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氣象臺專家解析高溫範圍特點及影響

2020-11-24 中國新聞網

  5月17日,北方多地開始出現大範圍的高溫天氣。來自中央氣象臺的消息,18日華北、內蒙古東部、黃淮北部最高溫度將達到35~38℃。此次高溫天氣將持續幾天?有何特點?是否屬於異常?對公眾生產生活有何影響?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何立富。

  專家: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何立富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劉佳 新華網記者郝多

  何立富(右)接受記者採訪。李根 攝影

  記者:從17日起,我國北方地區迎來一次高溫天氣過程,此次高溫的強度及範圍是怎樣的?將持續到何時?

  何立富:這是今年全國出現的首次大範圍高溫天氣。此次高溫天氣過程從17日開始發展,將一直持續到19日夜間。其中,18日高溫的影響範圍和強度將達到最大。

  高溫天氣主要影響7個省(區、市),包括京津冀地區、內蒙古東部、遼寧西部、河南中北部及山東北部,其中京津冀地區受高溫影響範圍較大。此次過程大部分地區最高溫以35℃~37℃為主,但在內蒙古東南部的部分地區,氣溫將接近37℃~39℃,局地可能會達到40℃。

  記者:此次高溫天氣的成因是什麼?有何特點?

  何立富:這是由於來自內蒙古西部的大陸暖氣團在自西向東緩慢移動,華北黃淮等地在暖氣團控制下出現晴熱少雨的天氣,導致高溫的發展。

  受大陸暖氣團控制,此次高溫天氣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日最高氣溫上升幅度快,尤其在午後,紫外線輻射強,溫度上升最快。二是空氣中溼度較低,因此這種高溫天氣下公眾不會感覺太悶熱,天氣也較為乾爽。三是晝夜溫差明顯,雖然白天最高氣溫可達三十多度,但夜間溫度仍然較低,體感比較舒適。

  記者:說到體感溫度,它與百葉箱觀測的溫度有何差別?

  何立富:按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氣象部門發布的溫度是百葉箱中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這個溫度計是處於相對通風的環境下,距地面有1.2米的箱體內。而公眾的體感溫度則會受到空氣相對溼度、風速、外部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和實際環境的溫度存在一些出入。比如空氣溼度大,即使氣溫沒那麼高,公眾都會感覺很悶熱;再比如胖人和瘦人在相同的溫度下,感受到的溫度也是不一樣的。

  記者:從氣候角度來說,此次高溫天氣是否屬於異常?與常年同期相比如何?

  何立富:華北地區在5月份出現高溫天氣還是比較常見的,幾乎3-5年就會出現一次。從歷史資料來看,北京在2010年5月中旬出現了38.1℃的高溫,而這次過程北京的最高氣溫大約在36℃左右,並未突破歷史極值;內蒙古東南部地區5月中旬的最高氣溫曾達39℃,局地達40℃,而這次內蒙古東南部地區的日最高氣溫可能接近歷史同期。

  記者:此次高溫天氣是否意味著北方地區入夏?

  何立富:入夏標準是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高於22℃,第一天即為入夏日期。從今年氣候條件來看,4月以來,我國大部地區氣溫持續偏高,季節進程加快。4月,華南大部及雲南南部率先入夏,5月以來,華北東南部、黃淮北部、江南南部和東部、華南東北部等地均已入夏。

  也就是說,在此次高溫天氣影響前,華北多地就已進入夏天。例如,今年北京的入夏日期是5月7日,比常年入夏日5月19日,提前了12天。而天津和石家莊都於今年5月10日入夏,與平均入夏時間相比,時間分別偏早了4天和11天。

  2017年全國入夏日期分布圖

  記者:高溫天氣對生產生活有哪些影響?應採取哪些防範措施?

  何立富:此次高溫天氣對農業影響較大。一方面,前期由於內蒙古東部、華北等地降水比歷史同期明顯偏少,一些地區氣象乾旱程度達到重度,而此次高溫天氣正好出現在乾旱區域,會使得土壤水分蒸發加快,加劇旱情的發展。另一方面,目前華北、黃淮冬小麥正處於開花授粉和灌漿的產量形成關鍵階段,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山東北部等地出現持續晴熱,空氣相對溼度小,午後風力一般大於3米/秒,加之部分地區土壤墒情偏差,這就導致冬麥區將出現乾熱風天氣。16日,河南省發布了乾熱風橙色預警;18日至19日,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可達37℃左右,還將出現中到重度乾熱風天氣,對冬小麥灌漿不利,將導致冬小麥灌漿速率下降,降低籽粒重量。

  對此,華北、黃淮冬麥區需及時做好水肥管理,做好「一噴三防」工作,增加小麥抗衰能力;墒情偏差地區應及時灌溉,改善田間溫溼條件。

  此外,在高溫天氣下,公眾應隨身帶好遮陽傘、帽,多喝水,儘量避免長時間處於烈日下,以防中暑。

  記者:此次高溫是否會加劇森林、草原火險?

