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Biology:成功驗證神經細胞「液體計算(Liquid computing)」理論

2020-11-26 生物谷

人腦工作的複雜程度遠比我們以前認識的高。神經迴路的信息處理過程中以前很少關注的是時間因素。關於神經細胞這一複雜網絡是怎樣工作的,奧地利Graz技術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們此前提出了「液體計算(Liquid computing)」理論,近期他們剛剛完成了該理論的第一次驗證,並進一步破解了神經元編碼。這一研究由奧地利科學基金資助,有關成果發表在12月23日PLoS Biology上。

Graz技術大學理論計算科學中心的負責人Wolfgang Maass解釋稱,腦部逐步處理信息的理論已經過時,人的大腦不是按照流水線的方式工作。在加工信息時,時序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靈活。研究人員以水進行了形象的比喻,腦部工作就像在水池中投下了石頭。這些石頭導致的波紋沒有立即消失,而是相互疊加並收集相關信息,例如有多少石頭被投進來,他們有多大等等。主要的不同是,腦中的波紋在神經元網絡中擴散的速度非常快而已。

隨後,液體計算理論——其奠基性理論首先由瑞士神經學家Henry Markram和Graz技術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Maass共同提出——首次被實驗驗證。然而,對驗證實驗結果的評價和解讀,則構成一個新的挑戰。研究人員需要破解大量神經元以分散方式編碼信息的編碼機制。最後,藉助自動模式識別方法,研究人員破解了這一編碼機制。

研究人員表示,從計算科學理論中衍生的人腦計算組織結構的假說,通過神經生物學實驗驗證並最終得以證實,這項研究是計算科學和腦科學交叉成功案例之一。(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PLoS Biol 7(12): e1000260. doi:10.1371/journal.pbio.1000260

Distributed Fading Memory for Stimulus Properties in the Primary Visual Cortex

Danko Nikoli?1,2#*, Stefan H?usler3#, Wolf Singer1,2, Wolfgang Maass2,3

1 Department of Neurophysiology, Max-Planck-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 Frankfurt, Germany, 2 Frankfurt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FIAS), Johann Wolfgang 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 Germany, 3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Graz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raz, Austria

It is currently not known how distributed neuronal responses in early visual areas carry stimulus-related information. We made multielectrode recordings from cat primary visual cortex and applied methods from machine learning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stimulus-related information in the spiking activity of large ensembles of around 100 neurons. We used sequences of up to three different visual stimuli (letters of the alphabet) presented for 100 ms and with intervals of 100 ms or larger. Most of the information about visual stimuli extractable by sophisticated methods of machine learning, i.e.,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with nonlinear kernel functions, was also extractable by simple linear classification such as can be achieved by individual neurons. New stimuli did not erase information about previous stimuli. The responses to the most recent stimulus contained about equal amounts of information about both this and the preceding stimulus. This information was encoded both in the discharge rates (response amplitudes) of the ensemble of neurons and, when using short time constants for integration (e.g., 20 ms), in the precise timing of individual spikes (≤~20 ms), and persisted for several 100 ms beyond the offset of stimuli.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etwork from which we recorded is endowed with fading memory and is capable of performing online computations utilizing information about temporally sequential stimuli. This result challenges models assuming frame-by-frame analyses of sequential inputs.

