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集| 即使在南極也要擁有「姓名」!南極科考「巨型充電寶」LOGO...

2020-12-05 澎湃新聞

徵集 | 即使在南極也要擁有「姓名」!南極科考「巨型充電寶」LOGO徵集中

2019-09-23 16: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冰雪皚皚的南極

有一個巨型「充電寶」

可以全天候24小時不間斷供電

那就是東大自主研發的「極地無人值守電源」

2018年外觀圖案設計

官微也曾經多次推送過這個「大傢伙」:

很快,東大製造的巨型充電寶

又將踏上去往南極的徵程

它們也是目前南極

輸出功率最大的無人值守移動電源

現在,我們需要給它

取一個既響亮又富有內涵的名字

設計一個有特色、有美感的LOGO

以及有辨識度的外觀形象

徵集

現面向社會公開徵集

「南極科考站無人值守發電機組」

取名、LOGO與外包裝設計的方案

徵集要求

(一)設計單位或個人應充分了解南極科考的基本概況,在取名、LOGO與外觀形象設計中要充分體現南極區域特徵、科技創新、東南大學標示特色等。

(二)作品應構思精巧,簡潔明快、色彩協調、沉著穩重,有獨特的創意,易懂、易記、易識別,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直觀的整體美感,有較強的思想性、藝術性和時代感。

(三)設計者應提供原創作品,並附有詳細的取名、LOGO與外觀形象設計的創意說明。

(四)所設計的LOGO不得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等有關規定,且LOGO尚未註冊。

(五)取名、LOGO以及外觀形象設計創意以word形式提交,LOGO、外觀形象設計圖稿需存儲為JPG或BMP格式,圖片解析度應在300dpi以上。將word與LOGO圖稿以壓縮包形式提交。

(六)投稿可以在取名、LOGO與外觀形象設計三項中任選其一,也可以組合投稿(如將名字融入LOGO)。

2010年外觀圖案設計

徵集辦法

(一)徵集時間:自即日起至2019年10月5日中午12:00截止。

(二)徵集方式:請應徵者在規定時間內將作品發送至郵箱seu190266@126.com,郵件主題、文件名均為「作者姓名(單位)+logo徵集」,並在郵件中註明應徵者姓名、身份證號、單位、電話、通訊地址等。若是單位參選,請提供單位營業執照。

(三)評選辦法:由東南大學邀請有關專家及業內人士對應徵作品進行評選,對最終採用的作品,獎勵現金人民幣2000元(人民幣貳仟元整、含稅)。如是數人共同設計,應由所有設計者或取得授權委託人領取獎勵。

期待你的精彩作品!

