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學]彝族村寨每年4月有人死於雷擊

2020-12-06 央視網
[走近科學]彝族村寨每年4月有人死於雷擊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9日 20:37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在四川西部的一個村子,雷擊死人的事件,2003年是發生在4月的26日,2004年發生在4月的25日,僅僅相差一天。為什麼會在幾乎同一個日子出事?

      CCTV.com消息(走近科學7月19日播出):點擊看視頻〉〉〉

每到天空中出現電閃雷鳴,人們就特別恐懼

    在四川西部的一個村子,每到天空中出現電閃雷鳴,人們就特別恐懼。從2003年起,這個二十幾戶人的村子,兩年中每年都有人被雷擊死、五六個人被擊傷。最初只是擊死一些牛和羊,後來開始擊死人。讓人疑惑的是,擊死人的事件,2003年是發生在4月的26日,2004年發生在4月的25日,僅僅相差一天。為什麼會在幾乎同一個日子出事?為什麼以前沒有這些現象?什麼原因讓氣候發生了變化?人們最終怎麼避免雷擊災害?記者走訪了這個村子,從中找出人與自然之間的利害關係。

四川西部的一個村子

兩年中每年都有人被雷擊死,五六個人被擊傷

更多精彩欄目推薦:

[百姓故事]女知青為報恩給不愛男人生子

[時空連線]"三合一"企業火災隱患仍存在

[探索?發現]新世紀宇航事業飛機不再唱主角

[走近科學]湖南小村25年有145人被雷擊

[講述]車禍肇事者為受害者義務打工

[焦點訪談]進入行政大廳的亂收費

責編:嚴晉

相關焦點

  • 走近彝族 認識彝俗
    彝族十月太陽曆以十二屬相輪迴紀日,三個屬相周期為一個時段(月),三十個屬相周期為一年;一個月三十六日,十個月為三百六十天,十個月終了,另加五至六日「過年日」,習稱「過十月年」,平年「過年日」五天,全年為三百六十五天;每隔三年即第四年多加一天,即閏年(閏日)為三百六十六天。如此調正歲差之後,每年平均為三六五.二五天,此與回歸年(太陽年)密近。
  • 印度每年2000人被雷擊而亡,不起眼的雷暴天氣危害這麼大?
    據有關方面統計,從2005年到現在,印度每年死於雷暴的人數都在2000人以上。而美國每年因此而死的人數不過27人。為什麼印度的雷暴天氣危害這麼大?我們平時見到的打雷閃電,和雷暴還有區別。在雷暴發生的時候,每小時會有上千次閃電,這些閃電集中出現,不但在空中爆發,還會打擊到地面的樹木或建築物上,如果人站在雷暴的附近,就有可能遭受雷擊。閃電的電壓高達1萬伏以上,故而遭受雷擊的人十有八九都會喪命。在印度,雨季雷暴天氣發生得格外頻繁。印度位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每年雨季降水量頗大,在這種情況下,印度本身雷暴出現的頻率也會增加。
  • 彝族北鬥星月曆法譯註
    由於彝族居住地區大多數都較為分散,受長期封閉的影響,而創造了各地的區域文化,也長期保留著各自的曆法、風俗以及記事方法。至今,在楚雄州境內祿豐、元謀、武定三縣結合部,大範圍山區相鄰的彝族居住村寨,還流傳著這部瀕臨消亡的彝族天文曆法——《彝族北鬥星星月曆法》。一、彝族北鬥星月曆法的由來。
  • 《走近科學》的走近科學
    但正是這樣一條崎嶇的道路說明了科學家與媒體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也凸現了科學與媒體之間的張力。雖然《走近科學》戛然而止了,但是我們對科學的追求不會停止,對科學的激情不會熄滅,對科學的普及不會停歇!」。《走近科學》的作用不能抹殺!1995年5月6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首次提出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
  • 惡劣暴雨雷擊天氣、被蛇咬傷,短短4天印度已有8人死亡
    根據印度媒體報導,7月22日,加齊布爾(Ghazipur)和安貝德卡爾納加爾(Ambedkarnagar)各有一人被蛇咬傷身亡。此外,拉利特普爾(Lalitpur)有一人死於閃電。北方邦一處牆體因連綿不斷的大雨發生倒塌,造成一人死亡。
  • 除了走近科學,中央臺還有一款神級節目,你知道嗎?
    最近在瀏覽新聞的時候發現中央臺的走近科學正式停播了,說起《走近科學》有的朋友可能並不陌生,畢竟是我們小時候的科學啟蒙節目嘛,節目的初衷是用現代唯物主義的思想來科學的解釋一些靈異事件。但是節目的畫風和效果卻給當時的我們留下了不小的心靈震撼。
  • 他生前被雷擊3次,死後又被雷擊一次,雷擊人的概率到底有多高?
    閃電每年在全球給人類造成的傷害,平均來說要多過於任何自然災害。根據估計全世界每年約有24000人死於閃電。這個數字看起來還是非常高的,原因是閃電在全球發生的頻率非常高。他家裡的人認識有人詛咒了他。這件事真的是無法用科學解釋,他的家裡人更加確信了他是一個被詛咒的人。那麼閃電擊中任何一個人的概率是多少呢?閃電擊人這完全就是個隨機事件,無法用準確的公式算出來,不過可以根據報告過的事件,來推算出這個概率。
  • 彝族服飾手工藝人每年做80件彝服 年收入5萬
    彝族服飾手工藝人每年做80件彝服 年收入5萬 2015-10-29 15:40:41   10月20日中午,德昌縣城,曲木阿芝莫在家中專心縫製彝族服飾。
