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中作偽證涉及的刑事責任

2020-11-29 刑事辯護律師周垂坤

民事訴訟中作偽證涉及的刑事責任

民事訴訟活動中,部分當事人或訴訟參與人為獲得法院勝訴判決而做出偽造證據的行為。這一行為不僅可能會使得最終的民事判決無效,還會受到民事訴訟法相應的處罰,對於情節嚴重的,還會遭受刑法的制裁。

1.「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

行為人「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可能涉嫌虛假訴訟罪,刑法中虛假訴訟罪規定的「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是指捏造民事法律關係,虛構民事糾紛,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行為。其中,「捏造」是指無中生有、憑空捏造和虛構;「事實」是指行為人據以提起民事訴訟、人民法院據以立案受理、構成民事案由的事實。虛假訴訟罪所指的「捏造事實」應同時具備上述兩個要件、缺一不可。

雖然該行為通常都是指「無中生有」的捏造行為,但《關於辦理虛假訴訟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明確規定了,行為人隱瞞債務已經全部清償的事實,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他人履行債務的,以「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論處。

如果客觀存在民事法律關係和民事糾紛,行為人只是對具體的訴訟標的額、履行方式等部分事實作誇大或者隱瞞的行為,則不構成虛假訴訟罪中的「捏造事實」,不屬於刑法規定的虛假訴訟罪的範疇。

值得注意的是,虛假訴訟罪並不只局限於民事訴訟程序,在民事執行程序中,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基於捏造的事實作出的仲裁裁決、公證債權文書,或者在民事執行過程中以捏造的事實對執行標的提出異議、申請參與執行財產分配的,同樣屬於「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

《民事訴訟法》第112條的規定,對於虛假訴訟行為,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並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並且考慮到當前我國實行立案登記制,如果一概不加區分地以人民法院受理立案作為入罪標準,可能造成架空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不當擴大刑事打擊面,給人民群眾提起民事訴訟造成思想顧慮,不利於依法保護訴權等不利後果。故並非民事訴訟中所有的虛假訴訟行為均要承擔刑事責任。實踐中法院認定的標準如下:

(一)致使人民法院基於捏造的事實採取財產保全或者行為保全措施的;

(二)致使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幹擾正常司法活動的;

(三)致使人民法院基於捏造的事實作出裁判文書、製作財產分配方案,或者立案執行基於捏造的事實作出的仲裁裁決、公證債權文書的;

(四)多次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的;

(五)曾因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被採取民事訴訟強制措施或者受過刑事追究的;

(六)其他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情形。

民事訴訟中虛假訴訟行為大多以騙取財物為目的,這類行為同時可能涉嫌侵犯財產權利類犯罪。依照有關司法解釋,對於實施以騙取財物為目的的虛假訴訟犯罪,又構成詐騙罪,職務侵佔罪,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貪汙罪等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犯罪定罪處罰

對於與民事訴訟當事人通謀,共同實施虛假訴訟行為的訴訟代理人、證人、鑑定人等訴訟參與人,一般依照刑法關於共同犯罪的規定定罪處罰。上述人員如果同時構成妨害作證罪,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等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犯罪定罪處罰。

2.「採取偽造證據等手段篡改案件事實」

對於案件事實的「部分篡改」不屬於刑法規定的虛假訴訟罪的範疇。

2002年最高檢研究室《關於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佔有他人財物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答覆》與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公布《關於辦理虛假訴訟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均一致認為,部分篡改案件事實的行為一般不宜以詐騙罪、職務侵佔罪等侵財類犯罪定性處理。

雖然部分篡改案件事實的行為一般不構成上述犯罪,但該行為達到一定的嚴重情節,如為偽造證據而私刻單位印章或指使他人作偽證,可能涉嫌刑法第280條、第307條等規定以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妨害作證罪等犯罪。

其中,妨害作證罪規定在《刑法》第三百零七條:以暴力、威脅、賄買等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他人作偽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通常觀點認為,妨害作證罪屬於行為犯,且目前法律並未明確妨害作證罪的入罪標準。但筆者認為並非實施了以暴力、威脅、賄買等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他人作偽證的行為,就構成妨害作證罪。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條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二)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

由上述條文可知,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需要達到一定情節方才構成妨害作證罪,否則,只需要依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予以處罰。與妨害作證罪相近的虛假訴訟罪通常也認為是行為犯,但並非實施了虛假訴訟的行為就構成犯罪。對於妨害作證罪的入罪標準,可以參考有關司法解釋對虛假訴訟罪入罪標準的規定。如妨害作證行為幹擾訴訟活動正常進行的;足以使裁判顯示公平的;行為手段惡劣的。

