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次!中國科學家建立斑馬魚非感染性腸道炎症模型

2021-01-11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央視網

斑馬魚是腸道發育和疾病研究的理想模型

PI3P缺失導致上皮細胞連接破壞,最終招募中性粒細胞,發生急性炎症

北京時間7月6日17時,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和舒曉東研究團隊關於斑馬魚研究的最新成果「Deficiency in class III PI3-kinase confers postnatal lethality with IBD-like features in zebrafish」。該研究利用斑馬魚突變體模擬了炎症性腸病的部分表型,並且結合體外細胞3D培養結果解釋其發病機制。

什麼是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是一類消化系統產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總稱,主要包括克羅恩氏病和潰瘍性腸炎等,患者主要集中在北美、北歐以及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2016年,美國的炎症性腸病患者超過300萬,而國內的發病率為3.3/100,000,呈現低齡化趨勢、逐年升高的趨勢。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貧血等症狀,患者遭受了嚴重的身心折磨,然而目前對其發病機理的研究尚處於探索階段。

人類疾病為什麼要用斑馬魚

斑馬魚是一種熱帶魚,身體延長而略呈紡錘形,頭小而稍尖,吻較短,全身布滿多條深藍色縱紋,與銀白色或金黃色縱紋相間排列紋路比較有條理,在水族箱內成群遊動時猶如奔馳於非洲草原的斑馬群,故此得斑馬魚之美稱。

斑馬魚早期胚胎體外發育、產卵量高,和人類基因有著87%的高度同源性,被廣泛用於發育研究以及藥物篩選。斑馬魚作為模式生物的優勢很突出,這意味著其實驗結果大多數情況下適用於人體。

用斑馬魚找出腸道炎症的一個原因

斑馬魚腸道早期發育與高等動物類似,因此也是炎症性腸病研究的理想模型之一。本研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獲得了兩種pik3c3突變品系。通過組織學、分子生物學以及電鏡檢測,研究人員確定了突變體中腸道炎症的基本表型。機理方面的研究表明,腸道炎症反應的激活不是微生物以及外界環境所引起的,而是腸道上皮細胞自主性損傷從而招募大量的中性粒細胞所導致的,這是與已知的斑馬魚腸道炎症模型的最大區別。

為了確定突變體致死的根本原因是否是免疫系統的缺陷,科研人員決定在培養皿中研究「乾淨的腸道」。Caco2細胞系是人源結腸癌細胞,當在培養皿底部鋪一層Matrigel時,5天以後就能形成類似腸腔的「甜甜圈」結構。在該體系下抑制PIK3C3的表達,也會導致細胞連接的破壞。體外模型進一步證明,上皮結構的破壞是上皮細胞自主性的。

此外,研究團隊利用斑馬魚發現了多個囊泡運輸蛋白在早期發育過程中的作用。PIK3C3也通過其催化產物磷酸肌醇 3-磷酸(PI3P)調控體內的囊泡運輸等過程。

未來的應用

本研究既完善了磷酸肌醇(PI)代謝產物在腸道炎症方面的作用,也為炎症腸病的藥物篩選提供了新的平臺。目前,僅有部分藥物能夠緩解炎症性腸病症狀,使得患者進入緩解期。本研究中的腸道自主性炎症模型對藥物靶點的篩選具有推動作用。

廣州生物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趙紹陽和廣州生物院夏建紅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裴端卿研究員和舒曉東研究員為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及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等經費資助。

