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學者被撤百篇論文、不屑講課還理直氣壯,南大:查!

2020-11-29 大河報

  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環境和機制,催生了某些青年教師在其職業生涯的起點,就以一種無知且偏狹的眼光,看待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

  ▲梁瑩一些論文存在大面積雷同。圖/中國青年報

  10月24日一大早,不少學術圈朋友的朋友圈,被《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一篇《青年長江學者與她「404」的論文》刷了屏。這位39歲的青年教授梁瑩在過去幾年裡,將她在國內幾大主要學術期刊資料庫中的120餘篇中文論文全部撤下。

  這是一件奇聞,並非奇在撤稿這一事實——畢竟,在哈佛撤稿、清華深圳研究院撤稿等大新聞的大背景下,我們對「撤稿」也開始見怪不怪了。但是撤稿背後有無貓膩,還有待當事學校和學院的學術委員會深入調查。

  ━━━━━

  「我已經混到頭了,沒什麼好怕的了」

  這件奇聞的奇特之處,更主要體現事發之後,當事人在接受採訪時仍然臉不改色心不跳、理直氣壯的姿態。

  報導中的最後一節,刻畫了當事人對待課堂教學無知而無畏的態度,著實讓人拍案驚奇。這位梁教授多次表達對教學的不屑,「我已經混到頭了,沒什麼好怕的了」、「我已經評上教授了,學校說必須每年上三門課我才來給你們上課的」。

  循著報導,我們來回顧一下報導中,她在課堂上的作為——

  常常早退1節課;每節課長時間安排學生發言;自己玩手機或打電話,甚至10分鐘自己玩手機而全班鴉雀無聲;在課堂討論時吃零食;18周的課時,五六次沒有到堂,安排助教盯著學生自習;學生撰寫論文時沒有一個人選她當導師……

  這是怎樣一種場景?如果,報導呈現的是真實的場景,不知情的人,恐怕還以為來到了某個「水課」課堂!

  上個月,東南大學的王珂老師也在網上「火了」一把。他在山竹颱風到來前夜,風雨兼程花4600元巨額打車,從廣州跑到武漢去坐高鐵,狂奔737公裡,只為了一個承諾:準時給本科生上開學第一課。王教授的信念是:「上課是教師的節日,我要過我的節日。」

  同樣的城市,同樣的高校教師,相距霄壤,高下立判。

  梁瑩涉學術不端、教學不認真,疊加在今天五部委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另一則新聞之上,形成一種更大的反差,也因此值得我們對這一現象作一些深層追問。

  ━━━━━

  「早年不規範」不是學術不端的豁免理由

  每當一些涉及學術道德或學術規範的醜聞出現後,就會有一種聲音,強調「早年不規範」、「老人老辦法」。

  有趣的是,這位39歲的青年學者也拿這一條來說事,要求享受「老人」待遇——她說,強調學術規範是2005年開始的,「你這樣查,全中國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導都有問題。」「如果你這樣追究下去,所有中國的學者,那麼多,人人都有問題了。」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網站

  問題在於,不管早年晚年,規範不規範,客觀的底線是存在的,沒有什麼「自由心證」的相對主義空間。

  那些粗製濫造、弄虛作假的行為,即便一時得逞,甚至形成逆向淘汰的聲浪,總會有暴露的一天,並為此付出代價。這一點,相信後續的權威調查會給出公正的答案。

  ━━━━━

  講課成了按件取酬的手段?

  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對於教師向來是給予極高的尊重,也是提出極高的要求的。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師講究的是知行合一,言傳身教,在建構一種充滿關愛、合理和緊密的師生關係過程中,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成全和共同成長進步。九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發出了明確的信號:要引導教師熱愛教學、傾心教學、研究教學,潛心教書育人。

  從這個角度審視,梁瑩對自己教師身份的基本定位基本與教書育人無關,教師對她而言只是一個普通的行當,在這個前提下,我們也很難認為她就真的是醉心於學術研究,那恐怕也是她計件取酬的手段罷了。

  ▲圖/視覺中國

  而她的師生關係緊張到可憐的地步——整整一個年級的學生,竟沒有一個人選她作為論文指導教師。這真是一個教師最大的失敗。

  ━━━━━

  嚴肅課堂何以產生無知而狂妄的言行?