新媒體工作室

往期精選 Editors' Choice

編輯 | 吳伊傑

責編 | 符思越

讓你的設計踏上南極!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送往南極的巨型「充電寶」
    10月15日,我國的南極科考隊,隨著雪龍2號的長鳴由深圳出發,前往南極執行科考任務。當然,這是一次南極雙龍會,10月22日,雪龍號從上海啟程前往南極。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南極是一個頗為神秘的地方,主要是其所在之地的各種極端條件,科考隊遠要前往的是海拔2621米高,年均氣溫零下36.6度的南極泰山站。直接就是一個極寒之地。在這樣極端的氣候條件下,最缺乏的應該是電了。
  • 南極科考用上「巨型充電寶」 24小時不間斷供電
    南極科考用上「巨型充電寶」方仕雄介紹貨櫃內部空間。有了這項技術後,科考數據終於不用再受制於人了。  這套「巨型充電寶」能耐受南極冬季零下八九十攝氏度的嚴寒,持續24小時不間斷地為極地科考設備供電1年,並通過衛星遠程監控泰山站的運行情況。這也是我國首個投入運行的國產極地無人值守能源系統。
  • 中國形成「雙龍探極」格局,雪龍號攜帶「充電寶」,開赴南極
    南極在我們的認知中,很冷很冷。但具體冷到什麼程度,估計很少人會去關注。南極科考隊每年只有夏季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攜帶常規發電機前往南極泰山站工作。一旦錯過那段時間,將無法使用電力。不但效率低,而且無法持續工作。
  • 南極科考有了「充電寶」,設計者卻沒能看到……
    作為中國自己的極地科考支撐平臺,它的發電艙能儲存5噸航空燃油,通過綜合利用風能和太陽能,可持續、穩定地供電一年。這臺「巨型充電寶」將安裝在年平均氣溫零下36.6℃的泰山站。通過衛星遠程監控,科考人員以後能「坐在南京看南極」。
  • 我國將在南極首次啟用大型「充電寶」,可連續供電一年!
    10月16日電(記者陳席元)由東南大學自主研製的無人值守能源系統15日從南京出發,參加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任務。我國將在南極泰山站首次啟用這個可連續供電一年的大型「充電寶」。據東南大學自動化學院執行院長魏海坤介紹,這套名為「東大極能」的無人值守能源系統,能夠實現極地環境下全年不間斷供電,並通過衛星遠程監控泰山站運行情況。
  • 「侶行·破冰船南極行」平潭啟航 將助力中國南極科考
    2020年,東南衛視聯手張昕宇、梁紅夫婦共同推出特別節目:破冰船南極行。就在今天,張昕宇、梁紅夫婦駕駛「北京號」破冰船,在福建平潭港口岸金井碼頭盛大啟航,同船集結了中國頂尖的科學家和一群壯志雄心的中國年輕人,遠航2萬海裡,助力中國南極科考。  張昕宇說,「我們會用科研行動把中國人的態度告訴世界——不光是自己過得好,也希望能為全人類過得好而努力。」
  • 為什麼要進行南極科考?南極有外星人嗎?你知道多少?
    為什麼要進行南極科考?南極有外星人嗎?你知道多少?外星人有沒有我不知道,但是在南極科考中確實有不少外來物質的發現,像是隕石。在南極,除了外星人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研究,例如,巖石、冰雪、大氣、土壤等方面。南極作為地球上至今未被開發、未被汙染的潔淨之地,那裡有無數的科學之謎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 去南極科考看企鵝
    科考隊員和南極生物親密接觸羊城晚報記者 林世寧 實習生 雷葉婷 通訊員 餘珊燕春遊去哪兒?賞花、登山、戲水……美好卻不夠前衛,就在一個月前,汕頭大學的22名師生將「春遊」的腳步踏上了南極大陸,汕大也成為國內首所組織師生到達南極科考探險的高校。在南極大陸登陸8次汕頭大學於2012年12月啟動南極科考探險項目,2013年6月南極科考隊正式成立。在2014南極科考探險項目之前,科考隊員已先後赴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廣東七目嶂、香港、東北長白山等進行戶外技能培訓。
  • 探索南極已有百年 南極科考都在研究什麼
    因為自然環境惡劣,科學家們對南極及其陸架區礦產資源了解得並不多。但已經在南極發現礦床、礦點百餘處。其中鐵礦是南極大陸所發現的儲量最大的礦產,主要位於東南極。南極洲深海也不斷有一些生物新物種被發現。不過目前南極禁止一切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隨著眾多科學考察站在南極地區相繼建立,人們逐漸認識到該地區不僅蘊藏著豐富的物質資源,而且擁有寶貴的科學資源。
  • 2019年度感動吉林4號候選人:吉林大學南極科考隊!打開南極冰下新世界
    我們在吉林省內面向社會各界徵集尊老愛幼、忠於職守、勤奮敬業、扶危助困的人物事跡,並在所徵集的人物中票選出當年「感動吉林」十大人物,參加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欄目的評選。如今,「感動吉林」評選活動已成為吉林省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
  • 中國南極科考內陸隊順利抵達崑崙站
    記者通過銥星電話從崑崙站獲悉,經過15天1200多公裡的艱難跋涉,中國第32次南極科考內陸隊——崑崙隊於當地時間30日17時20分抵達中國南極崑崙站。
  • 當詩詞遇上南極科考……
