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財富(ID:newfortune)
數據支持:西安全景數據
輕資產模式的券商研究所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的競爭。「明星所長跳槽,麾下良將隨之奔赴,一夜間再造崛起奇蹟」的故事背後,是研究對券商品牌打造、投行與財富管理等業務不可忽視的賦能作用。
因此,雖然同質化競爭下,券商分析師數量一度有過剩的說法,但擁有豐富行業資源、形成自己研究體系的成熟分析師,一直受到市場認可。他們的任職變化,背後是市場化競爭下,整個券商行業的格局變遷。
新財富梳理了過去5年在券商研究機構任職的分析師的職位變動數據,試圖釐清:這些年,明星分析師們到底如何產生,又流向了何方?他們的流轉,給行業帶來了怎樣的變革和衝擊……
國內公、私募基金和券商管理的資產總規模約為56萬億元,銀行理財業務管理資產約為23萬億元。3500多位證券分析師群體以研究為紐帶,深度影響這80萬億元資金的流向。因此,處於資本市場樞紐地位的證券研究行業,堪稱人才抵萬金。這一行業的風雲變化,也常常圍繞人員的變動展開。
2005年前後,中信證券對研究部重新定位——從後臺轉變為前臺部門,時任研究部總經理的徐剛參考了市場上知名度與業績兼具的標準,大手筆引入10餘名優秀分析師,同時加大宏觀、策略和行業研究的整合。中信證券研究由此迅速崛起,從2005年第一次參評時位列新財富「本土最佳研究團隊」第五名,到2006年一舉奪得「本土最佳研究團隊」第一名,並在此後實現7連冠。
2011年10月,李迅雷離開待了13年的國泰君安證券,加盟海通證券擔任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並引入先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研究框架。隨後,明星分析師姜超、趙曉光紛紛加入。2013年,海通證券研究所趕超中信證券,摘得新財富「本土最佳研究團隊」第一名,並將宏觀經濟等5個方向的第一名收入囊中;而在前一年,海通證券排名第六,只有路穎拿下批發和零售行業第一。2014年,路穎接任研究所所長,路穎是海通證券內部培養起來的分析師代表,同年她也獲得「新財富白金分析師」,2016年獲「新財富傑出研究領袖」。隨後,海通證券多次獲得新財富本土最佳研究團隊前三名,同時,海通證券也開始更多發力國際化領域的探索。
2015年5月,原海通證券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曾4次被評為新財富最佳分析師的丁文韜加入東吳證券,擔任所長,2018年升任公司總裁助理。在他任職期間,超過20位分析師跳槽而來。2016年,東吳證券獲得「新財富進步最快研究機構」第一名。2015年和2016年,東吳證券分倉佣金分別增長110.9%和89.46%,而2014年其分倉佣金增速為5.74%。2018年12月,東吳證券力邀在中資、外資券商有近20年從業經歷,曾連續3年獲得新財富最佳分析師策略研究第一名的陳李加盟,擔任首席經濟學家。陳李在接受新財富專訪時表示,未來希望能支持東吳證券發展成為全國性乃至國際性的中大型券商。
輕資產模式的券商研究所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的競爭。「明星所長跳槽,麾下良將隨之奔赴,一夜間再造崛起奇蹟」的故事背後,是研究對券商品牌打造、投行與財富管理等業務不可忽視的賦能作用。
因此,雖然同質化競爭下,券商分析師數量一度有過剩的說法,但擁有豐富行業資源、形成自己研究體系的成熟分析師,一直受到市場認可。他們的任職變化,背後是市場化競爭下,整個券商行業的格局變遷。
新財富梳理了過去5年在券商研究機構任職的分析師的職位變動數據,試圖釐清:這些年,明星分析師們到底如何產生,又流向了何方?他們的流轉,給行業帶來了怎樣的變革和衝擊……
01
機構爭霸,強者恆強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的數據,截至2020年12月初,目前國內120家證券公司中,有分析師在職的機構共計97家,這97家券商共擁有3595名分析師。
其中,分析師超過10人的券商,共計70 家,佔了72%;超過50人的共計27家,近28%;超過100人的共計10家,佔10%。
從擁有的分析師人數看,海通證券、國泰君安證券、申萬宏源證券三家券商的研究所常年穩居TOP3。數十年來,它們輸出了諸多分析師以及研究所所長,均為業界公認的「黃埔軍校」。
除此之外,排名第四至第十的業界「大所」,分析師人數最近5年呈現此消彼長的變化,位次也多次輪換,其中,有中金公司、中信證券、廣發證券、招商證券這些多年堅守的「老牌強隊」,也有長江證券為代表的這些「後來者居上者」。但總體而言,整個券商行業「十大所」的名單,變動比例只佔二至三成,基本呈現穩定格局。
對比分倉佣金數據來看,研究所人數排名TOP10的券商,幾乎也是佣金市場TOP10,二者關係相當直觀,這或顯示,在研究上對各行業廣泛覆蓋的廣種博收戰術一定程度上是奏效的。
券商研究所的人數與其在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評選中的排名,是否有相關性?
