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C·斯科特:警惕「歷史因果律」

2020-12-05 澎湃新聞
重新引入具體性、流變和偶然

多數歷史和社會科學研究的工作是總結、匯集,或者說「打包」重大社會動向和主要歷史事件,使它們容易辨識、可被理解。基於這一目標,同時考慮到典型的歷史學者和社會科學學者希望解讀的事件都是已經發生的事實,我們不難理解,他們往往只是簡短地對過去蓋棺定論;而在歷史的親歷者(還有普通的旁觀者)看來,過去卻是混亂、流變、紛繁的偶然事件(理解它們正是學者的目標)。

學者之所以給出這種整潔得具有欺騙性的秩序,一個再明顯不過的原因是,它正是所謂的「歷史」。被關注的事件以某種形式發生,而非另一種,這常常讓我們忽略一些事實:事件的參與者其實並不知道它們將如何發生,而條件的輕微變化就可能導致事件結果的巨大不同。正所謂:「少了一顆釘子,丟了一個馬掌;丟了一個馬掌,折了一位騎手;折了一位騎手,丟了一份情報;丟了一份情報,亡了一個國。」

一旦擺脫了親歷者的局限性,知道了事件的來龍去脈,就不可避免地會受事件走向影響,從而漠視事件的偶發性。想像一下一個結束自己生命的人。自殺者的朋友或者親屬在敘述死者的生平時,會不可避免地講那些預示或者導致了自殺的事情。當然,自殺行為完全可能是突然的內分泌失衡、短暫的慌亂或者一瞬間的悲觀領悟導致的。因此,把自殺者的一生描述成一個走向自殺的故事就是一種誤讀。

我們有種自然的衝動,往往把自己的行為或者人生講述得連貫且能夠自圓其說(即使是那些完全沒有條理的行為或者人生),在回溯之際給一些或許非常偶然的事情添上理應如此的色彩。讓-保羅·薩特曾假想一個例子:一個男人不知道是應該留在家裡照看自己生病的母親,還是應該走上前線保衛國家。他拿不定主意,但是必須抉擇的日子倏忽而至,猶如一輛無法阻擋的列車。讓我們假設他留了下來,和生病的母親待在一起。薩特寫道,第二天,那個人就有了能說服自己和其他人他該留下的理由——他是那種更在乎臥病在床的親人的男人。他已經做出了行為,必須找一種說法來解釋它。但是,該說法並不能真正解釋他為什麼那樣做了;它不過是回顧性地為那一行為賦予合適的意義,並且為之創造一套合適的敘述方式。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那些塑造了歷史的臨時而偶然的事件。很多歷史以及大眾想像不僅抹去了事件的偶然性,而且不言自明地賦予了歷史行動者某些他們原本沒有的意圖和意識。法國大革命的歷史事實使幾乎整個18世紀的法國歷史被追認為1789年的前奏。大革命不是單一的歷史事件,而是一個過程;它與偶然的災害性天氣、糧食歉收以及巴黎的地理和人口情況的關聯性,要遠遠超過與「啟蒙哲學」理念的相關性。那些攻佔巴士底獄、釋放囚犯並且奪取武器的人,不可能知道他們會推翻王權和貴族制度(更不可能做了如此計劃),更不用指望他們會意識到自己參加了後來人所謂的「法國大革命」。

如果一個重要歷史事件被程式化,在傳播之中成為一個精簡的符號、一種虛假的邏輯和秩序(除非我們非常小心地避開),那麼它在第一時間被經歷的方式就會被極度歪曲。利尼翁河畔勒尚邦的全體居民如今被奉為道德典範,他們看上去似乎不謀而合地遵從了胡格諾派的宗教信條,幫助了受迫害的人;但我們之前已經看到了實際的情況——他們的勇敢舉動之下有著更複雜、更意味深長的原因。俄國革命、美國革命、三十年戰爭(仗打到第五年時誰會知道後面還有二十五年?)、1871年巴黎公社、美國民權運動、1968年的巴黎、波蘭團結工會,還有其他所有複雜事件都符合上述情況。歷史常常抹去了這些事件的極度偶然性,壓平親歷者原本的複雜意識,並且常常給他們注入了某種未卜先知的超自然認識,同時還平息了多種多樣的理解和動機的喧譁之聲。

