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Tenbagger系列之先健科技:創新器械黑馬 介入耗材明珠(研報精...

2020-12-05 證券之星

2020年11月30日,國信證券發布一篇關於先健科技的深度研究報告《創新器械黑馬,介入耗材明珠》,維持對於先健科技的「買入」評級,給予公司合理市值155-181億港幣,對應股價為3.58-4.18港幣。此後四日,先健科技上漲18.1%,截至12月4日收於3.98港元每股。

國信證券研報精要如下:

科技龍頭地位,創新器械及介入耗材前景無限

先健科技是主動脈介入市場的領導者,支架植入量國內排名前三,2021年起多個重磅產品將陸續上市。2021年起先健科技將有多個重磅產品上市,產品管線將覆蓋主動脈全域。多個在研主動脈支架產品為全球或國內獨創,含有多款重磅產品。先健科技將大幅提升競爭力,並有望滲透先前只能應用開放手術的適應症。新產品的陸續上市將支撐先健的增長,形成先健、心脈和美敦力三分天下的局面。

外周介入布局方面,支架和藥球雙雙進入器械綠色通道。據國信證券估算,國內主動脈患者近200萬,2022年介入治療市場規模可達20億,市場空間廣闊,先健Aegisy腔靜脈濾器已是國內第一品牌,將逐步開啟國產替代進程。

看好先心封堵器和左心耳封堵器

先心封堵器在國內外均穩健增長,利用現有三代產品形成梯隊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HeartR下沉渠道,Cera和CeraFlex更新換代),可吸收封堵器和PFO封堵器都已進入綠色通道,預計2022-23年左右上市。不斷完善的產品線將促進產品在國內外穩健增長,主要優勢體現如下:

1、中國CHD(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水平領先,基本已完成進口替代,但滲透率仍不高。

2、先健科技在行業內佔據主導地位。

3、先心封堵器銷售額年增速為15-20%,CeraFlex在歐洲銷量恢復。

4、先健科技不斷革新材料,完善功能,上市後將形成完善的產品組合和梯隊。

左心耳封堵器有望替代華法林的使用,潛在空間巨大,憑藉技術性能和臨床優勢在全球市場搶佔波科和雅培的份額。主要優勢體現如下:

1、左心耳封堵(LAAC)潛在適用人群廣泛。

2、2019年12月中華醫學會專家共識發布促進臨床認可度提升。

3、目前國內波科為主導,先健科技有望快速放量,潛在空間達20億美元。

核心資產起搏器快速放量、鐵基支架構建平臺型技術

起搏器市場規模大增速快,卻受限於進口產品價格高昂、植入醫生數量偏少,且研發技術難度大。進口品牌憑藉技術優勢、品牌效應和先佔地位壟斷了市場,目前佔比近95%。國產僅有樂普(秦明)、微創(創領,與索林合作)和先健(與美敦力合作)三家。美敦力與先健的合作是進口替代趨勢下的合理選擇。先健科技藉助美敦力的技術和渠道優勢快速攻城略地,起搏器有望快速放量。

鐵基可吸收血管支架十數年磨一劍,在爭議中穩步前行。項目於2006年啟動,持續研發迄今逾13年,花費3年時間進行技術路徑篩選,選擇鐵基材料製作可吸收支架。整個項目首批包含三款產品:可吸收冠脈支架(IBS)、可吸收肺血管支架(IBSAngel)和可吸收膝下血管支架(IBSTitan)。

目前,鐵基可吸收冠脈支架的FIM臨床試驗部分初步數據已披露,支架降解情況良好,體現良好的安全性,今年底將啟動二期臨床。IBSAngel已提交CE認證並進入國內綠色通道,預計明年獲批,鐵基技術平臺即將迎來收穫期。

高瓴和德福戰略入股,深化合作和資源、奠定渠道基礎

2020年11月24日,公司公告高瓴資本和德福資本通過大宗交易受讓中央匯金(光大控股母公司)持有的先健科技全部股權,本次交易達成後高瓴資本和德福資本分別累計持有先健科技6.06%和6.00%的股份,成為先健科技重要的戰略合作夥伴。此次戰略入股表明高瓴和德福等專業投資機構對先健的市場地位及企業價值的認可,並為後續的深化合作和資源、渠道的導入奠定基礎,有利於先健科技逐鹿全球市場。

國信證券推薦先健科技的四大理由

1)先健科技是全球第二大、金磚四國最大的先心封堵器供應商及全國前三的動脈介入支架供應商。先健繼續維持結構性心臟病和主動脈介入領域的領導地位,並隨著更新換代的產品以及獨家品種上市,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