  • 掌握科學防雷知識 減少農村雷擊危害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有上千人因雷擊傷亡,雷擊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十億,甚至數百億元,其中,我國80%以上的雷擊死亡事件都發生在農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農村應該怎樣進行科學防雷?農民朋友應該掌握哪些防雷知識?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大氣探測研究所所長張義軍為網友詳細解讀農村防雷。
  • 「三星堆」與彝族文化
    學術界有關學者認定早期蜀人為彝族先民。早期蜀人主要指公元前316年秦滅蜀之前的蜀人。之後蜀人大多為中原地區或自願或強迫遷徙而來的秦屬移民。易謀遠《彝族史要》第六章說彝族先民篤慕(杜宇)建立的奴隸制古代蜀國歷史上劃時代的政局變革有四次:1.蠶叢國破;2.杜宇氏取代魚鬼氏;3.開明氏取代杜宇氏;4.秦國滅蜀。
  • 《走近科學》全劇終了
    從此不再有《走近科學》了。此時此刻,應該說點什麼呢?,從1998年的6月1日起就在每晚的8點在中國電視臺的綜合頻道開始了首播,值得紀念的是在2001年的7月9日後改到了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首播,到今天為止《走近科學》已經整整陪伴了我們21年的時間。
  • 王家訓涼山州昭覺縣彝族人文寫生
    這回一直在大山裡繞行,之中的艱辛和所見所聞,真讓我感悟到人生的另一面,有點感慨,卻又很難用言詞去劃出一個等於……幸運的是這次見到的彝族人文有別於上次寧蒗彝家。途中經過了幾個村寨,月牙坪、覺洛、灑坡拉地,正好遇上集市,熱鬧非凡,滿足了我的奢求。表象的體察是最初打動人心的,而我已是未曾曲調先多情了,一陣手忙腳亂擠出幾幅速寫,聊以慰藉。
  • 研究:全球每架商用飛機每年至少被雷擊一次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新加坡《聯合早報》3月13日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研究人員估計,全球每架商用飛機每年至少會被雷電擊中一次,其中90%是飛機自身引發的;因此在必要時給飛機外殼加電,能大幅減少被雷擊的風險。該研究發表於《美國航空航天學會期刊》上。
  • 半月談|彝家村寨遭遇現代文明,如何實現千年一躍?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處在西南民族融合的走廊地帶上。時至今日,該地仍有許多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徵的文化遺存。過去,由於交通滯後、知識薄弱、陳規陋習多、環境髒亂差,當地貧困代際傳播沉痾日久。地理的禁錮、遷徙的動蕩,讓現代風氣難以吹入當地彝族村落。今天,再走入這些彝村,你會發現,由貧到亂再到治,一種「脫貧文明」在當地建立起來。
  • 彝族人與綿羊難以割捨的情緣
    彝族人與綿羊難以割捨的情緣 2014年07月22日 15:11 來源:《中國民族報》2014年7月18日11版 作者:賈巴爾且 字號 內容摘要:彝族人認為,人和有肉有皮的動物都是一樣有生命的
  • 《走近科學》停播,再見了童年陰影
    9月30日,《走近科學》欄目播出了最後一期節目《治理水花生》,從此正式停播。已經很多年沒有看過《走近科學》了,再看時才發現:如今的節目沒有了主持人張騰嶽,也沒有了迷信怪談,更沒有了懸疑的開頭和喜劇的結尾。
  • 飛機遭雷擊視頻集錦:雷擊到底可不可怕?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頗為流行的碳纖維材料中有一層可以減少雷擊損壞的、具有防雷特性的金屬。  所以,只要對雷擊有正確的認識,對雷擊的恐懼也會較少。專家稱,每架飛機基本上每年都會至少一次在飛行中被雷擊中。雖然聽起來會讓人憂心忡忡,但是確實每天都有商用飛機會被雷擊中。很多飛機被雷擊的場景被抓拍或者錄下。
  • 停播一年後,我覺得《走近科學》並沒那麼爛
    而在去年9月30日,《走近科學》正式停播,想看也看不到了。 但在網際網路一片緬懷聲中,有個現象很有意思:嘲笑《走近科學》仿佛成為了政治正確,吐槽《走近科學》有多狠,仿佛就能佐證自己的智商有多高。 但節目停播一年後,我卻覺得《走近科學》並不差。
  • CCTV《走近科學》停播,是人造鬧劇還是教育科普?
    2019年9月30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張勁碩在社交平臺上爆料稱《走近科學》在30日下午播完最後一期將不會繼續更新。 《走近科學》是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推出的科普類電視節目,節目於1998年6月1日起每日晚20:00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首播,2001年7月9日起改為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首播。節目播出至今已經21年,突然而來的停播讓人感到措手不及,尤其是對於80後,90 後來說,這簡直就是青春。
  • 江西鉛山:一個杳無人煙的村寨,但卻很美
    確實,該村名符其實,該村地處紫溪鄉汪源村一個山巔上,地處深山,要想進入村寨,必須走近一個小時山路,是像我們原來爬葛仙山那樣的感覺。該村四周環山,村子建在一個小山坳裡,通過一片竹林後,才能看到這個深山裡的村子,村子有民居近30棟,由於交通不便,這裡的村民都已經搬出村子,只留下一棟棟贛東北風格的老民房,房子周圍已雜草叢生,甚是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