從2015-2019年的評選結果看,獲得最具分量的「本土最佳研究團隊」獎項的券商,基本都入圍了研究所人數TOP10,每年只有2-4家不在此列,比如,2015年獲得第3名的安信證券、第8名的中信建投證券、第9名的長江證券;2016年獲得第4名的安信證券、第9名的長江證券、第10名的中信建投證券;2017年的第6名長江證券、第9名中信建投證券;2019年的第5名興業證券、第7名國盛證券、第8名安信證券以及第10名東吳證券。而「本土最佳研究團隊」TOP3券商中,除了2015年的第三名安信證券外,均出自研究所人數TOP10。分析師數量多的券商,往往比較重視研究,研究領域覆蓋更為全面,也更容易在評選中突圍而出。
當然,券商平臺實力與明星分析師,同樣重要。
最近5年,研究所人數排名未進前三的中信證券,分倉佣金排名一直保持在前兩名,彰顯了大平臺的影響力。
2017-2019年分倉佣金保持前兩名的長江證券,同期分析師人數僅保持在第八名,這應得益於其近年自身培養了眾多明星分析師,打造出一支超能戰隊。
2019年分倉佣金的第三名,被並非研究所人數TOP10的中信建投證券拿下,相當一部分原因在於武超則出任中信建投證券研究所所長後,引入包括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原東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岸元出任首席經濟學家,加之原方正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機械設備行業首席呂娟,傳媒行業首席分析師楊艾莉等多位知名分析師入職,研究團隊實力精進。而這一結果也在2019年的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評選中得以體現,中信建投證券摘得「最具影響力研究機構」第十名。
牛市、熊市,券商收入往往存在分野。2015年大牛市,全市場佣金總和高達近60億元,而2018年只有42億元。但無論在怎樣的行情下,「十大所」的成績無疑最穩定,拿下的市場份額也最高,2015-2019年其份額合計超過四成;而剩下90%的券商,要爭奪其餘五至六成的市場。強者恆強的定律,已經成為行業通識。
有趣的是,如果以「人均產值」即佣金和分析師人數相除的方式來計算,又有另外的結果。以2019年為例,排名前三的分別是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和中泰證券。除了中信證券之外,「人均產值」居前的研究所名單裡,並沒有出現分析師人數排名前五的券商。2018年的情況也類似,排名前三的依次為中泰證券、東方證券和中信證券。如何實現研究業務的高質量發展,也是值得研究所探索的一大命題。
02
變動仍在繼續
分析師團隊的人數多寡,無疑與券商對研究所的定位息息相關;而分析師的流動,則一定程度上能折射研究所的引力與格局之變。
我們且從兩個指標來考察分析師在同業中跳槽的情況,其一是通過跳槽而入職的分析師人數,其二是離職進入其他券商研究所的分析師人數,而離開券商研究行業的分析師則不進行統計,以充分體現行業間的流動態勢。
以2020年為例,1-10月,跳槽入職的分析師超過20名的,包括開源證券、華西證券、浙商證券、華安證券等券商旗下研究所。其中,開源證券跳槽入職人數最多,為29人。進入跳槽入職人數TOP10的還有信達證券、東吳證券、國信證券、東方證券、方正證券以及中信建投證券。
而分析師離職跳槽人數排名前三的,分別是方正證券、西南證券、華創證券研究所。其中,方正證券離職人數最多,為27人。進入離職人數TOP10的還有天風證券、國盛證券、國泰君安證券、國金證券、光大證券、廣發證券以及浙商證券研究所。
同時出現在入職和離職人數前十的有兩家券商,分別為方正證券和浙商證券,一定程度說明,這兩家研究所2020年的人員變動較大。
如果從跳槽人員佔總人數的比例看,2020年1-10月,跳槽入職人數佔比超過40%的券商研究所達8家,包括華西證券、浙商證券、開源證券、信達證券、華安證券,這幾家券商均為近一年才開始大力度發展賣方研究業務。
一般而言,分析師的流動大部分集中在上半年。2020年,一些研究所人員擴張所帶來的分倉佣金變化,在券商中報數據中有初步顯現,其中,華西證券尤為突出,其分倉佣金增長了13倍,開源證券增長6倍,信達證券增長2倍。
以華西證券為例,2018年,其僅有6名分析師從事賣方研究業務,研究所歸屬於財富管理部,整體研報產出較少。2019年,原太平洋證券總裁助理、研究院院長魏濤入職擔任總助兼研究所所長後,在一年內組建起非銀、電子、汽車、中小盤、輕工、通信、軍工、交運煤炭、建築建材、紡織服務與教育等十個研究團隊,覆蓋總量、TMT、大消費、大製造、金融周期等主流領域。
