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人工智慧技術 30秒內篩查眼疾

2020-11-23 健康界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22日在美國《細胞》雜誌上發表的封面文章指出,他們開發出一種新型人工智慧技術,可用於篩查常見的致盲眼部疾病,有助於加快疾病診斷。

中國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等機構的研究人員使用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卷積神經網絡來學習超過20萬張眼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圖,並採用「遷移學習」技術,讓計算機學會將已獲得的知識用於解決其他相關問題。卷積神經網絡是一種計算機深度學習的結構,是當前語音分析和圖像識別領域的研究熱點。

例如,研究人員使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學習了識別視網膜、角膜或視神經等眼睛解剖結構後,可在檢查全眼圖像時更快速有效地進行識別和評估。此外,與傳統方法相比,這種新技術可以使用更小的數據集實現更為高效的學習效果。

研究集中在兩種不可逆的常見致盲性眼病:黃斑變性和糖尿病性視網膜病。研究人員稱,如能早期發現,這兩種眼病都是可以治療的。結果顯示,新技術可以在30秒內判斷檢查者是否需要治療,準確度超過95%。

研究人員還開展了旨在發現人工智慧如何思考的「遮擋測試」,對圖像的數百塊區域逐一進行遮擋,評測準確度是否受到影響,從而識別出每幅圖像中令計算機做出相關診斷最重要的病灶區域。

研究負責人張康教授對新華社記者說:「機器學習就像一個黑盒子,我們通常不能準確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通過『遮擋測試』,可以發現計算機在圖像中得出診斷結果的位置,增加我們對診斷結果的信任。」