同時,依據《刑事訴訟法》十六條規定的依法不追訴原則,對於民事訴訟中情節輕微的妨害作證行為,沒有使證人改變其真實證言,未侵犯公民依法作證權利的;沒有明顯幹擾正常司法活動的;沒有造成民事案件相關人員實際損害的;不需要以刑法來處罰。

相關焦點

  • 旅順公開審理兩起涉及野生鳥類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11 月 18 日,旅順口區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組成 7 人合議庭,分別對王某某涉嫌非法獵捕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宮某某涉嫌非法狩獵罪兩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進行開庭審理。庭審現場,公益訴訟起訴人宣讀了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起訴書,提出判令被告賠償國家經濟損失、三個月護林護鳥消除野生鳥類棲息地非法狩獵危險及承擔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的訴訟請求。
  • 江西定南: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贏得生態補償金5萬元 正義網
    來源:正義網正義網贛州11月30日電(通訊員黃海)近期,江西省定南縣檢察院對一起非法狩獵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案件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最終被告人支付5萬元生態補償金。經審查認為,被告人劉某的行為涉嫌非法捕獵和殺害國家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且致使野生動物資源受到損害,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損害了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遂在對劉某提起刑事公訴的同時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要求劉某對案發時已無法被放生的兩隻「長尾鳥」承擔生態補償金5萬元。
  • 鼓樓首例保護野生動物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開庭
    福州新聞網11月27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賴志昌)日前,鼓樓區首例保護野生動物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開庭審理。鼓樓區檢察院以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對該案被告人林某提起公訴。據了解,今年5月,林某通過網絡渠道購買了「藍寶石」蜘蛛,並在某網站發布出售信息。
  • 民事訴訟法學:聚焦基礎理論關注司法實踐新發展
    民事訴訟的智能化   現在人工智慧已廣泛應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司法領域。一方面,人工智慧有助於提高司法的效率、公正與便捷,另一方面,也因為越來越智能化的日常生活與司法的密切聯繫,基於網際網路交易、網際網路侵權發生的大量糾紛,在司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智能化的運用——取證、質證、認證。
  • 能否推翻已經由生效民事裁判確定的案件事實並提起刑事程序?
    現實生活中,對同一事實的法律評價存在多種,比如民事領域的佔有與刑事領域的貪汙、侵佔,民事領域的欺詐與刑事領域的詐騙、騙取,民事傷害侵權與刑事傷害犯罪等,引發刑事訴訟領域的刑事追責和刑事附帶民事賠償並行等。主要原因在於民法與刑法上的一些概念並非互相排斥的,這一類對同一事實在民法與刑法上的不同評價是事實求是的要求,是司法認識更加深入地反映。
  • 湖南省南縣法院審理五起非法捕撈水產品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公訴機關認為,劉某某、肖某某、蔡某、賀某某、劉某良5名被告人,違反保護水產資源法規,在禁漁區、禁漁期使用禁用的工具捕撈水產品,情節嚴重,其行為已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四十條,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應當以非法捕撈水產品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 我國的刑法和刑事訴訟制度
    這就是將1979年刑法實施17年來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的有關刑法的修改補充規定和決定(即單行刑法),經研究修改後編入了修訂的刑法,並將一些民事、經濟、行政等法律中「依照」、「比照」1979年刑法有關條文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即附屬刑法),改寫為修訂的刑法的具體條款。
  • 民事訴訟法學:多領域跨學科互動聚焦新問題
    01 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實施的協調與對接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下稱民法典),作為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系統整合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範,其中不僅涉及實體法的內容,也涉及民事訴訟法的內容。
  • 交通事故中,加害人是否承擔民事責任,取決於權利方的意思表示!
    車輛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後,對於當事人來講,可能會面臨但並不必然會有行政、民事、刑事這三個方面的責任承擔,如,當事人因為違反了道路交通運輸管理法規中規定的明確行為,需要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因為造成了其他當事人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後果,需要承擔的相應民事賠償責任;因為行為或者結果嚴重到了刑事法律所管轄的範圍,需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 ...ZHENG QIAOGENG(鄭巧庚)等12人汙染環境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
