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專訪】歐內斯特·莫尼茲:當能源部長的物理學家

2020-12-08 果殼網

2013年,全球消費的一次能源總量合計57.2億億千焦,或者折合249萬億個巨無霸漢堡。如果地球上每個人每天吃一個,這些漢堡夠我們吃92年。而僅在2013年一年裡,美國就消耗掉了這些能量的五分之一。

為了填補能源缺口,美國從20世紀50年代末就開始通過進口能源,現今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進口國之一。2015年,美國消耗的能源中有11%來自於淨進口能源。在奔向能源獨立的過程中,美國不同時期的領導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法。歐巴馬政府積極推動太陽能、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同時推行一系列氣候變化法規,而他的繼任者川普則在競選過程中宣稱氣候變化子虛烏有,批評旨在減排的清潔能源政策損害就業,承諾必將大力恢復煤炭工業。

美國的能源結構該怎麼調?會與其他國家開展能源合作?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美國要出來扛怎樣的責任?諸如此類的宏大問題,是美國能源部每天都要操心的事。

事實上,他們管的還遠不止這些。「很多人不知道,人類基因組計劃也是美國能源部推動的。」現年72歲的歐內斯特·莫尼茲(Ernest Moniz)說。美國能源部成立於1977年,莫尼茲是歷史上第十三位美國能源部長。在歷任部長領導下,美國能源部負責處理從能源政策制定到核武器項目管理的諸多事務。它的一部之長裡既有法界精英,也有商業翹楚,有亞、非、拉裔美國人,也有諾貝爾獎獲得者。而和他的前任朱棣文一樣,如今掌管能源部的莫尼茲,也是一位物理學家。

能源部長歐內斯特·莫尼茲(Ernest Moniz)是一名核物理學家。圖片來源:energy.gov

科學家進總統內閣:「其實是個優勢」

1962年,歐內斯特·莫尼茲從麻薩諸塞州福爾裡弗的得菲高中畢業。這個在學校擔任數學俱樂部主席的年輕人隨後投入了物理學的懷抱——四年後,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從波士頓學院物理系畢業。1971年,他又從史丹福大學拿到理論物理博士學位,奔赴法國做博士後研究。兩年後他回到故鄉,在麻省理工學院(MIT)擔任教員。在那裡,莫尼茲開始了自己的核物理學家生涯。

1983年,在MIT理學院院長約翰·多伊奇的物色下,莫尼茲成為了MIT貝茨直線加速器中心(現為貝茨研究與工程中心)的負責人。這一機構在20世紀60年代末建立,由美國能源部支持——與能源政策密切相關的事務,從此搭上了本是理論物理學家的莫尼茲。

在執掌該中心的八年多裡,這名理論物理學家處理了大量管理方面的工作,展現出了極佳的溝通能力。隨後,莫尼茲又歷任MIT物理系主任、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科學副主任、美國能源部副部長,最終在2013年5月被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提名為美國能源部長。

也許對很多人來說,科學家到滿是政治家的地方工作恐怕不是什麼容易的事。 「老實說,我倒並沒有覺得這有那麼難。」莫尼茲一臉輕鬆地對果殼網說,「我跟兩黨的國會議員之間,我覺得,關係都是很好的。」

「我想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只要我能用科學家的方法去為他們解決問題,我就會這樣做。」他解釋道,「我發現用科學家的方法——確切來說是物理學家的方法——去闡述問題,再找出理論解法,是非常有益的。」

美國的政治家們很快見識到了科學家懂政治的厲害之處。2015年,莫尼茲加入伊朗核問題的美方談判團隊。憑藉深厚的專業功底和強大的能力,他設法讓這場多年來爭持不下的大談判在區區幾個月時間裡取得了良好的進展。2015年7月14日,伊朗最終與包括美國在內的六個國家就限制伊朗發展核武、解除對伊朗制裁的問題達成全面協議。經此一役,莫尼茲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內閣明星。

「我認為在很多方面,作為科學家去做政府工作其實是個優勢、這一優勢也能很好地幫助我們——即使存在政治分歧,用更分析性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也是很受歡迎的,我們也取得了一些很好的進展。」

