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教授從太陽活動的角度談極端天氣

2020-11-24 網易新聞

新華網武漢2月9日電(記者方政軍)龍年立春之後,神州大地理應進入「思春」的季節,可是地球卻為何「擁抱寒冷」,竟讓歐亞大陸「千裡冰封,萬裡雪飄」?武漢大學教授廖皓磊從災害醫學的角度分析:原來「都是太陽惹的禍」。他說,整個「極端天氣」的源頭起於太陽磁場擾動地球磁場,誘發地磁活動異常,尤其在地球磁場的北極圈出現了少見的北極光、北極濤動等異常天象,加重了寒潮南下,使本應溫暖的春天多了一份寒意。

廖皓磊教授是湖北省災害防禦協會理事,曾發表科學論文40餘篇,其中《太陽黑子活動對交通事故的影響》論文獲得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著作《災害醫學》獲得湖北省衛生科技進步獎。他認為,自從太陽已進入第24周期活動的快速上升期後,漸進高潮,除夕一過就活動非凡:在今年1月24日,便向地球發出了強度最高級別的「太陽風暴」。隨著太陽磁場活動強度增強,美國太空氣象預報中心曾預報太陽磁場對地球磁場的「騷擾」在1月25日前後以「太陽風」的形式到達地球。果然不出所料,就在太陽磁場激情「熱吻」地球磁場之時,藍色的地球竟然不領情,沒有「以熱對熱」,反而以地球磁場的北極——「冷屁股」相對——以極寒暴雪相對,在太陽磁場與地球磁場的較量中,雖無刀光劍影,卻有「北極寒光」不斷顯現。

廖教授分析說,在1月26日前後,北極圈許多國家(如挪威、加拿大、英格蘭、英國等)連續數日所看見的「北極光」(北極光的出現與地球磁場強烈擾動有關),這就是地球磁場「反感」太陽磁場「強吻」的特殊反應。緊隨而來的是,北極圈地區的氣壓也出現了高壓狀態,根本無法控制住冷空氣,終於誘導氣象學上的特殊現象出現——「北極濤動」。其實,北極圈冷空氣的「心動」也是從1月26日前後就開始了,絢麗多彩的北極光就是北極圈冷空氣「心花怒放」的特殊表現,隨著北極空氣的「心動」逐漸演變成「行動」,於是一股近10年少見的北極寒潮從1月27日開始南下,一時間,「極端天氣」 籠罩著歐亞大陸,冰雪不僅覆蓋了靠近北極的國家,而且從2月5日起「北極寒潮」也影響到我國神州大地,使全國平均氣溫達到27年的次低值,目前全國有42個地區的氣象站達到了極端低溫記錄,預計到本周末,北極寒潮仍在我國神州大地上徘徊。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科學松鼠會】人類活動與極端天氣
    過去幾年,洪水、暴雪等天氣現象及其造成的重大損失經常佔據各類媒體報導的頭條。暴雪、狂風、洪水、乾旱和熱浪等之所以會被媒體被大家關注,主要原因是這些極端的天氣事件往往給民眾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有時還會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甚至有可能造成社會動蕩的局面。
  • 太陽活動如何影響天氣氣候變化
    近20年的研究已清楚表明,天氣氣候的形成和變化,尤其是氣候變化並不僅僅是大氣運動所產生的,它們是氣候系統(包括大氣、海洋、地圈和生物圈等)共同作用的結果。作為大氣和海洋運動能量基本來源的太陽,無疑在大氣等系統的運動和變化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李崇銀院士從氣象學角度概括歸納了太陽活動與天氣氣候變化的關係。
  • 簡單解釋:太陽活動與太空天氣
    太陽活動(Solar activity),又稱太陽現象(Solar phenomena),指太陽大氣層裡一切活動現象,如太陽黑子、光斑、譜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變事件等。由太陽大氣中的電磁過程引起。太陽是一顆磁性的變星,其波動範圍從幾分之一秒到數十億年不等。
  • 世界氣象日 | 極端天氣來臨,我們該如何面對?