相關焦點

  • 英語單詞博覽146 液體炸藥
    記 憶liquid [ˈlikwid](n.液體 a.液體的)=liqu詞根「液體explosive [ikˈsplousiv](a.爆炸的 n.炸藥)=ex出+plos詞根「鼓掌」+ive後綴。該詞原指「喝倒彩把表演者轟下臺」。
  • 非費米液體的追尋
    朗道費米液體理論認為,即便考慮費米子間相互作用,這種簡潔的物理圖像依然成立。也就是說,相互作用不會破壞準粒子的圖像,而只是修正準粒子的波函數、減小準粒子權重而已。的確,費米液體理論成功描述了大多數簡單金屬低溫下的行為,例如有限的準粒子權重、電阻和溫度平方成正比、比熱和溫度成正比,等等。這些成功某種程度上印證了上述說法:費米液體理論很強大!
  • Nat Commun:手術前利用液體活檢標記物檢測前列腺癌侵襲性
    2016年7月2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非侵入性液體活檢方法發現了前列腺癌生物標記物,能夠在手術前幫助鑑定侵襲性前列腺癌。 隨後研究人員利用靶向蛋白質組學技術精確定量了病人尿液樣本中的幾百種蛋白,確定液體活檢的明顯特徵。首輪研究共包含了80名病人,定量出大約150種蛋白,隨後研究人員進一步縮小範圍選擇了34種蛋白進行進一步研究。第二輪研究共包含了210名病人。 研究人員通過計算生物學方法,使用質譜獲得的定量數據找到了可以指示侵襲性前列腺癌的液體生物標記物。
  • PLOS Biology|果蠅壽命期的相關的基因
    原文:https://journals.plos.org/plosbiology/article?
  • 導出液體表面張力及其溫度變化率的理論公式,展示理論計算的結果
    問題:迄今為止, 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學尚無理論計算液體表面張力的先例解答: 推導液體表面張力及其溫度變化率的理論公式, 並在很寬的溫度範圍內展示定量計算的結果.1.水及部分液體的表面張力係數的理論計算1.0% ;3項小於2.0% ;小於4.0%與6.0%的各1項.
  • 液體量子光子學
    費米-朗道液體理論(Fermi-Landau liquid theory)可以描述金屬中的量子性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但是當電子被束縛在寬度與電子波長更窄的金屬結構中時,整個系統退化至一維,導致費米-朗道液體理論完全失效。此時,拉廷格液體模型便有用武之地。
  • 白馬非馬,非費米液體—非—費米液體|量子多體中的吶喊與彷徨之二
    比如朗道費米液體理論就成功解釋了為什麼在低溫下,金屬的電阻滿足ρ~T2的關係;金屬的靜態磁化率χ~N(F) 是一個和溫度無關但是和費米面上態密度有關的常數;金屬的比熱滿足C~T 的關係等等性質。這些性質在很多金屬材料的實驗中都等到了證實,更讓人深信朗道費米液體理論的正確性和權威性。我們後人回望先師朗道解決問題的方式,基本上是靠天馬行空地猜。
  • 無溶劑手性有機π液體的圓偏正光
    無溶劑手性有機π液體的圓偏正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4 16:26:42 中國科學院化學所劉鳴華團隊揭示了無溶劑手性有機π液體的圓偏正光發生機制。
  • 伽利略自由落體理論通過太空驗證
    原標題:伽利略自由落體理論通過太空驗證   等效原理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基本假設之一,400多年前,伽利略提出自由落體理論並在義大利比薩斜塔對等效原理進行了當時最精確的實驗測試。現在,這種自由落體理論首次在太空獲得驗證。
  • PLoS Biology:特定基因失活致腦神經生長異常
    圖片說明:缺少cdk5基因的新生神經細胞(綠色)形成異常樹突,與先前已存在的神經細胞(紅色)和神經膠質細胞(藍色)成為一體。(圖片來源: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Sebastian Jessberger)美、德、瑞士等國科學家報告說,成體神經幹細胞中的一個特定基因的失活,會使由這些幹細胞形成的神經細胞在大腦中錯誤的位置形成連接。研究論文發表在11月11日的《PloS生物學》(PLoS Biology)上。
  • 額外維度是直接驗證弦理論的「攔路虎」,但還有五點可間接驗證