「歷史」塑造了我們對事件的理解方式,這可以類比於電視轉播塑造了我們對一場籃球賽的理解方式。攝像機懸在賽場的外面和上方,就好像一架直升機盤旋在歷史事件的上方。鳥瞰的視角讓觀看者遠離比賽本身,而且在觀感上將比賽放慢了。即便是這樣,轉播還是要確保觀眾不會錯過某些關鍵的投籃或者傳球,於是它用真正的慢鏡頭把動作放得更慢,讓觀眾一遍遍地看動作的細節。鳥瞰視角和慢鏡頭結合起來,讓觀眾錯以為球員們的一招一式都十分簡單,甚至以為連自己都能輕鬆掌握它們。唉,直升機視角或者慢鏡頭可不是球員經歷比賽的真正方式。攝影機偶爾會被放在地板的高度,近距離拍攝實時的比賽動作,直到這時,觀眾才能真正欣賞到那快得令人目眩的速度,以及球員們真正在經歷的複雜賽況。你立馬就不再幻想那些動作很容易了。

歷史誤讀的政治

觀看軍事演練的那種困惑,就是把閱兵場混同於生死攸關的戰場。——列夫·託爾斯泰

清理、簡化、濃縮歷史事件的習慣不只是人類的自然癖性,不只是編歷史教科書時的必然要求,更是一種具有高度利害關係的政治爭奪。

1917年俄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一樣,許多背景各異的局中人並不知道事情的結果將會如何。研究過俄國革命的細節的人可以確認幾件事。正如漢娜·阿倫特所說,「布爾什維克只是發現了躺在大街上的權力,把它撿了起來」。1917年10月底的事件發生得很混亂且自發性很強。學者通常認為沙皇軍隊在奧地利前線的崩潰,以及潰散士兵迅速返鄉,自發參與對農村土地的搶奪一事,對打破沙皇在農村的統治具有決定性作用。研究者認為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工人階級確實懷有不滿情緒,並擁有武裝,但並沒有尋求佔領工廠。最後,他們還認定,布爾什維克黨人在革命前夜對工人擁有一點寶貴的影響力,但是與農村沒有任何聯繫。

革命和社會運動中通常存在著多樣的行動者:懷著千差萬別的目標、強烈的憤怒與不滿的人,除了身邊事物之外不理解任何狀況的人,受偶然事件(一陣暴雨、一條流言、一聲槍響)驅動的人。雖然這萬千事件發出方向不同的聲響,構成一片嘈雜,但矢量相加後,它們可能就形成了我們在回望歷史之際稱之為「革命」的大事件。革命很少像布爾什維克主義史觀描述的那樣,是由協調的組織機構領導它們的「隊伍」邁向確定的方向。

秩序和紀律的視覺追求是集權政治的一個重點關注對象。象徵性秩序造就的盛大場面不僅在公共典禮,如國王加冕和五朔節遊行中看得到,還能在公共空間中的建築結構本身看到,包括廣場、雕塑、拱門和寬闊的大街。有時建築本身的設計意圖就是用它們的高大與雄偉激發民眾的敬畏之心。它們常常充當一種圖騰,為一點也稱不上有序的現實補充一點虛幻的秩序。一個恰當的例子是齊奧塞斯庫的議會宮,它位於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在1989年齊奧塞斯庫政權倒臺時它的修建完成了85%。這個「立法會議場所」的外觀類似一座歌劇院,有圓形的露臺和一個位於中央的為齊奧塞斯庫準備的液壓升降講臺。建築物中的600個鐘錶都是通過總統房間裡的一個控制臺統一控制的。

許許多多這樣的象徵性工程的目的,其實都是想要用如同撞球表面一樣光滑的秩序、慎重、理性和控制之幕,遮蓋政治權力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的困惑、混亂、差錯、臨時性和任意性。我認為這是「秩序的模型化」。對這種玩具世界的做法我們都很熟悉。外面更大的世界中的戰爭、家庭生活、機器和荒野自然是危險的現實,超出了孩子的控制範圍;玩具的世界裡則有塑料士兵、娃娃屋、玩具飛機坦克、模型鐵路和小花園。同樣的邏輯被應用到了模範村、示範項目、示範住房計劃和模範集體農場。當然,小規模的實驗是社會創新的一種謹慎策略,即便它失敗了後果也並不嚴重。不過,我懷疑有時這種模範演示的目的單純就是展示它們代替了更具實質性的變革,展示一種精心布置的微秩序,用一種波將金式的布景欺下媚上。這種小的「秩序島」越是擴大化,就越會引發人們的懷疑:策劃它們正是為了防止其背後非官方的、超出統治精英控制能力的社會秩序被人看到。

歷史的凝練,人們對於清晰敘事的欲望,精英與機構展示秩序和目的性的需求——這些力量合謀起來,傳遞了一種歷史因果律的虛假畫面。我們或許因此忽略了一些現實:許多歷史變革並不是刻意為之,而是臨時與自發行為的結果;有組織的社會運動常常是那些無序抗議和示威的產物,而非其誘因;人類自由方面的顯著進步往往不是規範的制度程序的結果,而是未經規劃的、不可預測的自發行動,是自下而上打破傳統社會秩序的成果

