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存在論——人類存在的原因

2020-12-04 石之軒0

萬物存在都是有原因的,都是有目的的。因為目的而存在,因為目的而進化。

樹木存在是為了製造氧氣和為食植物性動物提供口糧,食肉動物是為了控制食植性動物的種類和質量,微生物的存在是為了降解各種垃圾。一個事物的存在一定有一定的作用,或者是目的。

那麼人的存在有什麼目的或者作用呢?人類在自然界中非常特殊。只有人類一種生物具有自我認知,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既然人類如此獨特,一定有它存在的原因,或者說目的。如果按目的存在的方向思考,想一想,人類存在的目的是什麼?

相關焦點

  • 「原因論」和「目的論」,生活中你更偏向哪個?
    大家有沒有了解過「原因論」和「目的論」?「原因論」提倡萬事尋求它的根源,也就是尋找它背後的深層次原因。而「目的論」則完全相反,它提倡當下的「我」便是一切的結果,對過去的回憶以及對記憶的定義,這都是來自「我」的選擇,取決於我賦予過去什麼樣的意義,一切以「我」出發,這裡是起點,從而由「我」來決定事情的走向。
  • 目的論解釋及其合理性
    筵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李建會物理科學的解釋框架是因果論的或機械論的,而生物學的解釋框架除了因果論的解釋之外,還存在著功能論的或目的論的解釋。對於功能論解釋和目的論解釋,有人會認為不是科學解釋,應當從科學中清除。笛卡爾認為,終極因是不存在的,我們必須根除一切目的論語言,甚至包括在解釋比如生長和行為這樣一些生物過程以及在討論適應性結構時都應如此。
  • 目的論pk原因論:弗洛伊德說錯了
    目的論,帶給人們更多地可能性,在生活中更好地理解目的論,會帶來更多的成長。 當你渴了,你要喝水。這就是目的論。(有點好笑,是不是)渴了就要喝水解渴,解決這個問題。誰也不會發神經去考慮為什麼渴了。弗洛伊德提出的原因論,其實我們已經知道是什麼了。就是渴了,不去找水,去找原因。但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難和問題時,普遍會想到自身的原因,各種各樣的不足。而不是很簡單的去以目的為導向,考慮要做成這件事情,要怎麼做呢?顯然光去想自身的原因,是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的。
  • 存在論為什麼是「第一哲學」?對希臘存在論的一個再思
    這樣的起源是很高貴的,來自對宇宙奧秘的驚詫,它與亞里斯多德在《形上學》中提出的第一種涵義的第一哲學——根本原因論——是吻合的。但是不要忘了,自然哲學對「作為存在的存在」並不感興趣。所以它不是亞里斯多德另外一種涵義上的「第一哲學」。然而,自然哲學家中的一個異類——赫拉克利特——的異軍突起,使得整個前蘇格拉底自然哲學的場景頓時撲朔迷離。
  • 進化生物學應重視目的論問題
    「遠因」即「進化原因」,也就是「為什麼」的問題。「為什麼」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表示「怎麼來的」;二是表示終極目的論的「為了什麼目的」。自然神學家採取後一種理解,因為這符合他們關於上帝存在的信念。達爾文則徘徊在這兩種理解之間,一方面他強調物種的適應性狀來自自然選擇,這與上帝特創論相對立,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並不否認上帝的存在。
  • 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它既是反思存在的存在論,又是追問存在的根據的本體論,由此構成反思思維與存在的否定性統一的辯證法。辯證法是以「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為「基本問題」的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三者一致」的哲學理論。它既是反思存在的存在論,又是追問存在的根據的本體論,由此構成反思思維與存在的否定性統一的辯證法。辯證法是以「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為「基本問題」的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三者一致」的哲學理論。
  • 生命有目的嗎?——生物學研究為什麼擺脫不了目的論
    目的是什麼?它們是用來打架的嗎?它們是為了吸引異性嗎?它們是用來控制熱量的嗎?這種語言來自於目的論,telos在希臘語中是結束的意思。它是關於事物目的或目標的語言,也就是亞里斯多德所說的最終原因,這是物理學斷然拒絕的東西。對於大多數科學家來說,恆星的意義是什麼,或者分子的意義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是沒有意義的。但當我們談到生物時,似乎很難擺脫目的論的想法,這些目標是由它們的進化方式提供的。
  • 宇宙是有目的嗎?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人類作為基本粒子結構的存在,速度是不可能超越天花板的,所以人類永遠無法到達可觀宇宙視界之外的宇宙邊界。所以終極問題就是,宇宙到底有多大?人類有沒有存在的意義?這個事實再度加深了人類靈魂對終極問題的拷問:連太陽系都要死亡,一切都要化為零,人類的存在有什麼意義?即使人類走出了太陽系,然而放眼整個宇宙,宇宙終有一天也會終結。所有恆星都死去,整個宇宙沒有了光亮,最終以零下273攝氏度的方式成為冰界死神宇宙。那麼好,宇宙到底有多大?按現有物理學的說法,可觀測宇宙直徑是922億光年。
  • 超越現實的形上之思——關於哲學的問題的存在論追尋