    並作為公益訴訟起訴人於2018年9月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請求判令被告勝科公司承擔生態環境修復費用。【裁判結果】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人民法院一審認為,被告單位勝科公司違反國家規定,排放、處置有毒物質和其他有害物質,嚴重汙染環境,後果特別嚴重,其行為構成汙染環境罪。被告人ZHENG QIAOGENG(鄭巧庚)系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應以汙染環境罪定罪處罰。
  • 曹縣首例非法狩獵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宣判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9日訊記者從曹縣檢察院了解到,9月28日,由曹縣檢察院提起的趙某某、周某、張某某非法狩獵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在曹縣人民法院公開宣判。該案系曹縣檢察院辦理的首例非法狩獵公益訴訟案件。
  • 廉江:涉非法買賣綠海龜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今天開審
    10月28日上午,由廉江檢察院提起的被告人黃某某涉嫌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暨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在廉江法院公開開庭審理。 為法治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法檢「兩長」齊開庭,廉江法院院長陳夢敦擔任審判長進行審理,廉江檢察長林吳興出庭支持公訴及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
  • 最高院:支行行長擅自蓋章涉嫌犯罪,不影響對支行提起民事訴訟
    但本案所涉及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一條、第十條及第十一條仍保持不變,並未進行修改。因此,在《民法典》施行後,本文援引案例之裁判觀點仍可作為參考。裁判概述:銀行支行行長擅自以單位名義向出借人借款並在借款人處加蓋單位公章,儘管該行為涉嫌經濟犯罪,但仍不影響出借人以銀行支行為被告提起民事訴訟。
  • 最高法案例:借款人涉嫌非法集資犯罪,不必然要駁回民事起訴
    以民事案件涉嫌經濟犯罪為由駁回原告起訴,是通過刑事手段幹預民事審判的典型方式。應對這種幹預,首先可以從民事案件與刑事案件是否屬於同一事實或同一法律關係入手。《九民會議紀要》第128條列舉了以下幾種不屬於同一事實的典型情形: (1)主合同的債務人涉嫌犯罪,債權人請求擔保人承擔民事責任; (2)行為人以法人等其他主體名義訂立合同的行為涉嫌犯罪,合同相對人請求該主體承擔民事責任; (3)法定代表人的職務行為涉嫌犯罪,受害人請求法人承擔民事責任
  • 杭州檢察機關提起兩件個人信息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11月24日,杭州下城、西湖區檢察院向杭州網際網路法院提起兩件個人信息保護領域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2020年8月,下城區檢察院在審查孫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刑事案件中發現,孫某某以人民幣3.4萬元的價格,將自己從網絡購買、互換得到的4萬餘條公民個人信息通過微信、QQ等方式販賣給他人用於虛假外匯業務推廣。孫某的行為不僅觸犯了刑法,還侵害了不特定多數人的公民個人信息,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同年8月,該院在正義網發布訴前公告。
  • 民事訴訟須知
    一、起訴的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係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二)有明確的被告;(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範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 「訴訟詐騙」是詐騙罪嗎?
    這種理論模型若可以用在民事訴訟中,理所當然可以用在刑事訴訟中:如果控告人明知對方沒有犯罪,控告對方詐騙自己2000萬元,後被告人被以詐騙2000萬元追究刑事責任,「退還」控告人2000萬元,並判處被告人無期徒刑的,按照上述理論,控告人也能成立詐騙罪(詐騙2000萬元),那此時是否詐騙罪與誣告陷害罪想像競合?如果法官受騙處分被害人財物構成「三角詐騙」,那法官受騙判處被害人自由甚至生命又該如何認定?
  • 信陽一商販給豬肉塗抹螢光劑「美容」,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1月16日下午,潢川縣法院組成7人合議庭,公開審理了一起涉嫌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一案。潢川縣檢察院兩名檢察員以公訴人和公益訴訟起訴人雙重身份出席法庭支持公訴、提起附帶民事公益訴訟。
  • 長沙縣法院宣判首例野生動物保護領域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
    該案系長沙縣法院本年度開展「湖南環保·審判三湘行」活動以來,首例野生動物保護領域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長沙縣檢察院指控,2019年12月5日晚,謝某某、周某某相約至長沙縣榔梨街道保家村附近的山林內,兩人未取得狩獵證並在禁獵區和禁獵期,使用彈弓、鋼珠和夜間照明燈獵殺8隻鳥類,被公安機關當場查獲。
  • 7名被告獵殺鬣羚、大靈貓 被刑事處罰和民事賠償
    樂山市中級人民法院 供圖四川在線記者 張庭銘 劉春華8月7日,記者從樂山市中級人民法院獲悉,當日,該院公開開庭審理了本市首例野生動物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樂山市中級人民法院 供圖庭審後法院對該案當庭予以宣判:被告人邛莫小英、畢者夫提、洛子阿別、解樹馬龍、魯克阿學、克斯格明、阿仲加句7人因犯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分別被判處:一、邛莫小英、畢者夫提、洛子阿別、解樹馬龍、魯克阿學、克斯格明六人在本判決生效後三十日內共同賠償國家野生動物資源損失5萬元, 支付至樂山市檢察公益訴訟專項公益金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