2020年4月,華西證券引入有24年從業經歷的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金融工程部負責人楊國平,擔任研究所副所長、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師。楊國平2003年進入申萬宏源研究所從事賣方研究,任職17年間曾12次被評為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跟隨楊國平加盟的,還有其原團隊成員曹春曉、張立、王湘,可謂整個金融工程團隊「平移」了。
同時,華西證券還從招商證券、西南證券、太平洋證券等機構引進了多名分析師。截至2020年10月,華西證券研究所的分析師人數已經多達60人,並與120餘家公募基金、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建立了合作。華西證券總助兼研究所所長魏濤在接受新財富採訪時談到,研究所是目前華西證券機構服務平臺最重要的抓手,2021年研究所除了在公募和保險上繼續耕耘外,還將把社保、私募和QFII作為業務拓展的新領域。
人員和策略的變動,直接體現在佣金的變化上。2020年中報顯示,華西證券共計拿到7199.6萬元分倉佣金,漲幅高達1361.44%。魏濤也公開介紹,華西證券研究所計劃在3年內邁過起步、成長、穩步發展三個重塑階段,以達到一流研究所目標。2020年,華西證券分倉佣金收入將超過1億元。
浙商證券的情況也頗為類似。2020年1月,原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新財富白金分析師邱冠華離職加入浙商證券,擔任首席戰略官兼研究所所長。邱冠華2009年6月入職國泰君安證券,任職10年半,2012-2018年間,連續7年獲得新財富分析師銀行業第一名。2020年,代表浙 商證券再奪銀行業第一名。這也是浙商證券歷史上獲得的首個新財富第一名。
邱冠華加盟後,為浙商證券引入了大量明星分析師,共有24位分析師從國泰君安證券、海通證券、中信證券、興業證券等券商跳槽而來,佔浙商證券現有分析師總人數的50%。其中包括新財富最佳分析師9人,如曾連續6屆獲得新財富最佳分析師獎項的邱世梁,連續8屆獲得新財富最佳分析師獎項的紡織服裝行業老將馬莉,還有近年來市場關注度較高的宏觀首席李超,也從華泰證券離職,奔赴浙商證券任首席經濟學家。
2020年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評選中,浙商證券獲得「最具潛力研究機構」第一名。2020年上半年,浙商證券的分倉佣金也增長47.69%,而2019年的增速僅為2.8%。
信達證券、開源證券的情況亦是如此。
信達證券自研發中心總經理程遠入職以來,從中信證券、廣發證券、招商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國金證券、國泰君安證券等券商研究所跳槽加盟的分析師就達18位,佔其現有分析師總人數的40%。而2020年上半年的分倉佣金數據顯示,信達證券以2914萬元排在第41名,同比增長243%。2019年,其佣金收入1622萬元,僅為2020年上半年的56%。而此前3年,信達證券的分倉佣金排名基本在50名開外。
2020年跳槽入職分析師數量位居全行業第一的開源證券研究所,隨著孫金鉅的到來,分析師人數在一年內從9名增至40多名。
2019年10月,孫金鉅加盟開源證券,擔任總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長,帶領開源證券全面發力賣方市場。孫金鉅在中小市值領域深耕多年,曾在2015-2018年4次獲得新財富最佳分析師獎項,其中3次獲得行業第一。他曾公開表示,開源證券研究所發力賣方研究有兩大支點,一是藉助於公司大股東陝西煤業化工集團多年的行業經驗和綜合實力,設立了新能源新材料研究中心;二是在資本市場深化改革大背景下,設立新股與增發併購研究中心,加強對資產定價的研究。
首創證券引入前中泰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李俊松後,也喊出了3到5年打造具備影響力研究所的口號。
新財富的統計顯示,2020年引入知名分析師人數居前的券商,佣金收入也在2020年上半年獲得可觀的增幅。
這些分析師大都是從哪些券商流出的呢?
