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質量的完成斑馬魚體外受精?

2021-02-25 中國斑馬魚信息中心

中國斑馬魚信息中心 

常見的斑馬魚問題這裡都有答案,點上方藍字關注。

研究者A:這個品系只剩一條雄魚,已經18個月了,配魚總是不成功,怎麼讓它傳代呢?

研究者B:做組學,要2000枚同一個時間點的胚胎,怎麼辦?

那就試試「斑馬魚的體外受精」吧~

作為熱帶淡水魚類,斑馬魚的精子在相對高鹽度的環境下保持無受精活性狀態,在接觸淡水之後被激活,活力可維持1-2分鐘。這段時間是接觸卵子受精的最佳時間。因此體外受精技術是要先收集雄魚的精子收集到高鹽度溶液中,隨後再收集雌魚的卵子,最後將精子與卵子混合,加養殖水後激活,胚胎達到受精目的。

斑馬魚受精實驗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質量好的卵子表現為金黃色、粘稠、有光澤而結構完整。鬆散、蒼白、含有絮狀物等情況都是卵子質量不佳的表現。

► 一寸光陰一寸金

要用6-18個月齡的魚,幼年或者年老的魚都不合適。太小的魚容易死哦。


► 一日之計在於晨

在光周期開始後1-2小時為雌魚最佳狀態,之後卵的質量很快變差,所以體外受精一定要在早上進行。


► 脈脈不得語

實驗前一天,按照正常配魚的操作,將雌雄魚放置在配種缸內用隔板隔開,但是第二天不能抽開隔板。


► 且更從容等待他

按壓魚腹的操作,對魚傷害很大,不宜頻繁。同一條魚一個月以上操作一次,最少間隔半個月。不過一周後可用於自然配魚。

► 重要的事說三遍

Hanks Buffer的終溶液中的NaHCO3溶液,必須實驗當日早晨新鮮配置!當日早晨新鮮配置!當日早晨新鮮配置!

