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影響因子「綁架」科學評價?

2020-12-02 科學網
影響因子「綁架」科學評價?
湯森路透表示將使該評價指標更加透明

 

旨在幫助圖書管理員選擇期刊,極具權威性的影響因子如今被廣泛誤用為研究論文質量的代表。圖片來源:Getty

科學界中被誤用最嚴重的評價標準正在經歷一次變革,儘管很多研究人員更希望它完全消失。

信息公司湯森路透表示,自己在影響因子計算上將變得更加透明。近日,該公司發布了超過1.09萬本科技期刊的年度排名以及被該名單拒絕的39本期刊名稱。

同時,這家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的公司正在改進其商業分析產品——Incites資料庫,以增加基於單篇文章的評價指標,並允許用戶自行計算。不過,批評者認為當前需要更多的改變。

在發明之初,影響因子主要用來幫助圖書館決定購買哪本期刊。一般而言,一本期刊的影響因子越高,被引用的次數就越多。然而,它已經演變成為判斷研究人員及其論文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這激怒了很多科學家,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成果變成由發表在哪兒而不是發表了什麼來評判。

位於馬裡蘭州貝塞斯達市的美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執行董事Stefano Bertuzzi表示,這樣導致的結果便是科學家競相「投靠」高影響因子期刊,而幾乎每個人都對這種情形表示不滿。

湯森路透表示,問題在於影響因子如何被使用,而不在評價標準本身。不過,即使是圖書管理人員和期刊編輯都不認同這種說法,因為在他們看來,該公司並不清楚評價標準是如何計算出來的。「我們不確定它們的數據有多可靠。」位於德國海德堡的EMBO期刊主編Bernd Pulverer表示,他一直在竭盡全力使期刊的表現同湯森路透的評價相匹配。

去年,Bertuzzi組織上百家研究機構和1.1萬餘位科學家籤署了《關於研究評價的舊金山宣言》(DORA)。該聲明對影響因子的濫用進行了譴責,並呼籲開發評價科學研究的更好方法。同時,他和Pulverer給湯森路透發送了一份私人信件,要求其改善計算影響因子的方法。不過,他們表示信件從未得到過答覆,並因此決定於近日在DORA網站將信件公開。

湯森路透則表示其的確回復過該信件,同時公司正在採取實質性的舉措增加期刊影響因子計算的透明度。「例如,付費用戶將被允許查看計算中涉及到的每一個條目。」

同時,該公司正在提供針對文章而不只是期刊的引文指標。目前,訂閱用戶應該可以計算任何系列文章的影響力,並將計數標準化。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些學科被引用的頻率要比其他學科多,所以諸如將生物學文章同數學類文章比較是不公平的。

不過,這是否足以擺脫針對湯森路透的批評?「我們非常欣賞這些新的功能,不過湯森路透把壓力轉移給了用戶。」Bertuzzi表示,這仍舊是個問題,因為研究人員還是更喜歡一個「官方的」數據。他希望公司通過諸如排除綜述文章等方式改善其發布的評價指標,因為綜述文章比研究論文包含了更多的引用。

湯森路透同時宣布了由於大量自引或從其他期刊文章中「過度引用」而在今年不會獲得影響因子的39本期刊,這創下一年中剔除期刊數量之最。

《國際傳感器網絡雜誌》(IJSN)已連續兩年被發現存在過度引用行為。湯森路透發現,該期刊被發表於《2013年IEEE消費通信和網絡會議論文彙編》中的文章大量引用。其中,論文彙編中有兩篇大量引用IJSN的文章,其共同作者中都出現了IJSN主編Yang Xiao的名字。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表示,其正在評估當前狀況,如有必要「將採取適當行動」。

Xiao是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的一位計算機專家,其在去年親身經歷了IJSN因同樣行為而被嚴厲指責的事件。當時,湯森路透發現一篇2011年刊載於《並行與分布式計算雜誌》的文章包含了大量引用IJSN的內容。Xiao同樣是該文章的共同作者。今年2月,出版商愛思唯爾宣布該文章違反了關於引用操作的政策,並將其撤回。