從離職數據看,跳槽離開人數排在前列的包括國泰君安證券、海通證券、天風證券、東吳證券旗下研究所,離職人數均為6人,廣發證券和招商證券各為5人,申萬宏源證券和興業證券各為4人,方正證券為3人。
其中,申萬宏源證券離職的4人均為楊國平團隊成員,東吳證券6人中包括馬莉團隊4人平移至浙商證券。
從國泰君安離職的首席分析師,除邱冠華外,還包括接替孫金鉅擔任中小市值首席分析師的劉易,跳槽至中信證券。
天風證券則有食品飲料首席分析師劉鵬離職,去往長城證券。公用事業首席於夕朦也離職前往長城證券,而港股及海外市場研究首席何翩翩及團隊成員雷俊成均加入了中信證券。總體而言,天風證券的行業首席流失較其他券商略多。
招商證券則有家電首席紀敏離職,去往中信證券。紀敏曾7次獲得新財富最佳分析師獎項;鋼鐵首席楊件離職,去往東吳證券。
海通證券的離職分析師去向較為分散,包括長江證券、東方證券、開源證券、信達證券、申銀萬國證券、東吳證券,沒有出現團隊集體離職的現象,且離職人員均非行業首席。同樣的情況還有廣發證券。
如果拉長時間線,對比2015至2019年的人員變化,可以發現,跳槽入職人數居前的券商名單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2019-2020年,是華西證券居首,2018-2019年,國盛證券、華泰證券、中泰證券居前,2017-2018年安信證券引入人數也居前列,2016-2017年,天風證券居首。
一到兩年內入職的成熟分析師人數在20-50人之間,無疑是準備大力發展賣方研究的陣勢。人數、排名的變化間,對應的是各家券商不同的戰略考量,以及相應的資金、資源投入。
比如,華西證券在2019年年報中,就給當年成立的研究所如此定位:以投研能力和機構戰略客戶統籌管理為抓手,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精品研究所,培育川內機構戰略客戶,為機構金融業務發展奠定基礎。而在2018年,華西證券總人數為3164人,其中研究所6人;到了2019年,華西證券總人數為3749人,增加585人,增長18%,其中研究所人數增長至89人,增長13倍,人員數量超過資產管理部、自營業務部門。相應的,2019年其業務及管理費同比大增6.6億元,增長49.82%。
華泰證券2017年年報顯示,其母公司研究人員為137人,2018年增長為175人。伴隨包括研究在內的業務擴張,2018、2019年,華泰證券業務及管理費分別較上年度大增21.68%、51%。
天風證券也是如此,其2018年發布的招股書上明確提到,所募集的資金將用於加大研究業務的投入。當時天風證券研究所下設三個部門,分別為研究部、銷售部和運營部,人員167人,而2018年年報顯示,其研究人員已經多達265人。2018年天風證券業務及管理費同比增長近3.4億元,增幅16.28%,其中當有來自研究的支出。不過2019年,其研究人員則為243人,減少22人。從人數看,天風證券的研究人員數量最高位為2017-2018年,這跟其分倉佣金排名最高點(2017年行業第七、2018年行業第八)也相對應。
大規模引入人才的券商,往往成為引起市場重點關注的新崛起力量,無論是市場排名亦或佣金漲幅,都位列市場最前列。
2019-2020年,華西證券在引入大量分析師後,分倉佣金在2019年大幅增長173.08%,排名從2018年的第65位躍升至第46位;2020年上半年,其分倉佣金更是大漲近14倍,漲幅超過了98%的同行,排名躍升至第26位。
同樣,2018至2019年,國盛證券分別引入大量成熟分析師,2018年其分倉佣金同比大漲30倍,排名從2017年的第105名,一躍達到第32名;2018-2019年,其佣金分別以202.05%、57.71%的漲幅,穩定在第17名,擠入全市場TOP20隊列。
