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研究稱生物燃料比化石燃料更能加劇溫室效應

2020-11-25 中國網

中國網4月22日訊 據英國《衛報》網站4月20日報導,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比起三大化石燃料,用玉米秸稈為原料產出的生物燃料更能加劇溫室效應。這與歐巴馬政府「生物燃料是更加清潔的石油替代品,可以減緩氣候變化」的論斷相悖。

近期,《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一則研究總結道,在過去幾年裡,比起傳統燃料石油,以玉米秸稈為原料產出的生物燃料多排放了7%的溫室氣體。毫無疑問這是極其難以置信的。

研究人員進一步說明,他們不會承認生物燃料為新的可再生能源,儘管能源法早在2007年就如此定義了。他們總結道,這給了曾得到聯邦政府10億美元預算支持的纖維生物燃料新項目的支持者們當頭棒喝,而要立即停止這個有法律授權的項目還需要更有說服力的科學證明。畢竟,最初一半的「纖維性燃料」產品都來自於生物燃料。

此研究一經發表就受到了生物燃料企業和政府官員的強烈非議。他們認為研究人員對於碳排放量多少的分析太過簡單,碳排放並非全部由燃燒燃料組成。更應該考慮的是,生物燃料的市場已然形成,如果限制甚至終止生物燃料的買賣交易,農民們將會面臨大量亟待處理的玉米秸稈,而廣大農民的不滿可以威脅到社會穩定。對此,研究人員反駁道,長期的農作物供給會給土地造成巨大損失,因為秸稈原是土地很好的肥料。

愛荷華州一家公司原計劃年底內配置一臺價值200萬美元的機器,每年可以為附近農場提供近3000萬加侖的纖維酒精作為工業原料。單從溫室氣體排放量上來看,已有專家證明以此法獲得的酒精燃料完全優於石油。

評價有褒有貶,研究的主要負責人亞當·裡斯卡和內布拉斯·林肯副教授坦承早就有心理準備,也一直堅信終有一天自己的研究會得到社會的認可。(實習編譯:郝璐瑤)