  何立富:前期,內蒙古、東北、華北地區森林和草原火險等級偏高,在此次高溫影響下,預計東北、華北地區乾旱還將持續發展,乾燥、高溫、大風天氣將加大森林、草原火災的風險。

  記者:未來高溫發展的趨勢如何?

  何立富:從20日白天開始,高溫天氣將有所緩解;21日伴隨一次降雨天氣過程,上述高溫地區將結束高溫「烤驗」,進而轉入涼爽天氣。

相關焦點

  • 中央氣象臺專家詳解此次過程特點成因與影響
    據中央氣象臺預報,2月13日至16日,一次強寒潮天氣過程將自北向南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將出現大範圍雨雪和大風、強降溫天氣。此次天氣過程具有哪些特點,天氣背景是什麼,將對目前春運和農業等產生哪些影響?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何立富為您解析。
  • 中央氣象臺專家解析「海高斯」特點
    8月18日8時,南海熱帶低壓加強為今年第7號颱風「海高斯」,中央氣象臺於10時發布颱風黃色預警。「海高斯」的強度如何,有哪些特點,會對我國造成哪些影響,記者採訪了中央氣象臺高級工程師周冠博。
  • 未來10天都是高溫!來看中央氣象臺專家的解析和防暑指南
    前方一大波高溫來襲!中央氣象臺7月10日18時繼續發布高溫黃色預警,預計7月11日白天,華北中南部、黃淮、西北地區東部、內蒙古西部、甘肅中西部、新疆南疆盆地、四川盆地、湖北西部以及浙江中南部、福建、江西東部等地有35℃以上的高溫天氣。
  • 中央氣象臺專家詳解北方新一輪強降雨特點及影響
    11日起,北方將出現大範圍強降雨過程,涉及十餘省份,其中北京、天津、河北、遼寧等地降雨量將達入汛以來最強。這次強降雨天氣過程的特點是什麼?將給防汛工作帶來怎樣的壓力?今年第6號颱風「米克拉」將對我國產生怎樣的影響?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
  • 中央氣象臺專家解析春運天氣
    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央氣象臺正研級高工馬傑和國家氣象中心業務科技處高工姚鳴明。  專家:中央氣象臺正研級高工 馬傑  國家氣象中心業務科技處高工 姚鳴明  記者:中國氣象報記者 劉佳 王若嘉 新華網記者 郝多
  • 聯合訪談:中央氣象臺專家詳解高考天氣
    嘉賓: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 中央氣象臺高級工程師趙慧霞  記者:中國氣象報記者賈敏 實習記者盧健  攝影:盧健對高考影響較大的天氣都有哪些?  張濤:今年高考期間,最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南方將會遭遇一輪較為明顯的降雨過程。降雨影響範圍大,強度較強。
  • ...對流性降水明顯——中央氣象臺專家解析近期南方強降雨特點和成因
    此次降水過程主要影響了哪些地區?未來是否還會有降雨疊加?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和張玲,詳細解讀此輪降雨過程特點及成因。嘉賓: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 馬學款 張玲記者:中國氣象報記者張娟 新華網記者郝多記者:南方此次強降雨過程主要影響哪些地區?預計還會持續多久?
  • 中央氣象臺專家解析颱風「海馬」特點及影響
    受颱風「海馬」影響,21日至23日,華南江南等多地將出現強風雨天氣。對此,記者採訪了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許映龍,請他為公眾詳解颱風「海馬」的特點與影響。   記者:從路徑和影響範圍來看,「海馬」具有怎樣的特點?
  • 中央氣象臺:今起大範圍強雨雪來襲
    央視財經《正點財經》)中央氣象臺消息,從今天起,新一輪雨雪降溫天氣開始影響中國,其影響範圍廣、強度強、局地日降水量大;部分地區風力大、降溫明顯,要注意做好相關防禦。中央氣象臺預計,到19日,我國西北地區東部、東北中南部、華北南部、黃淮、江淮、江漢、江南北部等地有大雨,遼寧東部、山東、河南東部、四川盆地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暴雨,遼寧東南部局地有大暴雨;降雪主要出現在內蒙古中東部、黑龍江、吉林北部的部分地區,有中到大雪或雨夾雪,局地有暴雪或大暴雪,新增積雪深度將有5~10釐米,局地超過15釐米;東北南部、黃淮東部等局地日降水量有可能突破歷史同期極值
  • 專家:強降雨後大範圍高溫捲土重來可能性小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7月下旬以來,我國南北方同時出現高溫天氣過程,中央氣象臺持續發布高溫預警。
