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首例!近日,江蘇這位教授與團隊再獲重要科研突破!

2020-08-04 蘇州大學本科招生

近日,來自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輻射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殳凹教授與清華大學化學系李雋、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汪小琳合作開展了國內第一例鈽的實驗配位化學及理論研究,發現了利用孔穴效應和位阻效應在氧化還原過程中形成穩定的鈽非常規價態的方法,獲得了國內首個鈽化合物的晶體結構,並首次通過放射性實驗獲得了固體中五價鈽的電子躍遷譜,成為國際上製備的首例的冠醚類化合物。

國際首例!近日,江蘇這位教授與團隊再獲重要科研突破!

鈽可以說是元素周期表中電子結構和化學性質最為複雜的元素,是唯一一種在水溶液中能夠以四種價態(III、IV、V、VI)形式共存的元素;鈽處於5f電子離域和局域化的交叉邊緣,其所有外層軌道(6d、5f、7s、7p)在一定程度上均可參與成鍵;金屬鈽在不同的溫度和壓力下同素異形體多達六種。鈽的同位素是核能的關鍵組分,其化合物是核乏燃料的核心組成成分,在太空核熱電池領域也有重要應用。鈽的基礎及應用研究能為國防安全、乏燃料後處理、高放廢物地質處置、核事故應急等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由於鈽的強放射性和化學毒性,在世界範圍內開展鈽化學研究的機構和人員極少。

在核燃料循環過程中,鈽的常見價態為三價、四價和六價。在超鈾元素化學中,鈽的其他價態的化合物極其罕見。以劍橋晶體學資料庫統計結果為例,目前為止僅有197例鈽晶體結構化合物(而廣泛熟知的鈾化合物則高達7500餘例,穩定元素鐵的化合物高達50000餘例),其中五價鈽Pu(V)的結構報導僅有4例,其實驗譜學性質和電子結構研究在國際上未見報導。五價鈽的合成難點在於其極易在水溶液中歧化成四價鈽和六價鈽,同時強的配位作用及水解反應會進一步放大歧化反應的熱力學趨勢。

國際首例!近日,江蘇這位教授與團隊再獲重要科研突破!

在科工局&34;科學挑戰專題、基金委化學部&34;重大項目和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等的支持下,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輻射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殳凹、清華大學化學系李雋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汪小琳合作開展了國內第一例鈽的實驗配位化學及理論研究,發現了利用孔穴效應和位阻效應在氧化還原過程中形成穩定的鈽非常規價態的方法,獲得了國內首個鈽化合物的晶體結構,並首次通過放射性實驗獲得了固體中五價鈽的電子躍遷譜(圖1)。這是國際上製備的首例鈽的冠醚類化合物。

鈾元素化學聯合研究團隊通過引入具有合適尺寸的中性冠醚類配體,藉助於在還原過程中形成配位陷阱捕獲了PuVO2+離子。這種弱配位能力的配體可完全包裹PuVO2+形成強的空間位阻效應切斷五價鈽發生歧化反應的動力學路徑,從而最終形成了穩定的五價鈽冠醚類化合物PuVO2[18-crown-6]ClO4。量子化學理論研究表明,五價鈽的電子基態為[core]5fδ25fФ1,鈽的5f6d軌道與冠醚氧的2p電子形成配位鍵,平面方向以離子鍵成分為主,而軸向鈽氧之間由強的共價鍵主導。該工作為介穩態超鈾元素的製備提供了新思路,也標誌著我國鈽實驗配位化學研究的開端。該工作以Communication 的形式發表在CCS Chemistry,並在官網&34;欄目上線。王亞星和胡淑嫻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文章詳情:

Stabilization of Plutonium(V) Within a Crown Ether Inclusion Complex

Yaxing Wang, Shu-Xian Hu, Liwei Cheng, Chengyu Liang , Xuemiao Yin , Hailong Zhang , Ao Li , Daopeng Sheng , Juan Diwu , Xiaolin Wang*, Jun Li*, Zhifang Chai, and Shuao Wang*

Citation:CCS Chem.2020,2, 425–431

國際首例!近日,江蘇這位教授與團隊再獲重要科研突破!

拓展閱讀:

國際首例!近日,江蘇這位教授與團隊再獲重要科研突破!

