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摩擦力實驗探究(1)||教學實驗研究

2021-01-19 趣味科學實驗

  《靜摩擦力實驗探究》



摘    要:以注射器和水為例,介紹了利用電子天平定量探究靜摩擦力的方法.實驗通過2臺電子天平示數的變化進而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變化,同時還驗證了牛頓第三定律.

關鍵詞:

靜摩擦力; 電子天平; 牛頓第三定律;

作者簡介:陳芳(1994-),女,江蘇崑山人,崑山市新鎮中學物理教師,學士,從事中學物理教學.

作者簡介:拾景忠(1959-),男,江蘇徐州人,江蘇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高級實驗師,學士,從事物理實驗教學和研究.


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及分類,但初中所學的摩擦力的概念只說明了滑動摩擦力,而且由於相對運動趨勢不好觀測,以及靜摩擦力本身「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若有若無,方向不定」的特點[1],容易造成學生在靜摩擦力方向和大小變化的理解和判斷上存在困難.為此,設計了定量探究靜摩擦力方向和大小變化的實驗裝置,幫助學生有效地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同時定量地驗證了靜摩擦力滿足牛頓第三定律[2],為今後學習牛頓運動定律奠定基礎.

1 實驗器材

2臺型號相同(精度為0.1g)的電子天平1和靜摩擦力;2(分別置於升降臺和桌上)、1個固定裝置、1個升降臺、1個注射器(50mL)、1個燒杯(250mL)、塑膠袋、砝碼、細線、鐵絲、鐵鉤.

2 以注射器為例研究靜摩擦力

2.1 實驗操作

1)將固定裝置放置在電子天平1上,並對2臺電子天平校零.

2)如圖1所示,將注射器分為2部分:空筒和活塞(活塞、活塞軸、活塞柄統稱為活塞).在空筒內固定質量為50g的砝碼,增加自重並與固定裝置相連接,用鐵絲將活塞與重物相連並置於電子天平2上,實驗開始時,空筒與活塞相分離,同時記錄此時2臺天平的示數,即空筒與活塞的質量,作為本次實驗的初始值.

3)將活塞套進空筒內,調節升降臺,使繩子不斷拉緊,同時記錄幾組電子天平1和2的示數,並將這幾組數據分別減去其初始值,比較其變化值(如表1所示).

圖1 以注射器為例研究靜摩擦力實驗裝置   


表1 以注射器為例研究靜摩擦力實驗數據    

4)緩慢向上提空筒,觀察電子天平2的示數變化,粗略估計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


注:由於活塞的橡皮塞容易變型,在實驗過程中天平示數容易變化,可採用手機拍照等方法同時記錄2臺電子天平的示數.

2.2 實驗分析

1)分析靜摩擦力方向.分別對注射器的空筒和活塞進行受力分析.在豎直方向上,空筒受到繩子向上的拉力F、自身向下的重力G以及與活塞間的靜摩擦力f1,3個力的作用下處於平衡狀態.

當F<G時(表1中第1~3組數據),空筒在豎直方向上所受除靜摩擦力以外的合外力方向向下,即有相對於活塞向下的運動趨勢,由力的平衡知識得,此時活塞對空筒的靜摩擦力方向向上(如圖2所示),即與本身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圖2 F<G時空筒受力分析圖  

 

當F=G時(表1中第4組數據),空筒在該二力作用下處於平衡狀態,無相對運動趨勢,即不受靜摩擦力作用.

當F>G時(表1中第5~7組數據),空筒在豎直方向上所受除靜摩擦力以外的合外力方向向上,即有相對於活塞向上的運動趨勢,由力的平衡知識得,此時活塞對空筒的靜摩擦力方向向下(如圖3所示),即與本身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圖3 F>G時空筒受力分析圖   

總結可得,空筒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所受除靜摩擦力以外的合外力方向相反,即與物體本身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同樣對活塞進行分析也可得到相同的結論,且f2始終與f1方向相反.

2)分析靜摩擦力大小.調節升降臺,發現電子天平1的讀數不斷增大,說明空筒所受繩子的拉力F不斷增大,當F<G時,|F-G|不斷減小,|Δm1|所受的重力就是|F-G|,即活塞對空筒靜摩擦力f1的大小,數據表明f1隨著|F-G|的減小而減小;

當F=G時,空筒在該二力作用下處於平衡狀態,此時|Δm1|為0,即不受靜摩擦力作用;

當F>G時,|F-G|不斷增大,此時Δm1也不斷增大,即表明f1隨著除靜摩擦力以外的合外力的增大而增大.

同樣的,發現電子天平2的讀數不斷減小,說明活塞所受到的支持力N不斷減小,Δm2所受的重力是支持力N與活塞的重力的差值,即空筒對活塞的靜摩擦力f2的大小,對第1~3組、第4組和第5~7組數據分別分析發現,靜摩擦力的大小總是隨著物體所受除靜摩擦力以外的合外力大小的增大而增大.