(本文摘自詹姆斯·C·斯科特著《六論自發性:自主、尊嚴,以及有意義的工作和遊戲》,袁子奇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4月。澎湃新聞經授權發布,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因果律阻止了它的發生!
    接下來就引出了今天文章的主角——因果律因果律本身是一個很古老的定律,稱之為定律可能不太習慣,因為因果律的內容可以說是最最基本的常識也不為過,很簡單的一句:先有因後有果。在這個世界上,估計沒有人會去懷疑這一句話的正確性。然而因果律又是怎麼和超光速現象聯繫上的呢?這裡我們首先需要事件在相對論中的定義,所謂事件就是指一個時空點(由空間一點和某一時刻構成)。
  • 量子力學違反了因果律?還是因為量子力學不適用因果律?
    其實關於物質本身的規律是很難用因果律來形容的,特別是微觀量子世界,試圖用經典力學來解釋?還有那位打算獲知宇宙某一時刻的狀態而計算出宇宙未來的拉普拉斯則更是異想天開!一、什麼是因果律表示任何一種現象或事物都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關係,在牛頓經典力學中,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只要或者一切初始條件,那麼事物的發展規律就可以用一套公式表達出來,即使再複雜,不過是輸入參數不一樣而已,有多少選擇參數,就有多少種輸出可能!
  • 「因果律」真的存在,歷史不可改變?這個實驗給出了答案
    在我們的世界觀裡,有因才會有果,所謂的因果並非僅僅是宗教團體所信奉的真理,從科學的角度講一樣是真理。那麼,歷史是不是就是不能被改變的呢?關於「歷史不可改變」的問題,學術界有很多種詮釋,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外祖母悖論。關於這個話題,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談論過自己的思考。
  • 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
    一般人懷疑因果律的可靠性,是因為僅僅站在當下一生的立足點上來看善惡報應的不公平
  • 非常重要的生命定律:自然全息因果律!
    作者:空淨人生的來去因緣,人生的歸宿規律,生老病死的因由,命運 浮沉的根蒂,人生一切的來龍去脈,都在自然法則的全息 因果 律之中,洞徹全息 因果 律者,則容易明白人生的生死、環境、疾病、命運 、際遇的形成、展現、重複、轉換的機制和機理。立志於修真 直證聖道者,最難也最關鍵的一關,也就是徹底地在本因上清因消業。
  • 叔本華:世界是由因果律連接而成
    而本文就因果律在客觀存在中的更加具體的表現形式進行了論述,以使因果、邏輯等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更易理解。 自上篇對康德認識論哲學的探尋後許久沒有發文,筆者也在一邊學習一邊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和大家實現更多思想的交流,但首先自己要學習。 因而這篇文章並非原創,但會在後續更多推送原創內容。 謝謝大家,希望更多人關注、分享、留言互動。
  • 熱火的因果律武器,當他搶下4個籃板時,就代表比賽已經結束了
    那時候熱火其實很長一段時間裡的首發是查爾莫斯+韋德+詹姆斯+哈斯勒姆+波什,替補穩定陣容是雷阿倫+巴蒂爾+諾裡斯-科爾,剩下的米勒、劉易斯、瓊斯等人隨機分配,可以看到,熱火外線儲備很足,但內線非常捉急。
  • 邁阿密的因果律武器,當他搶下4個籃板時,就代表比賽已經結束了
    那時候熱火其實很長一段時間裡的首發是查爾莫斯+韋德+詹姆斯+哈斯勒姆+波什,替補穩定陣容是雷阿倫+巴蒂爾+諾裡斯-科爾,剩下的米勒、劉易斯、瓊斯等人隨機分配,可以看到,熱火外線儲備很足
  • 量子力學的雙縫延遲實驗違背因果律嗎
    這個結果說明,在粒子通過雙縫後,儀器的使用與否也就是是否觀測決定了粒子以什麼方式通過雙縫,似乎未來的事件影響了歷史事件如何發生。這是人們認為違背因果律的地方。但是,這是直觀常規的思維,如果換個角度,粒子本身就是同時以粒子和波的形式通過雙縫,只是觀測與否決定了表現形式,那麼就不存在時間上的因果關係導致的先後矛盾,也就是說,什麼樣的結果起因於有沒有觀測。
  • 休謨《人性論》:「因果律」的質疑與難能可貴的「杞人憂天」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休謨的《人性論》,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提到:休謨哲學的核心是「懷疑」,他的哲學思維裡試圖將我們熟悉的「因果律」給徹底打破。今天我們接著從這裡出發,來看一看休謨的哲思。假設我們與休謨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我們用如今的天文學知識與物理學知識,完完整整的告訴休謨太陽系的結構和天體運行的力學原理,將其中的因果定律完全暴露在他面前,他還會堅持自己的立場嗎?答案是:會的。
