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上強大的三大王朝,曾打到歐洲,印度都成差點為中國的省!

2020-12-04 國華講刺繡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曾出現過眾多的超級帝國,這些國家不僅幅員遼闊經濟發達,並且在世界範圍內來說都有著極強的影響力,但由於之後的戰爭和政權等因素卻逐漸走向衰亡,最終消失在了地球上,這次要說的是其中三個最為出名的三個朝代。

第一個大唐王朝,建立於公元六百一十八年的唐朝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朝代之一,最巔峰的時期唐朝的疆域面積達到了一千二百多萬平方公裡,遠遠超過中國如今的面積和範圍,人口最多達到了八千多萬。不僅滅的了周邊的多個政權比如契丹和吐谷渾等等,並且在文化和藝術等領域也開創了一代輝煌,例如印刷術,火藥等都是在這個時期發明的,同時還和其他的亞歐國家有貿易往來,如今外國人稱中國人為唐人也由此而來。

第二個蒙古帝國,建立於十三世紀的蒙古帝國在頂峰時期的國土面積達到了三千三百萬平方公裡,但人口卻只有一千六百萬,雖然曾兩次遠徵歐洲打得歐洲國家叫苦不迭,但卻由於帝王的駕崩而停止了徵戰,而在遠徵印度的過程中卻由於無法忍受印度的氣候而最終放棄,原本可以徵服全球的蒙古帝國由於人口較少再加上環境氣候的原因而沒能成功。

第三個大清王朝,別看晚清時期腐敗衰弱,但清朝在巔峰時期的成就是相當令人讚嘆,除了大敗大明王朝之外清朝還收復了新疆和西藏以及臺灣,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如今中國的地位。

