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醫學獎系列(三)

2020-07-24 知以

以色列人均科學家密度排名世界第一(每一萬個以色列人中就有135名科學家,美國該指標為80),形成了生命科學領域獨特的優勢。根據以色列本土的塞繆爾·納馬技術研究所(SamuelNeaman Institute)的報告,2007-2011年度,58210篇以色列科學出版物中有45%與生命科學有關。以色列1/3的大學生以及近1/2的博士生都在生命科學領域工作。以色列大學和醫院的基礎研究直接推動了許多重大的創新發明產生,這其中就包括魏茲曼科學研究院在免疫學的開創性研究推動了Copaxone藥物開發。


沃爾夫醫學獎系列(三)


以色列著名免疫學家露絲·阿農(Ruth Arnon)


露絲·阿農於1933年出生於特拉維夫,現年 87 歲的她是以色列著名的生物化學家,是多發性硬化症藥物Copaxone的共同開發者,她還為疫苗開發,癌症研究和寄生蟲病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她目前是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Paul Ehrlich免疫學教授,正在研究抗癌和流感疫苗接種。


露絲·阿農出生於特拉維夫,是三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她的父親亞歷山大·羅森伯格(Alexander Rosenberg)與家人一起移居土魯斯之後,攻讀電氣工程和數學學位。他們返回巴勒斯坦後,他在以色列電力公司工作。阿農說,她對科學的興趣是受父親啟發的。15歲時她就知道自己想成為一名醫學研究員。


在加入以色列國防軍的Atuda學術研究計劃之前,她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學習化學。阿農在1955年獲得了理學碩士學位。從1955-56年,她在以色列海軍擔任第二中尉。在軍隊服役期間,她嫁給了海法Technion的工程師烏列·亞農(Uriel Arnon)。1957年在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開始攻讀博士學位。


科學生涯


阿農於1960年加入魏茨曼科學研究所。進入研究所後,便開始在MichaelSela的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在她早期的研究中,對理解抗原性的化學基礎和酶的免疫化學解釋做出了貢獻。


阿農後來被聘為魏茨曼科學研究所正式教授,並繼續從事免疫學研究,重點是自身免疫和多發性硬化以及合成疫苗的開發。她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集中研究免疫學領域,開發疫苗和癌症研究。在魏茲曼期間,他擔任化學免疫學系主任(1975-1978年)、生物學院院長(1985-1988年)、麥克阿瑟寄生蟲學中心主任(1984-1994年)、國際科學關係副主席(1995-1997年)和研究所副院長(1988-1992年)。此外,從1958年到1994年,Arnon教授擔任該研究所麥克阿瑟熱帶疾病分子生物學中心主任。


阿農(Alnon)從1995年至2001年擔任以色列科學院的科學部主任。後來她當選為以色列科學院的院長,自2010年以來,她是第一位擔任以色列科學院和人文學院院長的女性。她還是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EMBO的成員。 Arnon曾擔任國際免疫科學聯盟秘書長,歐洲免疫學學會聯合會主席,並且還是歐盟研究諮詢委員會成員。Arnon在生物化學和免疫學方面發表了400多篇文章。她是洛克菲勒研究所(紐約)、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加州大學(洛杉磯)、巴斯德研究所(巴黎)、沃爾特和伊莉斯霍爾研究所(墨爾本)、帝國癌症研究基金(倫敦)和居裡研究所(巴黎)的坐客教授。

沃爾夫醫學獎系列(三)

她對科學的最大貢獻之一是與麥可·塞拉教授一起開發了一種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藥物Copaxone,是一種肽類藥物,有助於神經保護和神經生成,並能防止軸突髓鞘脫落,在抑制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中也有效果。Copaxone的研製始於他們成功合成了第一個合成抗原。1995年6月14日,梯瓦製藥公司向FDA提交Copaxone以獲得批准。經過三十年的研究,Copaxone被批准用於醫療用途。目前在美國,加拿大,歐盟,以色列,澳大利亞和全球其他許多國家/地區都有銷售。