    撰文/陳星(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氣象學系副主任)2018年10月,聯合國發布了最新的氣候報告,認為極端天氣將在全球範圍內更頻繁地出現。2019年1月30日,異常強大的寒流席捲美國中西部,極寒天氣導致了學校停課、交通癱瘓等惡劣影響,並造成多人傷亡。
  • 中國氣象局極端天氣氣候與水文地質災害研究中心落戶中國地質大學
    6月8日,「中國氣象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極端天氣氣候與水文地質災害研究中心」正式落戶中國地質大學。研究中心將在極端天氣氣候-水文地質災害一體化監測、發生機理及預報預警與風險評估等三個方向,開展協同創新。力爭通過5—10年的努力,建成國際一流的研究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該研究中心的成立,體現了我校建設大氣科學專業、促進地球系統科學發展的決心,也標誌著我校大氣科學專業實現了入主流的發展戰略,為強特色和謀跨越的發展戰略打下了堅實基礎。
  • 夏季熱浪襲擊歐洲,極端炎熱天氣正在改變旅遊業
    夏季極端炎熱天氣,意味著夏季假期可能會被秋季假期所取代。目前席捲歐洲的酷暑和極端炎熱天氣,可能會讓歐洲大陸的歷史名城和地中海海灘,在夏季變得不再那麼熱鬧。隨著遊客重新思考夏季度假的概念,,不斷上升的氣溫將影響人們到歐洲的旅行計劃。
  • 武漢大學教授獲國家金質獎章
    近日獲悉,武漢大學藥學院鄧子新教授榮獲俄羅斯國家工程院金質獎章,以表彰其在在科學與學術素養方面的突出造詣,在發展和利用生物技術及其發展洲際科技事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貢獻。截至2012年,共有1500餘名院士,外籍院士100多位,其中中國籍院士有10位,包含中國地質大學校長、北京科技大學院長、中國礦業大學校長、前南昌大學校長、北京郵電大學校長、首都師範大學校長、長安大學院長等。
  • 宇宙也有天氣變化?如果遇到「極端天氣」,地球或被瞬間洞穿
    地球天氣變化:颳風下雨、酷暑寒霜。宇宙天氣變化:輻射四起、束束高能。宇宙不但有天氣變化,並且時刻都在發生著,就像地球上的小雨或暴雨,宇宙天氣也有強度之分。但宇宙中不可能真的下一場雨,宇宙中最大的「天氣」變化就是——輻射。或許我們應該地球周圍的天氣變化為「太陽系天氣」,因為地球周圍的絕大多數宇宙天氣,都是太陽發出的高能輻射導致的。
  • 氣候變暖導致全球大部分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概率增加
    4月24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研究稱,氣候變暖導致全球80%以上的觀測區域破紀錄高溫事件發生的概率增加,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增加了全球近半數區域極端暴雨和乾旱發生的概率。
  • 太空極端天氣有何影響?科學家:衛星最脆弱的時候!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科學家正在開發一種新尺子來測量太空中的天氣風暴,這將有助於更好地理解這些風暴是如何影響地球的。UTA的物理學教授拉蒙·洛佩茲說:我們想知道在太空天氣期間產生的電流是如何傳輸和影響太空及地球的,我們知道它會影響衛星,進而影響地球上的生命。洛佩斯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為該項目提供為期三年的611472美元資助。該項目名為「在低馬赫數的太陽風流動期間,提取並將太陽能輸送到磁層」。目前,太空中的磁活動是由擾動風暴時間指數(Dst)來測量。
  • 為什麼地球的極端天氣將要加劇?
    煎蛋根據周三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最新研究發現,到2100年北半球每年夏季極端天氣的發生機率將上升至平均50%的概率。這只是保守的估計,這項研究的研究小組成員認為,到本世紀末,極端破壞天氣的持續性可能會超過三倍。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的氣候科學家、新研究的主要作者麥可·曼恩說:「我們在2018年遇到的夏季極端氣候是氣候變化對氣流造成影響的結果。」
  • 太陽黑子活動影響地球氣候
    英國研究人員證實,太陽黑子周期活動規律性影響地球氣候。在太陽黑子非活躍時期,北美和歐洲部分地區常遭遇極端天氣。研究結果10日刊登於英國《自然-地學》雜誌。先前研究發現,太陽黑子活動周期為11年,經歷黑子數量由極大到極小的活動峰年與谷年,其活躍程度與地球氣候存在關聯,但證實兩者間明確聯繫存在困難。
  • 打開極端天氣事件的黑匣子:講述氣候危機的新範式
    2020年10月20日,北京在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的支持下,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以下簡稱「民促會」)於10月15日邀請高校學者、傳媒工作者和社會組織人員,在北京成功舉辦了名為「打開極端天氣事件的黑匣子——氣候變化風險與公眾認知傳播工作坊」的線下活動。
  • 極端天氣誰惹的禍?
