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車:曾是人們澆田的生產工具,在農業發展上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2020-12-04 小神龍帶你去旅行吧

水車又名天車、或稱挑車、翻車、簡車、老虎車等,造型奇特,巧奪天工,曾經作為人們提水灌田的生產工具,在農業發展史上起到過無可替代的作用。這種簡單的水利機械雖然外表粗糙,但是卻省工、省力。一經造成,數年得利。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蘭州段黃河水車家臺人段續考中進上後,任都察院雲南道御史。後來他曾經在湖南、湖北等地做官,也曾宦遊南方數省,多有惠政。一次在鄉間,汲水灌溉的木製龍骨簡車引起他的興趣,他便觀察其構造原理,繪成圖樣帶在身邊。而督修顯陵的經歷,使他獲得了指揮工程施工的實踐經驗,終於研製成功了蘭州歷史上第一輪水車,人稱祖宗車。

當時,水車就坐落於今蘭州市的廣武門外,此地起名「水園」,具體地點待考。有了第一水車,很快河兩岸的農民爭相制,風行一時。黃河水車解決了水岸高、水位低難以提灌的困難,使沿河農業大受其益,年復一年成了河沿岸壯麗的景觀。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為水車的鼎盛時期。上至青海貫德,下至寧夏中衛都有水車,總計約350多輪。僅蘭州近郊便有160多輪,可灌溉農田2000多畝。大水車每輪可澆地200畝,小水車可澆100多畝。每年水車在春季漲水時開始轉動,冬季水落時止,在長達半年多的裡,黃河之濱三五成的水車,矗立河邊級轉動,噴吐「白龍」,景象十分壯觀。清道光年間詩人葉禮賦詩曰「水車旋轉自輪迴,倒雪翻銀九曲隈。始信青蓮詩句巧,黃河之水天上來。」

1935年,甘肅省平市線局發行了一套給有蘭州風物的鈔票,其中一張面值五角的鈔票就是以水車為題材:圖中三輪水車並列為一組,矗立在紅黃色的黃河之濱,高大雄偉,極具視覺衝擊力。1998年,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遊蘭州小西湖,記道:「園中小有花木,且在河堤之旁,水車聲隆隆,對面細談為之禁遏,蘭州最勝處也。20世紀30年代,蘭州民間的刺繡作品中,也時以水車為題材。

孟述祖在1943年出版的《西北花絮》中寫道:「江南的手搖水車、踏腳水車、牛挽水車、風力水車、機器水車,我都看過,以為中國戽水灌田所用的水車已盡於此。現在才知道江南僅是中國的一角,以前所看見的只是局部,而且太小了,西北的水車那才說得上莊重和偉大。這裡所說的西北的水車就是指黃河水車。

水車通體用木材製作而成,以巨大的圓形木輪為主體,圓周上均勻地安裝有水鬥,然後用堅固的架子固定於水渠旁邊,水車體下少部分沉入水中,依靠水流而形成的衝力,使其不停地轉動,將水一鬥一鬥地自低處提升到高處,待木輪下轉時倒入預先設置的導流槽中,引入渠道,灌溉田地。打造一輪水車需用幾十方木料,僅車軸用料一般都在三四方木料以上,每根輻條條要用一方木料。

水車輪子與牛車輪子不同,水車的輻條是雙層的,到了頂端,輻條又一分為二,在雙層輻條的頂端,安裝有一塊約1.5平方米的木板,以及一個口大底小的木製鬥子,即水鬥。木板作擋水用,板子受水的衝力而帶動輪子轉動。木製鬥子則用來提水。一水車2根輻條,32塊大板,32個水鬥,隨著車輪的轉動,不停地提水。在遠黃河沿岸一帶的農村,有一個婦孺皆知廣為流傳的謎語:「遠看一據柴,人去背不回。」其謎底就是「水車」。據康熙年間《重靖遠衛志》記載:「水池,在北城外,正統三年指揮房貴建,於黃河南岸,安置水車,城北挑挖大池,引水注池,設取甚便。」又謂「房公惠人之功大矣,惜無繼起者,今城北沿河上下,用水車澆灌園圃菜果,給用不乏。蓋皆仿其遺意而為之者,仁人之用心,其利普哉!」