阿農等人的研究表明Copaxone1導致了髓鞘化的增加. 阿農和Aharoni在2004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glatiramer」在抑制各種物種的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方面非常有效。在最近的幾篇論文中,魏茨曼研究所的Arnon的免疫學實驗室已經證明了Copaxone在動物模型中可以起到神經保護和神經生成的作用。此外,該藥物可防止脫髓鞘,即神經元髓鞘受損的過程;脫髓鞘疾病包括多發性硬化症、視神經炎(視神經炎症)和維生素B12缺乏。因此,這些發現為Copaxone在多發性硬化症以及其他脫髓鞘疾病中的顯著療效提供了基礎。

沃爾夫醫學獎系列(三)

2009年,她的團隊提出了使用病毒樣顆粒(VLP)誘導免疫反應的方法來製作疫苗,用於開發針對H5N1型禽流感的疫苗。


獎項與榮譽


1979年- 德國羅伯特·科赫醫學獎

1986年-希門尼斯·迪亞茲獎,西班牙

1990年-當選以色列科學院人文社科成員

1991年-哈達薩傑出女性獎

1994年-法國榮譽勳爵騎士勳章(法國)

1998年- 因開發Cop1或Copaxone獲得沃爾夫醫學獎

1998年-羅斯柴爾德生命科學獎。

2001年- 以色列醫學獎。

2009年-當選美國哲學學會會員

2010年- 以色列科學院人文科學學院第一位女校長

2017年- 阿農與羅伯特·溫斯頓(Lord RobertWinston)教授一起被任命為英以科學理事會聯合主席。自2010年以來,她一直是理事會的創始成員。

2020年-OurCrowd Maimonides科學,領導力和領導力終身成就獎

沃爾夫醫學獎系列(三)

RuthArnon教授在OurCrowd全球投資者峰會上獲得了2020年OurCrowd Maimonides獎,以表彰在科學,領導力和思維上的終身成就。


目前研究


著名教授魏茲曼科學研究所免疫學家露絲正在發起一個新的通用流感疫苗,目前正處於臨床試驗階段的第三階段,以及一種癌症疫苗。2009年的一篇論文討論了使用病毒樣顆粒(VLP)誘導免疫反應。這些顆粒不能複製,但擁有免疫細胞用來識別病毒的特異性抗原呈遞蛋白。因此,疫苗可以將VLPs引入個體的免疫系統,從而產生記憶細胞。阿農和Ben-Yedidia假設這些疫苗對H5N1病毒有效,他們在老鼠身上測試了各種合成疫苗,並觀察到了顯著的免疫反應。此外,他們將人類淋巴細胞放入小鼠體內,也觀察到了免疫反應。

沃爾夫醫學獎系列(三)

他們的研究為一家總部位於耶路撒冷的BiondVax製藥公司提供了研究基礎開發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通用流感疫苗。幾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未能研製出這種疫苗。該疫苗的批准將是流感免疫學領域的重大變革,該公司目前已進入人體臨床試驗的最後階段。阿農目前是BiondVax製藥公司科學顧問委員會的負責人。

沃爾夫醫學獎系列(三)


阿農對當下冠狀病毒疫苗看法


阿農教授強調,她不是冠狀病毒方面的專家。她說,她認為對付冠狀病毒(包括目前的COVID-19毒株)時,類似的策略可能也是有用的。也就是說,研製COVID-19疫苗的一種可能的藥物方法是針對一種名為SPIKE的特殊病毒蛋白,這種蛋白是病毒感染中一個重要的進攻性角色。另一種方法是針對一種蛋白或病毒蛋白片段,這種蛋白在包括SARS-CoV、MERS-CoV和COVID-19在內的毒性最強的冠狀病毒中很常見。

沃爾夫醫學獎系列(三)


研製出疫苗需要耐心。所有疫苗生產過程都要面臨一些挑戰:諸如必須在動物中測試疫苗。另外,尚無關於COVID-19感染周期如何在人類中發揮作用的良好動物模型,這意味著可能必須進行臨床前試驗。疫苗必須在人們中進行安全性測試,此過程可能需要數周至數月的時間。然後,一旦鑑定出疫苗,就必須以足夠的質量生產該疫苗,並廣泛應用,此外,疫苗試驗比癌症藥物的試驗時間更長。阿農教授指出,僅生產疫苗是不夠的,疫苗必須分發給每一個有風險的人,才能真正發揮效力。一種通用的冠狀病毒疫苗也許不能幫助我們打贏當前的疫情,但是,Arnon教授說,它可以幫助我們為未來建立最好的防禦。