調整能源結構:堅持核電與天然氣發展

那些令人滿意的進展,既來自外交方面的勝利,也源自美國在能源結構調整上取得的成績。莫尼茲說,美國正在經歷一場通過市場推動的,從煤向天然氣和非水能可再生能源的巨大轉變。

「在能源信息辦公室發布的美國4月的發電結構中,我們看到了驚人的數據——煤佔到25%;天然氣佔到34%;核能佔到21%;而可再生能源佔到20%——而在此之前沒多久,煤還佔到50%;而天然氣只佔18%。」他舉例說,「4月是能源需求較低的月份,所以我倒並不認為全年的發電結構都會是這樣。不過,能在少於十年的時間內有這樣的改變,真的挺不可思議。」

「這種趨勢在美國降低CO2排放的任務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因為從煤炭轉變成天然氣,CO2的排放幾乎減少了一半。」他說。

除了支持頁巖氣產業,莫尼茲也一貫肯定核能在美國低碳發展中的作用。2011年福島核事故之後,日本、德國、中國臺灣等地區都出現了新一波反對核能的運動。而在福島核事故之前,日本正準備在2017年前將核電在發電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到至少40%。到2022年,德國將關停國境內的所有核電站——而在福島事故前,2010年核電還佔了德國發電來源的22.4%。談及這樣的局面,莫尼茲表示:「我覺得不同國家的低碳解決方案將會是非常不同的。我的確認為核能在很多地方都會成為低碳解決方案的一部分——但不是所有地方,比如我相信德國是會廢止核電的。而儘管日本的核電站重啟進展顯然比較緩慢,不過他們的確在努力。我認為我們將能看到一些核電站繼續在日本運作。」

福島核事故後,美國核能管理委員會對全美104個核反應堆進行了全面的安全檢查。在民眾對核電站安全性憂心忡忡之時,莫尼茲發表了題為《為什麼我們還需要核能》,闡述了美國的核能發展在福島事件後應何去何從。「美國必須做出一系列決策來保持和發展核能。核能管理委員會從福島事件中吸取的安全教訓必須轉化成行動;而公眾需要相信核能是安全的。」莫尼茲寫道。

「我認為我們的核電站是非常安全的。我們對安全和安保都進行了升級。我不會透露任何細節,但這樣的安保升級是大量的,尤其是在後911時期,我們對所察覺到的新風險很是關切。」莫尼茲說,「當然,我們也在大規模加強網絡安全,不僅僅是針對核電站,而包括所有基礎設施。這相當重要。」

莫尼茲相信美國會選擇繼續發展核工業,也透露他們正在密切關注小型核反應堆的建設:「我們覺得這可能會是非常重要的開發領域。不像1000兆瓦那種反應堆,『小堆』的功率在50兆瓦左右。美國的第一個小堆項目在今年向美國核能管理委員會申請設計認證,這可能會是一個轉折點。」

作為核物理學家和能源部長,莫尼茲相信核電在美國會繼續取得發展。圖片來源:Calo

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具有穩定性

儘管天然氣和核能在美國能源體系裡處於中堅地位,但這兩員「大將」仍不足以撐起一片低碳未來。根據一項發表在《科學》上的新研究[1],科學家們發現二氧化碳排放與北極夏季海冰融化之間存在一個線性關係: 從1953年起,每多一噸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氣層,特定區域就有3±0.3平方米的海冰消失。這相當於每年平均每個美國人就讓北極冰帽減少了約60平方米。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能源的開發和應用顯得迫在眉睫。「目前,美國能源部每年大約有50億美元的投入用於支持能源研發和示範方面的工作。」莫尼茲說,「我們和科研機構及企業有著很好的關係。」

從面向大學實驗室的基礎研究項目到面向私企的技術轉化項目,美國能源部「尋求所有方式」發展新能源。「我們會在整個創新周期的不同階段與不同的角色進行合作。」他說,「把技術提取出來這一步很重要,為未來的轉化技術打下基礎也同樣很重要。所以我們的工作面向每個方向。」

在這樣的支持下,以風能和太陽能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成本正在快速下降。「不過,風能和太陽能顯然是間歇性的,所以如何將它們大規模地整合進電網仍是一個問題。」莫尼茲說。

今年9月,中美領導人馬先後向聯合國秘書長交存中國和美國氣候變化《巴黎協定》批准文書,成為《巴黎協定》的締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美國接下來的角色會發生變化嗎?

