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哥導讀:關於奶粉的衝調,最讓家長鬱悶的就是「不好溶解」,尤其是看到寶寶喝完奶的瓶底有掛壁、團塊與沉澱總是很鬱悶。再加上普通家長缺乏專業認知,對奶粉的溶解性缺乏科學理解,因此特別容易將衝調時的溶解性與奶粉的質量好壞掛鈎。
(圖片來源於奶粉智庫粉絲交流群)
事實上,片面地從溶解性好壞來判斷奶粉質量並不準確,因為影響奶粉溶解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奶粉配料的差異、生產工藝、 衝調方法等,另外,奶源受季節變化、飼料供應等原因影響,這些因素不能100%可控,也會導致了不同配方或不同批次間奶粉溶解性差異出現,這是正常的現象。
如果你對自家的奶粉「不好溶解」還是抱有疑問,那麼不妨來排查下以下這些原因,另外最後還會教大家改善奶粉溶解性的3個技巧,一起來看看吧~
排查影響奶粉溶解性的因素
1、奶基原料有全脂乳粉,全脂奶粉一般比脫脂奶粉較難溶解
全脂奶粉的脂肪含量不低於26%,奶粉顆粒表面被具有疏水性的游離脂肪覆蓋著,在一定條件下,游離脂肪酸與蛋白質形成複合物,會導致奶粉的可潤性降低;表面游離脂肪的疏水性也會降低乳粉的流動性和分散性,可能造成奶粉表面不易溼潤,延長奶粉的下沉時間,從而影響奶粉的溶解性。
嬰幼兒配方奶粉中的游離脂肪一般不可避免,但是可採取一些措施降低其影響,從而提高溶解性。例如部分奶粉品牌會採取噴塗卵磷脂的方式來克服這種疏水性,使奶粉表面可潤性提高。
2、原料裡不易溶解的成分含量高,例如蛋白質(主要指乳清蛋白)含量高、乳糖含量高
1)蛋白質主要由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組成,研究表明,若乳清蛋白經過高強度的熱處理,會導致乳清蛋白變性,變得非常緻密,容易在水中形成穩定的懸浮液;若酪蛋白變性凝聚,吸收了磷酸三鈣,生成不溶性的鈣鹽,也會在衝調過程中形成不穩定的懸浮液。
因此,一般來說,乳清蛋白的含量越高的奶粉,會相對來說更難溶。目前國標規定的1段奶粉乳清蛋白含量為≥60%,2、3段未做強制規定,如果單從蛋白質這一方面來說,2、3段奶粉可能會更好溶解。
2)乳糖是奶粉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衝調奶粉時操作不當,佔比較多的乳糖無法和水充分接觸時就會變得不好溶解,形成結塊。有數據表明,配方奶粉中乳糖超過40%時,會對產品的溶解性產生很大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乳糖是寶寶最佳的碳水化合物來源,如果因為擔心溶解性而對乳糖產生偏見,完全沒有必要,畢竟和寶寶的生長發育相比,衝調性是微不足道的。
3、配方裡存在難溶解的營養成分,例如乳鐵蛋白、CPP(酪蛋白磷酸肽)、DHA、益生菌
這些大分子或高活性成分的營養素,不會真正與水融合,多是與水形成懸浮液。在衝調時,易沉入杯底,也易附著在杯壁,這屬於正常現象,不影響奶粉質量。
4、部分微量營養素難溶解,例如礦物質、脂溶性維生素
1)礦物質多是不溶或難溶於水的,奶粉中常見的有碳酸鈣、磷酸三鈣、硫酸鋅、硫酸錳、碘化鉀、牛磺酸等白色固體晶體。這些成分在衝調奶粉時,多數與蛋白質、脂肪等懸浮於奶液中,溶解不好時部分會沉澱於奶瓶底部。
2)維生素有脂溶性和水溶性兩類,在奶粉中含的脂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A、D、E、K1均難溶於水。
5、奶粉顆粒不是越粗越好,也不是越細越好
配方奶粉的顆粒密度大小與奶粉的顆粒大小和內部結構有關,一般情況下,顆粒細小,衝調後下沉速度較慢,上浮和下沉團塊較多;顆粒較大,但顆粒結構緻密,衝調溶解後,下沉速度較快,但杯底沉澱較多。
(資料來源於參考文獻2)
所以,並不是奶粉越粗越好,也不是越細越好,而是奶粉顆粒大小均勻適中、內部呈蜂窩狀、包埋的空氣少、顆粒表面粗糙、顆粒之間空隙大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充分與水溶解,具有較好的衝調性。
6、貯藏時間會影響溶解性
不同生產日期的奶粉溶解性也會有一定差異,大部分研究認為貯藏期間奶粉美拉德反應、乳糖的結晶和脂肪的氧化易引起溶解度的下降。
奶粉智庫母嬰評測中心對不同生產日期的同一款奶粉進行衝調溶解性測試(測試結果僅對該樣品負責),保質期2年,建議衝調溫度為40-50℃,結果如下:
從整個衝調過程來看,越接近過期日期的奶粉,溶解性方面會越差,溫度不同,還有可能出現不溶解的現象。
另外,如果奶粉開罐後保存不當,導致奶粉受潮結塊也會影響溶解性哦~
7、奶粉的生產加工方式會對嬰幼兒配方乳粉溶解性的影響