總結


以色列生物醫學產業的成功得益於學術科研實力雄厚。以色列7家大學、10所研究機構和5家醫學院50%的研究與生命科學有關,特拉維夫大學、本古裡安大學、魏茨曼科學研究院的生命科學研究團隊均具有世界領先水準。據以色列出口和國際合作協會(IEICI)信息,以色列人均生物技術專利數世界排名第四,人均醫療器械和生物醫藥專利數世界排名第一,每3位以色列科學家中有1位從事生命科學研究。

相關焦點

  • 沃爾夫醫學獎系列篇(二)
    2008年:以色列-加拿大醫學研究所發展生物學與癌症研究系名譽教授霍華德·斯達(HowardCedar)和阿哈龍·拉津(AharonRazin)教授共同獲得了以色列沃爾夫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基因表達控制和癌症研究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 年初剛獲沃爾夫醫學獎
    在今年1月16號揭曉的,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沃爾夫獎(有30%的沃爾夫獎得主被選為諾貝爾獎得主,其中部分人在一年內獲得了諾貝爾獎。)2020年沃爾夫醫學獎授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Jennifer Doudna
  • 臺灣生物學家獲「諾獎風向標」沃爾夫獎
    據沃爾夫獎(Wolf Prize)官方網站消息,2014年沃爾夫獎獲獎名單現已出爐。今年沃爾夫獎共頒發五個獎項,來自臺灣地區、美國、瑞典、加拿大和丹麥的七名科學家和一名藝術家獲此殊榮。
  • 沃爾夫獎下的魔角雙層石墨烯、基因編輯和幾何拓撲學
    這引導他發現了第一個辛剛性(symplectic rigidity) 的體現。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引入的「tight vs overtwisted」的切觸結構已經徹底改變了切觸拓撲的面貌,並於1989-1992年的系列論文中引入了現在廣為使用的數學語言。後來他又為辛域論(symplectic field theory)奠定了基礎,並且在近些年來於辛拓撲與切觸拓撲中發現了大量驚人的同倫原則。
  •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兩大女神獲2020沃爾夫醫學獎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左為Emmanuelle Charpentier,右為Jennifer Doudna周一,兩位現代基因編輯技術的先驅獲得了以色列2020年沃爾夫醫學獎沃爾夫基金會表示,2020年沃爾夫醫學獎授予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和艾曼紐埃爾·查彭蒂爾(Emmanuelle Charpentier),表彰兩人在開發基因編輯工具CRISPR方面所做的貢獻。
  • 長篇連載(9):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方位博覽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方位博覽——「神藥之父」麥可·索非亞(Michael Sofia)1、本諾獎遺忘的人2020年10月5日,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塵埃落定,三位在C型肝炎病毒(簡稱HCV)發現過程中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哈維
  • 長篇連載(6):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方位博覽
    Houghton),趣聞軼事,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C肝病毒。霍頓是當之無愧的最大貢獻者,除此之外,還有三位貢獻也較為卓著,他們是凱龍公司的朱桂霖(Qui-Lim Choo)和郭勁宏(George Kuo)以及美國疾控中心的丹尼爾·布拉德利(Daniel W.Bradley)。這個說法在霍頓獲得2000年拉斯克獎時有提及,稱為HCV發現四人組。
  • 長篇連載: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方位博覽(1)
    5:30),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哈維·阿爾特(Harvey J.Alter)、查爾斯·萊斯(Charles M.Rice)和英國科學家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重大貢獻。
  • 長篇連載(10):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方位博覽
    現在是11月15日凌晨4:30分,距10月6日凌晨4:17分發表《長篇連載: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方位博覽》(1),已經一月有餘了。J.Alter)、查爾斯·萊斯(Charles M.Rice)和英國科學家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因在C型肝炎病毒研究中做出突出貢獻,榮獲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華人科學家鄧青雲教授獲2011年沃爾夫化學獎
    鄧青雲教授 始創於1976年的沃爾夫獎是國際最高學術大獎之一,由以色列的沃爾夫基金會頒發,在農業、化學、數學、醫學、物理、藝術6個領域授獎。 醫學獎:日本京都大學的山中伸彌和美國懷特黑德研究所的Rudolf Jaenisch。 物理學獎: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的Maximilian Haider、德國達姆施塔特理工大學的Harald Rose和德國尤利西研究中心的Knut Urban。