3)分析靜摩擦力滿足牛頓第三定律.計算表明:2個天平示數變化的絕對值Δm1與Δm2始終相等,即活塞對空筒靜摩擦力f1與空筒對活塞的靜摩擦力f2大小始終相等;變化值的正負代表方向,負號代表向上,正號代表向下,即f1與f2方向始終相反.所以,空筒靜摩擦力f1與空筒對活塞的靜摩擦力f2是1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滿足牛頓第三定律.

4)估測最大靜摩擦力.當直接用手緩慢向上提空筒時,發現電子天平2的讀數不斷減小,但在減小到200g附近時讀數會突然增大,此時可以估測最大靜摩擦力約為1.901N,說明靜摩擦力的大小存在一定變化範圍(本次實驗約為0~1.901N),而且最大靜摩擦力大於滑動摩擦力.

3 以水為例研究靜摩擦力

3.1 實驗操作

1)將固定裝置放置在電子天平1上,此時對2臺電子天平校零.

2)如圖4所示,在固定裝置上懸掛1隻塑膠袋(已加入適量的水),在電子天平2上放置1隻空燒杯,為了增加燒杯自重,放入質量為150g的砝碼,同時記錄此時2臺天平的示數,即塑膠袋與燒杯的質量,作為本次實驗的初始值.

圖4 以水為例研究靜摩擦力實驗裝置  

3)將裝有水的塑膠袋放入燒杯內,調節升降臺,使繩子不斷拉緊,記錄此時幾組電子天平1和2的示數,並將這幾組數據分別減去其初始值,比較其變化值(如表2所示).

表2 以水為例研究靜摩擦力實驗數據    

3.2 實驗分析

與注射器的空筒和活塞間的靜摩擦力分析相類似,對塑膠袋和燒杯進行受力分析,結合表2中的第1~4組數據、第5組和第6~8組數據,發現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其大小隨著在豎直方向上的合外力大小值的增大而增大,但其變化存在一定範圍,並且最大靜摩擦力大於滑動摩擦力.另外,燒杯對塑膠袋的靜摩擦力和塑膠袋與水對燒杯的靜摩擦力始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1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滿足牛頓第三定律.

4 結束語

根據以上的實驗分析,通過定量的方法探究了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並說明了靜摩擦力是成對出現的,即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它們同樣滿足牛頓第三定律.本實驗藉助2臺電子天平來讀數巧妙地將抽象問題化為具體問題,操作簡單,結果直觀,符合高一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效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另外,教師可以通過該實驗鼓勵學生多思考,多利用身邊的隨手可得的物品、儀器設計小實驗來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感受物理無處不在!