而天風證券在2016年引入趙曉光擔任研究所所長後,開始大力發展賣方研究業務,同期引入大量分析師,隨後的2017年,天風證券分倉佣金以366.78%的增速,超過全市場96%的券商,排名躋身第7位,進入第一梯隊。
在完全市場化的競爭中,券商研究所間的高端人才流動,效果往往能在佣金增長上同步顯現。也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中小券商寄希望於通過引入明星分析師,實現市場影響力與佣金收入的全方位逆襲。
而離職人數,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總體來看,跳槽離職人數連續3年以上居前的券商,包括安信證券、國泰君安證券、民生證券、方正證券、國金證券、中國銀河證券、海通證券,其流出人數多則4年超過50人,少則3年達到27人,幾乎等同於一家中小券商研究所的規模了。
其中,安信證券是唯一連續5年離職跳槽人數均居前列的券商,但2017年安信通過引入成熟分析師27名,一定程度彌補這部分人員流失。近幾年,安信證券的排名波動很小,成績相對穩定。
國泰君安證券和海通證券,研究所人數均超過百人,國泰君安近4年跳槽離職分析師人數是海通證券的2倍,近3年基本每年有13-16人左右。從近幾年的佣金情況來看,國泰君安的分倉佣金卻在穩步提升,從2017年的2.3億元、位列第十四名,到2019年3.1億元、位列第七名,2020年上半年則已拿下2.2億元,位列市場第八名,一步步往上走,而且愈加穩健。
海通證券的情況稍有差異。海通證券旗下的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海通國際證券有限公司、海通證券(香港)有限公司、海通國際證券集團有限公司4家公司均有分倉佣金收入,如果以佔比最大的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數據來看,其近4年來的佣金排名穩中有降,但作為老牌強隊,仍舊在行業TOP10之列。
2015年,申萬宏源研究所分別位列跳槽入職人數第一和離職人數第一,成為人員變動大年。這一年初,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與宏源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合併組建申萬宏源證券,內部調整帶來了分析師的變動。其中,申萬宏源西部證券有限公司的分析師併入申萬宏源研究所的就有5人,另外,還引入了國都證券張立寧、英大證券葉旭晨等人。而從上海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有限公司、申萬宏源西部證券有限公司離職的分析師,分別跳槽到了安信證券、東北證券、方正證券、光大證券、海通證券、華創證券、華泰證券、興業證券,分析師流失佔比為26%,在整個市場屬於中下水平。
申萬宏源證券的分倉佣金數據,也反映了變動帶來的影響,其佣金從2016年的3.8億元、位列第三,跌到2018年2.5億元、排名第十一位,再到2019年突破3億元,回到第八位,重歸TOP10陣營,顯示整合之後趨於穩定。2020年的中報數據顯示,申萬宏源拿到的分倉金額為2.32億元,超過2019年全年的75%,業績一路向好。
如果說,中小券商往往引入明星分析師,分倉佣金就大規模增長,分析師流失,佣金就出現大跌;那麼,作為行業裡當之無愧的「黃埔軍校」,國泰君安證券、海通證券、申萬宏源為何在每年都有一定人員流失的前提下,仍能在分倉佣金市場保持穩定的競爭力?亦或換個角度,對於券商研究所,如何在搶人大戰中,保持強者地位巋然不動?