  • 邏輯學的基本規律: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因果律
    因為他適用於人類的任何理性的因果推理。也就是說,邏輯學的基本原理是和人類理性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1.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表述就是:事物只能是其本身。我們可以來看,我們對某一事物進行描述的時候,都要把他作為一個客觀存在的個體來看。比如說一個蘋果,你可以說他是一個蘋果。
  • 愛因斯坦信仰的因果律其實本質如同託勒密的地心說
    人的意識出現,從隨機、模糊升級到意識的固化、系統,自我的主體意識到觀念化形成這個階段,必定自我假定是穩定的、有規律的、因果的。所以從歷史長河看人類觀念認知為主導的主流思想,如巫術->宗教->哲學->科學觀等,就是從絕對觀到因果律、萬物有規律的認識觀。
  • 因果律普遍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那麼它對生活有怎樣的影響呢
    作為指導科學探索的實用原則的因果律,就是連接不同時間的事件之規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是以因果律來指導我們的行為的,但是在具體利用因果律時,我們對其加以簡化,而不注重它的精確意義。只要保險絲沒斷,我合上開關電燈就會亮。
  • 因果律是如何不再成為科學界真理的?量子和混沌理論告訴你
    然而,上個世紀以來,量子物理學的發現,讓因果律不再嚴格遵從,在全世界引起劇烈反響。接下來我將聊聊,科學的新發現是如何讓因果律不再成為真理的。因果律表明一個事件(原因)和另一個事件(結果)之間存在一個必然聯繫。原因是結果的前驅,結果是原因的後繼,原因決定了結果。自然系統的當前狀態,很明顯是它在前一瞬間的狀態的結果。
  • 澳洲科學家量子實驗顛覆傳統「因果律」
    近日,澳大利亞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即使允許因果律非局域 —— 也就是一個地方發生的事件會影響到另一個遙遠的地方 —— 也不足以解釋量子對象如何運轉。  該小組設計了一個具有實在主義但非局域因果律的模型,但在測量結果中沒有發現非局域因果律起作用,結果排除了一個大類的非局域因果理論。
  • 惠勒延遲實驗窺探到的量子奧秘,真的打破了因果律嗎?
    歡迎探討~■|啥是因果律?乍一看名詞挺高大上啊,實際就是說結果是由原因導致的,原因一定在結果之前發生。比如說,早上出門忘帶鑰匙了,這是因,導致晚上回家的時候被鎖在門外了,這是果。因果律是一條不證自明的公理,不需要證明,它就是這麼存在的,否則咱們的世界就亂套了。
  • 三大因果律,知否,知否?會用之,今生必受益
    例如: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諸多不順,究其原因,大都違背了事物的因果律。順者昌逆者亡,如果掌握其規律,今生必定受益。什麼叫因果?因果又叫業因果報,又叫因果報應。它和循環周期輪,宇宙生滅變化法則一起是宇宙人生的三大定律。其中循環是表現;生死愛欲是根本;因果是動力。現代枓學家說,如果沒有因果律,整個宇宙、人類社會將是一片混亂。它也是佛教最基本原理之一。
  • 遮天中的因果律武器,只需一句話就能讓大聖隕落,葉凡也只能感嘆
    今天,小編和大家說說遮天裡的因果律武器,什麼是因果律武器呢?百度百科上是這樣說的因果律武器本質,就是一種預知未來的能力,能預測到產生特定結果所需要的條件,當完成這些條件後,達成了結果。然而,就是這麼一個頂尖高手,又愛好和平之人,卻是遮天中少有的因果律武器,號稱「衰神」,在遮天中,有多場大聖間的對決,渾拓大聖本著「萬事和為貴」的精神,前去勸架,然而,神奇的是,只要渾拓大聖開口勸架的時候,一定有一句「萬事和為貴」,然後渾拓大聖的因果律武器就開始生效了,不出三分鐘,便會有一位大聖王隕落。
  • 科學驚人發現:因果律無處不在
    《劉豐對話張芝華》很多人認為因果是迷信是個概念,除非這件事真的示現在我世界裡才會相信。那麼我們用科學來解釋因果。因果是什麼?在三維空間裡,因果就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就像我打這個手,打得越重我手越疼。因果就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與反作用同時發生,我打手的時候就疼。
  • 還好,波函數會坍縮,因果律仍存在
    哪裡有什麼「因果律」,不過是世界太複雜,人的理解能力太有限。「因果聯繫」,只是大腦為了防止人類崩潰而設置的保護機制而已。血沼壯士意識到,如果破壞大腦中對時間感知的區域,就能回到過去。這個對大腦做的小手術,被成功地施行在了小竹田丈夫身上。從此,小竹田丈夫陷入了令人絕望的、永無休止的時間旅行。時間旅行,並不是「獲得一種能力」,而是「失去一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