同湯森路透的聲明不謀而合,一群物理學期刊編輯也發起了嘗試使其雜誌擺脫對影響因子完全依賴的行動,以支持他們基於開放式引文資料庫提出的評價方法。

去年,湯森路透拒絕給予《儀表學報》影響因子,因為該雜誌被電子工程師Ryszard Romaniuk在線發表於《國際光學工程學會學報》的一系列文章大量互引。幾經爭論,這本由位於倫敦的英國物理學會和義大利國際高等研究院(SISSA)出版的期刊重新獲得影響因子。不過,「這種耽擱已經損害了期刊及其作者聲譽,尤其是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缺少透明度」。SISSA下屬一家非營利公司——SISSA媒體實驗室負責人Enrico Balli表示。

與此相反,Balli主導提出了一種被稱為Jfactor的平行期刊影響因子。其基於「歐洲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計劃」(INSPIRE)收集開放數據,後者是由美國費米實驗室、歐洲原子核研究委員會和其他實驗室建立的、關於高能物理文章和引文的信息系統。Balli表示,如果物理學期刊採用該評價指標,那麼將不再需要湯森路透專有的評價標準。

Bertuzzi則希望,其他類似的評價指標能被廣泛應用於評價個人成果。在DORA日前更新的一個網頁上,他和合作者正在收集可避免完全依賴影響因子的研究評價方面的良好實踐。「我們可以討論你想要的所有評價指標,但最終真正起作用的還是文章內容。」(閆潔)

 