相關焦點

  • 中國史上三大短命王朝,如曇花一現,但卻輝煌燦爛,影響後世千古
    除了它還有兩個王朝和秦朝一樣,雖然短命,卻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第一個:秦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朝代秦朝是中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朝代,結束了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從秦始皇到秦王子嬰,總共兩屆皇帝,存續了15年就滅亡了。雖然只有短短兩屆,幹的事情卻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比如統一、修長城、開靈渠、車同軌、書同文,千裡馳道等等,使中國成為一個全方位的整體。
  • 中國亡得最冤的王朝,本是史上最強大的王朝,卻因最強大而滅亡
    在中國歷史上,王朝的興衰變化是很常見的。一個王朝的興起總是伴隨著另一個王朝的衰落,這個衰落的王朝最終只能滅亡。被毀滅的王朝幾乎都是因為太衰弱而被新興軍事力量打敗的。但是歷史上有一個朝代是例外。他的毀滅不是因為自己太虛弱,而是因為自己太強。
  • 馬來西亞第三大城市,曾被英國統治170年,成了世界文化遺產
    馬來西亞是許多中國遊客比較熟悉的國家。一來是自明朝開始,中國跟馬來西亞的貿易往來不斷,另外也得益於馬來西亞是中國人最早的出境旅遊目的地之一。許多遊客選擇到馬來西亞旅遊,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馬來西亞有不少華人,所以不管是飲食,還是語言、風俗都有著相同之處。
  • 中國經濟第一大省是廣東,美國是加州,那印度是哪個「省份」呢?
    來源:南生今世說今天和大家聊聊一個有趣的話題,對比中國、美國、印度,這三個國家各自的「經濟第一大省」。這個「省」加了引號,因為在美國用的是「州」,印度主要是「邦」,雖然名稱有差異,但對我們來說,都可以理解成和「中國的省份意思相同」。
  • 中國唯一一個沒有外患的強大王朝,直到朝代末年依舊鎮壓四方!
    此句話說的便是每一個王朝都有它要面臨的外患,不論是強大如一統六國的秦王朝還是短暫如曇花一現的隋朝都要面臨外患時不時的侵擾,要說真正解決了來自外患的威脅,並在衰弱之際也不容侵犯的,中國歷史上,唯有漢王朝。秦朝強盛時,匈奴曾屢犯邊疆,強大如秦王嬴政也只能派遣蒙恬率軍擊退匈奴又或是建起萬裡長城將其拒之國土之外,卻依舊沒能徹底解決匈奴所帶來的外患,直至衰落。
  • 美國人眼中的十大帝國,中國古代王朝沒進前三名,第一名在歐洲
    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有特點,在中國人心中,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王朝都很強大,但若要評比誰最強,在國人眼裡唐朝比較強大。但在外國人眼裡,古代十大帝國卻是另一種角度,唐朝並沒上榜。近日,美國網友對古代帝國強弱進行了排名,中國竟然只有漢朝入選,而且還沒進前三名,著實讓人不理解。
  • 四兩撥千斤:歐洲最大的王朝
    歐洲歷史上統治範圍最廣和最長的王朝是哈布斯堡王朝,由哈布斯堡家族世代沿襲,曾統治過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帝國、奧地利大公國,奧地利帝國。,一度成為四個大公國的實際統治者,家族成員曾出任過波西米亞,匈牙利,墨西哥,葡萄牙,西班牙國王,王朝曾分裂成西班牙和奧地利兩個分支,西班牙分支於1700前後絕嗣,奧地利分支也於1740年絕嗣,主要原因是其家族內部為保證家族血統純正,大興族內婚配,從而擴大了家族遺傳病在族內的傳播,這也是哈布斯堡王朝沒落的主要原因
  • 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徵戰到歐洲,但為何不攻下印度?打不過罷了
    徵服了廣闊的草原,徵服了半個亞洲,徵服了遙遠的歐洲。成吉思汗所建立的蒙古帝國,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是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 成吉思汗的一生,仿佛就是為徵戰而生,他的腳步從未停止,連去世之時,都還在徵戰。
  • 靠近中國,說景頗語:那加蘭叛軍為何成為印度最大獨立武裝?
    1224年,從中國瑞麗地區遷徒而來的阿薩姆(與中國傣族同源)人徵服了現印度東北地區,也覆蓋了那加蘭人的部落,建立了阿洪王朝。阿洪王朝傳38代,享國祚6百年。在這段漫長的歲月,那加蘭人基本臣服於阿薩姆人。因為部落被山地阻隔,他們同阿薩姆人聯繫其實是鬆散的。但一天也沒被印度統治過。
  • 曾是美國盟友的巴基斯坦,為什麼轉而和中國親近,印度成關鍵轉折
    說到巴基斯坦,大家想到的第一個詞就是「巴鐵」。大多數巴基斯坦媒體對中國的報導都是友好的,大量的巴基斯坦民眾對中國的印象也較為不錯,甚至還總能聽到中國人到巴基斯坦旅遊受到歡迎和優待的消息。然而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係,真的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好嗎?曾經是美國盟友的巴基斯坦,為何又會和中國親近呢?
  • 難忘泰姬陵,莫臥兒王朝的精神和魂魄