  從我自身的職業成長過程和對身邊同事的觀察來看,我相信,對於青年教師而言,極少有那種一進來就明確表明自己毫不在意教學工作和學生評價的。這並非某種功利的考慮,這是我們未來三十多年在學校中確立職業自信的立身之本。

  我不知道這位青年教授在其講師、副教授階段是否也一以貫之地不屑於教學,抑或是「發達了」之後才「變了臉」、「黑了心」。

  我更關注,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環境和機制,催生了某些青年教師在其職業生涯的起點,就以一種如此鄙夷和扭曲的眼光,看待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以至於在嚴肅的課堂上產生那些無知而狂妄的言行?

  很多高校老師的職業道路選擇也許是偶然的,比如純粹基於對學術的興趣、對安逸穩定生活的追求,等等。但一經成為教師,就都應該扛起對於學生的重任。

  我始終記得自己剛入職的幾年中,對自己影響很大的兩位同事。一位老社會學家,雖已年逾七旬,仍堅持給學生上課,而且每次上課前一天都要閉門看書,認真備課。一位中年教授,每周專門奔波四十公裡去指導本科生的讀書會。

  人要一輩子一直持身守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間有太多的風險和誘惑。對於青年教師來說,重要的是,在職業生涯早期,就要確立一個令自己終身受益的高標準、高起點,這不僅是一個專業能力問題,更是一個職業道德問題。

