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就是那麼純粹,不是帶著功利目的去投身其中,都是在於深深的愛好,把它當成生活。每一個超前的理論,都需要時間去證明其中真偽。
黎曼是德國著名數學家,開創黎曼幾何,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提供了數學基礎,是高維理論的提出者。當時一直是歐幾裡得幾何盛行,我們深信平面幾何,如:三角形內角和180°。我們沒有思考高維的世界更加複雜多變,我們看到可能只是物質的很小部分。
黎曼帶我們看到了更高維世界的猜想。上帝在創造這個世界,我們看到這樣或那樣的現象。我們就是那麼欠,想知道內在的規律,與其餘的細枝末節。
我們來想像下,在一個碩大的水池中,魚群怎麼樣觀察周圍的世界。我想,他們看到的一定美妙無比。
魚群一輩子遊蕩在水池中,他們相信「宇宙」就是水域與水生植物構成。它們大部分的魚都在漫遊與覓食,少部分模糊意識到水上還有另一個世界。當然我們的世界的本質超過它們理解範圍,人類與它們處在不同兩個宇宙,在薄薄水面分隔開,當然不排除人類的幹擾,把他們捕撈,他們看到不一樣的空間,但是還是無法理解,和其他魚講述,一定被冷嘲熱諷。
暴雨來臨,成千上萬的水滴轟擊在水池的表面。水池表面變得不穩定,水裡的水草在水波的影響下搖擺不定。在它們的眼裡,水草似乎是自己在運動,看不見外部任何作用因素。像我們一樣看不見我們周圍的空間與時間,它們也從未察覺它們的身邊圍繞著的水,為自己運動的水草感到十分困惑不解。
魚群裡面「科學家」用自己想像力杜撰出一種說法——它被統稱為「力」,來掩蓋自己的無知,來說明離奇的萬物。由於不能理解水面的水波,它們得出結論:存在一種神秘的力對它起作用,然後順理成章的起一個稱呼(超距作用)。
在高維空間,我們一般物理定律很容易被人理解,做為時空旅行者進入多維度空間;當進入低維度,我們如同神一樣的存在,穿梭著他們捲起空間,不被他們所察覺到。
黎曼一直專注於所有物理定律的統一的研究。自從牛頓開始,科學家認為力是兩個遠距離物體的之間的瞬時相互作用,稱為超距作用。幾個世紀來,都受到一群人的質疑。
黎曼設想了一種物理情景。一個生活在一張紙上的二維生物,它會認為自己的時間是完全平坦的。然後他將「書蟲」放在一個張褶皺的紙上。問題是這些書蟲的世界會是怎麼樣?我想說的是依然看著平坦。因為它們的身體也將被弄著皺,它們不會注意到他們的世界被扭曲了。它們在這張紙上運動時,感覺到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力在阻礙它們沿直線運動。
接著,黎曼類比我們時空得出結論。在四維中,被弄皺的我們的三維時間來替換二維的紙。我們的宇宙是彎曲的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沿著直線運動,總是有一種神秘力量拉扯我們。他推斷,電、磁和引力是我們看不見的第四維的空間褶皺所致。因此,「力」本身不存在,它是幾何畸變引起的顯著結果。
他的猜想提出沒有引起很大反響,順後時間給以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