2)左心耳封堵器在臨床中逐步獲得認可,國內迅速放量;憑藉產品性能和臨床應用上的優勢在歐洲提升份額;於2024-25年順利獲批進入美國市場;

3)起搏器方面和美敦力合作順利,藉助美敦力的技術和渠道以及國產價格優勢快速入院;鐵基可吸收支架臨床及上市順利,安全性及有效性結果優異。

4)對於醫療器械企業,港股和A股市場估值邏輯從「重業績」向「重創新」切換,擁有技術創新實力和平臺型屬性的器械企業會給予高估值溢價。

公司未來的核心看點

1)公司的主動脈覆膜支架從2021年起預計將有多款獨家新產品獲批上市;

2)左心耳封堵器在高出血風險的房顫患者中逐步替代華法林的使用,2023年全球潛在規模近10億美元,若2025年順利獲得FDA批准,LAmbre2029年銷售額可達近5.5億;

3)起搏器目前國內進口佔比超過90%,作為僅有的三家國產廠商之一,先健的起搏器擁有極高的戰略價值,科技屬性明顯,保守估值約12-14億元;

4)鐵基可吸收支架技術路徑獨樹一幟,是全球最薄的心臟支架,隨著臨床的穩步推進確定性會不斷增強,估值彈性極大。綜合考慮鐵基支架的研發進度和臨床失敗風險,估計其合理價值在20-24億元。

兩種方式進行估值,維持「買入」評級

國信證券通過絕對估值和相對估值兩種方式對先健科技進行了估值,綜合考慮公司未來的增長點,調高盈利預測,預計2020-22年歸母淨利潤1.60/2.34/3.05億(原1.35/2.06/2.96億),當前股價對應PE78/53/41x。綜合絕對估值和相對估值,合理估值3.67-4.22元,距當前股價具有12%-29%溢價空間,維持「買入」評級。

1)絕對估值:FCFF折現法,WACC=9.35%,永續增長率3%,合理價值區間為3.75-4.25港幣。

2)相對估值:一部分是已經貢獻利潤的業務(主動脈支架、先心封堵器等),採取和可比公司的相對估值,得到對應市值101-116億元,另一部分巨大潛力和高業績彈性的起搏器和可吸收支架業務,採用歷史交易估值、賽道估值等方式,各業務加總折現後公司合理市值在155-181億港幣,對應股價為3.58-4.18港幣。

(文章來源:格隆匯)