原標題:新型人工智慧技術可高效篩查眼疾

相關焦點

  • 我國人工智慧技術從「三體」走向「四維」
    我國人工智慧技術從「三體」走向「四維」市場信息網   2020-11-26 15:08:22   來源: 中國青年網   評論:   我國正加速駛入人工智慧發展的快車道。11月23日在烏鎮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0》顯示:中國人工智慧專利申請數量高達11萬項,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 月累計超18萬次新冠AI篩查,匯醫慧影助力全球疫情公共衛生建設
    在過往的五年間,匯醫慧影致力於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數據挖掘技術以及雲計算技術,賦能醫學影像垂直行業。「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發展,我們利用了大量的原始數據,並在數據上進行了標註,以及相應的數據整理和模型建立,能夠幫助我們整個醫療的診斷過程更加智能化、更加自動化。」柴象飛博士分享到。
  • 南開大學與推想科技利用CT影像AI篩查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在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同樣可以看到AI的助攻。南開大學計算機學院程明明教授團隊聯合北京推想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新冠肺炎CT影像AI篩查系統,已在包括湖北在內的國內40家醫院應用部署,輔助醫生開展新冠肺炎快速診斷、程度評估、病程動態監測等工作。
  • 人工智慧技術,使新冠藥物研究獲突破進展,科學會取代人類嗎?
    COVID-19在世界範圍內的大流行,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傷亡人數每天都在增加,截止到2020年8月,已有超過1900萬確診病例,超過70萬人死亡。儘管全球科學界一直在努力尋找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但病毒傳播速度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或許可以利用一些尖端技術來幫助我們解決目前面臨的重大問題。
  • 融合5G、人工智慧技術 安翰科技磁控膠囊胃鏡創新領域新發展
    其實5G、人工智慧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很多行業和領域都可以通過5G、人工智慧變得更加高效和便捷,比如醫學領域,以消化道腫瘤-胃癌篩查為例,《中國數位化醫療市場變革》報告指出,從2014年到2020年,中國數字醫療服務和電商的支出規模將從200億元增至7000億元。隨著5G、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發展,胃癌篩查智能應用平臺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胃癌篩查,解決我國胃癌高發病率、高死亡率問題。
  • 金斯瑞解讀 | 新型人工「智能細胞」有望在細胞水平上靶向疾病
    隨著電子顯微鏡技術的出現,人們對細胞內部結構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基因重組技術的出現更將細胞生物學研究的風潮推上頂點,研究細胞的分子結構及其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成為主要課題,基因調控、信號轉導、腫瘤生物學、細胞分化和凋亡更是當代的研究熱點。
  • 高科技測溫儀亮相科技園,0.1秒可篩查上百人體溫!
    「戰疫機器人」一:基於仿人眼技術的身份識別與體溫檢測機器人技能:虹膜識別人員信息、自動體溫測量及信息錄入等好評理由:不摘口罩不摘眼鏡,短短幾秒就能識別人員身份,上班打卡就是這麼輕鬆便捷!3日上午,在園區企業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洛陽)機器人與智能裝備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科院自動化所洛陽研究院)大廳內,記者跟隨中科院自動化所洛陽研究院工程師牛得山一起,體驗了基於仿人眼技術的身份識別與體溫檢測機器人的各項技能。在現場,只要經過簡單幾個步驟,就可完成個人信息錄入。
  • 首發丨李蘭娟院士團隊最新成果:人工智慧輔助COVID-19影像學識別——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
    CT診斷可以作為核酸和抗體檢測的技術補充,提高COVID-19的檢出率。同時,2月初也有多名抗疫一線的醫務專家向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防控總指揮部提交了「關於推薦以CT影像作為2019-nCoV肺炎主要診斷依據的建議」,此建議被納入國家衛健委2月5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
  • 65歲及以上老人打人工客服,秒接通!
    圖源:東方IC  30秒快讀  1、打客服電話都是機器人接的,找不到人工客服怎麼辦?特別是家裡老人,不會講普通話怎麼辦?  2、最近,上海電信出了一個讓人忍不住點讚的服務,65歲及以上老人打人工客服,可以秒接通了!  3、智能時代,老年人處處碰壁,如何優雅地老去已經成為一個社會不得不關注的話題。  「尊敬的客戶您好,當前人工座席繁忙,您可通過自助語音或關注微信公眾號等自助渠道辦理相關業務……」對於撥打過客服電話的人來說,這句話一定是「耳熟能詳」。
  •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人工智慧技術在五大方向上已初露端倪
    人工智慧技術在大數據智能、群體智能、跨媒體智能、人機混合增強智能、自主智能系統五大方向上已初露端倪,隨著未來相關技術應用的加速擴張,將在智慧醫療等相關領域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理事長、中國醫學裝備人工智慧聯盟理事長趙自林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中國醫學裝備人工智慧聯盟利用平臺優勢,撰寫了關於利用人工智慧產品開展新冠肺炎病毒篩查和輔助診斷的研究報告,及時召開「醫學裝備人工智慧抗擊疫情線上系列研討會」,積極推廣先進經驗;同時,作為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創新揭榜任務推薦單位,最終推薦4家企業入圍,還協助工信部開展了精準賦能中小企業對接活動