相關焦點

  • ACS AMI┃斑馬魚:一種評價碳納米材料毒性的理想模型
    斑馬魚與人類具有高度的基因同源性,具備繁殖、發育迅速的特點,此外,斑馬魚還具備在胚胎期與發育初期通體透明的特點,因此被廣泛應用於對納米材料的毒性評價。廣州中醫藥大學陳桐楷課題組以水熱法合成了超小粒徑的碳納米點,並將斑馬魚作為體內模型,對碳納米點在斑馬魚體內的毒性開展了系統研究。
  • 環特生物首席科學家李春啟:潛心研究,發現科學世界隱藏的彩蛋
    近期,李春啟博士圍繞「潛心研究,發現科學世界隱藏的彩蛋」主題內容,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觀點。2010年,他歸國創立了國內首家斑馬魚生物評價服務及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 -- 環特生物,首次將斑馬魚生物評價技術引入國內,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斑馬魚技術應用的發展進程。10年間,他攜手環特生物開發出150餘種斑馬魚實驗模型方法,創新性地應用到保健食品、化妝品、藥品、食品等大健康領域。
  • 中國炎症性腸病新藥!武田全球唯一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Entyvio(安吉...
    2020年03月15日/生物谷BIOON/--武田中國近日宣布,一款全新機制的人源化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Entyvio(安吉優®,vedolizumab,注射用維得利珠單抗),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正式進入中國,獲批適應症為對傳統治療或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抑制劑應答不充分、失應答或不耐受的中重度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的成年患者。
  • 各地區炎症性腸病患者腸道菌群特徵觀察性研究
    為了識別不同地區炎症性腸病(IBD)患者腸道菌群生物標誌物,建立預測模型,並探索其菌群功能變化特徵,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檢驗醫學部王忠偉使用微生物組分析軟體QIIME(v1.9.1)分析腸道菌群組成和多樣性指標,使用微生物多樣性分析軟體LEfSe比較IBD患者與健康對照有統計學差異的腸菌標誌物。隨機森林法建立預測模型。PICRUSt預測菌群功能變化特徵。結果發現,IBD患者腸道菌群α多樣性顯著低於HC(Wilcoxon秩和檢驗,P<0.05)。
  • PLoS ONE:新型計算機模型或可監測機體感染後腸道菌群的動力學特性
    2014年7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感染性疾病常常讓我們渾身不自在,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ON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布萊根婦女醫院的研究人員利用特殊的計算機模型揭示了機體感染影響腸道天然菌群的分子機制
  • 重磅級研究成果解讀腸道菌群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同時還能以生物被膜的形式與宿主建立聯繫來幫助宿主抵禦感染性疾病的發生。本文研究還能幫助我們理解腸道中的微生物菌群如何與宿主建立持久和特殊的關係來維持機體健康。研究者Nathalie Juge表示,我們利用羅伊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reuteri)作為模型來研究腸道微生物菌群如何適應宿主機體,羅伊氏乳桿菌是許多不同動物機體中最常見的一種腸道菌群。
  • 小鼠模型在研究人病毒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07年世界衛生報告》曾指出,自1967年以來,至少有39種新的病毒病原體被發現,包括愛滋病病毒、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和SARS病毒。同時,大流感、瘧疾和結核病等傳統疾病不斷產生變種、增加抗藥性,由於人類衛生保健制度發展仍不完善,這些傳統疾病繼續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
  • 陳根:電子菸不美好,影響腸道健康引發腸道炎症
    此外,近日,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僅電子菸蒸汽,即不含尼古丁或香料,就可能引發腸道炎症。研究人員發現,長期使用不含尼古丁的電子菸導致「腸道滲漏」,微生物和其他分子從腸道滲出,導致慢性炎症。這種炎症可導致多種疾病和條件,包括炎症性腸病、痴呆、某些癌症、動脈粥樣硬化、肝纖維化、糖尿病和關節炎。
  • 新研究發現電子菸會引發慢性腸道炎症
    據外媒報導,近日一項新研究顯示,僅電子菸蒸汽--不含尼古丁或香料--就可能引發腸道炎症。這項新研究通過一系列實驗證明了電子菸蒸汽如何削弱腸道內壁並導致慢性炎症。對電子菸使用的長期影響進行研究仍處於早期階段。
  • 破壞腸道屏障,觸發體內炎症!
    這些作者發現,長期使用不含尼古丁的電子菸會導致「腸漏(leaky gut)」,即微生物和其他分子從腸道中滲出,從而導致慢性炎症。這種炎症會導致各種疾病和症狀,包括炎症性腸病、痴呆症、某些癌症、動脈硬化、肝纖維化、糖尿病和關節炎。 Ghosh說,「腸道內壁是一個神奇的實體。
  • 2015腸道微生態與健康研討會
