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5G、人工智慧技術 安翰科技磁控膠囊胃鏡創新領域新發展

2021-01-09 億智蘑菇

現如今5G、人工智慧已經來臨,但大多數人對於它的認識,卻還停留在「手機」和「高速」上。其實5G、人工智慧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很多行業和領域都可以通過5G、人工智慧變得更加高效和便捷,比如醫學領域,以消化道腫瘤-胃癌篩查為例,《中國數位化醫療市場變革》報告指出,從2014年到2020年,中國數字醫療服務和電商的支出規模將從200億元增至7000億元。隨著5G、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發展,胃癌篩查智能應用平臺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胃癌篩查,解決我國胃癌高發病率、高死亡率問題。
       
     

「中國需要一個適合國情的胃癌篩查技術平臺支持,統籌解決醫生與患者、檢查與診斷、大城市與偏遠地區等方面的問題,推動胃癌篩查的普及。」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療器械消化內鏡創新發展委員會理事長、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消化內科主任令狐恩強表示,中國胃癌篩查平臺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胃鏡操作複雜和普及難的問題。

安翰磁控膠囊胃鏡正是在這一臨床需求基礎上誕生的。眾所周知,傳統胃鏡的侵入式檢查方式,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不適感,甚至會使得部分患者對做胃鏡產生陰影。現在我們通過磁控膠囊進行胃鏡檢查,從根源上解決了患者的不適感。胃病患者只需吞服一顆磁控膠囊躺上15分鐘左右,就可以舒適地完成胃部檢查。

同時,磁控膠囊胃鏡由於率先突破了對膠囊的精準磁控技術,帶來了操作簡單的優勢。磁控膠囊胃鏡的檢查人員可以不是專業醫生,一般的大中專畢業生經過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培訓學院專門的培訓考核,並取得合格證書後,就能夠按照《中國磁控膠囊胃鏡臨床應用專家共識》的要求,根據胃底、賁門、胃體、胃角、胃竇、幽門的先後順序完成系統化的檢查。對於胃部重點部位和可疑病灶,還能夠進行反覆觀察和重點拍攝,確保胃部檢查準確性。


       
     

隨著膠囊胃鏡遠程檢查的應用,有望在醫療資源方面消除城鄉差別、地域差別,推動胃癌的防控。令狐恩強表示,5G網絡下,偏遠地區的患者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嚴重出血,大城市的專家可以遠程操控膠囊胃鏡對其進行檢查和診斷,患者在當地就能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不用舟車勞頓地專門赴大城市就診,也將大幅度地提高偏遠地區百姓診療的及時性和便捷性。「這對中國胃癌早篩也將是一個有力的推動。」

安翰科技技術負責人介紹,安翰科技研發的ESInsight膠囊內窺鏡輔助閱片軟體和動態圖片分析系統,融合了最新的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可以將醫學圖像精準分類,快速分離出異常圖像,並在檢查過程中提示異常及可能存在的病變,讓醫生對可疑病變進行反覆觀察和重點拍攝。「這將讓我們從海量的人工閱片中解放出來,大大縮短醫生的閱片時間,提高閱片效率,還保證了質量。」令狐恩強評價道。

目前磁控膠囊胃鏡已實現遠程診療、智能輔助閱片、動態圖片分析,這將有望提升我國早期胃癌防治水平。令狐恩強這樣描述了他對未來胃癌篩查的設想:篩查網絡遍布全國,老百姓在家門口的醫療機構就能定期主動地通過磁控膠囊胃鏡進行胃部檢查,遇到重大陽性病變可立刻進入「綠色通道」,由三甲醫院專家遠程會診和及時轉診。在這一模式下,基層操作員進行常規的檢查,專業醫生在智能閱片技術的輔助下高質量、高效率閱片,彼此分工明確,共同承擔胃癌篩查重任。