「至於美國的未來,我堅信我們會保持向既有的目標前進。」莫尼茲表示,「作為前提的那些旨在達到目標的活動是不會輕易被改變的。」美國設定的減排目標要求他們在2025年較2005年減少約27%的碳排放。為了促成這一目標的實現,「歐巴馬總統2013年6月推行了氣候行動計劃。這一計劃以一系列法規為基礎。能源部負責了關於電器、發動機、照明等等的效率法規,並積極地推動了它們。」莫尼茲說,「這些效率法規的規模是怎樣的呢?在這個總統任期,我們執行的涉及電器和其他設備的效率法規如果持續到2030年,將減少30億噸的CO2排放。」

「你也許會說,那換了個總統可能又是另一碼事了。」提及換屆之後的可能性,莫尼茲強調,「這些法規具有必須被遵循的法律結構及程序。它們包括許多步驟,涉及公眾評價和回應等等環節。」

「即便一位新總統上臺,新總統也沒有辦法在不走完這些程序的情況下更改這些法規。我想要強調的是,我們所頒布的政策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他說。

2016年11月9日,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川普在大選中勝出,成為新一任美國總統。這位曾經公開表示「全球變暖的概念不過是中國人創造出來是一場騙局」的總統未來會如何左右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作用,下一任能源部長還有沒有可能是一位科學家,我們現在還不得而知。但至少,即將結束自己能源部長任期的莫尼茲,還對他任期內留下的東西保有信心。

(編輯:Ent)

參考資料:

  1. Notz, Dirk, and Julienne Stroeve. "Observed Arctic sea-ice loss directly follows anthropogenic CO2 emission." Science (2016): aag2345.