    存在額外維度的思想本身就有違常人的認知,再加上又不能被直接驗證,這也是導致弦理論的發展四面楚歌、舉步維艱的根本原因。縱觀整個人類的物理學發展史,其實與弦理論類似的情況比比皆是。很多理論在剛提出時似乎完全不可能證實,但在理論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最終還是通過直接的或間接的實驗證實了。
  • 離子液體|徵服紅色星球的百變材料
    這些樣本盤上盛著環氧樹脂離子液體的樣品(ionic liquid epoxy samples)。這些液體能夠幫助製造未來太空飛行器的複合材料低溫儲罐。 (Credits: NASA)像圖中這種由離子液體基環氧樹脂(ionic liquid-based epoxy)和商業碳纖維(commercial carbon fibers)製成的複合包裝材料壓力罐馬上就要在阿拉巴馬州亨茨維爾的NASA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進行低溫和壓力測試。
  • 具有液體薄膜表面的柔性光子晶體
    他們進行了一系列的計算,以預測基於液體薄膜中非常局部化加熱的光子晶體的形成和性能。 液體通常不被認為是光子晶體的最佳選擇,因為液體沒有固定的結構。光子晶體的光學特性取決於光能夠反射數百萬個精確放置的結構。但是液體會漲落,所以結構會很快被衝走。
  • 科學家成功讓液體懸浮,小船在下表面倒立前進
    福特和索羅金重現了這個實驗,他們在一個振動的機器上設置了一個有機玻璃容器,並注入矽油或甘油等黏性液體,然後用針將空氣注入底部,振動的液體果然在容器中懸浮起來了。研究人員突發奇想,如果在流體中放一個小珠子會發生什麼呢?結果表明,小珠子竟然可以穩定地「浮」在液體的下表面!
  • 科學家成功讓液體懸浮,小船在下表面倒立前進
    福特和索羅金重現了這個實驗,他們在一個振動的機器上設置了一個有機玻璃容器,並注入矽油或甘油等粘性液體,然後用針將空氣注入底部,振動的液體果然在容器中懸浮起來了。結果表明,小珠子竟然可以穩定地「浮」在液體的下表面!科學家們大吃一驚,為了追求視覺效果,他們將小珠子換成了模型小帆船,結果在液體的上下表面,兩艘小船都穩定地浮了起來,只是一艘浮在上面,一艘倒立著「浮」在下面,就像神秘的反重力正在將下面的小船託起!不僅如此,科學家們還用磁鐵控制小船,使其可以在液體的下表面穩定地「懸浮」著航行,就像真的有反重力作用一樣,這已經完全超出我們想像範圍了!
  • 宇宙弦理論或能在實驗室得以驗證
    自弦理論提出25年來,雖已成為「終極理論」中最熱門的候選,但一直無法得到驗證。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1日報導,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一個科研小組提出了一種數學模型,用弦理論來預測「量子糾纏」系統中量子位的行為,然後通過在實驗室檢驗量子位,以此來驗證弦理論學說是否正確。研究論文發表在9月2日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弦理論是一種對宇宙萬物的數學描述,擴展開來就是「終極理論」。科學家一直在尋找一種能解釋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統一理論。
  • Liquid Biopsy液體活檢點名:CTC 循環腫瘤細胞,ctDNA 循環腫瘤DNA...
    而近期大熱的liquid biopsy不同於常規的標誌物,它所檢測的對象,是上述那些檢測從未涉及的地方。這得益於科學研究的深入和測序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對血液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讓我們從血液中能了解的信息也更多。到底是血液裡的什麼讓我們可以獲取更多的信息,這些信息會對我們又有怎樣的幫助呢?
  • 圖靈機與計算理論
    前言圖靈機和計算理論是人工智慧乃至整個計算機科學的理論基礎,邱奇-圖靈論題告訴我們一切可計算過程都可以用圖靈機模擬。
  • 什麼是量子計算?
    2020年4月,由我國牽頭提出的《信息技術 量子計算 術語和詞彙》國際標準提案在ISO/ IEC JTC 1成功立項,對量子計算領域中的常用術語和詞彙進行標準化制定,並於2020年6月下旬召開遠程會議進行討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