  ▲南京大學最新聲明。圖/南京大學微博

  轉載來源:新京報(bjnews_xjb)文/曹東勃(大學副教授) 編輯 新吾 實習生 鄧海瀅 校對 陸愛英

來源:商丘之窗 編輯:凡聞

相關焦點

  • 南大教授論文被撤 涉及抄襲一稿多投等問題
    原題:南大教授論文「蒸發」:數據刪得掉,學術臉面撿不回科學精神論場寫論文也好,寫文章也好,入行第一課,老師都會講:要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自己的名字。要知道,即便有一天你人已經不在了,你的名字連著你曾經寫過的文章還留在報紙上、雜誌上、書上。
  • 南大女教授百餘論文404 當事人:在學術圈待不久了
    (原標題:南大調查教授百餘篇論文被撤事件 當事人:自己在學術圈待不久了)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
    這距該論文發表僅3個月,並且是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這篇撤稿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副教授吳豔,共同通訊作者分別是東南大學教授朱斌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研究員宋懷兵。在撤稿聲明中,作者解釋這是一個「意外錯誤」,原因與實驗室搬遷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數據交接不暢有關。
  • 107篇醫學論文被撤:治學術造假還得靠「國際醜聞」?
    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107篇論文全部和中國研究機構有關,有125家之多,這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同行評議,是國際上保障論文質量和評估科研水準的通行手段,在期刊編輯與職稱評審中都有使用,並被認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國內也在被越來越多的期刊與機構使用。這次這麼多人用評審人的真實姓名但提供假冒的電郵地址,進行利於自身論文發表的行為,也是種學術造假。
  • 31篇文章被撤,中國學者被指學術不端,網友:該罰!
    學術腐敗始終是人們深惡痛絕的事情,然而近日,一則國內學者因涉嫌抄襲而導致文章被撤的新聞出現在大眾視野,一時間,群眾譁然。據了解,相關報刊、雜誌在2020年4月,撤回了中國學者31篇文章,涉及數十家高校、單位及公司。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距發表僅3個月
    這距該論文發表僅3個月,並且是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這篇撤稿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副教授吳豔,共同通訊作者分別是東南大學教授朱斌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研究員宋懷兵。
  • 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 有外國雜誌靠中國投稿費養活
    僅7個月,百餘篇來自中國的國際論文先後被期刊、出版社撤下。這一反常現象引起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機構關注。  今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社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8月,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絕大部分來自中國。
  •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新聞—科學網
  • 已有30多篇COVID-19論文被撤,來看各論文撤稿原因
    表1 COVID-19臨床試驗總結已有30多篇COVID-19論文被撤稿截至2020年7月31日,已有19篇關於COVID-19的期刊發表文章和14篇預印本文章被撤稿或被標記為「 expression of concern」(表2、表3)。
  • 107篇論文被撤 又是同行評議造假惹的禍
    原標題:107篇論文被撤,又是同行評議造假惹的禍  大規模撤稿、中國作者、同行評議過程造假、第三方機構操縱,由這些關鍵詞構成的施普林格出版集團4月20日的聲明,除了一次性撤銷發表在《腫瘤生物學》上的107篇論文這個創紀錄的數字,並無新意。
  •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朱斌連續5年(2014-至今)進入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Elsevier能源類),在材料和能源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300多篇、引用7500多次,H-因子46。最後,「我們從《科學》論文中發現了一個非常相似的例子(這是中國學者2016年發表在Science上題為Generation of influenza A viruses as live but replication-incompetent virus vaccines的研究論文,被指重複用圖
  • 教育部:撤銷南大「404教授」梁瑩「青年長江學者」稱號
    記者日前從教育部獲悉,按照今年9月新出臺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管理辦法》,依據南京大學的調查結果和相關申請,教育部已按程序撤銷梁瑩的「青年長江學者」稱號。據該校官網介紹,39歲的梁瑩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項目等多個人才支持計劃的入選者。上述報導提及,梁瑩中文著述頗豐,僅記者所能查到的,以她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獻就超過了120篇。但在過去幾年裡,梁瑩這些學術成果陸續被從網上刪除。經過對比,梁瑩上述論文至少有15篇存在抄襲或一稿多投等問題。
  • 南大哭了,中科大笑了,戴子高教授投奔中科大,南大痛失一名長江
    戴教授,本科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碩士在中科院就讀,博士畢業於南京大學,認曾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一、二等獎,並在多個頂級期刊包括Science2篇、Nature Physics等子刊4篇論文,是衝擊院士的大熱門人物,不過據說三次都是缺臨門一腳。
  • 中國107篇醫學論文被撤調查:作者或未參與造假
    漫畫圖原標題: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事件調查新華社北京4月26日電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傑文津、董瑞豐近日,曾隸屬著名國際出版商施普林格公司旗下的《腫瘤生物學》發聲,撤銷雜誌收錄的中國學者的107篇論文。為此,「新華視點」記者就公眾關心的焦點問題進行了調查。焦點一:為何107篇撤稿都集中在醫學界?
  • 浙大北航等學者被國外期刊撤稿30餘篇
    其中超過一半的論文作者同意撤稿。  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初步統計,這場集體撤銷論文風波牽涉到國內數十家高校、單位和公司,包括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武漢科技大學、中國計量大學等,其中不乏有多篇論文還獲得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
  • 那些被撤的論文,事後「風評」頗佳,咋整?—新聞—科學網
    隨之而來的另一個現象是:不少論文雖已被撤,但其引用量卻在增加,並且影響到由此產生的學術成果的可靠性。 最近,美國一位信息科學教授就發現,一篇2005年發表於CHEST期刊、題為Effects of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COPD的醫學論文在被撤稿10餘年後,其直接引用次數達到近150次,「二手」引用量更是超過2500次。 一項研究分析了238篇被撤論文的引用情況。
  • 青年教授百餘論文憑空消失 碩士博士學位論文都刪除
    青年長江學者與她「404」的論文  梁瑩的一些論文與別人論文存在大面積雷同她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計劃等多個人才支持計劃的入選者。從南京化工大學畢業後,她先後在蘇州大學和南京大學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在北京大學和美國芝加哥大學做過博士後研究,並於2009年起在南京大學社會學院任教。  論著是一位學者成長路上的重要墊腳石。那些如今無法檢索的論文,曾幫助梁瑩申請學位、獲得研究經費、入選各項人才計劃。
  • SCI 107篇文章造假被撤 全部來自中國!
    根據論文撤稿監測網站 retraction watch 的報導,Tumor Biology 經過去年一年的調查得出 107 篇文章同行評議造假,它們大部分都是通過「真評審專家假郵箱」的方式,瞞天過海逃過評審監控。
  • 從400篇集中造假到7萬次自我引用,讓國內很多SCI論文淪為水貨
    ,僅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就有101篇SCI論文。南大校友退休後的傳奇經歷其實不僅僅是400篇集中造假的科研論文,南京大學著名校友周國城從2014~2018年連續5年當選全球高引學者,然而2019年卻遺憾落榜,緊接著2020年周國城就被世界多名SCI期刊編委曝光:「周國城涉嫌最高科學失當行為被剔除專家庫」,翻閱周國城的簡歷,在2003年退休前,
  • 連碩士博士學位論文都刪除
    青年長江學者與她「404」的論文梁瑩的一些論文與別人論文存在大面積雷同。社會學教授梁瑩的很多論文都憑空消失了。在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網站上,這位教授的個人成果頁面目前只張貼著英文論著目錄,沒有任何中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