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雜誌2007年底曾發表了幹細胞研究領域的一項重大成果,即科學家將人體皮膚細胞改造成了幾乎可以和胚胎幹細胞相媲美的幹細胞,從而有望避免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存在的巨大倫理爭議和法律難題,讓幹細胞研究多了一種選擇。這一生命科學前沿研究新成果引起全球高度關注,被譽為有望衝擊科學頂峰諾貝爾獎。近日,參與這項研究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小組領銜人員、華人女科學家俞君英返回故鄉——浙江諸暨,介紹科研進展。
做科學研究
要有平常心
俞君英介紹,她現在依舊在實驗室專門研究「萬能細胞」的實際應用。她說,當這一成果發表時,全球多家權威媒體報導,稱此項研究有可能得諾貝爾獎,對此,她當時就以很平常的態度來對待。
「其實,做科學真的很辛苦,除了要有智力、毅力、耐力和一定的承受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平常心。科學研究的本意是通過自己的研究,對人類有益。」俞君英詮釋她的「科學觀」。
有望治療愛滋病
白血病
俞君英表示將繼續完善人類幹細胞改組的方法,最近幾年的工作目標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早日將萬能細胞應用於疾病治療,藉助細胞移植的手段,攻克心臟病、脊椎損傷等器官缺損疾病的治療難關。
胚胎幹細胞研究成為當今的一股科研熱潮,因為其巨大的實用價值,各國科學家競相角逐,而俞君英領銜的研究小組通過向皮膚細胞植入一組4個基因,成功培育出具備胚胎幹細胞功能的幹細胞。俞君英介紹,把這些「點石成金」般的關鍵基因植入皮膚細胞後,皮膚細胞經過「直接基因重組」,就可以具備胚胎幹細胞功能。
俞君英又通俗地解釋了一下「萬能細胞」的研究,人體上任何一部分的細胞通過研究都能轉化成幹細胞,而幹細胞又能轉化成任何一個部分的細胞。研究的應用非常廣泛,比如說對血液幹細胞的研究,如果一系列應用難關都能攻克,那愛滋病和白血病等就不再會是絕症了。
5—10年後
將實際應用
目前,利用基因改造培育幹細胞,從技術本身來看已經成熟,但俞君英說,這一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還處於起步階段,現在討論利用這些幹細胞培育人體器官並進行移植實在還為時過早。利用基因改造培育幹細胞技術有極大的發展潛力,除皮膚細胞外,科學家還可以選擇人體其他的組織細胞進行改造,而目前他們之所以選擇皮膚細胞,是因為皮膚細胞易獲取,易培育。
她說:「目前,雖然我們對萬能細胞的研究理論上已經取得了突破,但真正應用到臨床上還有許多難關,這也是下一階段我工作的主要方向。我個人預測我們的研究會在5—10年以後有一些簡單的實際應用。」
俞君英還透露了自己的另一大研究目標:通過幹細胞研究而更深層次地去研究人類老化問題,「我很希望我的研究以後能對人類延緩衰老起巨大作用。」
不排除回國
作研究的可能
2008年,俞君英來國內講學時,她曾經考察了國內一些研究環境,為此,記者也問了一個讀者感興趣的問題:「是否考慮回國工作?」
她很坦率地說,不排除回國的可能,但目前暫不考慮,因為科學研究的延續性很重要。她說:「去年,我參觀了國內的幾個實驗室,確實有些人為了真正發展中國科研工作做了很多事情。可也發現幾大難題。單是實驗所需的器材、試劑,產地大多在國外,如果在國內想購買,就必須通過申報、批覆等多重工序。大家都知道,科學實驗的時間太寶貴了。」
俞君英:1974年生於諸暨市阮市鎮檀溪村一個普通農家,曾就讀於朱家站初中、湄池中學,1997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並獲得博士學位,2003年起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湯姆森實驗室工作,開始幹細胞研究。2007年11月20日,她與人合作在世界頂尖學術刊物《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宣布成功把人體皮膚細胞改造成類似胚胎幹細胞的新型「萬能細胞」。這項研究被稱為是一項裡程碑式的重大突破,為幹細胞研究在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開闢了道路。
胚胎幹細胞:胚胎幹細胞被稱為「萬能細胞」,它可以分化出皮膚細胞等各種組織細胞。但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存在巨大的倫理爭議,在很多國家也被法律禁止。而且從科研角度來看,涉及人類胚胎幹細胞的克隆技術操作難度非常大,卵子的來源也是個問題。相比之下,利用基因技術「仿製」胚胎幹細胞,技術操作上相對容易,成本也會低得多。
據《錢江晚報》報導
本文來源:內蒙古晨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