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援引一句俗語,一般巨頭上市,代表一個時代的高潮。此處的「頂點」不是終點的意思,指的是產業,而非股價。
當然很多時候,這個頂點和股價的頂點的時間差不太多。
2、用主要app用戶的增速說明,用戶滲透率高增長的階段已經過去,進入存量競爭時期。
3、螞蟻主要的力量不是「支付寶」,而是「貸款」,也就是花唄、借唄之類的貸款,這些貸款都是「給居民的貸款」,也就是轉化為討論過去十幾年居民槓桿上升的問題。
用「中長期貸款的結構」數據,2007年之前,企業是加槓桿的主要力量。貸款給了誰?一半給了基建(如地方政府的城投),一半給了房地產(不是給開發商,超過2/3是按揭貸款,也就是給了居民)。
2009年之後在貸款量上上了一個新臺階,2萬億-3萬億。
現在7萬億規模,短期貸款的規模提升。這個趨勢在今年上半年更加提升,居民貸款達到了每個月1萬億的規模。
可以看到,居民加槓桿很快。
螞蟻的貸款日息萬四,怎麼理解這個水平?基本銀行的貸款在6-7%,股份制銀行的信用貸款(不需要抵押,有穩定的收入,工資卡放在某個銀行)可以拿到10-50萬不等的貸款額度,基本上利率在3-5%的水平。螞蟻的平均收入是15%。
也就是正常的有收入的居民不會在螞蟻貸款。即使「金融自由化」--越來越多的人能拿到貸款,一些社會最底層的人才會在花唄來貸款。
從道德角度看,很多人在批評這個事情,給最窮困的小微貸款,為什麼要收這個利率。
此次李蓓不討論道德問題,但應當看到:
中石油的礦井是低質量的礦井(與沙特相比),當市場不好的時候(油價不好),表現弱;但是商品牛市的時候,彈性反而很大。
對於螞蟻,居民加槓桿的時候,質量最差的用戶得到了貸款從0-1的實現。但是行業逆轉的時候,中石油是最早虧損的公司之一;類似地,資產質量下降的時候,螞蟻的用戶的資產質量是最不可控的。
4、為什麼說「造就一個時代」,因為居民放槓桿這個事情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首先,牽動房地產的繁榮。過去十幾年商品房銷售面積的數據來佐證。
其次,地產會帶來多個行業的深遠影響,上遊的基建、建材等,拉動了就業。看「建築業PMI」和「非製造業PMI」的對比,前15年,就業的增量主要來自於「建築業」,使得過去中國的失業率一直在很低的水平,工資一直在10%左右的增速。
用數據「消費者信心指數和消費者預期指數」,2016年一直到疫情之前,一路高漲,佐證房價上漲給消費者信心帶來很好的支撐。
地產---拉動就業市場---老百姓收入10%增長---房價也給老百姓帶來信心---也帶來的可選消費的旺盛。
也就是收入增長,對未來又有信心,所以就敢於加槓桿,就是過去的這個循環。
但是這個循環不會是沒有盡頭的。
螞蟻在招股書中有一段,現在老百姓的消費貸款和存款比的比率是百分之十幾,美國是三十幾(不確切),代表中國老百姓可以借更多錢。
但是這個指標是有問題的,經濟學界衡量槓桿的指標不是用貸款/存款,而是用貸款/GDP或者收入,美國的收入不是存在銀行,而是養老金計劃的形式存在。
另外,我國的社會保障和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所以中國很多居民是要用銀行存款來保障養老的。
因此,這個指標應當是貸款和「居民收入」來比較。
看這個新的槓桿比率,中國的這個指標從20%漲到了現在的60%了。這個增長時間,美國用了30-40年,日本用了20多年,中國只用了10年。也就是只十年的時間,我們加槓桿的水平已經和國外一樣了。