聲明:本文為平臺用戶投稿,不代表億智蘑菇認同其觀點。

相關焦點

  • 5G網絡走進現實,安翰磁控膠囊胃鏡創造消化道檢查新模式
    基於5G廣連接、大帶寬和低時延的三大特性,目前SOHO中國5G實驗室匯聚了國內頂尖的18項5G應用,包括來自安翰科技的磁控膠囊胃鏡、來自京東方的智慧醫療設備,來自獵豹移動、達闥科技以及中國聯通的外形各異的機器人,以及來自華為、中興、亮風臺等企業的可現場體驗佩戴的基於5G功能的AR、VR、XR等設備,搶先體驗5G環境下的產品與應用。
  • 「5G+醫療」引發「蟲洞效應」 安翰科技的遠程醫療將助力胃癌早篩
    安翰科技董事長吉朋松對本報記者表示,「例如,安翰磁控膠囊胃鏡5G遠程檢查,可以通過網際網路連接全中國的專家和病人,進行跨屏跨空間診療。」 據了解,安翰科技自主研發的磁控膠囊胃鏡已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醫療機構廣泛使用,以北京為例,北京協和醫院、301醫院、清華長庚等多家三甲醫院已開通了該項磁控膠囊胃鏡檢查,全國也有部分省市已納入醫保。
  • 安翰科技董事長吉朋松:5G應用引發醫療「蟲洞效應」 把大專家送到...
    基於5G廣連接、大帶寬和低時延的三大特性,目前SOHO中國5G實驗室匯聚了國內頂尖的18項5G應用,包括來自安翰科技的磁控膠囊胃鏡、來自京東方的智慧醫療設備,來自獵豹移動、達闥科技以及中國聯通的外形各異的機器人,以及來自華為、中興、亮風臺等企業的可現場體驗佩戴的基於5G功能的AR、VR、XR等設備,搶先體驗5G環境下的產品與應用。
  • 安翰科技磁控膠囊胃鏡5G遠程檢查成功演示 「隔空」診療助力胃癌早篩
    8月9日,第三屆國之名醫盛典現場,一場跨越北京兩大地標的胃鏡檢查精彩上演:一名受檢者在望京SOHO安翰5G實驗室吞服一顆磁控膠囊胃鏡後,操作員在活動現場通過便攜設備遠程精準操控膠囊在胃裡運動,現場的大屏幕上同步出現了受檢查者的胃部圖像,畫質清晰,胃裡毛細血管清楚可見。這就是磁控膠囊胃鏡5G遠程檢查演示。
  • 安翰科技「磁控膠囊胃鏡系統」憑什麼獲批美國FDA
    近日,安翰科技自主研發的NaviCam™ 「磁控膠囊胃鏡系統」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以De Novo創新醫療器械分類方式獲批註冊。值得關注的是:安翰科技自主研發的NaviCam™「磁控膠囊胃鏡系統」是美國FDA批准的第一個磁控膠囊內窺鏡產品,也是中國膠囊內鏡類醫療器械獲批FDA的第一款產品。
  • 安翰科技衝刺科創板:營收依賴體檢機構,近三年共獲政府補助金約1...
    作為一家醫療器械生產商,安翰科技的主營產品為「磁控膠囊胃鏡系統」,其銷售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100%。據招股說明書顯示,安翰科技目前已實現盈利。不過,膠囊胃鏡產品的客戶主要為民營體檢機構美年大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及其加盟店,2018年其銷售收入佔公司主營收入的76.27%。
  • 特殊時期 安翰科技無接觸式磁控膠囊胃鏡檢查解決查胃大難題
    「無接觸式磁控膠囊胃鏡檢查」安翰解決方案,是在疫情防控新場景下進行的又一次內鏡技術應用創新,是結合新冠疫情期間醫生和患者的實際需求,由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令狐恩強主委指導膠囊內鏡協作組與安翰科技協作攻關,通力合作貢獻的集體智慧成果
  • 「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實現我國消化道內鏡新突破
    11月3日,「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消化內鏡創新發展分會成立大會」暨「2018第五屆消化內鏡創新節」在京召開。大會聚焦消化內鏡技術與設備的創新,注重規範操作與演示,強化學術合作與交流。    大會主席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候任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科主任令狐恩強提出內鏡微創診療思維與內鏡「無症狀期」介入的診療新模式,並總結了近年來中國在消化內鏡領域實現的重大突破。    我國消化內鏡雖然起步較晚,但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已覆蓋所有臨床學科及健康管理領域,代表著當今臨床醫學發展最前沿方向。
  • 安翰科技AI研究榮膺GIE「2019年消化內鏡領域十大進展」
    近日,美國消化內鏡學會官方期刊GIE發布了題為《2019年消化內鏡領域十大進展》的特約文章,揭曉了2019年消化內鏡10個主題領域的共識名單,安翰科技自主研發的AI研究成果入選榜單第二名-智能程序。評選標準為「最能代表一年來消化內鏡領域的主要研究進展,引領業內新型內鏡技術的繼續教育,聚焦前沿科學的探索領域」。 此次為了遴選2019年的重大新進展,GIE編輯委員會9位成員審查了發表在10種主要期刊上的有關消化道內鏡的原創研究文章。
  • 安翰科技「磁控膠囊胃鏡系統」 通過美國FDA 510K De Novo...
    而之前,安翰科技自主研發的NaviCam「磁控膠囊胃鏡系統」已獲得中國、歐洲相關認證,這次憑藉美國FDA認可的創新醫療器械「獨佔鰲頭」,獲得美國FDA創新醫療器械註冊證,意味著該技術對美國消化道檢查醫學技術進步意義重大。磁控膠囊胃鏡獲國際高度認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英語:U.S.