王殳凹,蘇州大學博導、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放射性核素配位化學、放射性汙染控制化學。

先後榮獲美國化學會青年科學家獎、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首屆中國分子篩新秀獎、第一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等殊榮;2018年,他成為國家傑青建議資助最年輕的候選人,並被IUPAC(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選為&34;代言人之一,為&34;代言。

王殳凹教授在多個研究領域均取得突破性成果,為我國核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關注&34;頭條號,獲取更多&34;、&34;首批入列高校——蘇州大學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蘇州大學新聞網,中國化學會官微

相關焦點

  • 這位985教授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引起美國、英國關注!
    這表明,王志明教授在材料科學與光電器件的科研成就和影響力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認可,這對提升學校材料科學與工程以及光學工程學科的國際知名度具有重要意義。 在此之前,王志明教授已經因其在多學科跨學科基礎前沿領域的突出貢獻入選多個國際學會會士,包括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SC)、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英國物理學會(IoP)和英國材料/礦物/礦業學會(IOM3)等。
  • 這位985教授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引起美國、英國關注!
    近日,美國光學學會(OSA)宣布了2021年度新當選會士名單,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王志明教授當選美國光學學會會士(OSA Fellow)。這表明,王志明教授在材料科學與光電器件的科研成就和影響力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認可,這對提升學校材料科學與工程以及光學工程學科的國際知名度具有重要意義。在此之前,王志明教授已經因其在多學科跨學科基礎前沿領域的突出貢獻入選多個國際學會會士,包括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SC)、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英國物理學會(IoP)和英國材料/礦物/礦業學會(IOM3)等。
  • 江蘇科技大學陳立莊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頂級期刊JACS上發表論文!
    近日,江蘇科技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陳立莊教授作為第一作者,以我校作為第一作者單位,與南昌大學有序物質科學研究中心湯淵源教授、廖偉強教授合作完成的論文「Precise Molecular Design Toward Organic- Inorganic Zinc Chloride
  • 近日,南京教授團隊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近日,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楊小飛教授科研團隊在材料科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影響因子:27.398)在線發表了題為"Energy Manipulation in Lanthanide-Doped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for Tunable Dual-Mode
  • 中國科研團隊在腫瘤治療上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武漢科技大學張同存教授團隊「CAR-T細胞負載溶瘤病毒治療實體腫瘤項目」,在腫瘤治療上取得重大突破,將有望提升10倍以上的療效。它是通過對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T進行基因改造,即從人體血液中提取T細胞,應用基因工程技術將其變身為能識別並消滅腫瘤的CAR-T細胞,再將其輸入患者體內。
  • 江蘇男神教授:瞄準國際前沿,攻克核心技術,助力實現這項"全球首例"!
    今年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期,一款由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孫立寧教授團隊研發的智能高效環衛消毒機器人在湖北孝感等地迅速&34;,有效打響了智能防疫的&34;。同時,他研製出的8種微操作機器人得到推廣應用,其中&34;靶支撐和傳感器支撐機器人,應用於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上;雷射陀螺精密調腔機器人,應用在國防軍工生產上,包括型號研製、生產和科研,填補了國內空白,2007年獲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
  • 近日,江蘇院士團隊科研成果登上Nature主刊!
    近日,Nature主刊出版&34;(Spotlight in Clean Energy in China)特刊,重點展示了我國在降低碳排放、推動綠色發展方面的重要貢獻。在一流國際期刊發表SCI科學論文660餘篇,他引30000餘次,連續6年入選愛思唯爾&34;榜單,連續2年獲評科睿唯安&34;稱號。獲中國發明專利90餘項、美國專利1項、日本專利2項,50餘項發明專利已成功進行產業化轉化,技術轉讓費達1億6千萬元。
  • 北京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近日,《自然:生態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在線發表了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傅伯傑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完善森林恢復,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15"。
  • 國際冠軍!大連理工大學科研再獲重要進展!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電信學部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李培華教授課題組在深度學習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課題組創新性地提出一種深度卷積神經網絡模型,在國際標準數據集上取得領先的性能並獲得國際大規模自然物種識別挑戰賽冠軍。
