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空不受無煩惱,悟達三昧水洗宿冤

2020-12-04 非常財富聞道五臺山

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用什麼照見?用般若智慧。智慧是頭上的一團光,也是祥瑞之光,12歲以下的小孩,可以看到成年人頭上有沒有光,有光小孩看到很喜歡,要人抱一抱,很好。如果小孩一見你就哭著躲閃,你身上的陰氣太重,不大好。人一著急,一煩惱,這團光就散掉了。憂則天地窄,怨則結使來。我們每一個人宿世以來,都有累世的因果相報。一頭豬被殺死三百次,才可以投一次人。這就叫累劫。做人修得不好,命相不好,臉相都會變得越來越難看,修心補相,相隨心變。

所以六度布施與忍辱非常重要,特別是忍耐、忍辱。修心成敗的關鍵在於能忍辱消業。因為這一切都是業報,不能忍辱就無法了受,果報還會更大。忍辱是最大的精進,忍耐、忍辱之後得清淨心,就容易得定。如果不能忍,只有生氣的份兒,火上來燒盡功德林。萬境本閒,心若不生,境自如如。吾之大患,為吾有心。人真正的大難,都是自己心裡來的災難。自作孽,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憂鬱患得患失,都是自己的心裡受災了。人苦了才能修心,比如輕視別人,失恭敬心就是苦。人的災難從破壞外在的生態環境,到破壞自身的環境,與眾生相害有結,一切災難就是這樣來的。

五百羅漢之一的悟達尊者,就是唐代高僧知玄。知玄初遊歷長安時,在禪林遇到一位掛單老僧,渾身長滿毒瘡,無人肯接近他,唯有知玄以慈悲之心悉心照顧,為其清洗敷藥。病僧康復後,感念知玄的慈悲佛心,臨別時對知玄說:「你以後如遇到災難,到西蜀彭縣九隴丹景山找我,上山以兩棵青松為志。」

知玄被僖宗封為「悟達國師」後,左膝上生了一個怪瘡,狀如人面,眼、耳、口、鼻齊全,痛不可忍,遍請名醫治療,均無效果。悟達就找到當年他救治過的老僧,老僧看過人面瘡安慰說∶「不必憂愁,去崖下,用三昧水一洗即愈。」悟達到泉旁,正要掬水洗人面瘡時,瘡口突然開口說話∶「不可洗啊!」悟達反問∶「為什麼不可洗呢?」

人面瘡說∶「你應該知道西漢史書上所載,袁盎殺晁錯於東市之事。你是袁盎轉世,而我是當年被你屈斬的晁錯,累世以來我都在尋找機會報仇。可是你十世皆為高僧,持戒嚴謹,苦無機會下手。直到現在,你受到皇帝恩寵,生起名利之心,有失戒德,我才有機會化為人面瘡加害於你。今蒙老僧慈悲,叫你用三昧水洗清你我累世冤孽,至此我們相互和解,不再冤冤相報了。」悟達雙手捧泉水洗瘡,突然痛徹肺腑,暈倒在地。待他甦醒時,人面瘡已完全消失,周身通暢。

生病,一般凡夫擔不起,痛苦難忍,修證成就的大師,就有力量承擔。果報到他身上,因為心空,可以不受其苦。真歇禪師說:「老僧自有安心法,八苦交煎總無妨。」為什麼有八種病苦,一起來熬煎他都不怕?因為心空不受之故。在色受想行識五蘊當中,第二就是受蘊,它是一切煩惱、業障的根本。假如我們能夠遇色聞聲而不受,則一切煩惱無從生起。如果有很深的定力,心空無住,不隨境走,或者把思想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別的事情上,隔斷傳導則可不受其苦。

悟達國師生人面瘡掬水療之痊癒了,因此著悲水懺法,實則就是心空懺法。悟達前世與袁盎有殺身之結,袁盎找了他十世報復,因為他累生累世做高僧心空不受,無法抓住他。直到他做了國師,皇帝賜他沉香几案、玉如意、紫金袈裟、紫金缽盂,等等名器貴物,欽差大臣又都很敬重他,他心裡很得意,心一動,影子現前,被袁盎尋到了,就讓他生人面瘡,討還命債。人過去世做了壞事,業力就到處找你,這就是業障。你若心空了,沒有影子在,它尋也尋不到你。所謂業,其實也是虛幻不實的。但如果你不清淨,心動了有影子出來,被業力抓住,就要還報了。