    兼任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幽門螺桿菌學組成員、炎症性腸病學組成員,中國醫師協會胰腺病學專業委員會常委兼總幹事、上海市消化病學會委員兼胰腺病學組組長。主要研究方向是重症急性胰腺炎臨床救治、胰腺癌早期診斷和克羅恩病、幽門螺桿菌診治。以第3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以第2完成人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二、正常腸道菌群的免疫功能腸道細菌對免疫系統影響的研究 ,在建立無菌動物模型之後有了長足進展。比較無菌動物與普通動物在免疫器官形態,免疫細胞數量、功能及空間分布的差異性,可了解腸道細菌與免疫的關係。這是一個令人迷惑但又非常吸引人的課題,經過科學家的努力,現已對其中部分機制有所了解,但離闡明整個機制還有很長一段路。
  • 腸道微生物組研究進展一覽
    由Isabel Gordo領導的科學家們首次實時觀察到,微生物群多樣性爆發由具有與癌症相似突變率的細菌細胞引起。科學家們已經意識到,細菌在腸道中變異和進化的速度比之前認為的要快得多。 DOI:10.1126/sciadv.aax6328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格拉斯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描述了一種新型分子,其能建立腸道微生物組和大腦之間的直接關聯,該分子或能導致臨床前小鼠模型機體中大腦細胞功能的抑制。
  • 科學家揭示腫瘤化療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
    科學家揭示腫瘤化療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 2017-04-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該研究報導了化療過程中所導致的腸道毒副作用與化療藥物誘導細胞釋放雙鏈DNA密切相關,腸道中大量的dsDNA激活了宿主免疫系統的AIM2炎症小體,進而引發了腸道炎症和損傷的分子機制。耿美玉、孫兵、丁健和黃敏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化療仍然是目前大多數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但化療藥物的使用常常伴隨著嚴重的毒副作用。
  • 科學家建立非洲綠猴COVID-19感染模型
    科學家建立非洲綠猴COVID-19感染模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6 11:01:20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Thomas W. Geisbert小組建立了非洲綠猴COVID-19感染模型。
  • 「腸道潰瘍」除了炎症性腸病,還可能是這種病,很容易漏診
    病因分析患者腸道潰瘍病因診斷是什麼?我們進行如下分析:1. 感染性疾病:患者慢性起病,病程已超1月,以腹痛症狀為主,無明顯感染、劇烈腹瀉症狀,便常規培養(-),外院抗感染無效,可基本排除。2.明確診斷回盲瓣活檢示局部小腸結構異常(包括絨毛及隱窩變形),但黏膜內僅呈輕度炎症細胞浸潤。大量炎症改變主要累及黏膜下層伴潰瘍形成,黏膜下層局部可見淋巴細胞為主的浸潤伴淋巴小結,纖維組織增生、大量小血管增生。可見漿細胞、中性粒細胞和組織細胞浸潤伴小血管炎。
  • .: 應用生理動力學模型預測異黃酮大豆苷元對S-equal的腸道微生物
    應用生理動力學模型預測異黃酮大豆苷元對S-equal的腸道微生物代謝及其對ER𝜶活化的影響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 (IF: 4.653,2區)眾所周知,腸道微生物群對宿主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通過代謝不可消化的食物成分,形成維生素,保護宿主免受病原體的侵害。
  • 最新研究:中藥改善血糖與炎症,主要還是通過調節腸道菌群起作用
    最近,國際國內權威期刊發表了仝小林院士等權威團隊研究的幾篇關於中藥改善慢性病的文章,不僅確定了中藥對於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療效,而且還分析其中的機制,與腸道菌群、炎症等密切相關。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介紹、分析一下,供大家學習參考。
  • 功能基因組學的預測網絡模型識別炎症性腸病的調節因子
    摘要中文:炎症性腸病(IBD)的主要挑戰在於整合各種IBD數據集以構建IBD預測模型。我們提出了IBD免疫成分的預測模型。該模型通過使用IBD相關的細胞,組織和病理生理學的功能性和調節性注釋信息,從而對揭示在先前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中與IBD相關的基因座之間的因果關係。從三個處於不同疾病階段的IBD患者隊列中獲取分子數據,構建出由獨立網絡組成的模型。
  • 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建立基因編輯瑞特症候群猴模型
    中新社昆明5月19日電 (記者 史廣林)記者19日從雲南省科技廳獲悉,國際頂級期刊《Cell》本月18日發表了昆明理工大學、雲南省靈長類生物醫學重點實驗室季維智、陳永昌團隊和同濟大學醫學院孫毅團隊,運用TALEN技術開展食蟹猴瑞特症候群(Rettsyndrome,RTT)模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