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廈門某學校的科學老師讓學生們帶魚到班上做實驗,學生們都帶小魚,只有一人帶了條大鯽魚,用改裝桶裝著提回班裡。
據了解這發生在同安的官潯小學,新來的科學老師劉老師稱本學期四年級《科學》是新教材,其中一節課是《魚類》。劉老師認為,科學課一定要動手做、親眼觀察才能有收穫,而不能紙上談兵。因此,她給學生布置任務是:帶一條魚來上課,觀察魚的呼吸和魚鰭的作用。學校在工業區邊上,附近的孩子都住在官潯村,雖然這裡也很熱鬧,不過,要買金魚估計比較難。因此老師沒有限定學生一定要帶什麼樣的魚,什麼魚都可以。
雖然沒有要求帶什麼樣的魚,但是,當小男孩提著一斤多重的鯽魚到學校後,劉老師也很意外,因為其他人帶的是小小的魚,一斤多重的鯽魚顯得是「巨無霸」。
劉老師說,家長也很機智,把鯽魚裝在一個改裝的大油桶裡。不過,鯽魚經過一番折騰,到學校已經奄奄一息了,她趕緊讓孩子把它放到水池裡。老師說她不僅讓帶魚,上到《鳥類》這一課時,還讓孩子帶羽毛來觀察羽毛在鳥類飛行中的作用。所以,那天帶什麼毛的都有:雞毛、鴨毛、鵝毛、鴿子毛……
其實不必連夜釣魚,到處找雞鴨毛那麼麻煩,近年來,信息化教育快速發展,各類學習APP層出不窮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教育發展需求,比如場景化的教育輔助APP七三課堂,通過模型演示、操作的形式,可反覆觀看、練習物理及化學實驗,學訓結合達到更直觀的學習效果。家長還可參與到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共同學習,增加親子互動與溝通的機會,解決家庭輔導難題。
每一次給小朋友做實驗,都是給他小小的心裡種下了一顆「科學」的種子。最首要是科學思維,每個小孩都愛問「為什麼」,而這樣的科學探究的過程,更是引導他獨立思考,去探索,去尋找答案的過程。
其二是,這些實驗都和科學相關,小朋友可以直觀地從中了解到關於化學、物理、生物等等各方面的知識。等他長大之後,從課本中學到相關的知識,就會驚喜,這個我從小就知道!
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卻蘊含著大大的科學原理。小實驗,領悟大智慧。保留孩子的好奇心,因為,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學家。
您家娃有帶過什麼有意思的東西去學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