  •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人工智慧技術在五大方向上已初露端倪
    人工智慧技術在大數據智能、群體智能、跨媒體智能、人機混合增強智能、自主智能系統五大方向上已初露端倪,隨著未來相關技術應用的加速擴張,將在智慧醫療等相關領域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理事長、中國醫學裝備人工智慧聯盟理事長趙自林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中國醫學裝備人工智慧聯盟利用平臺優勢,撰寫了關於利用人工智慧產品開展新冠肺炎病毒篩查和輔助診斷的研究報告,及時召開「醫學裝備人工智慧抗擊疫情線上系列研討會」,積極推廣先進經驗;同時,作為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創新揭榜任務推薦單位
  • 解決黑箱問題,專家級精度診斷眼疾,DeepMind新AI已上線|論文
    DeepMind在Nature Medicine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不僅可以識別眼疾,還能有理有據的講出系統是如何進行判斷的。在這項研究中,DeepMind的系統可以識別50種左右的眼疾,並且表明它依照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進行診斷,這對驗證人工智慧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十分重要,有望加以開發,用於多種疾病的診斷,以及給出推薦的治療方案。
  • 淘寶直播在衝刺最複雜的人工智慧技術!
    在傳統技術裡,複製一個人的聲音,一般需要好幾個月,但是顯然不適合淘寶直播這種大規模應用的領域。阿里根據自己的人工智慧技術優勢,可以通過錄製一個人20到100句話,在半小時的時間裡,就可複製一個人90%的聲音,這樣,每個主播只需花半小時,就可讓虛擬主播複製自己的聲音。
  • 智能計算中心:新型「超級大腦」
    算法、數據和計算力是推動人工智慧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的「三駕馬車」。寒武紀公司副總裁劉道福曾比喻,對人工智慧來說,數據是「生產資料」,算法是「靈魂」,而算力是「第一推動力」。「新一代人工智慧需要新一代超級計算,不僅要在運算的速度上達到新水平,而且要在智能化應用上形成新局面。」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說。
  • 華盛昌紅外熱像儀1分鐘篩查數百人:測溫速度的飛速進階
    在測量工作中將較高端的額溫槍與紅外測溫熱像儀相比,高端額溫槍可在0.5秒內完成一次測溫,加上工作人員舉起和放下額溫槍的時間,1個工作人員1分鐘大約能測30個人。而1臺384×288面陣的華盛昌高端紅外熱像儀,20毫秒內可快速測量10個人。在實際應用場景中,1分鐘可以檢測約300人,檢測效率翻了10倍,且無需近距離接觸。
  • 科大訊飛:人工智慧技術的「中國聲音」
    (改革開放40年·調研行)科大訊飛:人工智慧技術的「中國聲音」中新社合肥12月11日電 題:科大訊飛:人工智慧技術的「中國聲音」中新社記者 張俊>「只有核心技術具備了話語權,企業才有話語權;只有國家和行業在核心技術上有影響力,這個國家才可能有影響力。」
  • 百度人工智慧技術助力 綿陽市民提前收到北川4.6級地震預警
    百度人工智慧技術助力 綿陽市民提前收到北川4.6級地震預警時間:2020-10-21 16:16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百度人工智慧技術助力!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讓成都,綿陽市民提前收到北川4.6級地震預警 10月21日12時04分,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發生4.6級地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應急管理部門聯合建成的大陸地震預報網成功預警該地震,給綿陽市提前13秒預報,給初步統計表明   原標題: 百度人工智慧技術助力!
  • 迷你智能體溫計隨時測體溫?讓醫學大...
    美國心臟病協會預測指導方針的準確率在72.8%,而4種人工智慧方法的精確度在74.5%~76.4%間。其中準確率最高的一種機器學習方法,還降低了一定的錯誤預警率,相當於在8.3萬名患者中額外挽救了355人的生命。「能取代醫生嗎?
  • 360人工智慧技術戰略布局:AlphaGo將究極進化
    事實上,人工智慧技術是基於人類不斷研究和發明創造,才得以發揚光大。  圖1: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場景  人工智慧技術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  人工智慧技術的進化與應用  360公司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顏水成博士曾在柯潔對戰AlphaGo的首輪賽後發布會上,對賽事進行了點評:「今年的AlphaGo雖然名稱未變,但其實力卻已經得到了極大加強,成為了進化版的AlphaGo 2.0。」AlphaGo從1.0進化成2.0,也證實了人工智慧技術與時俱進的變化。
  • 消除馮·諾伊曼瓶頸 Imec和GF合作展示新型人工智慧晶片
    專注於納米電子和數位技術的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聯合全球領先的特種晶圓代工企業格芯(Global Foundries),今天對一款新型人工智慧晶片進行了硬體展示。這款人工智慧晶片基於 Imec 的 Analog in Memory Computing (AiMC)架構,利用了格芯的 22FDX 解決方案,通過層層優化能在模擬領域的內存計算硬體上執行深度神經網絡計算。這款晶片的能效達到了創紀錄的 2900 TOPS/W,是低功耗設備邊緣推理的重要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