相關焦點

  • 先健科技核心在研項目擬分拆案續:關於鐵基支架項目及小股東選擇的...
    在上周,筆者在格隆匯平臺「港股那點事」公眾號上分享了一篇關於《核心項目十年研發終有成果時卻遭分拆,先健科技意圖何處?》的文章,內容主要是講國內心血管介入醫療器械領域的領軍企業先健科技的一個研發了十年的重磅項目——鐵基可吸收支架在有望收穫成功的臨床階段被突然獨立分拆出去並放棄控股權而引發小股東異議的事件,並梳理了他們的種種疑點。
  • 借著支架強勢的國產化進程 中國心血管介入器械行業走到何處了?
    全球心血管介入器械行業市場份額(單位:億美元)數據來源:智研諮詢2014年我國心血管介入器械市場規模約中國心血管介入器械企業圖譜國內代表性的企業多為上市公司,包括多家港股上市公司和新三板公司,如微創醫療、樂普醫療、先健科技、垠藝生物
  • 行業深度】生物醫藥行業之心血管耗材篇——關注行業龍頭擴張及...
    主動脈覆膜支架技術相對成熟,政策支持先健科技、心脈醫療等國產產品搶先進入市場,目前兩家已佔據大部分中低端市場,暫時具有領先優勢;下肢動脈支架短期技術突破難度較高,國產技術與進口產品還存在一定差距,競爭格局遠未確定。 ■介入瓣領域:市場起步期。細分賽道裡,主動脈介入瓣技術壁壘相對更低,疊加政策傾斜,國內企業產品上市進度領先。
  • tenbagger牛股來了!自主人工晶狀體第一股,打破國際廠商壟斷
    愛博諾德的募資用途主要用於4個方面:約33%(2.62億元)用於眼科透鏡和配套產品的產能擴大及自動化提升項目;約27%(2.16億元)用於高端眼科醫療器械設備及高值耗材的研發實驗項目;約19%(1.52億元)用於愛博諾德營銷網絡及信息化建設項目;約21%(1.70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這個股是治療白內障的,打破國際廠商壟斷。
  • 「行業深度」醫療器械研究之醫用耗材篇:醫用耗材產業鏈深度梳理
    由於我國在材料技術、產品設計和加工等方面的快速發展,高值耗材行業各個細分領域湧現了一批優秀企業,包括骨科植入物、血管介入器械、眼科耗材和生物活性材料等。目前,已有6家骨科植入物耗材企業、7家血管介入器械企業和5家眼科等其他高值耗材企業,共計17家公司(微創醫療主營業務包括骨科和血管介入)在A股和港股上市。
  • 創新工場加碼新賽道:進軍醫療,重倉IVD、高值耗材
    據雷鋒網了解,從2019年起,創新工場以醫療市場化、數位化及AI應用等方向為切入口,目前已經投資鎂信健康、艾登科技、英科智能、沃比醫療、予果生物等近20個項目,涵蓋數據AI、服務、器械、生物製藥等多個領域。未來一年,創新工場將正式進入醫療領域,由楊小龍和武凱兩位合伙人負責。
  • 前瞻醫療器械產業全球周報第37期:科大訊飛新增醫療器械研發...
    博邁醫療於2012年3月成立, 是一家專業從事血管介入類醫療器械設計、生產、銷售和服務的跨國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對於此次收購,東誠藥業稱,利用米度生物在分子影像技術中特色示蹤技術的優勢,精準定量、定性地確定新藥的靶向準確性及藥物的有效性,為公司創新藥物的決策確定及研發管線的戰略規劃奠定基礎。同時,利用米度生物在核藥轉化方面的資源和經驗,為公司核藥在研新藥提供一站式CRO服務,進一步促進公司在研新藥轉化效率,加快新藥進入市場的速度。
  • 神經介入之機械取栓行業研究|醫療器械|取栓|機械|神經|支架|血栓|...
    其中半影系統的半影ACE再灌注導管(抽吸導管)是血栓切除術的一舉創新,目前ACE系列再灌注導管最新一代是ACE68,於2016年上市。抽吸導管為公司特色王牌產品。公司目前上市產品均為介入通路類的導管產品,為輔助取栓與輔助栓塞器械;與之一起使用的取栓支架、抽吸導管等產品目前在研中—抽吸導管、抽吸泵,其自主研發的國產首個多段顯影取栓支架Captor取栓系統於2020年10月正式獲批上市。2020年7月完成C輪數千萬美元融資,本輪融資由濟峰資本和夏爾巴投資聯合投資。
  • 創新醫療器械切換升級,全面提速 | 2020醫療健康領域年報
    從港股18A,到科創板、創業板,上市通道逐步打開,未盈利企業啟明醫療(http://02500.HK)、沛嘉醫療(http://09996.HK)、天智航(688277.SH)受到二級市場熱捧,進而帶動一級市場PEVC追逐優質創新企業。與此同時,多家未盈利創新醫療器械企業均已進入券商上市輔導階段,全力衝刺2021年IPO。
  • 冠脈支架集採「腳踝斬」,醫療器械未來悲觀嗎?
    10月18日文章《集採囚徒困境:細解醫療器械受影響賽道和公司》,就提到採購方構建了一個慘烈的囚徒困境,不做分組,全部都趕進一個場子裡面自相殘殺,那麼清場的結果是什麼?國內小廠家、國外非主流廠家,以後基本沒戲了,有利於行業集中度、國產替代率提升。信立泰出局,轉型命運多舛,介入醫療器械之路不要抱太大希望。賽諾醫療連入場資格都沒有,只有轉戰海外。
  • 高瓴、紅杉紛紛押注的神經介入賽道,能否複製心血管介入成功?
