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松鼠會】人類活動與極端天氣

2020-12-08 南方周末

過去幾年,洪水、暴雪等天氣現象及其造成的重大損失經常佔據各類媒體報導的頭條。暴雪、狂風、洪水、乾旱和熱浪等之所以會被媒體被大家關注,主要原因是這些極端的天氣事件往往給民眾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有時還會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甚至有可能造成社會動蕩的局面。

2010年發生在俄羅斯破紀錄的熱浪,引起了全國大範圍的野火、近40年來最嚴重乾旱,並導致了近九百萬公頃的農產品絕收。甚至有人懷疑「阿拉伯之春」的發生都與這次熱浪引發的糧食減產有關。同是去年,由於遭遇季風帶來的強降雨,巴基斯坦大概有五分之一的國土都發了洪水。據巴基斯坦政府統計,這次洪水直接影響到了兩千萬人,其中死亡人數兩千多,經濟損失高達430億美金。

作為與俄羅斯、巴基斯坦共享一片天的中國也不能獨善其身。去年汛期以來,我國諸多城市就輪番出現了「水漫金山」的景象。北京、武漢等城市搖身一變成了「水城」。網友們也就此寫了諸如「到北京去看瀑布」、「到武漢去看海」等流行段子。

針對極端天氣事件,早在2007年發布的IPCC AR4就提到過去幾十年全球大多數地區極冷的天數減少,極熱的天數增加;強降水事件增加;北大西洋地區熱帶氣旋強度增加等現象。更為讓人不安的是從美國國家氣候數據中心最新的數據來看,從1980年到現在,能造成十億美元以上損失的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頻率已經翻番了。

因為天氣事件是跟氣候狀況緊密結合在一塊的,那麼一個很自然的問題就是:這些極端天氣的發生到底跟氣候變化有關係嗎?這些極端天氣跟我們人類的活動有關係嗎?