  • 新一輪科技創新加速發展,需與多學科、多領域深度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與多學科、多領域深度融合,正驅動新一輪科技創新加速發展。「當前,我們在生命科學、新能源、新材料等重要領域有革命性的突破。在信息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型技術深入應用。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將引發生產、生活和科研方式的改變。」
  • 5G加速度,技術融合是產業創新的核心技術推動力丨i黑馬聯合寬帶...
    包括創業企業創始人、行業投資人和產業領域合作夥伴等在內的200餘位嘉賓在線觀看。創業黑馬集團聯合創始人郭海峰提到,作為「新基建」中的領頭羊,5G對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發展意義重大。隨著各國對5G技術加大投入, 5G將會構成新的網絡基礎設施,5G驅動的創新,不僅局限在C端,也將逐漸轉向工業、城市、交通、醫療、企業服務等更廣泛的領域,進一步推動產業的數位化升級。
  • 亮點紛呈,2019全球人工智慧技術大會的聚變與裂變
    依託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的行業號召力和資源優勢,以及智能產業各方的鼎力支持,全球人工智慧大會的聚變與裂變效應同步顯現,已成為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的世界盛會,具有展示創新成果,引領科技風向,促助生態繁榮的標杆作用。
  • 美國空軍對應用發展人工智慧技術的思路淺析
    這兩種裝備都是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典型,但其作戰性能有待觀察,屆時其水平將有可能實現自動化駕駛,但距智能化作戰可能會有差距。 中/高空、持續性、自主化和具有一定智能水平的無人「偵察威懾」力量也將成為系統簇的重要組成。美國一些現役的中/高空長航時情監偵無人系統如「全球鷹」、MQ-4等已在開展機隊部署。美國還將發展和在這些已有系統中集成人工智慧監測技術。
  • 廖專:安翰磁控膠囊胃鏡技術對胃癌高危人群早篩具有重大意義
    2019年6月22日,「2019年武漢協和國際消化病大會」在武漢舉行,由武漢協和醫院、武漢醫學會主辦,展示國內外消化系統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動疾病診治水平的發展,安翰磁控膠囊胃鏡系統技術優勢頗受業界好評,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副院長
  • 解讀| 中國人工智慧國家政策及解讀(一)
    1、智能製造開啟人工智慧道路 2015年5月,《中國製造2025》中首次提及智能製造,提出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製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動生產過程智能化
  • 新時代學術創新與發展的原動力,論跨學科融合對學術研究的重要性
    導讀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學術領域還缺少什麼?答案可能是「有效的融合」。在社會信息化及精準診療的背景下,多學科融合是個熱門的話題。學科融合是指在各學科「存異」基礎上進行「求同」(共同追求發展目標),促進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交叉,從而獲得單一學科發展難以實現的突破。作者提出,在學術領域,多學科融合的意義來源於學科發展的內在需求及學科求突破的外在壓力——無論是人類基因圖譜的公布,還是2016年AlphaGo的「一戰成名」,我們發現,一些重大的研究突破往往發生在不同學科的碰撞之間。
  • 我國人工智慧技術從「三體」走向「四維」
    我國人工智慧技術從「三體」走向「四維」市場信息網   2020-11-26 15:08:22   來源: 中國青年網   評論:   我國正加速駛入人工智慧發展的快車道。11月23日在烏鎮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0》顯示:中國人工智慧專利申請數量高達11萬項,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 智能技術發展呈現十大趨勢
    深度學習在機器翻譯、圖像識別等領域正加快應用。例如,通過不斷提升人工神經元網絡的技術能力,計算機能夠在海量視頻圖像中準確快速地找到某一幀畫面。2016年,更多加深學習深度的技術試驗將會集中展開。四、機器感覺及應用取得關鍵突破機器感覺就是機器要像人一樣具有視覺、味覺、聽覺、觸覺等感覺能力,並憑藉此開展一系列工作。機器感覺應用的蓬勃發展主要依賴三大技術的支撐。
  • 「火眼金睛」 磁控膠囊胃鏡現身進博會
    在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展區,一場磁控膠囊胃鏡5G遠程檢查演示正在進行。「工作人員讓受檢者吞服了膠囊,現在已經到胃裡了。我們看到畫質非常清晰,沒有延時。」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海長海醫院)消化內科執行主任、教授金震東在「大帶寬、高速率、低延遲」的5G網絡下,指導「進博會」現場的操作人員通過可攜式遠端控制系統,遠程操控距國家會展中心(上海)30公裡以外上海長海醫院的磁控膠囊胃鏡檢查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