內容來源:中國斑馬魚信息中心

原文作者:李玲璐

授權聲明: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郵箱:zebrafish@ihb.ac.cn

相關焦點

  • 體外受精動物中雌性也能選擇配偶
    而此前,人們一直認為只有體內受精的動物才能在交配之後繼續實施配偶選擇。 配偶選擇是指動物在有條件選擇的情況下,會優先選擇利於後代發育的配偶,通常是雌性選擇雄性,但此前研究並未發現體外受精的動物中,雌性是否能在交配後實施配偶選擇。 此次研究的對象為睛斑扁隆頭魚,這是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大西洋的地中海、黑海、亞速海海域。
  • 【學術前沿】斑馬魚胰島β細胞的體內發生和再生
    然而遺體捐獻最終止於免疫排斥,而胚胎幹細胞或者誘導多能幹細胞體外誘導的方法雖然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但大家兜兜轉轉許多年,最後拿到的β樣細胞仍然無法與供體提供的β細胞相提並論(上帝:我的作品豈是這麼好模仿的,愚蠢的人類)。於是人們調整了策略,把β細胞誘導再生的過程放到了體內環境,效果卻有了驚人的提升。
  • 螢光斑馬魚繁殖
    螢光斑馬魚是斑馬魚在科學上的進一步的突破,實現基因的導入式擴展,然而對於螢光斑馬魚今後的發展路線,未來的研究人員又會做出什麼樣的貢獻
  • Development cell:應用CRISPR-Cas9實現斑馬魚組織特異性基因敲除
    ,這對於以斑馬魚為主要研究工具的科學家們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斑馬魚具有養殖方便、繁殖周期短、產卵量大、胚胎體外受精、體外發育、胚體透明等特點,是生命科學研究中一種重要的模式生物和研究平臺。利用斑馬魚,可以研究生命科學的基礎問題,揭示胚胎和組織器官發育的分子機理;可以構建人類的各種疾病和腫瘤模型,建立藥物篩選和治療的研究平臺;可以建立毒理學和水產育種學模型,研究和解決環境科學和農業科學的重大問題。
  • 頡偉孟安明等在《分子細胞》發表斑馬魚配子及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
    表觀遺傳學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親本的表觀基因組能否遺傳給下一代以及子代第一個表觀基因組如何建立。前期小鼠和人類研究結果表明,很多親本表觀遺傳信息在受精之後都被擦除,只有部分表觀遺傳信息會保留下來並發揮重要作用。然而,表觀基因組重編程模式在不同物種之間是否保守,是否存在物種特異的顯著差異是領域內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物學的問題。
  • 一條小小的斑馬魚可能會拯救你的生命
    據國外研究報導,生長在海裡的一種叫斑馬魚的小魚,對研究人類的疾病有重大作用。
  • 中國科學家建立斑馬魚非感染性腸道炎症模型
    來源:央視網斑馬魚是腸道發育和疾病研究的理想模型PI3P缺失導致上皮細胞連接破壞,最終招募中性粒細胞,發生急性炎症北京時間7月6日17時,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和舒曉東研究團隊關於斑馬魚研究的最新成果
  • 科學家揭示體內受精生殖方式的更早起源
    原標題:科學家揭示體內受精生殖方式的更早起源   科學家揭示三億多年前魚類的「私密生活」 揭示體內受精生殖方式的更早起源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朱敏研究員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發表一項新發現,揭示了三億多年前泥盆紀一種披盔戴甲魚類的
  • 顯微攝影比賽:發光的小斑馬魚大腦、魚胚胎和蝸牛舌頭令人驚嘆
    在尼康小世界攝影大賽中,一張充滿活力的藍橙色調的照片獲得了第一名,這張照片突出表現了一隻小斑馬魚大腦內部和周圍的小血管。在這張令人瞠目結舌的圖片中,這條魚大腦的淋巴管發出橙色的光,在錯綜複雜的淋巴系統網絡中,分支狀的卷鬚延伸到全身各處,清除體內的廢物。纖細的橙色線條被明亮的藍色花紋——魚鱗和魚骨所掩蓋。
  • 環特研究 | 通過斑馬魚觀察腫瘤形成過程中免疫細胞對基底膜區的蛋白水解和機會性突破
    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它們如何進入這些細胞,因為它們被BMZ矩陣屏障隔開(圖2 Bi)。當我們的實時成像研究表明免疫細胞已經到達腫瘤前細胞克隆時,通過固定斑馬魚,我們可以執行CLEM捕獲免疫細胞剛剛突破表達HRAS G12V的克隆正下方的BMZ的實例(圖2 Bii和2Biii)。
  • 「小蝌蚪」進入體內,若沒完成「受精」任務,最後會去哪裡呢?
    相信大家都能夠了解,對於女性懷孕這件事情來說,如果想要通過女人一個人的努力似乎是不夠的,因為女性體內只有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則還需要男性體內的精子,但是大家也都能夠了解到,對於男性體內的精子來說,他的數量是非常龐大的,並且進入到女性體內的那些精子,想要成功受精,也只有那麼唯一一顆精子而已,那麼對於那些進入女性體內沒有受精的小蝌蚪,到底去向何處呢?
  • 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達87% 斑馬魚為人類篩藥物
    比如,科學家們通過海膽精卵表面分子的特異性識別、精子頂體反應、卵皮質反應等現象,研究受精生物學;生命周期僅三天的線蟲為人類不間斷觀察並追蹤每個細胞的演變提供了可能;繁殖迅速、染色體巨大的果蠅揭示了遺傳規律,並讓科學家三次獲得諾貝爾獎;非洲爪蟾的卵母細胞體積大、數量多,易於顯微操作,開啟了細胞周期調控的分子機理之門;當今世界上研究得最詳盡的哺乳類實驗動物小鼠,甚至讓科學家們獲得了17
  • 斑馬魚到底是斑馬還是魚?它不僅聰明,說不定比你還有好奇心!
    斑馬魚的繁殖期,一次可達三個月,母魚每間隔2-3天產卵一次,每次可產數百顆卵。公魚讓卵受精之後,胚胎馬上就開始發育了,2-4天後,小斑馬魚就能破殼而出。 或許你曾經在水族館看過,閃耀各種螢光色彩的斑馬魚,好像霓虹燈打碎在水裡一樣。
  • ACS AMI┃斑馬魚:一種評價碳納米材料毒性的理想模型
    斑馬魚與人類具有高度的基因同源性,具備繁殖、發育迅速的特點,此外,斑馬魚還具備在胚胎期與發育初期通體透明的特點,因此被廣泛應用於對納米材料的毒性評價。廣州中醫藥大學陳桐楷課題組以水熱法合成了超小粒徑的碳納米點,並將斑馬魚作為體內模型,對碳納米點在斑馬魚體內的毒性開展了系統研究。
  • 猴子一生中「最重要時刻」 胚胎原腸運動首次體外重現
    &nbsp&nbsp&nbsp&nbsp來自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藉助該團隊深耕多年建立的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體外培養系統,將食蟹猴囊胚體外培養至原腸運動出現,並進一步發育至受精後20天,體外重現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原腸運動。該研究為了解靈長類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奠定了重要的研究基礎,重現了猴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
  • 小小斑馬魚科研有大用 與人相似透明可供觀察
    這就是斑馬魚,它因身上的斑紋而得名。近些年來,這種原產於印度、孟加拉國等地水域的小魚成為世界各地實驗室的寵兒,被廣泛用於藥物測試等領域。美國政府衛生機構曾在2003年將斑馬魚列為繼大鼠和小鼠之後第三重要的實驗動物;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也剛剛在8日發文稱讚斑馬魚「在科研的世界裡濺起浪花」。  那麼斑馬魚究竟承擔哪些工作呢?
  • 清晰記錄哺乳動物的受精過程
    儘管受精是個普遍存在的過程,但是人們對它的機制仍未完全理解。由法國生物學家研發的一種新工作可能會闡明這一神秘的過程,該工具已經捕獲了精子與卵子首次接觸的詳細畫面。  Benjamin Ravaux是巴黎高等師範大學的物理學碩士研究生,他將在生物物理學會的60周年紀念會議(2016年2月27日至2016年3月2日)上講述這項新技術。
  • 斑馬魚帶我們了解恐懼
    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斑馬魚害怕時大腦是如何活動的,來找到更多關於恐懼產生的機制和信息,這將有助於科學家開發更好的治療與恐懼相關的精神疾病的方法。為什麼恐懼很重要?在我們的日常經歷中,我們經常感到害怕,害怕危險的東西,比如蛇和其他有毒的動物,害怕高處、害怕壞人,等等。
  • 論文解讀--孔雀石綠處理後斑馬魚魚卵的轉錄組分析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孔雀石綠處理後斑馬魚魚卵的轉錄組分析,文章引用信息如下(DOI:10.1016/j.aquaculture.2019.73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