    南極科考渡過重洋,跨越萬裡,一走少則半年,多則500多天,可以說,是我國科學考察時間最長、條件最艱苦的活動之一。在首次南極科考以來的36年裡,我國建成了4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羅斯海附近還有一個在建的站。如今的歷次科考,隊員們都會分派到各個站點開展不同的科考內容。
  • 雪龍號前任船長談南極科考:科考船要跨「四關」
    昨日上午,中國唯一從事極地破冰航行的科考船「雪龍號」,從上海出發開赴南極,執行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記者了解到,此次南極考察,是自1984年中國首次南極考察以來,考察隊員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昨日下午,就讀者關心的幾個問題,本報(註:揚子晚報)記者電話連線採訪了江蘇老鄉——「雪龍號」前任船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袁紹宏先生。
  • B站直播連線南極科考站!南極企鵝能rua嗎?
    在今晚的第一個環節中,我們首次連線南極中山站,在線對話南極科考隊員,了解他們的越冬科考的日常吃住行和站區環境。其實許多越冬的科考隊員都是90後,有的也是B站用戶,他們在祖國萬裡之遙的世界之南,不僅要維持科考站正常運轉,還要進行科學考察研究,365天挑戰南極極限生存。
  • 我國第37次南極科考起航,為什麼南極科考都選擇在冬半年前往?
    雪龍2號開啟南極科考徵程南極大陸總面積約為1400萬平方千米,其中有95%我國的四個南極科考站我國為了在南極大陸進行科學考察,自1985年開始,此外,我國自1980年開始就組織人員進行南極科學考察,到如今已經完成了36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2020年11月10日,我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前往南極開展科學考察任務,這次考察任務的總航程大約為3萬海裡。
  • 蘭大教授南極科考之旅:跨越萬裡繪「南極植物圖譜」
    中新社蘭州3月9日電 題:蘭大教授南極科考之旅:跨越萬裡繪「南極植物圖譜」作者 孔子俊提起南極,人們大多會想到寒冷、企鵝、海豹、冰川……如果說南極有植物,許多人的心裡都會有一個大大的問號。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肖灑和副教授陳書燕近期跨越萬裡繪製「南極植物圖譜」,並發現「南極不僅有如藻類、地衣、苔蘚和被子植物等,且其類型很有代表性。」蘭州大學9日發布消息稱,1月13日,肖灑和陳書燕受邀參加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
  • 我國南極科考隊放大招!要在南極建立首個永久飛機場
    11月2日,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科考船離開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前往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本次考察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在距離南極中山站28公裡的冰蓋上,建設我國首個南極永久機場。沒有機場,科研人員只能從國內購買一些容易保存的蔬菜帶到南極,或者依靠澳大利亞等途經國家的補給。在長期的科考過程中,科考隊員只能吃到土豆、大白菜、胡蘿蔔等幾種有限的蔬菜。除了新鮮蔬菜,生活必需品供應也是困擾我國南極科考的「老大難」問題。此外,沒有機場,科學人員只能乘船來進行科考。這就導致科研人員會在前往目的地的路途中浪費很多時間,不利於有效地進行南極科學考察研究。
  • 逼死深海恐懼症的紀錄片,南極深處究竟有什麼巨型怪物
    ,帶著兩艘先進的潛水器要到極地的深海裡一探究竟。 這讓阿盧西亞科考船上的成員們都非常興奮,這證明我們的確找到了巨型海怪的蛛絲馬跡。實際上科考隊這一次來南極的目的是尋找傳說中的巨型魷魚。 傳說在南極的海洋有一種巨大的魷魚,這種魷魚的目擊報告很少。40年前一艘蘇聯科考船從海裡拖起了一隻巨大魷魚,其體重是我們以前稱之為「巨型魷魚」的兩倍,當時也留下了照片,視覺上遠比人要大。
  • 南極科考重大成果是捕蝦? 關於磷蝦你不知道的事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導,3月28日,我國第31次南極科考隊傳來喜訊:經過4年多的快速發展,中國南極磷蝦產業從無到有,一條從捕撈到加工的產業鏈已初具規模——南極磷蝦端上中國百姓的餐桌成為可能。這個消息讓不少吃貨們大感振奮,但也有不少網友心存疑慮,南極磷蝦到底是啥,能吃嗎,怎麼吃?撈蝦也需要科考?南極科考都幹啥,為啥科考出一道菜?
  • 「雪龍號」歸國 第33次南極科考刷新抵達全球最南紀錄
    -10 19:02:2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歡     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研究所所屬科考船「雪龍號」完成第33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10日抵達上海長江口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