  • 陝西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時隔一年,陝西科技大學輕工學院"生物質化學與材料"院士創新團隊趙偉副教授在生物質高分子精密合成領域再次取得突破進展,9月中旬,相關論文以"A New Synthetic Methodology of Site-Specific Functionalized Polypeptides
  • 這位美女教授再獲國際獎項,顏寧教授究竟有多厲害?
    寫在前面27歲博士畢業,30歲成為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她滿腹才華又不輸顏值,她是網紅教授又飽受爭議,她是「科研大牛」同時又「特立獨行」,已是40餘歲的她卻至今單身,科研領域碩果纍纍的顏寧教授,或許我們並不陌生。
  • 東北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蹇錫高院士團隊在高性能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方面取得新進展。,蹇錫高院士團隊又以生物基的厚樸酚化合物為原料,製備出新型的環氧樹脂DGEM。以上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U1663226, 51873027, 51673033)、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2019-ZD-0139)和校創新團隊專題項目(DUT20TD114)的支持。
  • 近日,江蘇這位教授團隊多項科研成果連續登上Nature子刊!
    2020年6、7兩月,來自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FUNSOM)的廖良生教授課題組捷報頻頻,一系列合作科研成果相繼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圍繞如何設計高效TADF材料,廖良生教授、蔣佐權教授聯合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崔林松博士、Richard Friend教授及課題組成員,發展了一種構建高效發光分子的全新方式。亦即提出了限域電荷轉移(SCCT)新概念,並指出發光分子的設計,不僅要考慮功能基元的空間距離,更要通過基元之間的取向、位置和相互作用來增加其空間剛性。
  • 陝西教授團隊再出重大科研成果,引發國際關注!
    近日,在趙進才院士工作室的支持下,陝西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李英宣教授在光催化還原CO2研究領域連續取得重要進展。該成果陝西科技大學為第一單位,李英宣教授為第一作者,李英宣教授和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王穎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2018級碩士研究生惠丹屏為第二作者。這是李英宣教授在Angew. Chem. Int. Ed.、Environ. Sci. & Technol.等自然指數期刊發表論文之後,在光催化還原CO2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 近日,安徽這位教授入選一個國際重要組織!
    近日,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人工智慧學院)汪萌教授入選2020年國際模式識別協會會士(IAPR Fellow)。2020年,全球共23人當選。國際模式識別協會(IAPR)成立於1978年,是由世界各國模式識別方面的專家和團體組成的國際性學術組織,我國於1980年加入該協會。
  • 零的突破!近日,東北這位教授入選美國光學學會一項"重要名單"
    近日,美國光學學會(OSA)公布了2020年高級會員名單,共179名光學科學家入選2020美國光學學會高級會員。其中,哈爾濱工程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王鵬飛教授與其他27位來自中國科研機構的光學科學家共同入選。這是哈工程教授首次入選美國光學學會高級會員。
  • 陝科大科研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重要論文
    近期,陝科大張美雲教授團隊、王傳義教授團隊分別在國際工程技術與材料科學領域和重金屬離子吸附分離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一起看看這些新突破、新成果! 01 「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我校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張美雲教授團隊近日在國際工程技術與材料科學領域頂級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發表題為「Fabrication, Applications, and Prospects of Aramid
  • 零的突破!武漢教授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近日,武漢工程大學光電信息與能源工程學院的廖青教授帶領阿秒光學團隊,首次以第一單位在物理領域國際頂級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了題為《時間分辨光電子發射譜的電子色散特徵》(Distinction of Electron
  • 零的突破!武漢教授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近日,武漢工程大學光電信息與能源工程學院的廖青教授帶領阿秒光學團隊,首次以第一單位在物理領域國際頂級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了題為阿秒光學在發展新一代超高速電子器件和信息處理技術、提升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和光催化化學反應效率、研究高溫超導和拓撲絕緣體的物理機制、以及揭示腫瘤病變機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前景。電子在物質中的微觀運動發生在阿秒(10-18秒)時間尺度上。追蹤固體中的電子微觀動力學行為是揭示固體宏觀特性、發展設計新固體器件、開拓新應用的關鍵。
  • 最近,南開人又取得了哪些科研突破?
    南開大學團隊研獲新型柔性製冷方式「扭熱製冷」更加高效、節能、綠色、便攜的製冷方式是人類不懈探索的方向。10月11日在線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刊文,報導了中國南開大學與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達拉斯分校的一支國際聯合研究團隊研獲的一種柔性製冷新策略——「扭熱製冷」。他們發現,改變纖維內部的捻度可以實現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