文章題圖:US Department of Energy

相關焦點

  • 拜登的新能源部長,是個什麼角色?
    文| 《能源》雜誌 武魏楠隨著拜登正式就職美國總統的時間臨近,新一屆的內閣成員也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據報導,拜登已經準備提名前密西根州州長詹妮弗·格蘭霍姆擔任新內閣的能源部部長。由於美國能源部的最主要職責是維護美國核武器庫及對核電站進行監管、處理核汙染事件,因此過往的能源部長中,大多具有核物理學及相關學科背景——例如歐巴馬政府時期的歐內斯特·莫尼茲和朱棣文。同時具有政客和學術背景的詹妮弗·格蘭霍姆為何能進入拜登的視野?這個新任能源部長的過往政績,會預示著美國能源政策走向何方?
  • 果殼網專訪Iordanov:透明桌面確實用了我的代碼
    果殼網為此對約丹諾夫進行了專訪,他在專訪中表示,根據視頻可以明確判斷出透明桌面肯定使用了他的代碼,而且他的代碼在其中應該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只要項目組願意將他們的完整成果按照開源軟體協議公開原始碼,那就不算是違反了軟體業的原則——不過,學術領域的原創性就另當別論了。果殼網:你能簡單介紹一下你的項目嗎?
  • 【果殼網專訪】布萊恩·考克斯:「科學必須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這些人的思維方式完全沒有什麼不同,他們都是物理學家。果殼網:那你怎麼看待中國的物理學術圈呢?考克斯:我沒在中國工作過。對於我認識的中國物理學家,我真的完全沒有意識到任何區別,我不是有意在扭曲問題(笑)。物理學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領域,任何國家都可以研究物理。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這部讓觀眾不停用紙巾擦口水和眼淚的清新紀錄片的總導演,是果殼網的好朋友,著名紀錄片導演、著名吃貨、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陳曉卿。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製作的最後階段,我到陳曉卿老師的辦公室對他進行了一次專訪。採訪時間是上午十點,而陳老師在當天凌晨的五點鐘才走出機房回家休息。下面是紅著眼睛的陳曉卿老師與我的對話。
  • 【果殼網專訪】鄭曉廷: 我這個「民科」和他們不一樣
    這篇論文通過11件保存著後肢羽毛或皮膚結構的早期鳥類標本,揭示了早期鳥類的進化過程——始於四肢均有翅膀,到後來僅前肢有羽翼(果殼網的報導在這裡)。這在科班出身的科研圈可能不算太大的新聞,然而,加諸在鄭曉廷身上的標籤還要複雜得多:他以一個國有礦長的身份,傾盡3.6億全部財力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恐龍博物館,收藏有總數高達39萬件的古生物和礦物標本,以至《科學》雜誌在專訪中稱其為「恐龍王」;他辭去縣人大副主任的公務員身份,卻以初中肄業的學歷受聘為山東臨沂大學教授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客座教授。
  • 【果殼網專訪】來,和徐星聊聊恐龍和化石
    活著的,為恐龍命名最多的人果殼網:我聽說你在最開始上學的時候並不是想學古生物學?徐星:我小時候想過當和尚,一代高僧,雲遊世界。這是一個很認真的想法,我一直對宗教、哲學很感興趣。初中開始我想當科學家,物理學家。那時候就覺得科學就是物理和數學,其他就沒有聽過了。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這部讓觀眾不停用紙巾擦口水和眼淚的清新紀錄片的總導演,是果殼網的好朋友,著名紀錄片導演、著名吃貨、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陳曉卿。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製作的最後階段,我到陳曉卿老師的辦公室對他進行了一次專訪。採訪時間是上午十點,而陳老師在當天凌晨的五點鐘才走出機房回家休息。下面是紅著眼睛的陳曉卿老師與我的對話。
  • 【果殼網專訪】《自然通訊》中國執行主編印格致:「 科學有險阻...
    9月初,印格致拜訪了國家納米中心實驗室,果殼網在北京採訪了他,一探這位掌握著眾多科研工作者命脈的主編大人的底細。主編大人的名字是Ed Gerstner。剛到中國他想為自己取個中文名,他的同事曾建議他取名叫「高帥富」,(編輯吐槽:這位同事,你真的是很誠懇的建議嗎?)但是他發現自己的名字(Ed)總出現在大街小巷,比如「複印、列印」。於是他決定把「印」作為自己中文名的姓。
  • 【果殼網專訪】愛德·賽克斯:科學媒介中心為科學服務,而非科學家
    隨後,果殼網又對該中心的部門主管愛德·賽克斯(Ed Sykes)博士進行了專訪。賽克斯博士曾參與了福島核洩漏危機的相關科學傳播工作。另外在英國本土,他還參與了讓農民合法獵殺獾、豬流感流行等議題的研究。資金來源:收錢不會給限制我們的報導果殼網:科學媒介中心接受捐款。
  • 俄羅斯杜馬批准SHULGINOV擔任能源部長。