    「蛟龍」也進入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Ⅲ類「創新醫療器械」綠色通道產品,已經完成中國多中心隨機對照註冊臨床試驗,即將在國內上市。沛嘉加奇和心瑋醫療的取栓支架正在臨床試驗中。心瑋的取栓系統實現國內首創多點顯影取栓,是國內唯一的長規格取栓支架。心凱諾、久事神康等企業也布局了取栓支架產品。
  • 兼聽則明,簡評40家醫藥器械公司
    再次重申,製藥不如器械,設備不如耗材,數星星不如數月亮,在每個領域只能選最強者。機構投資者有投研團隊,而普通投資者的信息搜尋成本高企,認知完全不對稱,馮柳你學不來,逆襲你抓不到。 不要在平庸上浪費時間,如果我被迫選了一家小而不美的公司,只是因為這個領域裡沒有其他選擇,而這個領域的市場空間又非常大。
  • 醫療器械行業專題報告之高值耗材帶量採購政策專題研究
    高值耗材主要是相對低值耗材而言的, 屬於醫用專科治療用材料,包括血管介入類、非血管介入類、骨科植入、神經外 科、電生理類、起搏器類、體外循環及血液淨化、眼科材料、口腔科、其他等類 別醫用耗材。醫療器械創新性強,一種新器械 的發明,就代表新的醫療服務項目、新的收費項目的產生;同一種耗材不同的廠 家有不同的使用技術要求,因此無法統一定價,單純壓縮市場價格會有很多不良 後果。
  • 2018中國國際醫療創新展覽會展商雲集,涵蓋整條醫療產業供應鏈
    今年,中國國際醫療創新展將匯聚日本和雙創2個專業展團及9個特色展區,有上遊原材料展區、孵化器展區、IVD 展區、超聲展區、3D列印展區、植介入展區,還包括產業園區展區、大學及醫院展區、創新服務機構展區。
  • 骨科進場 高值醫用耗材全國集採有望擴圍
    11月25日,港股和A股市場醫療器械板塊雙雙受挫。A股方面,截至收盤,醫療器械板塊指數下跌1.9%;板塊內三友醫療下跌11.07%,愛博醫療、凱利泰、心脈醫療等跌超8%。
  • 2021年醫藥行業年度投資策略
    總體來說,自 16 年「一致性評價+創新藥優 先審評」政策後,創新藥經歷近 4 年發展,目前創新藥進入下半場,已經從 1.0 時代向 2.0 時代跨越。該產品是國產器械研發和製造水平不斷提升的一個縮 影,在技術成熟和新臨床需求的推動下,其他細分賽道如脊柱植入耗材、主動脈 及外周血管介入、化學發光等,都有多款由國內企業自主研發的創新產品獲批上 市。
  • 前瞻醫療器械產業全球周報第39期:中關村科學城打造醫療機器人搖籃...
    截至8月7日,創新中心已聚集、服務包括天智航、術銳、思靈等在內的25家行業領先企業,參與投資了多家創新企業,部分企業技術產品即將或已經實現自研國產關鍵零部件的突破,實現與國際領先同行「並跑」。普洛斯自貿壹號與復旦大學共建「醫療器械聯合研究中心」2020年8月14日 ,「復旦-自貿壹號醫療器械聯合研究中心」在上海普洛斯自貿壹號生命科技產業園舉行隆重的籤約暨揭牌儀式,以全新的模式共建產學研聯盟創新體系,促進技術與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落地。
  • 集採囚徒困境:細解醫療器械受影響賽道和公司
    以前認為醫療器械集採的一個障礙就是非標,這次部分破解這個問題,隨著集採向其他高值耗材蔓延,非標壁壘將進一步瓦解,進而影響到對整個醫療器械板塊的預期和估值。先前認為創新藥的路徑也適用於醫療器械,高端創新就可以避開集採,現在看來願景破滅了,可謂這次集採最大的打擊。但在情理之中,競爭充分、國產化程度高的領域,鼓勵創新不再是重點,更注重減輕支付負擔,同時鼓勵創新是CDE的事情,醫保支付方職責在於滿足基本需求,不願意為創新支付溢價,也不在乎高端產品不願降價而出局。高端產品屬於消費升級範疇,患者要追求更好更安全的體驗,可以自費。
  • 樂普醫療深度解析:布局心血管醫療全產業鏈,不斷創新發展
    2.2 國家支持政策相繼出臺,助力醫療器械行業快速發展 近年來,國家針對醫療器械行業推出一系列利好政策,為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支持:綜 合來看,國家各層面政策對國產器械和創新器械的引導扶持,使得國產醫療器械已經具 備兩大產業邏輯支撐行業快速增長: 部分高端國產醫療器械,已經具備進口替代的技術水平; 加快創新醫療器械的審評審批,有望從審批環節加快國內企業創新醫療器械的上市
  • 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創新的難點在哪裡
    國家同時還有相應的規劃,比如在醫療器械方面,在2015年之前,要擁有200個新的專利、80款新的醫療器械以及40-50個新的創新型企業。那麼現在國內企業在醫療器械自主創新,尤其是高值植入耗材方面,到底表現如何呢?他們在面臨著什麼樣的阻礙,又在進行什麼樣的工作呢?於此同時,外資的醫療器械企業在中國又在進行著什麼樣的創新活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