    莫臥兒統治印度300多年(1526—1857年),是印度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也是印度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莫臥兒統治中期,國力臻於鼎盛,堪與當時的康乾盛世媲美。當時中國和印度都處於國力上升期,同時創造了亞洲的經濟奇蹟。國力強大、物資豐富、國庫充盈,為大興土木提供了可靠的物質支撐。
  • 為何古代中國如此強大,卻沒像歐洲一樣開疆拓土,其實就三個原因
    而歐洲原本也沒想過殖民,他們也被西邊的大海所限制,東邊又是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所以歐洲進行探險,結果沒想到發現了美洲,也算是機遇吧。2、內亂與外患古代中國和歐洲相比,中國的土地太大了,而行政中心只有一個,在大多數大一統的王朝都發生過內亂,比如漢朝七王之亂、晉朝八王之亂、唐朝安史之亂、明朝的寧王之亂,可以說正是由於古代中國面積太大,而這些地方勢力很容易做大並造反,所以皇帝更大的事情在於內部穩固。歐洲是在什麼情況下進行外部殖民的呢?
  • 中國首枚火星探測器升空,印度網友十分崩潰,美國開始「打廣告」
    多年來,中國在航空航天領域有著巨大的成就,從最初的「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到如今的「嫦娥探月」工程,說明如今的中國正在不斷變強。此外在2016年中國火星探測計劃正式拉開帷幕,這次我國並沒有採取「三步走」的方法,而是採取了「兩步走」的發展模式。首先發射火星探測器,順利著陸火星之後,隨後便發射載人航天飛船登陸火星,之所以我國敢如此大膽實施這一計劃,完全是因為近年來中國科技不斷進步的原因。
  • 為什麼歐洲王室千年不變,而中國王朝不到三百年就要改朝換代?
    我國古代的朝代一直都在不斷的更替,這些朝代中,也很少有超過300年歷史的,但是歐洲王朝卻很少更迭,甚至是幾千年都不變,這是怎麼回事呢?首先要知道我國古代歷代王朝的基本國策都是重農抑商,所以也造就了古代的中國就是典型的農業大國,這樣的國情也決定了古代中國有太多的人口都是農民,我們都知道古代農業基本都是靠天吃飯,沒有現代化的農業技術,也沒有現代化的農具,本來糧食產量就不穩定,如果一旦發生荒年,糧食產量不夠的話,政府必然就要開倉放糧,但是這都是在政府行之有效的情況下
  • 被地理條件限制的歐洲大陸,為什麼比中國更快進入工業革命?
    而且草原騎兵被打敗之後,往往不會停留在蒙古草原,會逐漸向西遷徙,到中亞大草原去。匈奴在遭受漢朝的暴擊之後,一路西進到了中亞,在波斯和印度建立了王朝,後來又衝入羅馬。在中亞留下了許多突厥子孫,最終定居土耳其。幾千年來,發生在中國的蝴蝶效應直接影響了亞歐大陸民族的遷徙和王朝興亡。
  • 施華洛世奇的總部,統治歐洲700年的王朝從這裡成長壯大
    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於1420-1665年一直居住於此。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在位期間,將這裡打造成歐洲文化和藝術的中心。因此,小小的因斯布魯克見證了哈布斯堡王朝的成長與強大,是王朝權力與版圖走向巔峰的地方。維也納是奧地利現在的首都,而因斯布魯克才是中世紀奧地利的都城!
  • 歐洲歷史十大富強朝代,全都做過歐洲霸主,哈布斯堡王朝不是第一
    歐洲歷史的政治格局跟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很相似,或大或小的君主制國家遍布整個歐洲。當然,有些弱小的君主制國家隨著歷史發展,會被富強的君主制國家滅掉或吞併,或者發展成其它政治制度的國家,這才最終形成今天的歐洲。
  • 中國最不怕死的四個省,東南西北各一個,都是硬骨頭!
    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就有「廣西狼兵雄天下」之說,打起仗來,悍不畏死!關於廣西狼兵的不怕死,可以看三點:(1)明末袁崇煥,曾帶了3000狼兵對抗努爾哈赤,結果以少勝多,打贏了一仗,(2)太平天國的主力,就是廣西軍,橫掃清王朝,(3)抗戰時,日軍最怕廣西兵,從未在他們身上佔到便宜!為何廣西狼兵悍不畏死呢?
  • 看印度:竟有22種官方語言,文件印到心累,鈔票上密密麻麻全是字
    印度總理莫迪上臺時發布過一項規定,所有學校在教學時都至少要教三種語言——當地語言,印地語和英語。不過這項政策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最終無法實施,因為印度有明確的規定,可以語言建邦,也就是說,會說一種語言的人達到一定數量,就可以成立一個邦了(邦相當於我國的省,但是邦更加獨立),因此各地為了使自己的邦不被取消,都不願意教其他地方的語言。
  • 斯裡蘭卡:在印度控制下過活多年,卻與中國往來愈加密切
    那時生活在印度的僧伽羅人,乘風破浪,越過海峽來到了這座小島上定居,自此僧伽羅王朝在錫蘭島拔地而起。  它與領土面積廣袤的印度,只相隔了一灣淺淺的海峽,兩國相距最近的地方僅為三十公裡。因此,斯裡蘭卡自古以來受印度的影響十分深厚。  當年佛教興起後,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他的兒子來到這裡傳教,自此斯裡蘭卡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