    人類在最初對知識的追求並不是為了實用的目的,因為在亞里斯多德看來,求知是人類的本性,他說我們樂於使用我們的感覺就是一個說明,即使並無實用,對於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在最初人類追求知識的活動中來理解,人類最初對知識的追求集中表現在本體論的追求之中,即對世界的統一性本質的追求與對被給予性的萬事萬物背後的本體的追求,這種追求實際上源於康德所說的「人類理性的本性」,它並不導源於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實用目的,人們由於驚奇於自然世界的神奇與萬千事物的複雜變化
  • 目的論 - 顛覆傳統因果論的阿德勒心理學
    目的論是阿德勒心理學最大的特徵之一,它明確否定「心理創傷」,主張「任何經曆本身並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 所謂的心理創傷 – 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當然,需要提醒的一點,阿德勒並不是說遭遇大的災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類的事件對人格形成毫無影響。
  • 闡釋學的蛻變與本體-目的論的建構
    本體論從認識論分化出來後,它重點強調理解作為一種存在狀態。不同的是,海德格爾更突出「前理解」的狀態,加達默爾更突出「成見」的狀態。他們都在探尋理解之前的某種存在狀態,立論卻各有創見。  「前理解」主要討論理解之所以成為理解的原因。理解是一種存在狀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理解之前就有了某種由歷史和文化沉積下來的理解。不同的前理解導致了不同的理解。
  • 原因論和目的論,有什麼不一樣?
    第一種是「原因論」,可以這樣理解,任何事情都要找個原因。比如說,我剛才生氣,對某人發了一次火。為什麼呢?可能是因為對方做事情或者說話的時候,實在是不像話,我早就忍了很長時間了。也可能是因為自己喝醉了發火。也可能就是自己性格火爆,管不住自己,等等原因。
  • 動機進化論:一種對於人類存在與發展動機的新理解
    動機進化論:一種對於人類存在與發展動機的新理解生命,不僅有邏輯,而且有動機,更是指向:真善美即便是從動物進化到人類之後,人們通常也很難理解自然界生命進化現象的目的、動機和意義。雖然有&34;的說法,然而如果進化是隨機的,那麼,自然界又怎麼會進化出號稱&34;的人類這一特殊的高級物種呢?從原始社會發展到現代文明社會,人類經歷了數不勝數的自然災害、疾病和戰爭等種種痛苦和磨難的洗禮,人類的成長與發展過程實屬不易。
  • 進化論存在重大缺陷!人類起源變成未解之謎
    今天我們來談一談人類起源三大假說之一的進化論,前面的兩篇文章,我們客觀談論了人類起源的另外兩個假說——神創論與外星造物論。相對於進化論來說,另外兩個假說更能解答一些現在發現的解釋不清楚的現象,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一下。那麼被大眾所認同的進化論為什麼在近些年生命和基因技術的發展下,其理論卻屢屢被科學反駁呢。下面我們就來一起探索一下,進化論近些年與科學相悖的地方。
  • 都是被欺負,兩個孩子做出截然不同的反應:原因論還是目的論?
    這兩個小男孩兒的表現,詮釋了弗洛伊德的「原因論」和阿德勒的「目的論」。02 「原因論」和「目的論」,同一件事的不同解讀在說這兩個理論之前,簡單介紹一下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很多人對弗洛伊德的名字比較熟悉,他是奧地利的心理學大師,精神分析學說的奠基人,也可以說是心理學的奠基人。
  • 坤鵬論:一切,為意識而存在?
    《還原論尋靈魂不遇 活力論復活助陣》我們應該明白,科學界都不否認意識的存在,只是更多篤信還原論的科學家認為它是物質的,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但是,從實驗的角度,人類已經把大腦翻了個底兒朝天,也沒有找到它的蹤影。那麼,今天就讓我們拋棄意識到底是物質還是非物質的執念,一起思考一些更實際的問題。第一,我們可以得出——人類存在的本質是思考。誰來思考?
  • 存在致命漏洞的進化論,達爾文自己否定了?或會讓進化論崩潰
    進化論存在致命漏洞?或會讓進化論崩潰人類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這是從古至今人類都很關注的話題,在很遙遠的古代,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很多人類都相信,自己是被神所創造的,在東方有女媧捏土造人,在西方有上帝七日創造萬物,人類從生到死都不是自己所能掌控,隨著西方科技的不斷發展,神創造人類這種說法再也不是解釋人類來源的主要方法。
  • 坤鵬論:海德格爾——在世界之中存在(上)
    坤鵬論認為,海德格爾受到現象學很大影響,胡塞爾的思想是其哲學思考的重要源點之一,說他是現象學派也沒錯。但是,他對存在的定義,以及人與存在的關係,還有強調人類當下的「自我抉擇」以及「超越」,又明顯受著存在主義的影響。而且,存在主義是20世紀最有特色的思潮,此派的代表人物各有主張,但都圍繞著人的存在的意義,要人真誠而勇敢地面對自身,選擇成為自己。
  • 葉秀山 | 論康德「自然目的論」之意義
    本文原載《南京大學學報》2011(5)摘 要:康德《判斷力批判》中的「目的論判斷力批判」是康德從《純粹理性批判》就開始構思好的「批判哲學」體系中的組成部分,康德限制知識,為信仰留有餘地,實際上意味著為「目的論」留下了餘地。人作為「感性的存在者」屬於自然,就「自然合目的性」來看,可以說人是一個「目的王國」的成員,是一個「追求幸福者」。
  • 刑罰目的論-中國法院網
    如果不從宏觀上把握刑罰權,我們就不能正確的界定刑罰目的,原因在於:沒有刑罰權,刑法目的便失去了政治基礎,變得華而不實,不全面的考察刑罰權,刑罰目的也必然會變的支離破碎。(3)我國刑法學界普遍認為刑罰權是制刑權、求刑權、量刑權、行刑權的統一,但是,這樣界定刑罰權是否全面呢 ? 筆者認為這有失全面,因為其沒有正確的揭示刑罰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