天氣現象確實與大的氣候背景有關係,氣候發生了變化,天氣也應該會有相應的改變。不過,因為天氣本身就是在變化的,所以這話反過來說就不對了。其實,在氣候變化問題的研究中,全球變暖與極端天氣之間的關係是最受關注,但確定性結論較少的研究方向之一。之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科學松鼠會:讓科學流行起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便在耳邊常常聽到科學松鼠會這個名字。也許是因為科學松鼠會的科學博客獲得了2008年德國之聲博客大賽「國際最佳博客」公眾獎;也許是因為「科學松鼠會人氣躥紅,民間人士、網絡博客成為科普新生力量」剛剛入選了由大眾科技報社和中國公眾科技網共同評選出的年度中國十大科普事件。
  • 科學松鼠會招募線下活動志願者
    記者 李徵晚報訊 日前,「果殼時間」和「科學松鼠會」正在招募線下活動志願者。招募崗位和需求分別為:平面設計 (在各活動前期準備階段,設計看片會&講座的海報;延展設計果殼時間主視覺;設計果殼時間演講所需插畫;製作EDM等)、視頻拍攝及製作(全程拍攝看片會&講座等線下活動的現場,並剪輯製作活動紀錄片;設計製作果殼時間演示小動畫)、果殼時間現場志願者(協助現場會務,包括籤到、道具等)、小姬看片會&講座現場志願者(參與內容策劃,協助現場會務)、
  • 地球上的極端天氣,皆是人類所為!
    在2016年,全球氣溫創下人類氣象觀測史中第一高,亞洲出現極端高溫天氣,澳大利亞沿海海水出現異常溫暖。在之前這些異常現象的發生,都被指與人類活動有密切聯繫。但最近,全球科學家確認,若不是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變暖,這一切都不會發生。換句話說,這一切都是由人類活動這一單一因素導致的,怨不了別人!
  • 公益+商業:科學松鼠會架構升級
    這個擁有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同時還是新銳科普團體科學松鼠會創始人,以及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CEO的年輕人,還有著另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叫做姬十三。 2008年11月,上線僅7個月的科學松鼠會網站摘取了「德國之聲」全球最佳博客公眾獎,這為松鼠會贏得了諸多媒體的關注。
  • 科學松鼠會首場高校巡講在南開大學舉行
    左起:主持人孟繁達、姬十三、拇姬、史軍、段玉科學寫作:有些經驗可以分享 「這是科學松鼠會巡講活動的第一站,這系列活動希望與年輕人分享科普寫作的入門經驗,幫助有志於這個行業的年輕人入門松鼠會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更多人成為科普作者。」科學松鼠會創始人、果殼網CEO姬十三說。常被稱為「松鼠」的科學松鼠會成員們來自各行各業,他們當中有高校教師,有研究院所在讀生,也有國內媒體中的科學編輯,「科學松鼠會」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可以跨越地域、時差和專業背景的交流平臺,「松鼠」們在這個平臺上自由平等地交流探討,互相督促,寫出有容、有趣的科學文章。
  • 報告分析多起極端現象:人類活動是導致氣候變暖的單一因素
    報告分析多起極端現象:人類活動是導致氣候變暖的單一因素 新加坡《聯合早報》於15日刊發編譯文章稱,過去,人們曾認為,人類活動會造成氣候變暖,間接導致水災、旱災、暴風雨和熱浪的發生率提高,但人類活動並未被認定為導致氣候變暖的單一因素
  • 重慶自然博物館攜科學松鼠會辦「青年科普論壇」
    中新網重慶新聞12月26日電(王龍 鍾旖)26日,重慶自然博物館在90周年館慶活動之際聯合科學松鼠會的10位自然科學領域一線青年科學家為市民奉上一場科普盛宴。  據介紹,科學松鼠會是一個致力於在大眾文化層面傳播科學的非營利機構,成立於2008年4月。
  • 科學松鼠會:借網絡走紅的新科普群落
    夢想讓科學流行起來科學松鼠會是由「姬十三」為首的一批科學作者創立的科學傳播公益團體,試圖通過新鮮的角度和輕鬆有趣的寫作傳播並普及科學,倡導理性思考。「科學松鼠會」的名字來自一個有趣的比喻:松鼠會的創始者們認為科學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就像味道鮮美卻又不方便吃的堅果,而他們就是要像松鼠一樣,「剝開科學的堅果,幫助人們領略科學之美妙」。
  • 極端天氣半數受氣候變化影響
    事實上,這是到處充斥著極端天氣的一年:在美國遇到了乾旱和熱浪;在英國出現了破紀錄的降雨;而罕見的大雨襲擊了肯亞、索馬利亞、日本和澳大利亞;西班牙發生了乾旱;中國則遭遇了洪水;當然人們也忘不了超級颶風桑迪。 據《科學》雜誌報導,緊隨這些極端天氣事件,人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一切是因為氣候變化嗎?」
  • 科學松鼠會為什麼要做一門這樣的MOOC?
    自成立以來,一直以推動中文世界科學傳播事業發展為己任。科學傳播重要嗎?當然!但,說易行難。科學這枚可口而難剝的堅果,從象牙塔到大眾的傳播過程,每個關卡都充滿不確定。科學傳播如此重要,科學松鼠會願與你一道為之添磚加瓦。
  • 極端天氣誰惹的禍?
    導讀地球大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空間,它給人類提供了合適的溫度環境、豐沛的降水資源,農業、林業、畜牧業才得以發展,人才有足夠的食物;它同時給人類一個適宜居住的環境。但是,也有嚴寒、乾旱、暴雨、沙塵等現象發生,產生了嚴酷的自然條件,給人類帶來許多困難。人們必須與之奮鬥,求生存。
  • 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姬十三:當理工科博士愛上寫作
    姬十三,一個逃離實驗室愛上科普寫作的神經生物學博士,當他進行科普工作時,科學不再是令人昏昏欲睡的報告,而是能流行起來的一種時尚。為了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科學的魔力,他創辦了一個叫「科學松鼠會」的組織,「科學知識匱乏的人也是弱勢群體,我們的責任就是讓這些人了解科學。」
  • 武漢大學教授從太陽活動的角度談極端天氣
    他說,整個「極端天氣」的源頭起於太陽磁場擾動地球磁場,誘發地磁活動異常,尤其在地球磁場的北極圈出現了少見的北極光、北極濤動等異常天象,加重了寒潮南下,使本應溫暖的春天多了一份寒意。廖皓磊教授是湖北省災害防禦協會理事,曾發表科學論文40餘篇,其中《太陽黑子活動對交通事故的影響》論文獲得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著作《災害醫學》獲得湖北省衛生科技進步獎。
  • 世界氣象日 | 極端天氣來臨,我們該如何面對?
    洪災中的中國城市極端天氣從哪兒來?為什麼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會增加?極端高溫熱浪出現的同時,為什麼還會出現極端嚴寒和強降雪、強降溫天氣?全球變暖到底有著怎樣的具體內涵和系統影響?上述這些圈層的相互作用、反饋過程以及人類活動,對地球天氣和氣候的變化都具有重要作用。
  • 全球氣候變暖引發極端天氣 低碳經濟是人類自救
    全球氣候變暖是人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可是近日來,歐洲、美洲、亞洲多個國家陸續出現暴雪、暴雨等極端天氣,北京更是遭遇了60年同期最大暴雪,氣溫屢創新低。而去年哥本哈根會議不是一直說全球氣候變暖嗎?為什麼氣候會異常寒冷呢?
  • 鳥類如何應對極端天氣
    新的研究表明,幾種鳥類已經改變了它們的行為,以應對氣候變化模型預測的更炎熱和更乾燥的天氣。這些反應根據極端天氣的持續時間和鳥類的特性而有所不同。隨著氣候變化,熱浪和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正變得越來越常見。結合Daymet的高解析度天氣數據和全球公民科學倡議eBird的地面觀測,一個研究小組最近調查了北美東部109種鳥類對此類事件的反應。
  • 探究科學松鼠會出名背後的原因
    雖然不能說絕對真實可靠,但我們會盡全力來做到真實可靠。」「謠言粉碎機」科學編輯秋秋說道。  來自民間  在北京生活的劉瓊從2008年開始關注科學松鼠會,很喜歡在閒暇時候看看「松鼠」們寫的文章。「以前看到什麼我就相信什麼,但是現在我會問問自己,這是真的嗎?有時候我還會自己動手做做實驗哩。」
  • 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些年,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頻率呈現增多的態勢。
  • 新報告探討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之間的關係
    中國氣象網訊據世界氣象組織11月6日消息,一篇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表明,溫室氣體排放和土地利用對2014年的某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產生了影響,這些事件包括:太平洋中部的熱帶氣旋,歐洲的強降水,東非的乾旱,澳洲、亞洲和南美的極端高溫。
  • 極端天氣事件與全球氣候變化
    極端天氣事件:就是超過正常狀態下的最高或最低極端天氣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一般情況下學者認為,這種極端事件出現的概率在5%以下。但隨著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明顯增加,2013年9月5日,《美國氣象學會通報》發文稱,經研究發現,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已經提高了極端炎熱天氣發生的概率。雖然目前不能找出關聯,但不可否認,極端天氣事件的出現與氣候變化有緊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