相關焦點

  • 潛力巨大的負碳生物燃料,真的能取代化石燃料嗎?
    應用生物燃料和生物能源系統,是替代化石燃料、減少碳排放的方案之一。然而,關於這些系統的溫室氣體淨減排效益,一直存在爭議——土地使用變更造成的碳損失,以及變更之前土地的碳封存效益,都是關注的重點。據美國「物理學組織」網站8月24日消息稱,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CSU)的跨學科團隊預測,使用先進的生物燃料技術將帶來顯著的氣候效益。
  • 歐盟:生物能源碳排放或超化石燃料
    生物能源?我們應該如何抉擇(圖片來源:能源網)歐盟已經花費10年時間,扶植耗資150億歐元(約合200億美元)的能源產業。這些產業致力於從大豆和甘蔗等糧食作物中提取運輸用燃料,以期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但是在最近5年多的時間裡,科學家已經警告稱,相對於化石燃料,許多食物基燃料實際上可能促進了碳排放。生物燃料不符效益,歐洲擬降低使用量。
  • 溫室效應將被解決?二氧化碳被轉化為燃料,且無汙染
    現在咱們全球範圍內的溫室氣體嚴重的超標,導致地球不斷地出現溫室效應,全球範圍內的氣溫不斷的升高,而這主要的罪魁禍首就是二氧,化碳全球範圍內的二氧化碳含量嚴重的超標,所以現在的科學家針對這種有害的氣體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希望能夠將二氧化碳轉化成為家裡可用的生活燃料。
  • 化石燃料燃燒常識
    在燃燒過程中,化石燃料中的碳轉變為二氧化碳進入大氣,使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大。而二氧化碳作為一種溫室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它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散,其結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加重了溫室效應。
  • 如不控制化石燃料使用
    科技日報北京4月10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提出,有增無減的化石燃料使用,可能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本世紀末達到5000萬年以來未見的水平。照此發展下去,數百年後,地球氣候可能會出現至少4億多年來未見的狀態。
  • 全球的化石燃料何時耗盡?
    第一個想到的問題是(雖然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我們星球上的化石燃料何時耗盡?什麼是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在億萬年前形成的地球上發現的生物碳氫化合物。當死去的有機物掉落到海底或江河和沼澤中,並最終被泥土和淤泥掩埋時,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以及微生物的厭氧消化,從而形成了富含碳的沉積物。
  • 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的元兇--中國數字科技館
    而二氧化碳作為一種溫室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它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散,其結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加重了溫室效應。  自工業革命以來,儘管因化石燃料的使用,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大大提高,但隨之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等一系列嚴重問題,也逐漸引起全世界各國的關注。
  • 化石燃料或許還能用兩三百年,所有燃料用完後,人類該怎麼辦呢?
    所以,這些化石燃料能支撐人類生活多長時間?關於這個問題,目前尚無確切的答案,但是,從目前已知的資料來看,研究者們普遍認為,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大約還能使用兩三百年,這不禁讓人擔心,在不遠的將來,人類會如何?下面我們一起討論一下吧。
  • 金屬粉末或可替代化石燃料
    你能想像未來發動機不再「喝」汽油而是「吃」鐵粉嗎?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研究人員與一位歐洲航天局的科學家共同提出了一個新概念——利用與精白粉或糖粉差不多大的細微金屬粒子來驅動外燃機。相比氫、生物燃料或者電池等,金屬粉末更有望成為化石燃料的長期替代解決方案。外燃機是工業時代燃煤蒸汽機的現代版本,廣泛用於核電站、燃煤或生物質發電站。燃燒金屬粉末也很常見,例如煙花的奪目色彩就來自其中添加的各種金屬粉末,還有太空梭的火箭推進劑。
  • 化石燃料對環境的影響
    由於化石燃料是目前世界一次能源的主要部分,其開採、燃燒耗用等方面的數量都很大,從而對環境的影響也令人關注。  開採過程對環境的影響最典型的是煤炭開採,包括開採對土地的損害、對村莊的損害和對水資源的影響。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平均每開採萬噸煤炭塌陷農田0.2公頃,平均每年塌陷2萬公頃。
  •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各國化石燃料產量每年需降6%方能溫控達標
    如此一來,2030年的產量將是1.5攝氏度溫控目標所要求產量的兩倍多;在2020年至2030年之間,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產量每年必須逐年下降才能與1.5攝氏度溫控的減排路徑保持一致;疫情及其「大封鎖」措施導致2020年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產量短期下降,但疫情後的經濟刺激措施將推高全球化石燃料產量,有可能進一步加劇氣候變暖形勢;迄今,在二十國集團(G20)政府承諾的抗疫措施相關投資中,對化石燃料生產和消費領域的投入超過
  • 全球溫室效應
    既然如此,為什麼現在的科學家們又會把溫室效應當作一個全球性的重大環境問題呢?  自工業革命以來,由於人類活動釋放大量的溫室氣體,使得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急劇升高,結果造成大氣中的溫室效應日益增強,科學家們把這種人為活動引起的溫室效應稱為「增強的溫室效應」,這正是全球環境科學家們密切關注和擔憂的溫室效應。
  • 德國新技術:生物燃料將減少30%的排放量
    德國弗勞恩霍夫的專家找到了一種解決方案,他們從可再生原材料生產生物燃料。與化石燃料相比,合成燃料可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多達30%,並且還可減少煙塵排放量。近日,德國弗勞恩霍夫環境、安全和能源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正在研究對氣候友好的燃料,他們採用了一項新技術,用可再生能源生產合成的柴油和汽油。
  • 化石燃料革命,人類史的大加速,改造人類社會,改造整個生物圈
    人類的活動改變了生物在世界各地的分布與數量以及大洋與大氣中的化學構成,重置了自然的景觀與江河的布局,打破了生物圈內部古老的氮、碳、氧和磷的化學循環。研究人員花了很長時間才認識到,對維持生物圈的穩定而言,當今人類活動的影響堪比主要生物地球化學過程(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 超級計算機催生全新能源形態,人類或將擺脫化石燃料實現零碳循環
    一直以來,人類都依賴著化石燃料驅動文明。然而,在化石燃料儲量日益減少、氣候變暖日益加劇的今天,科學家們一直希望開發出一種新型燃料的生產技術:太陽能燃料。所謂的太陽能燃料,其實是一個腦洞大到類似於「水變油」的想法:利用太陽能,將傳統燃料燃燒後的「廢物」——水或二氧化碳——重新轉換成燃料。
  • 研究機構稱2019年或已是化石燃料需求峰值
    次閱讀 作者:王磊   來源:中化新網    2020年07月01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據油氣新聞網站6月28日消息 波士頓諮詢集團(BCG)在一份最新報告中稱,
  • 燃燒現有化石燃料將讓全球氣溫上升8攝氏度
    新華社倫敦5月23日電(記者張家偉)加拿大研究人員23日報告說,如果全部燃燒地球已知化石燃料,相當於向大氣排放5萬億噸二氧化碳,將導致到2300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8攝氏度;如果將其他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也考慮進去,氣溫升幅可能達到近10攝氏度。
  • 氫燃料和氨燃料將取代化石燃料 用於船舶發動機
    慧聰化工網訊:氨氣和氫氣是未來脫碳航運業中最是有希望的燃料,為了實現國際海事組織(IMO)關於減少船舶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初戰略所設定的目標,航運業必須改用替代的零碳燃料。     國際海事組織的EdmundHughes表示,2018年通過的最初的溫室氣體戰略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即航運需要做出調整。
  • 航空生物燃料 綠色天空的必然選擇
    其性質與傳統石油基燃料相當,部分指標甚至優於傳統航空煤油,單獨或與化石航空煤油調合後可滿足航空器動力性能和安全要求,且無需製造商重新設計引擎或飛機,航空公司和機場也無需開發新的燃料運輸系統。航空生物燃料可直接用於航空渦輪發動機 ,但目前主要是作為調合組分以1%~50%的體積比例與傳統化石航空煤油調合後使用。
  • 南京農業大學一項研究表明施肥不當會加劇溫室效應
    空調、汽車的使用會導致大氣溫室效應。記者今日從南京農業大學一項研究中獲悉,施肥不當也會加劇溫室效應。   這個關於「長期施肥對水稻土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的研究成果,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由南京農大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潘根興教授及其研究生完成的,相關論文最近發表在SCI源期刊《農業、生態系與環境》上,《自然中國》網站為此作了專門介紹。   據了解,水有水庫,碳有碳庫。土壤就是一個大的碳庫,儲存的大量有機碳是土壤質量和功能的核心,有利於作物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