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生產線中蒸發濃縮的熱處理過程、噴霧乾燥條件、粉體輸送方式、充氮包裝等環節會通過影響奶粉的水分、游離脂肪以及顆粒大小等理化指標來影響產品的溶解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奶粉除了存在以上因素會影響溶解性,操作時的衝調方式也會影響奶粉的溶解性,例如:
1、衝調溫度過低或者過高
溫度過低會影響奶粉顆粒的吸溼性及分散性,降低溶解速度;溫度過高,會使奶粉中部分蛋白質變性而溶解度降低。
2、舀粉太快
衝調時舀粉太快,導致大量奶粉堆在水面,奶粉顆粒很難充分與水接觸,也就是奶粉的表面溼潤了,而水並沒有浸透到粉體的內部,而成為所謂的粉團塊。一旦出現這樣的奶塊,即使你用筷子攪拌也很難溶解。
3、沒有搖勻助溶
奶粉中的部分營養成分屬於難溶或不溶於水的,因此攪拌方式不當或者完全沒有採取搖勻助溶,在一定程度上是會影響溶解性的。
總的來說,影響奶粉難溶解的原因很多,片面地從溶解性好壞來判斷奶粉質量並不準確。對寶寶來說,未溶解的團塊對寶寶來說只是浪費了一些營養,對健康沒有任何損害,沒有太大必要因為不好溶解就換奶粉~
如果還不放心?那麼接下來教大家3個技巧改善奶粉溶解性:
改善奶粉溶解性
1、選擇合適水溫
前面也講到了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溶解性,那麼到底什麼溫度才是最佳的溶解溫度呢?答案是:多試幾次,找到溶解效果最好的溫度~
下面是奶粉智庫母嬰評測中心對3款奶粉進行的衝調溶解性測試:3款奶粉罐體上建議的衝調溫度都是40-50℃,我們按照衝調說明選擇了三組水溫進行衝調測試:
測試結果表面,水溫對溶解時間影響較大,3款奶粉的溶解時間各異:2款奶粉水溫偏高溶解效果更好,1款奶粉水溫居中溶解效果更好。
提醒家長,因為不同的奶粉存在客觀差異,我們這次測試的溶解效果並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哦,建議家長在拿到自己奶粉後,可以根據罐體提示的衝調溫度多選幾種溫度去測試溶解效果,相信試個幾次就能找到溶解效果更好的合適水溫啦~
2、搖一搖更好溶(注意搖晃力度)
奶粉沉入水面後,為了使奶粉溶解更加均勻不結團,需要進行適當搖晃助溶。但是要注意採用正確手法,千萬不要過於用力以免會有泡沫。
搓揉奶瓶法:緊蓋奶瓶後,用雙手握住奶瓶,掌心用力搓動奶瓶搖勻奶液,注意動作要輕柔,速度均勻。
(圖片來源於網絡)
水平左右搖晃奶瓶法:手握奶瓶三分之一處,用手腕力量,水平順時針方向搖晃奶瓶,動作不要太快,切勿上下搖晃。
攪拌法:必要時,用乾淨的勺子或攪拌棒來攪拌助溶也是可以的。這種方法用得相對較少,若出現比較大的團塊,配合此法可以提高溶解度。
(圖片來源於網絡)
3、採用二次衝調法
溶解性不好,可採取二次衝調法來改善溶解性。這個方法主要是記住兩個關鍵點:
1)先舀一半,搖勻;再舀剩下一半,再搖勻
雖然這是個常識,但是還是要提醒大家,衝調奶粉是先放水後倒粉,否則極易起團塊哦~
二次衝調法是先將此次衝調所需的全部水倒入奶瓶內,加入第一、第二勺奶粉,蓋上瓶蓋,順時針輕輕搖晃奶瓶15秒,幫助奶粉溶解;再加第三、第四勺奶粉,蓋上瓶蓋,順時針輕輕搖晃奶瓶15秒,依此類推,直到所有奶粉加入奶瓶中,完全溶解。這種方法可以增加奶粉與水的接觸面積,不容易出現奶粉抱團導致外溼內幹的現象。
2)倒粉動作要慢,注意觀察水面
舀粉倒粉這個過程要耐心細心,舀粉時記得刮平勺,倒粉時動作不要太急,慢慢倒並注意觀察每一勺奶粉接觸水面後的溶解效果,一般是等上一勺完全沉入水面後再舀下一勺,給每一勺奶粉留出足夠下沉時間讓奶粉顆粒與水充分接觸~
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啦,希望家長們能客觀看待奶粉溶解性問題,一般情況奶粉衝調溶解性不會涉及質量問題,除非衝出來的奶液不僅難溶還有異味,那麼才需要考慮是不是奶粉變質了~如果您對如何選奶粉不好溶解還有疑問,可以在文末給我們評論留言哦~
參考文獻:
[1]何湘麗,湛豔紅,彭喜洋,戴智勇,汪家琦,李浩.嬰幼兒配方乳粉溶解性的影響因素探討[J].中國乳業,2019(02):74-76.
[2]華家才,尤玉如,錢鋒,李斌,毛爾華.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工藝關鍵技術對溶解衝調性的影響[J].中國乳品工業,2007(10):22-25.
[3]葉晶. 嬰兒配方粉品質分析及衝調性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