據此記載,靖遠境內黃河水車的修造和利用,是自明代正統三年(1438年)就已經有了的事情。若此記載可靠,黃河上遊利用水車灌溉農田當在段續發明蘭州水車之前。那麼,段續發明的蘭州水車與之前的黃河水車有哪些不同,做了哪些改進,尚是一段待考的工藝史。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在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作用?
    本文系作者只會好好的愛你一個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幾千年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用辛勤的勞動和聰明才智創造、發展著農業生產工具,在我國乃至世界農業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作用。李冰還制定「深淘灘,淺作堰」的歲修原則使這一工程至今還發揮著排洪、灌溉的巨大作用。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中華先民不斷總結經驗,撰寫出一大批農學著作。(齊民要術)《農書》《農政全書》號稱三大農書,最負盛名。
  •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五)——西周的農業生產
    西周初期的農業尚處於原始農業階段,農業生產工具相對落後、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需採用集體協作模式才能完成生產,因此採用井田制更為合理。因當時地廣人稀,廣收薄種已能滿足社會需求,所以能造就周初的成康之治。西周中後期人口激增,貴族對農民的壓迫和剝削加劇,原始的農業生產模式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土地私有化開始加速,從而倒逼農業科技的進步。
  • 中國工程院院士:鄱陽湖水利樞紐有三大作用無可替代
    對於主要原因,胡春宏分析,近十幾年來長江流域加速發展,特別是長江上遊水庫群汛後蓄水影響,鄱陽湖每年9-10月份水位消落過快,9-10月份長江幹流水位降低,對鄱陽湖出流頂託作用減弱,鄱陽湖出流加快,提前進入枯水期。  「如果單從解決濱湖區水資源供需矛盾來說,可以通過改造提灌站和增加引水設施來解決。
  • 如何發揮農業收入保險在穩定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2020年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極大挑戰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南方多省遭遇嚴重的洪澇災害,二者形成疊加效應,對我國農業的穩定發展產生嚴重衝擊。  從結果上看,無論是新冠肺炎疫情,還是洪澇災害,都會阻礙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導致農業生產者的收入出現下降。然而,從對農業的影響途徑來看,二者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 初戀為何總是無可替代?心理學:初次戀愛會影響你的大腦
    很多女性應該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在自己全情投入某段感情後,戀人的初戀卻突然殺出來,他不想拾起卻沒辦法拒絕,一起規劃的未來全都化為了泡影,認真的自己反而像個小丑。為何初戀為何總是無可替代?初戀,通常指人的第一段戀愛經歷,也可以指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位戀愛對象。或許正是因為如此,作為喚起自己最初情感漣漪的初戀,在自己人生中總是顯得無可替代。
  • 旱澇成困擾海南農業難題:千年勤求索 開渠化膏腴
    但海南島地勢中間高四周低,留不住水,加上降雨時空分布極不均衡,乾濕季明顯,因此旱澇災害成了困擾海南農業的千年難題。  或是修堤築壩,或是開渠引流,或是設柵堤水,一千多年來,在海南島上,人們以辛勤勞動修建了星羅棋布的水利設施,努力追求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樸素願望。
  • 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而商代的耕作方法主要是「協田」
    這種耕種方式大多是旱地,莊稼種在壟溝,叫作「上田棄畝」;雨季來臨,在將其他莊稼種在壟上,謂之「下田棄圳」壟作法利於深耕保墒,通風透光,中耕除草,抗旱防澇。入西漢,壟作法發展為「代田法」。「代田法是漢武帝朝的搜粟都尉趙過發明的。《漢書·食貨志》日:「過能為代田,一嗨畝甽。歲代處故日代田。」甽,即田溝。代田法是在一畝田上挖掘三條溝,各深一尺,寬一尺。
  • 身藏劇毒的狼毒花,卻有何無可替代的作用?
    從植物學上來講, 狼毒花又叫火柴花,有瑞香科狼毒、大戟科植物狼毒,根有毒,可入中藥,有祛痰、止痛等作用。我們在高原上看到的,多數是瑞香科狼毒,花苞時,是紅色,開的花,卻是雪白的,一株上可以開10~20朵,5個花瓣, 花朵的直徑不到0.5釐米,小而嬌豔。在高原上,牧民們因它含毒的汁液而給它取了這樣一個名字。
  • 農業在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農業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戰略作用。 它已對發達國家的經濟繁榮作出了重大貢獻,它在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換句話說,在人均實際收入較低的地方,重點放在農業和其他第一產業上。 在美國和日本,農業發展也在其工業化過程中提供了更大的幫助。同樣,世界上從事經濟發展進程的許多不發達國家現在已經認識到過分強調工業化作為獲得人均實際收入的一種手段的局限性。「因此,工業和農業發展不是替代方案,而是相輔相成的,在投入和產出方面是相互支持的。」
  • 冬小麥澆水,什麼時候澆?澆水的作用是什麼?