    最近兩三年,我們國家出現了許多異常的天氣氣候事件。我國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和強度變化明顯表現在:1.夏季高溫熱浪天氣增多;2.區域乾旱加劇;3.強降水增多。極端天氣事件以及災害的出現根本上來自於「大氣環流的異常」。大氣環流是什麼?什麼是它的正常與異常,產生異常的因素有哪些,本文給予了科學解釋。極端天氣誰惹的禍?
  • 「極端天氣」真是偶然出現,百年一遇嗎?
    剛剛過去的 7月,許多地方經歷了持續高溫熱浪的炙烤,與此同時,其他地方出現嚴重洪澇,不僅中國,這種極端氣候事件也在全球多個地方頻發,在這樣的氣候變化背景下,進一步探究全球變暖及其發展趨勢的意願更趨強烈。
  • 極端天氣半數受氣候變化影響
    事實上,這是到處充斥著極端天氣的一年:在美國遇到了乾旱和熱浪;在英國出現了破紀錄的降雨;而罕見的大雨襲擊了肯亞、索馬利亞、日本和澳大利亞;西班牙發生了乾旱;中國則遭遇了洪水;當然人們也忘不了超級颶風桑迪。 據《科學》雜誌報導,緊隨這些極端天氣事件,人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一切是因為氣候變化嗎?」
  • 8月極端高溫天氣或比往年更多
    那麼,厄爾尼諾還會影響接下來的天氣嗎?世界氣象日前夕,國家特聘教授、厄爾尼諾現象研究專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候與應用前沿研究院院長羅京佳教授表示,根據目前掌握的數據,今年夏天很有可能還有一次連續的厄爾尼諾現象發生,不排除會有產生極端高溫天氣的可能。     厄爾尼諾現象由海洋和大氣協同作用產生,雖主要發生在赤道中東太平洋區域,但影響卻波及全球。
  • 極端天氣頻現 唯有合力應對
    最近,全球極端天氣頻現,折射出嚴峻的氣候變化形勢,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正為人們敲響警鐘。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導,英國智庫公共政策研究所稱,自2005年以來,世界各地的洪水次數已經增加15倍,極端氣溫事件增加20倍,野火次數增加7倍。   專家普遍認為,人類活動導致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是全球變暖的主因,而這又導致熱浪、颶風和寒潮等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繁。   局地氣候變化的原因與當地的生產力發展方式和氣候特徵有關,不能一概而論。
  • 鵬城實驗室楊士強教授與武漢大學李宗鵬教授到訪
    11月9日上午,鵬城實驗室楊士強教授與武漢大學李宗鵬教授到訪,雲創大數據總裁劉鵬教授、單明月總監,以及何家樂總監共同接待了來賓。 座談過程中,來賓重點了解了雲創以大數據存儲與智能處理為核心,在公共安全、智慧環保、地震預警、智能教育等領域的產品應用及其取得的成功案例。
  • 疫情下的武漢存儲: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謝長生教授
    武漢對於中國存儲產業也有非比尋常的意義:武漢有依託於華中科技大學的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作為科技部首批批准組建的6個國家研究中心之一,研究領域就涉及光電信息存儲,為國家存儲產業發展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有人說,新冠疫情讓武漢這座生機勃勃的城市按下了暫停鍵,確實,疫情對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疫情對武漢存儲方面有什麼影響嗎?為此,我們採訪了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謝長生教授,謝長生教授在百忙之中從疫情重災區發來了一段珍貴的視頻,為我們揭露了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