央行行長周小川現在的講話「過度消費不好」,但是十年前,央行的觀念是「大家儲蓄太高,消費太少,應當挖掘消費的機會。」 同樣的變化可以找財政部長的講話也可以印證。
美國60-70年代有接近20年的停滯期,加槓桿加不上去。日本90年代也有一段時間類似。
現在時刻中國的槓桿水平已經和美國一樣高,比日本還要更高。
5、什麼時候發生拐點?很可能是未來的幾個季度。
首先看長期住宅地產需求模型。城鎮化需求+改善性需求,按照一定的假設去測算(假設的還是很合理的,比如年輕人的城鎮化更高,每10年改善性換房)。
第一:居民收入今年出現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下滑(疫情原因),和過去十幾年的10%的年收入增速不同(即使2008年金融危機也是增長的),這是動搖居民加槓桿的第一個根基。
第二:居民的信心發生了動搖。雖然房價還沒跌,但是信心下降。
第三:信貸的支持沒有了,真正意義上收緊了居民按揭長期貸款。這個事情是剛剛發生,9月開始的限制按揭貸款政策,給的要求是「要求每一個銀行新增的地產貸款不能超過30%」,出來政策之後,成交量一下就下了一個臺階。從今年疫情之後到9月之前,每個月都是十幾的增速,政策出來之後,負增長。
第四:今年是棚改的收官之年,因為能改的都改的差不多了,因此明年棚改的貨幣化安置就沒有了。
基於以上四點,未來的四個季度這個拐點會在未來的幾個季度發生,正循環結束,開始負循環。
6、螞蟻基本面的鈍化和逆轉
原因:網際網路的普及化變成基礎設施,居民槓桿的放鬆正在拐頭或者將要拐頭,這個拐頭可能是一個「十年時代」的開始,不是短期事件(類比日本等國歷史時期)。
7、利率下降的30年,對股價影響更大
此次螞蟻上市給螞蟻的估值定價給了50倍,階段性很高的定價。窮人沒錢,不得不去貸款,高利貸就賺很多錢,所以今年的利潤也是在增速的很高的位置。
為什麼給它這麼高的估值,得益於低利率的環境。利率是資產定價的錨。聯想海天味業,每年10%增長,但是估值一直提升,從20多倍漲到了100倍,就是在利率不斷下滑的大背景下發生的。當利率5%的時候,給20倍合理;當利率1%的時候,也許給100倍就是合理的。
這個事情可能也會逆轉。未來可能會出現長期的通脹,四個驅動:
1)產能周期。去城市化。
2)去全球化,政治原因驅動。
3)美元貶值。
4)網際網路帶來的成本下降結束,網際網路寡頭開始追求壟斷利潤。
比如以前美團不會收佣金,現在不光向用戶收配送費,又向商家抽傭;是一個典型的故事,開始要用戶,就補貼,後面用戶都圈起來了,就開始收割,這也是為什麼美團股價漲了這麼多。一個比喻「屠龍少年後來自己就變成了龍」,這件事在網際網路領域的案例越來越多了。
以上說的是十年的大趨勢,短期波動(幾個月角度)可能會短期違背。
8、從長期10年的角度,不會買螞蟻集團
過去幾條大腿:1)房地產;2)網際網路;3)高端消費。大家可以想「哪些東西受益於收入效應,房地產繁榮」,比如建材、高端消費等等。
未來的一個新的時代,看20年的角度,進入一個通脹的周期,什麼東西好?要分品種去看。不論是網際網路,還是傳統經濟,對基礎原材料的需求是一樣的,比如配送物流,銅鋁等基礎材料,製造業的某些領域(一些行業去產能去了很久,未來可能會開始加槓桿;類比居民過去十年加槓桿加的多,未來要去槓桿。)
類比日本經濟停滯時期,股票分化嚴重,高端消費等很低迷,製造業股票走出了大牛市(豐田)。同樣的規律可以在美國市場看到。
結語:
過去的10年,和未來的20年是不一樣的,螞蟻集團的上市可能就是一個拐點。
未來的機會可能不在居民消費這邊,可能是礦業、大宗等製造業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