  • 中央氣象臺:未來10天高溫仍將持續
    本報北京7月20日電  (記者趙貝佳)中央氣象臺20日18時發布高溫橙色預警,預計21日白天,西北地區東部、華北南部、黃淮大部、江淮、江漢、江南以及重慶等地有35℃以上高溫天氣。
  • 中央氣象臺專家解讀入冬以來最強寒潮天氣
    從12月27日白天起,今冬以來最強寒潮開始影響我國,中央氣象臺27日6時發布今年入冬以來首個寒潮黃色預警,中國氣象局於27日9時啟動重大氣象災害(寒潮)三級應急響應。此次寒潮天氣影響時間和範圍是怎樣的?哪些地方的降溫和雨雪天氣會比較強?它有怎樣的特點?記者採訪了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
  • 高溫來襲多地氣溫突破35攝氏度 中央氣象臺持續預警
    今年首輪高溫天氣來襲,我國多地氣溫已突破35攝氏度。據新華網5月16日消息,高溫天氣席捲我國多地,中央氣象臺持續發布預警:繼5月15日華東部分省市、重慶、海南中北部出現35℃以上高溫,16日這些地區繼續出現高溫。
  • 中央氣象臺:未來十天北方熱浪減弱 南方高溫不退
    全國高溫落區預報圖央廣網北京7月16日消息(記者朱宏源)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中央氣象臺連續第10天發布高溫預警,預計未來十天,南方將維持高溫天氣;北方的高溫範圍和強度將較前期有所減小和減弱。
  • 專家解析近期華北黃淮等地霧霾天氣特點及成因
    記者採訪了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專家: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 馬學款記者:中國氣象報記者 趙天宇 新華網記者 李海韻劉佳 攝本次霧霾天氣過程表現四個特點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汙染程度高、能見度低記者:本輪霧-霾天氣情況是怎樣的?主要影響了哪些地區?
  • 「速凍」模式開啟 中央氣象臺專家解讀寒...-中國氣象網
    27日下午,他專程赴中央氣象臺,指導寒潮天氣預報服務工作。記者採訪了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何立富。從12月27日白天起,今冬以來最強寒潮開始影響我國,中央氣象臺27日6時發布今年入冬以來首個寒潮黃色預警,中國氣象局於27日9時啟動重大氣象災害(寒潮)三級應急響應。此次寒潮天氣影響時間和範圍是怎樣的?哪些地方的降溫和雨雪天氣會比較強?
  • 「巴威」或為1949年來一手登陸遼寧最強颱風中央氣象臺專家詳解...
    原標題:「巴威」或為1949年來一手登陸遼寧最強颱風中央氣象臺專家詳解北上颱風特點今年第8號颱風「巴威」要來了。據中央氣象臺預計,颱風「巴威」將於8月27日上午在我國遼寧省莊河市到朝鮮平安北道一帶沿海登陸(颱風級,12—13級,33—38米/秒),登陸後逐漸轉為北偏東到東北方向移動,穿過東北三省,強度逐漸減弱。
  • 中央氣象臺:颱風「美莎克」未正面登陸但對我國影響不容小覷
    中央氣象臺消息,第9號颱風「美莎克」已於9月3日凌晨01時30分前後在韓國慶尚南道沿海登陸(42米/秒,950百帕,強颱風級)。預計「美莎克」將以每小時60公裡左右的速度向偏北轉北偏西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於3日中午前後進入我國吉林省境內,3日夜間進入黑龍江,並逐漸變性為溫帶氣旋。
  •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未來10天北方降雨會較多
    7月以來,我國江南、江淮、江漢及重慶等地出現大範圍高溫天氣,持續時間長、覆蓋範圍廣、強度大、影響重,浙江、湖南、江西南部等地連續高溫日數已達20~28天,部分地區高溫持續的時間和強度都突破了歷史記錄。網友戲稱,三分之一中國進入「燒烤」模式。  造成天氣「高燒不退」的成因是什麼?高溫天氣何時才能結束?未來一段時間天氣情況如何?
  • 中央氣象臺分析:颱風「浣熊」呈現四大特點
    中央氣象臺分析:颱風「浣熊」呈現四大特點 2008年04月19日 15:09 來源:中國氣象報 據中央氣象臺最新分析,「浣熊」颱風呈現登陸時間偏早、路徑較複雜、強度大、降水強等四大特點。  一是登陸和生成時間偏早。「浣熊」是1949年以來登陸我國最早的颱風,登陸的時間比歷史最早記錄1971年5月3日在海南樂東登陸的熱帶風暴要提前15天,比多年第一個颱風平均登陸時間(6月29日)早兩個月。同時,「浣熊」的生成時間相對較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