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科:實驗《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教學設計

2020-12-01 中公教師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槓桿平衡的條件。

(2)能利用槓桿平衡條件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試驗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參與科學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培養觀察力、創造力、想像力;實驗操作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初步領會從具體到抽象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認真、細緻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探究槓桿平衡的條件

2.難點:力臂的確定

【教學方法】

啟發講授、實驗探究、引導創、交流討論法。

【教學用具】

帶刻度的槓桿及支架,鉤碼5-6個,彈簧秤,刻度尺,細線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複習槓桿的五要素,讓學生回顧它們的概念,並結合圖找出槓桿的五要素。

(1)支點:槓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用O表示。

(2)動力:使槓桿轉動的力,用F1表示。

相關焦點

  • 2018年中考常考物理實驗梳理:探究槓桿平衡的條件
    探究槓桿平衡的條件   【實驗目的】探究槓桿平衡的條件   【實驗器材】帶刻度的均勻槓桿、鐵架臺、彈簧測力計、鉤碼和細線等。      【實驗步驟】   1.把槓桿的中點支在鐵架臺上,調節槓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目的是方便直接在槓桿上讀出力臂值。
  • 物理實驗考試之一: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作為今年中考物理必考的實驗之一: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其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是每一位初三的同學們必須掌握的。本實驗看起來比較簡單,做起來似乎也沒什麼問題,所涉及的中考相關各種題似乎也只是判斷省力槓桿、費力槓桿;畫動力臂、阻力臂等。
  • 初中物理《槓桿》教案
    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能根據生活體驗認識槓桿。明確支點、動力臂、阻力臂、動力、阻力、槓桿平衡等概念。理解槓桿平衡條件。2.過程與方法:經歷研究槓桿研究的實驗過程,能正確找出槓桿五要素,理解槓桿平衡條件。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升物理學科嚴謹的實驗觀,產生對學習物理的濃厚興趣。
  • 講解槓桿的平衡條件,學會判斷槓桿是否平衡以及相關計算題
    【學習目標】掌握槓桿的平衡條件,學會使用槓桿的平衡條件判斷槓桿是否平衡以及進行相關的計算。【知識點睛】1. 槓桿平衡是指槓桿處於靜止或勻速轉動狀態。調節槓桿兩端的螺母,使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2.槓桿的平衡條件【經典例題】例1 本題選自騰訊課堂付費課程《初二下冊力學知識精講》-18槓桿-槓桿的平衡條件如圖所示,在使用相同的鉤碼進行「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要使調好的槓桿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在A處懸掛鉤碼的個數是()A. 1個B. 2個C. 3個D. 6個例2 本題選自騰訊課堂付費課程
  • 教師招聘物理學科《摩擦力》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1、明白什麼是摩擦力2、知道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實驗探究活動,找出摩擦力與壓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係。【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通過探究活動來學習摩擦力,學生養成勤思考,多動手,實事求是的科學思想品質。2、使學生能聯繫實際探究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養成勇於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二、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實驗探究,明白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 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知道凸透鏡成像規律。(2)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概念。(3)知道實像與虛像的區別。(4)會運用凸透鏡成像規律解釋一些簡單的現象。2.過程與方法(1)能在探究實踐中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初步提出問題、進行合理猜想,並設計實驗進行探究。(2)通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與方法。(3)學習從物理現象中總結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 注重實驗探究教學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初中物理在初中教學中處於重要的學科地位,如何全面實施素質 教育 呢?我認為,應該加大實驗探究教學的力度,追求實驗探究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多種能力。「實驗教學應擺在物理教學中的首要地位」已成為廣大物理教師的共識。
