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刊:影響因子「過山車「,大量稿件被撤回,網評一邊倒!

2021-01-10 投必得專業論文編譯

最近,小編在整理各領域的預警刊,看到一本有意思的期刊,大家不妨一起討論討論——Artificial Cells Nan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這本期刊是工程技術學科中唯一一個高預警期刊,但是收稿範圍其實也覆蓋了很多醫學領域。我們來分析一下它的各種數據,幫助大家來避免類似的期刊,畢竟這個高預警列表不是一成不變的,跟這些高預警期刊差不多的期刊小夥伴們也是要注意。

1 期刊介紹

Artificial Cells Nan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是一門跨學科期刊,在人工細胞、納米醫學和健康相關生物技術的融合中發表了高質量的開放獲取研究。

該期刊著重於原始研究,以證明改變遊戲規則和顛覆性的技術、新概念和創新實驗方法。

官方網站:

https://www.tandfonline.com/action/journalInformation?show=aimsScope&journalCode=ianb20

2 學科領域

人造細胞:

合成生物學合成細胞器細胞

人工囊泡/細胞外囊泡

合成基因組學,自組裝,生命起源

人造細胞的應用:-生物療法和免疫療法(包括幹細胞療法)-血液替代氧療法-新型療法載體(例如疫苗,藥物)

生物免疫吸附療法

納米醫學與生物技術:

生物/分子納米系統,包括納米級生物/治療劑和納米藥物載體的納米顆粒,細胞外囊泡,智能和刺激響應的納米生物系統

人體生理學模擬模型,又名晶片上器官

納米毒性,納米毒理學,生物醫學傳感器,包括傳感器融合

機械生物學,機械藥理學,機械醫學,精密納米醫學

用於生物醫學應用的納米加工,納米光刻和納米圖案化

單顆粒和單細胞分析,生物醫學成像,納米生物技術

信息科學,納米尺度科學和分子生物學的融合-nano-bio-info-cogno:

生物融合和納米生物信息-cogno網絡

集成的納米生物技術平臺,包括生物信息學,認知和預測

3 刊文量

Artificial Cells Nan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年發文量很不穩定。根據最新數據,2020年只發表了148篇,創了五年來的新低。

國人發文情況:分析了2017-2019年文獻的地區分布和機構分布。中國發文量位列第1,佔比21%。

4 影響因子和分區

Artificial Cells Nan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影響因子正如網友說的「過山車」一般捉摸不定,當然這也與刊文量有所關係。但2020年實時影響因子為5014/1029=4.873。隨著2020年發文量的進一步降低,未來的影響因子走勢還是很值得期待的,希望能夠一路向上,或者能夠保持平穩。

分區情況:JCR分區根據不同學科領域,為1區或者2區,中科院分區為醫學2區。

5 自引率

根據iJournal期刊平臺的數據顯示,Artificial Cells Nan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去年的自引率為6%,非常安全。

6 審稿周期

這本期刊的審稿和見刊速度還是比較慢的。從投稿到接受一般都是在3個月甚至4個月以上,而10個月以上才發表的文章也是比較常見。。。還是一起來看看過去幾個月的幾篇文獻吧。

(1)從投稿到接受6個月——於2019年5月9日收到稿件,於2020年11月8日接受,在線發布:2020年12月7日。

(2)從投稿到接受4個月—— 2020年7月1日收到稿件,2020年11月9日接受,在線發布:2020年11月25日。

(3)從投稿到接受12個月——2019年10月12日收到稿件,2020年10月6日接受,在線發布:2020年10月21日。

7 版面費

目前OA的標準文章出版費(APC)為$ 2,500 /1,925 /2,200 / AUD3,350。

8 相關期刊

互引較多的期刊包括:Artificial Cells Nan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Journal of Drug Delive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期刊,感興趣的同學也可以了解下這些期刊哦!在iJournal平臺(https://ijournal.topeditsci.com/home)點擊餅狀圖中的相應期刊,就可以迅速連結到該期刊詳情,讓大家從一本期刊就可以了解某個學科領域的大部分期刊。

Cited journals

Citing journals

9 投稿心得

網友1評價:

這個雜誌不錯,但網上搜索,果然Elisabeth Bik博士正在盯著幾個3-5分雜誌涉及論文工廠**論文的事,好可怕……

網友2評價:

2019.4.25投稿,4.26 under review,5.1 major revision,6.29 revision,7.2 accept。認真、逐條回答審稿意見,對該雜誌感覺:快、狠(影響因子過山車)。

網友3評價:

這篇雜誌是和論文工廠合作的黑名單雜誌,排名第一位,大家小心了!目前BIK等人已實名舉報。造假文章高發區是山東省濟寧地區,懇請相關部門徹查,還我們一個公平的環境!!