03
「不挖人」的打法
券商分析師的來源,除了外部引入,就是內部培養了。後一模式上,申萬宏源證券、海通證券、國泰君安證券、長江證券等券商的經驗都為行業所認可。其優勢也非常明顯,人員變動率低,團隊穩定性強,競爭力波動較小。
拉開2003年至2020年10月的數據來看,13年來,各家券商內部培養且留任至今的分析師,一共有1914位,排在前列的券商包括長江證券、申萬宏源證券、海通證券、中信證券、國泰君安證券、中金公司、興業證券、廣發證券、招商證券、中國銀河證券。
排名第一的長江證券,現有內部培養分析師103人,佔研究所總人數的比例高達82.4%;第二位是申萬宏源證券,內部培養分析師98人,佔研究所總人數的74.81%;第三位是海通證券,內部培養分析師88人,佔研究所總人數的61.97%。此外,海通證券、中信證券、國泰君安證券、中金公司,內部培養人數也在70人以上,它們均為業內多年「強隊」。
長江證券和申萬宏源證券,內部培養的分析師人數和佔比均排前列,前者是近年來勢兇猛的「後起之秀」,後者是穩健異常的「老牌勁旅」。
長江證券的分析師流失率在行業中處於低位,原因無二,其鼓勵人才內部培養,並且在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了最年輕的券商總裁劉元瑞,還有1987年出生、當時最年輕的研究所所長徐春。劉元瑞曾坦言:「團隊的培養、配合和凝聚力是長江證券的核心競爭力,目前長江證券的大部分分析師都是內部成長起來的,包括我自己。」
不同於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國泰君安證券、華泰證券、廣發證券等營收動輒上百億的大型券商,長江證券2019年的總營收也只有70.3億元,淨利潤只有16.7億元,排在行業20名左右。但2018年,長江證券佣金收入高達4.05億元,一躍超越中信證券,拿下分倉佣金收入第一名,成為市場的典型代表。
這場逆襲從2017年就已開始。年報顯示,2017年,長江證券以3.66億元的分倉佣金,一躍升至第二名,僅次於中信證券。而在前一年的2016年,長江證券還位列第八名。當市場一度以為長江證券只是「僥倖獲勝」時,其2018年又拿下行業第一。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長江證券分別憑藉4億元和3億元的分倉佣金,仍穩居市場第二位。其人才內部培養模式,正在釋放持續的內生動力。
申萬宏源證券作為老牌券商,分析師團隊的穩定性一直很高,也鮮有大力度引入外部分析師。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總經理周海晨在接受新財富採訪時曾談到,申萬宏源研究一直以來強調「體系化」、「平臺化」,單打獨鬥難以持久,只有團隊合作,才能有生命力。內部培養機制無疑有效支撐了團隊穩定。
另外一組數據,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這些券商內部培養人才的情況。
新財富統計的所有內部培養的分析師中,任期超過10年以上的共256位,主要為海通證券17位、國泰君安16位、上海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13位。招商證券、中金公司、中國銀河證券、中信證券人數也均位於前列。
任期在5年到10年間的分析師一共495位,包括海通證券33位,申萬宏源證券32位,長江證券28位,中金公司23位,興業證券20位。廣發證券、中信證券人數也在TOP10內。
任期在3年到5年間的分析師一共652位,其中長江證券46位,中金公司36位,申萬宏源證券34位,國泰君安證券31位,海通證券30位。中信證券、天風證券、光大證券、華泰證券人數也均位於前列,超過20位。
如果將10年以上、5-10年、3-5年任期的分析師分別劃分為老將、中生代和新生代,那麼對比來看,海通證券、長江證券、中金證券、申萬宏源證券、廣發證券、中信證券在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分析師人數上均超過了大部分券商,基本足夠支撐人才的代際更迭,未來實力不容小覷。
而國泰君安證券內部培養的分析師大部分集中在10年以上和3-5年任期兩部分,5-10年任期的分析師人數偏低,中生代的支撐有待觀察。
不管是內生還是外引,對於券商研究所而言,搭建更能發揮分析師能力的平臺,設計合理的激勵機制,已成為行業共識。
04
未來已來
由波士頓諮詢與光大銀行發布的《中國資產管理市場》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資管市場規模突破110萬億元。伴隨資管新規的落地以及全面註冊制時代的到來,市場對資產真實價值的挖掘需求日益增長。對於研究所而言,正是大展拳腳的時刻。
具有一定規模的券商研究所,已跳出原本的分倉佣金爭奪戰,更多嘗試向綜合金融服務方向發展,對內與自營、資管、投行等業務條線更多合作,對外加強對產業研究、大資管領域的覆蓋,以增寬自身研究的閾值。而中小規模的券商研究所,開始更多嘗試特色化路線,倚靠主線行業研究立足。
無論進擊還是保守,無論大券商、小研究所式的內部服務模式,亦或小券商、大研究所的突圍式打法,券商研究機構在商業模式、定位布局等方面都將面臨能力考驗,人才、資本等需求也將逐步提升,而這也將進一步影響分析師們的職業變遷和流動。新財富將繼續從分析師流動視角,觀察他們的生存發展趨勢。因為,正是所有數字背後的一個個人,構建著國內資本市場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