二祖神光大師曾對達摩講:「等我傳了法之後,還報也無所謂。」就像一個大富翁,還筆小債務,九牛一毛。神光大師把法傳給三祖之後,就去還報了。臨殺頭時,他說:「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殺頭像揮刀斬風一樣,心裡沒有一點東西,是何等的心空淨到家啊!心空並不是一點事不做,是大機大用,無為而無所不為。

(李松陽20200719fccf00980)

相關焦點

  • 三昧水懺:悟達國師酬舊業 三昧法水洗十世前罪垢
    如天台智者的「法華三昧懺儀」,創始於梁武帝時,而為志公禪師所作的「梁皇寶懺」等。是懺法,皆以滅罪消災,濟度亡靈為本,在家的孝子賢孫,常請出家人修此懺法,是中國流傳最久最廣的一部懺法,特別在江蘇、浙江更為風行。 現在講的「慈悲三昧水懺」,是唐朝知玄法師,世稱悟達國師,依宗密禪師所著「圓覺經證儀」而錄成的,在中國佛教界,同樣風行各地,僧俗佛子都愛修此懺法。
  • 迦若顯化,悟達冤解|三昧禪林古解冤洞的典故
    迦若顯化,悟達冤解有關悟達國師「人面瘡」的公案,流傳很廣,就算不知道這樁公案的主人公是誰,至少故事內容也聽說過。悟達國師在幼年之際,服侍過一位患有「迦摩羅」惡疾的老僧,這位老僧就是迦諾迦尊者。當時我們一共有十個人,其中一個由於強霸民女被告官,可你不分青紅皂白,將我們十人全部斬首。那個犯事的人自然不冤,可我們九個人枉送性命,自然要索命。可是你九世以來都是高僧,戒律精嚴,使我等無法雪冤,沒想到日前你居然動了想吃狗肉的貪念,我自然不會放過你。」悟達大師聽罷,不由大汗淋淋。報應不爽,不管過了多少世,總是逃不脫。他再次詢問人面瘡如何化解,自己抵命可否?
  • 深入經藏:《慈悲三昧水懺》 悟達禪師與人面瘡
    因果業報,真實不虛。悟達國師作水懺,普勸世人: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其名稱中的「慈」意為予樂,「悲」意為拔苦;「三昧」本是定的意思,「三昧水」則是由迦諾迦尊者的三昧力加持而成的三昧法水,係指佛法的般若智慧甘露水,可以滌清眾生的業障;「懺」代表懺悔,指懺悔過去的業。「慈悲三昧水懺」即指在慈悲清淨的定境中,以佛法的甘露水洗滌業障和內心的煩惱,以現出拜懺者本來人性的智慧和福德。
  • 悟達國師三昧水懺的佛法故事,蘊含的佛法道義
    :「你先不要洗,聽說你博古通今,學富五車,不知道你是否聽說過西漢袁盎殺晁錯的故事?」悟達國師說:「這件事我曾聽說過。」人面瘡說道:「雖然你知道袁盎冤殺晁錯的故事,你可知你的前世就是袁盎,我就是被你腰斬於菜市口的晁錯?此等深仇大恨,害我不得輪迴超生,我十世尋找報仇雪恨的機會,奈何你十世都是得道高僧,且奉持戒律,讓我沒有機會報仇。這次因為皇帝的寵愛,你起了名利之心,德行受損,我才得以報復與你。
  • 佛教故事之悟達禪師
    悟達知玄禪師還是雲水僧時,有一天途經京師,看到一位西域異僧身患惡疾,無人理睬,於是就耐心地為他擦洗敷藥,並照顧他的疾病。病僧癒後,就對悟達禪師說:「將來如果有什麼災難,你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隴山間兩棵松樹下面找我!」
  • 達摩祖師開示,面對不如意的事情,我們該怎麼面對
    行入就是指通過實踐來驗證自己的悟境,加深悟境的層次。行入包括四個方面,就是: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這四行,既可作為悟後起修的實踐方便,也可作為一般求悟佛法的入門路徑。所以說,達摩大師開示的這四行非常重要,為我們定出了修行的範圍和標準。
  • 被冤親債主糾纏的12種預兆,你中招了嗎?(附化解方法)