    為了更方便地閱讀到,我分享給大家的有關農業技術方面的信息,請點擊我的頭像關注我。種植小麥離不開適宜的水分,小妹苗,缺乏水分,生長勢就會變弱,不利於出壯苗,因此,小麥從播種一直到收穫,都不喜歡特別乾旱的土壤,通過對小麥合理的澆水,獲得較好的墒情,可以使小麥有一個比較好的苗情。
  • 東光縣建地表生態水系 澇時蓄得天上水旱時澆上萬畝田
    長期以來,農業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地下水,致使地下水超採嚴重,出現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地下漏鬥擴大等系列水資源生態環境問題。從2010年開始,該縣以拓寬農業灌溉水源為突破口,開展了覆蓋全縣的地表生態水系建設,構建起由地表水引水源,流域內河道、乾渠、村莊坑塘、田間地頭溝,外加水域防護林、景觀林種植的地表生態水系,年減採地下水量約七成。
  • 中國農業生產日益淪為化學農業
    依靠集體的力量把全國農田改造成大寨式的保持水土,旱澇保收的「海綿田」這種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道路顯然辦不到了。種田大量施用化肥、農藥,養殖大量使用激素已經變成了唯一的出路。於是,共和國後30年的農業,拋棄了共和國前30年主要通過興修水利、改良土壤、培育良種等方法發展農業,施用化肥、農藥只是起輔助作用生態農業模式,走上了一條種田大量施用化肥、農藥,養殖大量使用激素的「美國式」化學農業道路。由於中國耕地不到美國的一半,為取得更高的產量,今天中國使用化肥、農藥、激素的單位數量已經達到了美國的數倍,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化學農業。
  • 六盤水:農業發展的「一樣」與「不一樣」
    過去,農民在山林田土裡「刨生活」,卻依然走不出「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發展桎梏。  近年來,六盤水圍繞產業「八要素」,落實「五步工作法」,在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中,探索六盤水農村產業的「難為」與「可為」、「調減」與「替代」、「種植」與「增值」,推動農業產業大步走,產業革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 「數字」下田 產業提升 數字農業助推安徽農業現代化
    一位沒有任何水稻種植經驗的人,藉助一種技術,不僅能種出優質水稻,還能讓收入翻番;一位發展種養業的農場主,在這一技術幫助下,不僅提高種養效率,還能節省人工和肥料;一位經營果園的農業合作社理事長,同樣可以運用這樣的技術來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產量……  如今,「數字農業」正越來越多地進入這樣的應用場景,在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諸多階段發揮重要作用,把人力從繁雜勞動中節約下來
  • 渝北成立首批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
    將著力整合土地規模經營、破解銷售融資難題  1月20日,渝北區首批3個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大盛鎮青龍村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統景鎮東河畔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大灣鎮金鳳村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正式成立。這標誌著渝北三社融合發展探索出了新路徑。
  • 鹽鹼地荒灘上墾造出萬畝良田 2.5萬臺農機替代人力保春耕
    耕地的田壟、水渠等規劃得十分平整,從村邊土路一直延伸至海堤邊上,從外觀上看,這片耕地與平常的普通水田並無不同。當地海僑管委會副主任李海山介紹,「幾年前,這片耕地還是一片灘涂。」據了解,由於海潮漲退不止、海水反覆衝刷,海水滲透導致鹽分過高,灘涂不能大規模種植糧食作物,因此一直被人們視為「農業荒漠」。李海山說:「沒有農作物能夠在海洋灘涂上生長的,連最耐鹽鹼的甘蔗都長不了。」
  • 觀點文章|石油成分提取產品無可替代,但是燃料,我選擇新能源
    來源:喲澤電 我們的身邊一直有一個傳統,就是有人過生日的時候要買蛋糕吃,而蛋糕上見的最多的配料就是奶油,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奶油的配料表,如果仔細看過就會發現香精和色素,那麼你知道這兩樣東西是由什麼提煉出來的嗎?可能很多人都不會相信,是石油。
  • 「荷馬時代」有什麼社會特徵?——側面談其在希臘發展中的作用
    二、「荷馬時代」對希臘發展起到的作用因為荷馬時代人們普遍生活水平的下降、制度的倒退、人口的減少,之前的歷史學界認為荷馬時代是完全黑暗的,因此這個時期也被稱為古希臘「黑暗時代」,但是隨著希臘考古的不斷發現,「黑暗時代」對古希臘的歷史發展也是有著促進作用的。
  • 聖啟氣象監測站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因而氣象環境針對種植業的應用是很大的,如果能夠掌握氣象變化,就能夠及時的採取相應措施,避免異常環境對生產的影響,保障農業生產穩定,如何掌握氣象環境呢?氣象觀測站在其中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了!,它能對與植被和農作物生長密切相關的土壤、水、氣、風、光照、熱量和溫溼度等環境參數進行連續監測,實現對設施農業和林場綜合生態信息自動監控、對環境進行自動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 英國石油將生產「細菌」燃料 替代汽油
    丁醇的生產來自玉米,但需要長時間發酵才能夠獲得可以成為燃油替代品的丁醇。英國石油公司通過與杜邦的合作,希望通過利用一種「細菌」加入到玉米的發酵過程,從而加速丁醇的生產(最短可以縮至數小時),以此替代汽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