。

只要有了這些光譜,相信不久後反物質將完全可以被人類利用,更多的造福人類。

相關焦點

  • 反物質原子光譜測量首次完成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報告了對反物質原子的首次光譜測量,實現了反物質物理學研究長期以來的一個目標。該成果標誌著人類向高精度測試物質與反物質行為是否不同邁進了重要一步。  當今宇宙為何看起來幾乎全由普通物質構成,這是物理學界的一個重大謎題。因為根據粒子物理學經典模型的預測,在大爆炸發生之後應存在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光照射可以激發原子,當原子恢復至基態時會發光,光的頻率分布形成,可以借用其光譜精確地測量出原子屬性,這也是光譜學的基本原理。
  • 如果大規模發現反物質,星際旅行將被實現
    如果能夠發現反物質,那麼這個理論意義重大。三.人類首次發現反物質1995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批反物質——反氫原子。1996年,美國的費米國立加速器實驗室成功製造出7個反氫原子。
  • 對反物質光譜測量精度達萬億分之二
    對反物質光譜測量精度達萬億分之二2018-04-14 08:02 來源: 科技日報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一項粒子物理學研究成果: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科學家完成了到目前為止對反物質的最精準光譜測量
  • 物理學家首次觀測到反物質光譜:和正物質相同
    在最新發表於《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CERN報導了反氫原子的實驗結果。當用雷射激發時,反氫原子與正常物質世界中的氫原子在相同的紫外線頻率下產生完全相同的光。給原子照射能量(CERN使用雷射),然後觀察它們吸收和發射怎樣的光,每種原子都有其獨特的光譜線,這就是光譜學的原理。
  • 宇宙認知重大突破!科學家首次發現新物質類型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一種難以捉摸的物質類型,它包含短暫壽命的「虛擬粒子」,這可能是我們對早期宇宙認知的重大突破。這種最新類型的奇特物質被認為是宇宙大爆炸之後物質起源的窗口,在這項最新研究中,一支國際研究小組證實一種奇特原子核的存在,它包含著兩個質子和一種叫做「K介子」的短暫粒子。
  • 「反物質」不再遙不可及:國內首次利用超強超短雷射產生反物質
    ——超快正電子源,這也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利用雷射成功產生反物質,這一發現將在材料的無損探測、雷射驅動正負電子對撞機、癌症診斷等領域具有重大應用。這一重要發現再次引起各界對於「反物質」的關注,而這一經常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名詞其實並沒有那麼神秘和遙遠,我國科學家近年來在反物質領域也取得了許多突破性進展。
  • 科學家發現大量製備反物質的方法
    美國科學家發現用雷射照射推針(push pin)頭大小的金樣品,可得到上千億的反物質粒子。這一在小型實驗室中製備大量正電子的技術可為數項新的反物質研究鋪平道路,包括理解隱藏在黑洞、伽馬射線爆這樣的天體物理現象背後的物理知識。這一成果將在11月17日至21日舉行的美國物理學會-等離子體物理分會會議上發表。
  • 反物質究竟是什麼「顏色」?科學家頭一次有了答案
    到目前為止,反物質看起來就像我們所知的普通物質,但更精確的實驗帶來了更精確的對比,最終將揭示宇宙為什麼更偏愛物質而不是反物質。ALPHA項目的亨斯特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反物質工廠裡CERN的反氫雷射物理裝置(ALPHA)項目團隊把反氫作為實驗對象,它是氫的反物質。(這支團隊還在2010年首次捕獲了冷反氫原子。)
  • 反物質具有超級能量,一旦發現,人類科學將產生巨大變革
    反物質的概念由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於1931年因為狄拉克方程負能解問題而首次提出。1932年安德森在宇宙射線中發現正電子;1955年塞格雷和張伯倫通過伯克利的同步穩相加速器把質子加速後打到銅靶上而發現了反質子;1956年考克等人利用反質子轟擊質子,在湮沒過程中觀察到了中子和反中子,後來發現,各種粒子都有相應的反粒子存在,這個規律是普遍的。有些粒子的反粒子就是它自己,這種粒子稱為純中性粒子。
  • 科學家首次探測到火星地震,那麼火星地震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