    《太平經》認為,作為人世中的最高位者——人君——具有重要的決定作用:人君,天也,其恩施不下,至物無由生,人不得延年。人君之心不暢達,天心不得通於下,妻子不得君父之敕,為逆家也。臣氣不得達,地氣不得成,……民氣不上達,和氣何從得興?中和乃當和帝王治,調萬物者,各當得治。今三氣不善相通,太平安得成哉?
  • 三昧真火只有三個人會,太上老君八卦爐裡的並非三昧真火!
    三昧真火只有三個人會,太上老君八卦爐裡的並非三昧真火!文/歷史集中營三昧真火之名人盡皆知,此火純陽至剛,然而太上老君爐中卻並非此火。神話故事《西遊記》中,只有寥寥三人可使用此火。那這傳說中至陽至剛之火究竟為何物?在五行之論中,心、腎、膀胱此三者皆屬火。
  • 弘新開示:法不入心,心外求法
    你不悟自性,就是不悟無字真經。三藏十二部都是有字的,最後都要歸到自性裡。三藏十二部從哪裡圓?自性裡圓,都是從自性裡去悟去。法不入心→心外求法法如果不入心,法不入心都叫心外求法。法不入到你的心中,都是修假。法入到你的心中,和你的心相合,這才叫修真。法是解決你煩惱、痛苦、執著的方法。法如果不和心相合,佛法就不叫心法。
  • 佛教:青頸觀世音,於苦惱死厄,能為做依怙,無訟冤屈,逢兇化吉
    亦有佛經中稱其法相為三面四臂,所持之物為杖、蓮花、輪、螺四種,身色為紅白,頸為青色,表煩惱即菩提之義。此尊之三昧耶形為蓮花,或輪寶。傳為觀音降魔解救眾生,為不使毒藥傳世害人而吞食,致使頸呈現青色。此青頸觀自在菩薩畫像為三面,當前正面作慈悲熙怡,右面作師子面,桌面作豬面首戴寶冠。冠中有化無量壽佛。又有四臂,右第一手執杖、第二手執蓮、左第一手執輪、左第二手執螺。
  • 印光大師:想要修持念佛三昧,如何用功最為妥當?
    果真能死盡偷心,就會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或許馬上就可以證得。然而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千萬別以為很容易。縱使不能馬上證得,應該也會相差不遠了。都攝六根,是念佛最妙的一個辦法。念的時候,無論是出聲還是不出聲,常常都要攝耳諦聽。這樣才是契合返念念自性,與返聞聞自性這兩種義理兼修。
  • 佛說:未來世中有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以此布施一法舍儘自己的煩惱,外又能利益眾生,這是多麼好的事!所以布施這個法門能讓人從生死岸,而直達涅槃的彼岸。但是此法微妙,不是粗心具我法兩執的人所能夠究竟的,因此如來解釋、較量其深淺。六道受生死輪迴者皆迷理之過。「四聖」悟理而生智慧,取證涅槃。「聲聞」聞聲悟道,只是斷見思;「緣覺」靠自身之力覺悟,兼除習氣;「菩薩」悟真俗二諦之理,所以能自度度人;「佛」恍然大覺,直取無上菩提。
  • 善打機鋒的趙州禪師為何說:佛即是煩惱,禮佛不如不禮
    如果不好好接待太監,他回去亂說一頓,會破壞我和趙王之間的道義交啊!然而,正是這位通達人情世故的大德禪師,卻有萬緣皆放下的本性。趙州禪師的雙親聽聞了他的住禪之地,想要見他一面。趙州禪師知道之後卻說:「俗塵愛網,無有了期。已辭出家,不願再見。」當夜就收束行裝,趁夜避開了。
  • 【大德開示】宣化上人開示:法身的衣食睡 人人皆能開悟,有小悟...
    初果,行路腳不著地,但猶未完全離地,仍受七番生死,已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名「入學位」。到二果斯陀含,名「一來」,一生天上,一來人間,行路如風,粗惑已斷,細惑還未全斷,已斷欲界前六品思惑,名「有學位」,故不能半途而廢,中道自畫,得少為足,裹足不前,停留化城,到不了寶所。要念茲在茲,勿忘勿助,勿忘用功修行,但不要勉強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