10 小編點評

網評不太好,今年撤稿也比較嚴重,尤其是今年的發表的148篇文章中,有19篇撤稿,而過去四年總共才1篇撤稿。也許是期刊開始嚴格起來了,首先把發文量控制住,寧缺毋濫,同時對於有問題的文章立即撤下。我們期待著這本期刊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相關焦點

  • 爭議刊:撤稿數量創紀錄,對國人超級「友好」!
    官方網站:https://www.europeanreview.org/2期刊接受的稿件形式 社論 Editorials綜述 Reviews原創文章 Original articles試驗 Trials簡短交流 Brief communications病例報告 Case
  • 因一篇參考文獻被撤稿,這篇Meta分析也打算撤回稿件
    根據撤稿觀察網《Retraction Watch》的報導[1]:一項關於心血管疾病風險預測的Meta分析的作者要求撤回其文章,因為該Meta分析納入的一項研究被撤稿了,就發生在他們投稿到論文發表的這段時間內。
  • 科學網—影響因子「綁架」科學評價?
    信息公司湯森路透表示,自己在影響因子計算上將變得更加透明。近日,該公司發布了超過1.09萬本科技期刊的年度排名以及被該名單拒絕的39本期刊名稱。 同時,這家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的公司正在改進其商業分析產品——Incites資料庫,以增加基於單篇文章的評價指標,並允許用戶自行計算。不過,批評者認為當前需要更多的改變。
  • 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
    對於數學、地球科學、植物科學等傳統成熟學科或觀察描述性科學,論文可能需要經過較長的時間方可獲得影響,但對於材料科學、生物學、化學等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則有可能很快地開展進一步的實驗研究,因而很快引起較大影響並被大量引證。
  • 新版影響因子公布,Nature Energy一鳴驚人
    影響因子排名前20的期刊如下圖所示。只接受特約稿件的醫學神刊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影響因子達到讓人咋舌的244.585,穩居排行榜第一位。其餘位次的期刊變化不算大,最吸引注意的就是首次獲得影響因子的「新」期刊Nature Energy,影響因子46.859,真可謂是「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 影響因子出爐,看看你的功利心?
    今天一大早看郵件,收到Wiley Materials Science發來的郵件,告知旗下數個期刊的最新影響因子。去年有一個稿件想投那裡,學生說沒有影響因子,怕影響畢業,投了Optics Letters,結果主編建議直接轉到Photonic Research(上海光機所2012年創辦的新期刊),也是沒有影響因子,學生不同意,最後投了RSC Advances。現在,最新的影響因子出來了,AOM的因子4.06,如果PR的因子如期刊自己預測那樣也超過4,我們就虧了。
  • 結束影響因子統治的時代即將到來?
    儘管有許多專家學者譴責或鄙視影響因子這一度量標準,許多著名的期刊也不再使用它作為宣傳工具,但期刊影響因子(JIF)仍然拒絕自動消失,仍然在科學出版中無處不在。「每個人都討厭影響因子……但每個人都認識到,我們(受惠於)它。」包括《舊金山宣言》(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 (DORA))在內[4],無數的替代指標[5]的發展,都希望能推翻或至少降低影響因子的統治力。有些期刊發表論文僅看科學性是否合理,而不關注影響力如PLOS One。
  • 最新國產SCI影響因子TOP10一覽!附2020年最新影響因子TOP100榜單
    2020年6月29日,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發布了2019年SCI/SSCI期刊影響因子微信掃碼關注【3i生儀社】後臺回復「SCI」即可獲取最新影響因子
  • 《地震研究》影響因子上升至0.873!
    由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圖書館共同研製、《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16)
  • 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理論上,一種刊物的影響因子越高,影響力越大,所發表論文傳播範圍也更廣。鑑於全球每個科研領域中都有大量專業期刊,如果有一個可靠的指標能告訴研究人員哪個期刊影響力更大,他們就能更高效地選擇在一個高質量平臺上發表科研成果。   但這又引申出一個現象,即許多科研機構、高校甚至學術同行越來越依賴影響因子來評判一篇論文甚至作者本身的科研水平,進而影響他們的職稱評定和獲取科研項目資助等機會。