    火星上面已經發現了存在原始火星海洋的證據,這也說明一點,那就是幾十億年前火星上面確實存在著海洋,而且這些海洋很可能孕育出一些類似於地區的生命體,這對於我們研究外星生命的意義十分重大,因此科學家十分關注火星的演化歷史,這是地球演化歷史的一個借鑑。
  • 反物質和暗物質,為什麼被科學家稱為物理界的「烏雲」
    反物質、暗物質之謎是懸浮在物理天穹之上的四朵「烏雲」之一。所謂四朵「烏雲」,是指物理學最前沿的研究課題,也是困擾全世界物理學家的物理學難解之謎,其中還包括類星體的超高能量、尋找自由夸克、超引力和超對稱。在近十年的時間裡中國科學家與各國科學家一起,正在攜手解讀這朵「烏雲」。
  • 金星有了重大發現,找到不應該存在的物質,科學家:可能有生命
    我們通過對行星反射的光譜進行分析,就能發現其中包含了哪些化學物質以及化學元素,也能對其含量進行測算。這次我們就在金星反射的光譜中發現了磷化氫特有的吸收光譜,所以確認了磷化氫的存在,其豐度在20ppb。為什麼磷化氫算是重大發現呢?這種化學物質是一種無色但有味道的氣體,聞起來像是生物腐爛了一樣。很明顯它跟生物的活動有關,在地球上這種氣體的產生一般來自於細菌活動或者生有機體腐爛釋放的。
  • 中國科學家宣稱找到反物質引爭議
    不過他也表示,如果非要說正電子是反物質,這涉及到反物質如何定義的問題,當前在科學界也存在著爭議。  反物質是很多人關注的一個熱點話題,在張闖看來,這樣的消息現在爆出來主要是為了博人眼球。  中國科學院院士賀賢土說,構成反物質的反粒子難以保存,一遇到物質就會湮滅。迄今為止,我們人類還沒有在廣袤的宇宙空間中發現反物質。
  • 研究首次測量反氫原子光譜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反氫雷射物理裝置項目組在新一期《自然》雜誌發表論文說,他們對反氫原子光譜進行了首次測量。
  • 科學家首次發現暗物質存在直接證據:40萬正電子
    目前,科學家首次在國際空間站發現40萬正電子,可能是暗物質湮滅時產生的  【搜狐科學消息】據美國連線雜誌報導,目前,科學家發現迄今證實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該發現源自「阿爾法磁譜儀」實驗,這部儀器是2011年美國太空梭倒數第二次飛抵國際空間站時安裝的。
  • 科學家首次測量反物質光譜,檢驗物理學最基本的原理
    但是為什麼現在宇宙中物質遠比反物質多,卻沒人能解釋清楚。最近《Nature》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負責進行ALPHA實驗*的團隊報告了對反物質原子光譜的首次測量。這個成就開創了高精度研究反物質的全新時代。這是歐洲核子中心(CERN)研究反物質的科學家20多年的工作成果。*AlPHA是一個位於歐洲核子中心的國際合作實驗,主要任務是研究捕獲的反氫原子。
  • 科學家首次在中子星碰撞中發現重元素,這是一個重大的好消息
    世界由物質構成,這是人們普遍的認知,在我們眼裡宏觀的物體,它們都是由各種物質構成。人類進入科技時代之後,也在不斷探索萬物的本質,而微觀世界的發現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裡程碑國。正是人類的探索研究由宏觀走向了微觀,我們才能夠看到事物背後所隱藏的真相。那麼物質又是由什麼構成的呢?
  • CERN首次產生出反物質束流
    1月21日,CERN的ASACUSA實驗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文宣布,他們首次成功產生出了反氫原子束流。他們在論文中報告說,明確檢測到了一束由80個反氫原子構成的、長達2.7米的反物質束流。取得這一成就的科學家說,這束反物質束流或許能夠幫助他們破解更深的物理學謎題:為什麼我們周圍的宇宙中物質隨處可見,卻找不到些許反物質?
  • 最新研究:首次測量到反物質中某些量子效應
    反物質無法在自然界找到,除非是在稍縱即逝的少量存在,例如因放射衰變或宇宙射線等現象。這是由於反物質若非存在於像物理實驗室的人工環境下,則無可避免地隨即與自然界的物質發生碰觸並湮滅。反粒子和一些穩定的反物質(例如反氫)可以人工製造出極少量,但卻不足以達到可對這些物質驗證其理論性的程度。所以,要在反物質中驗證及測量其量子效應就更是難上加難。
  • 關於反物質的十件事:人體也會釋放反物質
    自1928年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預言反物質存在以來,反物質一直是科學家眼中的「香餑餑」。科學家們認為,反物質研究在高能物理、宇宙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深入研究反物質,是解開宇宙起源之謎的重要環節。反物質也是很多科幻小說中的「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