    俄羅斯杜馬批准SHULGINOV擔任能源部長。 關閉 俄羅斯杜馬批准SHULGINOV擔任能源部長
  • 【果殼網專訪】哈洛德•賀歐夫各特:徹底證明弱哥德巴赫猜想
    果殼網前不久對他進行了一次採訪。果殼網:對於數學科普,你怎麼看?賀歐夫各特:數學普及很好,數學研究可以由此傳達給大眾,但我們也應該指導對數學感興趣的年輕人接受更嚴肅的數學教育。數學研究者一般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做數學,比如說高中畢業後或者在大學裡。
  • 【果殼網專訪】麥可•舍默:美國頭號「科學打假人」 ,講科學...
    舍默這樣告訴果殼網。他自己也曾信仰上帝,讀大學期間接觸到啟蒙主義的世俗價值觀以後才逐漸轉變為懷疑論者。在訪談中,舍默的話不多,卻直奔重點,向我們展示了頭號的打假人如何向公眾傳播科學。多重身份的打假者果殼網:在科學史學家、科學家、出版人、編輯……在多重身份中,你最認同哪種?
  • 【果殼網專訪】如何給國家主席做能源與氣候的戰略諮詢
    「我想通過能源和氣候的工作,以科學的方式,給國家轉變發展模式起到一些積極的作用。如此而已。」杜祥琬這麼說道。在國家能源氣候戰略領域深耕多年的他對「科學人」講述了自己對能源、氣候和科學研究的看法。杜祥琬:我們現在的非化石能源比例達到了11.4%,計劃2020年要達到15%,這是向全球宣布了的。長期以來,我們處在以化石能源為主的第一階段,這個時間很長了。中國最主要的能源是煤,第二是石油。非化石能源佔比超過10%就是多元結構階段。多元什麼意思呢?煤、油、氣、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五位一體。
  • 果殼網專訪艾米麗·恩西斯:你想要一隻弗蘭肯斯坦的貓嗎?
    在被問道寫這本書的原因時,恩西斯對果殼網表示:「因為我想在動物生物技術方面為讀者提供一些更加細緻的觀點。一些人認為生物技術會毀了這個世界,而另一些人則堅信生物技術會拯救世界。當然事實並總是非黑即白,而是複雜得多的。生物技術存在危險性,但是它同時具有巨大的潛力。而我希望借這本書,能夠將應用於動物的生物技術以一種更加清晰、理智的視角呈現給讀者。」
  • 【果殼網專訪】李國紅與朱平:解析30nm染色質三維結構的中國科學家
    果殼網隨即報導了這項成果。朱平(左)手持30nm染色質左手螺旋模型,李國紅(右)手持DNA雙螺旋模型。果殼網:論文的審稿人說這一結構是「迄今解析的最有挑戰性的結構之一」,破解這個結構為什麼重要?李國紅:一是了解這個結構讓我們對基因組的摺疊模式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更重要的一點,則在於這為理解表觀遺傳調控提供了一個結構上的基礎。
  • 【果殼網專訪】英國「科技首席」:怎樣不被抗生素拋棄?
    他們在英國大使官邸接受了果殼網果殼網科學人的專訪,談論了抗生素、大規模農業、科技政策、倫理和科學傳播等諸多問題——當然,除了耐藥性和狂牛症這樣的沉重話題之外,也有多利羊、轉基因和人類胚胎技術這樣富於爭議的新領域。「我也是一個科學傳播者,但我是面向政治家的」果殼網科學人:首席科技顧問這個職位聽起來很厲害啊。
  • 不打通媒體,科學的危機就不遠了:果殼網專訪英國科學媒介中心
    果殼網特邀駐倫敦記者前往科學媒介中心,對他們進行了專訪。看看一個專業的科學媒介中心,在科學傳播過程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牛刀初試,打破科學界失聲定律「我曾經過著非常簡單的生活,每天在威爾斯海邊看著青草生長,試圖理解它們生長的秘密。但1999年之後,我的生活完全改變了。」英國阿伯裡斯特維斯大學(Aberystwyth University)的波洛克教授(Prof.
  • 【果殼網專訪】黃禹錫團隊:「這一次,我們更在乎過程」
    8個月之前,我們聯繫到黃禹錫本人,在數次請求採訪之後,黃禹錫表示:「考慮到你們果殼網在中國的影響力和網站宗旨,我願意接受你們的採訪。」然而,此後的採訪進展並不順利,在果殼網提交了採訪提綱半年之後,黃禹錫將郵件轉發了給了助手。他坦誠自己仍然不願暴露於媒體面前,在為給我們帶來的不便表示歉意之後,他表示願意接受我們針對Sooam團隊及其研究進行的採訪。
  • 【果殼網專訪】臺大葉丙成:用生命在賣萌的MOOC教育者
    (編者註:葉丙成教授也將課程大綱發到了果殼網,點擊這裡見識一下。歡迎來MOOC學院加入機率課字幕組。果殼觀光團來這裡籤到)賣萌策略把需要學概率和不需要學概率的學生都領進了課堂,但這並非這位臺灣大學電機系副教授、臺灣大學MOOC計劃執行長的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們快樂地掌握知識。那怎樣才快樂?玩!
  • 姬十三:砥礪奮進的五年 我在果殼網做科普
    在建立果殼網之前,我就已經高度關注這一發展趨勢。當時,我和朋友們利用「科學松鼠會」網站,在鄰避事件發生之後,積極參與討論,以科學專業知識應答公眾的疑問,避免恐慌情緒的蔓延。果殼網成立之後,我可以更有效地組織科普力量,以更積極的姿態參與重大突發事件的討論。果殼網成立不久後,就發生了日本東海大地震和福島核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