《中國科學報》 (2014-09-01 第3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不用影響因子?科學家提出期刊評價新標準
    美國科學家最近提出一套新的標準框架,認為它能比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更加準確地評價學術期刊質量和影響力。 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現在的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提出的「影響因子」概念,已經成為學術界權威的期刊評價系統。它的主要依據就是期刊論文引用率的算術平均值——將某一期刊兩年內發表的所有論文引用率相加,再除以總的可引用論文數。 不過,Luis Amaral等人認為,該評價方法存在兩大主要缺陷。
  • 《科學》雜誌副主編:影響因子不應被用於評價科學家
    《科學》雜誌副主編:影響因子不應被用於評價科學家 2018-10-》雜誌副主編:影響因子不應被用於評價科學家  本報記者 張佳星  「影響因子不應被用於評價科學家。」
  • ...擺脫影響因子遊戲 適合我國的科學的學術評價體系將會是什麼樣
    為進一步探討評價體系的建設,11月22日至11月24日,2020年全國「學術強刊與評價體系」高端研討會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召開。會上,專家學者不但從根本上指出了國外操縱影響因子的兩大手段,說明論文「SCI至上」帶來的負面影響,還從自己專業的角度對適合我國的科學的評價體系建設立進行了探討。
  • SCI期刊及影響因子前途未卜,中國科研評價何去何從?
    首先是今年7月5日,多名科學家和多家著名期刊(Science、EMBO、eLife)與出版社(PLoS 和Springer Nature)的主編及高管於在美國冷泉港實驗室運作的「生命科學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提交了一篇關於系統分析各大期刊影響因子的論文[1]。該文章揭示:期刊影響因子不能體現單篇論文的引用信息。
  • 2018植物科學和農學SCI期刊影響因子變化趨勢!
    在222中期刊中,影響因子在10以上的有3個,在5-10之間的有12個期刊,4-5之間的有3個期刊,3-4之間的有23個期刊,其他期刊影響因子均在3以下;因此,在植物科學領域在3以上期刊上發表文章也很不錯了。
  • 引文指標知多少(一)影響因子怎麼算
    引文法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也是最重要的期刊定量評價方法。它可以提供影響因子、即年指標、被引量、發文量,以及期刊h指數、特徵因子、SJR指數等多個方面的評價指標,還可以計算出期刊的半衰期、自引率、他引率等描述性指標。這些引文指標能較為客觀地從多角度反映期刊的影響力、載文量及期刊特徵等方面的定量信息。
  • Nature發文,宣布改造影響因子,重塑期刊評價體系!
    Nature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劃:重新塑造影響因子評價體系,讓評價體系多樣化。Nature稱期刊影響因子這種量化從本質上來說,過於簡化,而且甚至在使用過程中還存在被濫用的風險。如果僅僅依靠期刊影響因子來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壞,而不注重這篇文章所帶來的潛在價值和引起的輿論影響,長此以往,這很容易導致一種病態行為。不得不說,期刊影響因子就是這麼一種「病態」量化指標。
  • 環境影響因素識別及評價因子篩選的原則
    掌握環境合理性分析的內容  調查建設項目在所在區域、流域或行業發展規劃中的地位,與相關規劃和其他建設項目的關係,分析建設項目選址、選線、設計參數及環境影響是否符合相關規劃的環境保護要求。  注意:此處要注意不定項選擇題出題的可能性。
  • 超越影響因子之《光》—新聞—科學網
    陸延青指出,高水平期刊《自然—光子學》由於發文較少,常有遺珠之憾;而綜合影響力領先的兩本美國光學學會旗艦刊影響因子穩定在3~4之間。《光》的創刊正好填補了中間的空白。 2013年,同濟大學教授程鑫彬將自己最出色的文章投到尚無影響因子的《光》。他說:「是時候辦一份能代表中國光學科研水平的期刊了,不要再讓好工作都投到外國期刊。」
  • 國際首本極端科技專業期刊獲第一個影響因子—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創辦的國際首本極端科技專業學術期刊《極端條件下的物質與輻射》(簡稱MRE) 獲得自2016年創刊以來的第一個影響因子——2.931,在SCIE收錄的
  • SCI 期刊影響因子與論文作者沒有直接關係
    SCI 期刊影響因子是期刊的,與論文作者沒有什麼直接關係,一個作者的幾篇論文對一個期刊的影響因子沒有多大作用。因此,沒有理由為自己發表論文的幾個期刊驕傲,更不能算自己的什麼學術影響力和科研績效。
  •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平均影響因子多少?權威數據出爐
    作者:李晨陽來源:科學網今年 8 月,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意見明確提出,到 2035 年,我國科技期刊綜合實力躍居世界第一方陣,建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團。
  • 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
    影響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期刊的有用性和影響力,但由於其受計算方式、學科特點、論文引次、期刊類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較為顯著,因而在使用影響因子作為期刊評價或研究評價的工具時,還是需要倍加小心的。1. 不同學科的引證行為存在顯著差異,從而導致論文被引頻次達到峰值的時段有很大不同。
  • sci影響因子
    其中,期刊影響因子是一個重要的量化指標,但由於影響因子自身計算方法的局限性,僅憑影響因子一個量化指標做出的評估鑑定往往具有不可靠性和片面性,因此對於影響因子的應用,要在正確理解影響因子及其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合理地、科學地加以使用,同時可以結合其它量化指標,建立科學的評估方法體系。如果您對期刊發表還有其它疑問,或者想要提升您的文章質量,歡迎免費諮詢(nm6360),1對1為您提供期刊服務!
  • 【Nature發文】宣布改造影響因子,重塑期刊評價體系!
    Nature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劃:重新塑造影響因子評價體系,讓評價體系多樣化。Metrics are intrinsically reductive and, as such, can be dangerous.
  • 最新版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發布:最高187—新聞—科學網
    為人們所熟知的一些期刊中,《柳葉刀The Lancet》2016年影響因子為47.831,《自然Nature》為40.137,《科學Science》為37.205,《細胞Cell》為30.410。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是國際上通行的一項期刊評價指標,衡量的是一本學術期刊的影響力。
  • 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原標題: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導讀] 這一業務包括了世界知名的科技文獻檢索系統「科學引文索引」(簡稱SCI)以及定期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其中的期刊影響因子是一本學術期刊影響力的重要參考。   這是一個以標準衡量的世界。
  • 地球科學領域429本期刊的最新即時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的情況,本期對地球科學領域429本期刊的最新即時IF進行了計算(數據採集時間2021.01.20)。本次推送我們特別參考了某著名高校地學學院的推薦期刊目錄,對其中的一級和二級學科較為公認的一流期刊今年的影響因子完成度進行了專門的統計,結果如下。地學期刊,特別是老牌的刊物,影響因子一直都非常「穩」,但並不妨礙全球的學者把最好的工作投向這些期刊。
  • 打破SCI與「影響因子」的神話
    國內對SCI的通行評價是: 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其中以 SCI 最為重要。可見SCI在中國科學界的崇高地位。
  •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為國爭光」,下一步應建立自己的學術評價體系
    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江曉原昨天就此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他指出,真正要擁有一大批高質量的本土科技期刊,下一步,我國應儘快建立自己的學術評價體系。為國爭光,著實不易影響因子突破20,意味著什麼?江曉原坦言,這無疑是一個為國爭光的優異成績,它的取得非常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