本文轉載於《物理實驗》2016年12期

相關焦點

  • 《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係》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理解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關係的實驗設計思路,知道加速度與力成正比,與質量成反比。【過程與方法】:經過實驗的操作和測量過程,以及通過圖像處理實驗數據的過程,體驗減少實驗誤差的方法,提升實驗設計與操作能力。
  • 最大靜摩擦力
    2、靜摩擦力的最大值比滑動摩擦力稍大。3、靜摩擦力總等於使物體發生相對運動趨勢的力。(1)在水平方向上,使物體發生相對運動趨勢的力是推力、拉力;(2)在豎直方向上,使物體發生相對運動趨勢的力是重力。方法技巧:靜摩擦力的大小一般要利用二力平衡條件和相互作用力的特點求解。
  • 教學中如何突破靜摩擦力有無以及方向的判斷?
    1. 不會判斷物體間是否具有相對運動趨勢從而不能判斷是否存在靜摩擦力。2. 不會判斷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從而不能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    由於靜摩擦力在具體問題中表現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若有若無,方向不定」的複雜性,對於初學者來說不易理解。
  • 《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係》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係》,現在開始我的說課。本次說課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一、說教材(過渡句:首先來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我主要從本節課的內容、地位及作用等方面來分析。)
  • 物理學科:實驗《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理解槓桿平衡的條件。(2)能利用槓桿平衡條件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2.過程與方法通過試驗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參與科學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培養觀察力、創造力、想像力;實驗操作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
  • 注重實驗探究教學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初中物理在初中教學中處於重要的學科地位,如何全面實施素質 教育 呢?我認為,應該加大實驗探究教學的力度,追求實驗探究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多種能力。「實驗教學應擺在物理教學中的首要地位」已成為廣大物理教師的共識。
  • 最難掌握的一個「力」!最巧妙的一個物理實驗!中考常考題之一!
    初中物理關於「力」,只描述了三種性質的力,包括重力、彈力、摩擦力!而關於摩擦力,又著重強調了滑動摩擦力,關於靜摩擦力和滾動摩擦力基本沒有提及,但是靜摩擦力卻在以後的習題中經常出現,成為不得不注意的知識點。而滑動摩擦力則作為重中之重,成為期中期末必考,中考常考內容之一!
  • 八年級:靜摩擦力
    (請留言參與討論)這些都是摩擦力作用的結果.生活中摩擦力的種類很多,現在我們討論靜摩擦力.【舉手提問】1、什麼是靜摩擦力?2、靜摩擦力的三要素是什麼?從靜摩擦力的概念中可以看出,產生靜摩擦力有三個條件:1、物體相互接觸2、接觸面相對靜止3、物體接觸面具有相對運動趨勢例如:用力推停在公路上的汽車沒推動
  • 學生作業賞析系列1 最大靜摩擦力與正壓力的關係(一)
    這次家庭實驗作業的主題是:最大靜摩擦力與正壓力的關係。請先賞析學生A的作業:
  • 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知道凸透鏡成像規律。(2)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概念。(3)知道實像與虛像的區別。(4)會運用凸透鏡成像規律解釋一些簡單的現象。2.過程與方法(1)能在探究實踐中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初步提出問題、進行合理猜想,並設計實驗進行探究。(2)通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與方法。(3)學習從物理現象中總結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 實驗:探究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律
    一、實驗目的1.探究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律。四、實驗步驟1.裝置安裝:在方木板上用圖釘固定一張白紙,如圖甲所示,輕質小圓環掛在橡皮條的一端,在小圓環上繫上兩個細繩套,另一端固定,橡皮條的原長為GE。
  • 帶你學會必考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專題複習3)
    【學習目標】掌握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的實驗方法和注意事項。【方法點撥】1.【經典例題】例1 本題選自騰訊課堂付費課程《初中物理力學專題突破》-01力、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1)小明在「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壓力大小的關係」實驗中,設計了如下表格,並記錄了如下實驗數據.為完成實驗探究,表格中至少還需要在(a)(b)
  • 2018武漢市中小學實驗教學說課評選結果公布
    根據《市教育局轉發省教育廳辦公室關於舉辦第六屆湖北省中小學實驗教學說課活動的通知》有關要求,2018年度全市中小學實驗教學說課評選活動得到全市各區校積極響應,經過校、區、市的層層篩選和推薦,有133件案例報名,經過7月4日網絡初評,選出84件說課案例參加了7月13日舉行的現場評選。
  • 手機在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案例】:如利用聲音傳感器測量波速和波長,利用光傳感器測偏振光,利用加速度傳感器將超重失重可視化,利用溫度傳感器設計多種熱學實驗,利用磁力傳感器測角速度等等。【案例】:利用方向傳感器判斷實驗臺是否水平;利用磁感應傳感器探究磁場的方向和強度;通過聲傳感器研究聲音的頻率;利用GPS傳感器測量物體的運動速度以及估算地球半徑。
  • 中考化學實驗探究題的特點
    細究近年來的中考化學實驗探究題,發現有四個特點,那就是「簡、廣、新、活」。所謂「簡」,就是簡單,僅僅以填空題和填寫實驗報告為主要形式出現,沒有其他諸如計算、分析等綜合試題;所謂「廣」,就是幾乎覆蓋了初中化學的所有知識,特別是覆蓋了初中化學實驗方面的所有知識;所謂「新」,就是能夠緊扣時代背景和時代特點來設計題型,能夠和最新的化學理念和化學實驗緊密聯繫在一起;所謂「活」,就是題型多樣,問題多樣,不拘囿於死板,不死守教材,有極大的靈活性、針對性和實踐性。
  • 教育實驗研究案例
    作者:新風學術網 新課程體系下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 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創設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解釋與應用作為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基本程序,比較適合我國課堂教學實際,不僅能促進學生發展,同時也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探究學習;小學數學;教學模式。 一、 問題的提出。
  • 淺談小學科學中的實驗教學
    02 選擇合適材料,方便實驗操作 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核心,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科學規律,光靠一張嘴巴、兩根粉筆是遠遠不夠的。要完成科學探究的目標勢必要藉助各種形式的科學實驗,而實驗材料是開展科學實驗的前提。
  • 認識實驗教學內容的教育功能
    其對學生學習掌握探究自然規律、研究自然科學的方法,形成科學求實的態度,提高科學的素養是很好的教育平臺,但不同的實驗內容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有著不相同的功能,如高中物理實驗的中的技能訓練型實驗、測定性實驗、驗證性實驗、探究性實驗等,在教學中的要求和功能則不同,教學中應從實驗的內在價值出發,有所側重的培養學生六種能力(課程標準實驗專題的能力要求),為此,在實驗教學中要走出每一個實驗都必須按照科學探究的七過程進行的誤區
  • 新高一預習:《靜摩擦力》視頻講解,開學贏在起跑線!
    為了讓人們了解宇宙,霍金用鋼珠模擬為早期宇宙中的物質,進行了理想狀態下的實驗。傳送門:物理大師初中《摩擦力——挽救劫難的力量》根據物體相對運動狀態的不同,摩擦力可以分為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與滾動摩擦力三種。
  • 實驗教學說課活動案例獲獎名單公布啦
    第二屆北京市中小學實驗教學說課活動案例獲獎名單出爐啦!其中有一等獎76個、二等獎77個、三等獎93個,優秀輔導教師獎72人,優秀青年教師獎9人,優秀組織獎9個,快來看看有你認識的老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