  • 影響因子:是好還是壞?!
    影響因子的使用和濫用Testa 指出一個常見的影響因子的誤用,包括研究機構和大學在內,人們有時把影響因子用來評價作者或文章,雖然事實上作者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對期刊的影響因子有任何影響。儘管如此,在一些歐洲國家,學術職業生涯取決於以影響因子為基礎的評價指標。
  • 2020年最新影響因子TOP100榜單公布
    由報告可知,NATURE、SCIENCE、CELL三大刊2019年度影響因子排位依舊沒有變化,SCIENCE影響因子與去年相比有所上升,NATURE和CELL則與去年基本持平。NEW ENGL J MED, LANCET, J AM MED ASSOC和BRIT MED J等四大醫學期刊排位依舊沒有變化,並且繼續延續往年持續上漲趨勢。
  • 怎麼在知網查核心期刊影響因子高,碩士畢業發表
    那麼換成英文期刊,就成了高影響因子的SCI期刊跟低影響因子的SCI期刊,只存在期刊水平的差別,不存在SCI跟非SCI的差別。SCI一共收錄3700多種期刊,所以按照研究領域劃分的話,一篇稿件可以找到幾十個個可供投稿的期刊。如果是跨領域的稿件,適合投稿的期刊的數量更多。反觀中文的期刊。
  • 《中國癌症研究》英文雜誌影響因子獲較大提升
    據美國JCR(期刊引證報告)2013年6月最新發布的全球SCI收錄期刊統計指標,由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辦的《中國癌症研究》英文雜誌(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最新的影響因子為0.448。這一數字與去年相比有較大提升。
  • 別拿影響因子不當回事
    學術界都十分清楚的是,雜誌影響因子和具體某篇論文沒有直接關係,但自從影響因子問世後,隨著名氣的增加,影響因子這個籠罩在科研人員心靈空間的心魔一直在影響著科研人員的投稿取向。我們從一些雜誌的影響因子現象中,可以隱約看見這個無形的影響力。作為一個普通的科研人員,你可以不關心影響因子,但影響因子會影響到你的行為。
  • 2017影響因子公布!附高分子材料相關期刊最新IF
    三大刊(NATURE、SCIENCE、CELL)座次及學術地位NATURE、SCIENCE、CELL三大刊2016年度影響因子如下表:,今年影響因子跌破3分了大關,為2.806。Scientific Reports 去年影響因子5.228,成為國人追捧對象,號稱做科研的,必然人手一篇。今年影響因子為4.259,相比於去年下降明顯,與PLoS one走向了相似的命運。NAT COMMUN也是大體量OA,稿源也非常的優秀,今年的影響因子與去年差別不大,略有上升,為12.124。中國大陸SCI期刊影響因子又如何呢?
  • 【碣石網評】給在線教育上一把「安全鎖」
    【碣石網評】給在線教育上一把「安全鎖」 2020-12-04 1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宏基因組 微生物組 微生態雜誌簡介及2019最新影響因子
    近5年影響因子連續下降,也許和GWAS熱度下降有關,但微生物組的GWAS才剛剛開始Nature Plant:IF(2018):13.297(↑2); 植物學 (一區)。 曾經的植物學霸主Plant Cell目前只有8.6,不知什麼心情,但大家都很努力,比如要求接收稿件配套寫好中、英宣傳稿。
  • 中國科技期刊尷尬境地:一流稿件投國外三四流投國內
    優秀論文爭相「出國」 中文期刊望「洋」興嘆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一)  本報記者 陳 磊  「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國外,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國內,這是中國學術界的一種現象,也反映了我國科技期刊的尷尬境地。」
  • sci影響因子
    其中,期刊影響因子是一個重要的量化指標,但由於影響因子自身計算方法的局限性,僅憑影響因子一個量化指標做出的評估鑑定往往具有不可靠性和片面性,因此對於影響因子的應用,要在正確理解影響因子及其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合理地、科學地加以使用,同時可以結合其它量化指標,建立科學的評估方法體系。如果您對期刊發表還有其它疑問,或者想要提升您的文章質量,歡迎免費諮詢(nm6360),1對1為您提供期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