  • 長篇連載(7):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方位博覽
    全方位博覽》的續篇——長篇連載(7)。在和,我們先後介紹裡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哈維·阿爾特(Harvey J.Alter)和英國科學家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的趣聞軼事。
  • 長篇連載: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方位博覽(2)
    在C型肝炎病毒研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三位科學家,榮獲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們分別是美國科學家哈維·阿爾特(Harvey J.Alter)、查爾斯·萊斯(Charles M. Rice)和英國科學家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
  • 山中伸彌: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山中伸彌(日文:山中 伸彌,1962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府東大阪市,日本醫學家,京都大學教授,大阪市立大學醫學博士(1993年)。2008年,獲頒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長篇連載(5):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方位解讀
    ,哈維·阿爾特(Harvey J.Alter),查爾斯·萊斯(Charles M.Rice),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C型肝炎,C型肝炎病毒,趣聞軼事。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 「快訊」2020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改為線上舉行(附:近十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回顧)
    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10月3日揭曉,美國、法國三位科學家因在免疫學方面的發現獲獎。其中一半的獎金歸於Bruce A. Beutler和Jules A. Hoffmann,獲獎理由是「先天免疫激活方面的發現」;另一半獎金歸於Ralph M.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基因編輯緣何得到諾貝爾獎和沃爾夫獎的垂青?這位世界頂尖科學家給出兩點理由
    在諾貝爾獎之前,埃馬紐爾·沙爾龐捷和詹妮弗·杜德納還獲得了今年的沃爾夫醫學獎。沃爾夫獎素有「諾獎風向標」之稱,兩位女科學家的獲獎再次驗證了這一點。為何在具有爭議的情況下,基因編輯仍能屢獲世界大獎?記者從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獲悉,在沃爾夫基金會主席、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赫特曼看來,在有爭議的情況下,CRISPR-Cas9基因剪刀技術仍能獲得沃爾夫獎和諾貝爾獎,主要是基於兩方面的原因。
  • 略談「薩丕爾-沃爾夫假設」和「普通語義學」
    文末提及美國學者沃爾夫和切斯時,有一些知識性的錯誤,筆者冒昧在此略作補充說明,供讀者參考。《魚叉》一文中寫道:「美國語言學家沃爾夫(Benjamin Lee Whorf)在二十世紀初就曾提出,語言形態制約人的思維的形式,他說, 每個語言的背景體系(即語法)不僅僅是概念的加工工具,其實,它本身的形態就規範了概念的形成 ,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 在頭腦中形成的關於客觀世界的圖像是各異的 。
  • 略談「薩丕爾 沃爾夫假設」和「普通語義學」
    文末提及美國學者沃爾夫和切斯時,有一些知識性的錯誤,筆者冒昧在此略作補充說明,供讀者參考。《魚叉》一文中寫道:「美國語言學家沃爾夫(Benjamin Lee Whorf)在二十世紀初就曾提出,語言形態制約人的思維的形式,他說,『每個語言的背景體系(即語法)不僅僅是概念的加工工具,其實,它本身的形態就規範了概念的形成』,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在頭腦中形成的關於客觀世界的圖像是各異的』。
  • 「半透明」的媒介話語:透視麥可·沃爾夫的攝影藝術美學空間
    1994年沃爾夫移居香港,擔任德國STERN雜誌攝影記者。2003年SARS席捲香港,其家人搬離香港,作為這座城市的觀察者,沃爾夫辭掉雜誌社攝影師的職務,專注於拍攝香港的城市紀實題材,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在這一年他拍攝了《密度城市》(Architecture of Density),後成為他「生活在城市(Life in City)」系列中的一部分。
  • 剛剛,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氧氣感知通路三位科學家
    率先揭曉的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Nobel Prizes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William G. Kaelin教授、Peter J. Ratcliffe教授、Gregg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