  • 基於槓桿平衡的防汛擋水板設計原理分析
    創客焦作來自瑞典的擋水神器 竟然是初中的槓桿原理上述分析經「創客焦作」微信公眾平臺推出後,很多網友都非常感興趣,甚至有網友要將此擋水板改編成一道初中物理原創題。若要改編成一道初中物理原創題,就要從槓桿平衡的原理入手,找到洪水對水平擋板和豎直擋板的作用力和作用點。如圖3所示,忽略擋水板自身重力,設擋水板的底部寬度為L,側邊高度為H,縱向長度為s,水的密度為ρ,重力加速度為g。
  • 初中物理中考那些經常考的14個實驗探究實驗,你知道是哪些嗎?
    初中物理中考考來考去都是考哪幾個知識點,我們很多同學比較慌,不知道如何去複習,怕忘了這個又怕忘了那個,心裡慌得不行。今天青牛就做回雷鋒,準備哪些常考的知識點,都梳理一下。希望對同學們幫助大大的!中考物理裡面,有14個實驗探究的實驗,他們分別為:1、探究物態變化過程; 這裡面主要是注意的是晶體的物態變化和非晶體的物態變化。
  • 《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係》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理解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關係的實驗設計思路,知道加速度與力成正比,與質量成反比。【過程與方法】:經過實驗的操作和測量過程,以及通過圖像處理實驗數據的過程,體驗減少實驗誤差的方法,提升實驗設計與操作能力。
  • 雲南省教育廳印發《雲南省初中學生物理、化學、生物學實驗操作...
    雲南省初中學生物理、化學、生物學實驗操作考試方案 為貫徹《教育部關於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實驗教學的意見》(教基〔2019〕16號)精神,落實《雲南省教育廳關於進一步深化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雲教發〔2019〕113號)要求,規範初中學生物理、化學、生物學實驗操作考試(以下簡稱實驗操作考試
  • 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關於第八屆全國中小學實驗教學說課活動優秀...
    根據《關於舉辦第八屆全國中小學實驗教學說課活動的通知》(教基司函〔2020〕30號)要求,在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推薦基礎上,經評審委員會專家網絡評審和綜合評議,遴選出「自製日地月模型——探究日食現象」等158個實驗教學說課優秀案例(名單見附件)進入現場展示環節。現予以公示,公示期為2020年9月23日至9月27日。
  • 雲南省教育廳發布初中學生物理、化學、生物學實驗操作考試方案
    雲南省初中學生物理、化學、生物學實驗操作考試方案 為貫徹《教育部關於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實驗教學的意見》(教基〔2019〕16號)精神,落實《雲南省教育廳關於進一步深化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雲教發〔2019〕113號)要求,規範初中學生物理、化學、生物學實驗操作考試(以下簡稱實驗操作考試
  • 簡述突出學科特點,增強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效果
    物理是一門研究事物原理,揭示事物運動和發展規律的學科,它以實驗為基礎,通過觀察許多來自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物理現象,借用實驗手段驗證、依靠數學策略推理和運用科學手段歸納,總結出具有共性的物理概念、原理和定律,並反過來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提供理論指導。
  • 雲南初中學生物理、化學、生物學實驗操作怎麼考?省教育廳發文了
    雲南省初中學生物理、化學、生物學實驗操作考試方案為貫徹《教育部關於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實驗教學的意見》(教基〔2019〕16號)精神,落實《雲南省教育廳關於進一步深化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雲教發〔2019〕113號)要求,規範初中學生物理、化學、生物學實驗操作考試(以下簡稱實驗操作考試),制定本方案。
  • 手機在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4、Phyphox軟體Phyphox是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第二物理研究所基於傳感器設計開發的物理實驗手機軟體,Phyphox軟體可實現29種內置功能,可用於光學、聲學、力學、磁場等實驗。還提供了特定的實驗套件,可以研究、分析一些基本運動,如滾動、彈性碰撞、圓周運動、彈簧振動等。
  • 雲南省初中學生物理、化學、生物學實驗操作考試方案公布
    雲南省初中學生物理、化學、生物學實驗操作考試方案為貫徹《教育部關於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實驗教學的意見》(教基〔2019〕16號)精神,落實《雲南省教育廳關於進一步深化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雲教發〔2019〕113號)要求,規範初中學生物理、化學、生物學實驗操作考試(以下簡稱實驗操作考試),制定本方案。
  • 關注丨雲南省初中物理、化學、生物學實驗操作怎麼考?看進來~
    雲南省初中學生物理、化學、生物學實驗操作考試方案為貫徹《教育部關於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實驗教學的意見》(教基〔2019〕16號)精神,落實《雲南省教育廳關於進一步深化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雲教發〔2019〕113號)要求,規範初中學生物理、化學、生物學實驗操作考試(以下簡稱實驗操作考試),制定本方案。
  • 靜摩擦力實驗探究(1)||教學實驗研究
    《靜摩擦力實驗探究》摘    要:以注射器和水為例,介紹了利用電子天平定量探究靜摩擦力的方法
  • 高中物理《探究感應電流產生條件》教案
    2.過程與方法學會通過實驗觀察、記錄結果、分析論證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歸納出利用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