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影響因子遊戲 適合我國的科學的學術評價體系將會是什麼樣

2020-11-24 浙江在線

2020-11-24 11:51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謝丹穎 通訊員 李赫

教育部第五輪學科評估強調:「淡化論文收錄數和引用率,不將SCI、ESI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了明確要求。

為進一步探討評價體系的建設,11月22日至11月24日,2020年全國「學術強刊與評價體系」高端研討會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召開。會上,專家學者不但從根本上指出了國外操縱影響因子的兩大手段,說明論文「SCI至上」帶來的負面影響,還從自己專業的角度對適合我國的科學的評價體系建設立進行了探討。


1606189905000

相關焦點

  •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為國爭光」,下一步應建立自己的學術評價體系
    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江曉原昨天就此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他指出,真正要擁有一大批高質量的本土科技期刊,下一步,我國應儘快建立自己的學術評價體系。為國爭光,著實不易影響因子突破20,意味著什麼?江曉原坦言,這無疑是一個為國爭光的優異成績,它的取得非常不容易。
  • 光明時評:國內期刊《細胞因子》首超20:「影響因子遊戲」該如何繼續?
    優秀論文是我國科技創新硬實力的表現,這些論文發表在中國科技期刊上,才能轉化成我們自己的軟實力。有必要強調的是,國際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近年來,筆者在對影響因子和西方頂級科學期刊的社會學研究基礎上,多次呼籲破除對西方「神刊」的迷信,放棄對影響因子的盲目崇拜。經常有人問我:破除了影響因子,拿什麼來評價期刊?這樣的提問,其實本身就建立在錯誤的認知基礎上。
  • Nature發文,宣布改造影響因子,重塑期刊評價體系!
    Nature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劃:重新塑造影響因子評價體系,讓評價體系多樣化。Nature稱期刊影響因子這種量化從本質上來說,過於簡化,而且甚至在使用過程中還存在被濫用的風險。如果僅僅依靠期刊影響因子來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壞,而不注重這篇文章所帶來的潛在價值和引起的輿論影響,長此以往,這很容易導致一種病態行為。不得不說,期刊影響因子就是這麼一種「病態」量化指標。
  • 科學網—影響因子「綁架」科學評價?
  • 上海英文學術期刊已進入國際頂尖評價體系
    SCI和SSCI是國際公認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權威檢索工具,根據2016年和2017年的JCR報告(期刊引用報告),上海的英文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我國被SCI收錄的所有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第一,《運動與健康科學》(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在我國被SSCI收錄的所有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第一。
  • 唯SCI論文數量的評價體系必須終結
    在這種指揮棒長期影響下,我國科教界已經形成一個「唯SCI論文數量」的固定思維模式。 「唯SCI論文數量」評價體系操作簡單,無須動腦筋,最方便「外行領導內行」的行政化領導,也最適合「全國一盤棋「的管理模式。這也是這種評價體系可以大行其道,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 重磅,交大學術期刊影響因子首次破10!
    上海交通大學本次共10本期刊被SCI檢索,有2本影響因子超過5分,4本期刊影響因子增幅15%以上,領域涵蓋醫學、數學、材料學、生物學和工程學等學科。此外,Communications on Pure and Applied Analysis影響因子上漲至1.105,增幅為16%,其餘SCI期刊也均保持穩定。
  • 【Nature發文】宣布改造影響因子,重塑期刊評價體系!
    Time to remodel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是時候改造論文的影響因子體系了!Nature and the Nature journals are diversifying their presentation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 科普|學術影響力兩大衡量指標:影響因子還是谷歌學術H5?
    全球每年有上千萬的學術研究著作發表,而關於論文影響力的衡量,一直是個熱門的話題。作者的角度當然期待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公正、客觀、有效的評價;讀者則希望通過可信的評價體系,精準快速的獲取有價值、有公信、有深度的科研資料。目前學術界常見的衡量方法主要有:1、針對於期刊影響力:期刊影響因子、谷歌學術H5指數2、對於單個的科研工作者:H指數。
  •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創造「中國影響因子首超20」意味著什麼
    談影響因子創新高:發展中國家創辦英文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破20實屬不易文匯報: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今年SCI影響因子達到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本土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突破20,在本學科領域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學術論文影響因子(IF)的前世今生
    如今SCI上發表論文累計的影響因子數已經成為大多數學校博士畢業的硬性要求。不過IF怎樣計算,SCI又是由哪個機構創建並且維護的,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發表過SCI論文的人都不了解。在多數人認知裡,這樣一個權威的論文收錄評價機構,應當是一個非盈利的學術組織。然而,事實是,SCI以及IF的運營機構卻是一家徹頭徹尾的商業公司。
  • 新體系公正嗎?——教育科研領域破除評價體系...
    新評價體系能保證客觀公正嗎?新華社記者就此展開調查。(小標題)「SCI論文至上」貽害甚大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SCI論文是發表在SCI收錄期刊上的論文,相關指標包括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排名等。
  • 《科學》雜誌副主編:影響因子不應被用於評價科學家
    》雜誌副主編:影響因子不應被用於評價科學家  本報記者 張佳星  「影響因子不應被用於評價科學家。」10月29日,《科學》雜誌副主編瓦爾達·文森(Valda Vinson)在2018年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期間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基於影響因子評判單個研究文獻的質量,或評估科學家並作為其受聘、晉升的依據並不合理。
  •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創造「中國影響因子首超20」意味著什麼
    一方面,融入國際主流學術評價體系,在「借勢」上做文章。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設有競爭力的本土化學術評價體系。做大做強科技期刊,引導本國科學家將優秀科研成果率先發表在本土期刊上,夯實中國科技創新軟實力,事關長遠和未來。
  • 構建中國特色學術論文評價方法 推動學術回歸初心
    從知識、時間和價值三個維度著眼,促進學術期刊評價與學術論文評價協同轉向SCI論文的發表提升了中國科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加強了我國在科學研究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但同時,發表數量、引用頻次、影響因子等核心指標也廣泛植根於各類學術評價中,形成「SCI至上」的論文崇拜。
  • 如何準確理解SCI,科學評價學術成果?專家這樣解讀
    首先,需要正確認識SCI及其指標體系。眾所周知,SCI作為一種綜合性科技引文檢索刊物,是一個運用文獻離散律理論和引文分析理論而建立起來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相關指標包括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排名等,本身並不是評價學術水平與創新貢獻的直接依據。
  • 影響因子:一個簡單變量的「封神」之路
    這裡所說的SCI其實是一套體系,其相關指標包括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排名等,這其中,影響因子與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等指標相輔相成,被認為是論文(學術期刊)質量、水平和影響力的標誌,也是之前長期居於評價體系核心位置並與廣大科研工作者休戚相關的指標,因此有必要專門拿出來剖析一番。
  • 我國本土影響因子最高的學術期刊是如何練成的?15年踏踏實實打磨...
    由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的《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給出了自己的實踐——自2013年首次實現中國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過10的飛躍後,就在不久前,其影響因子提高至20.507,創下我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兩部委發文破除論文「SCI至上」 專家:需警惕關係、人情影響學術評價
    ▲教育部網站截圖2月17日,科技部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按照分類評價、注重實效的原則提出27條措施,旨在破除科技評價中過度看重論文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忽視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等「唯論文」不良導向。
  • 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
    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 第六屆全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高峰論壇在京舉辦 2019年11月27日 09:5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畢雁 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