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不要迴避課文裡的錯誤

2021-01-08 人民網

原標題:不要迴避課文裡的錯誤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這則鷸蚌相爭的故事,許多人都耳熟能詳。不過,最近有個小學生提出了疑問:「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它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

鷸蚌相爭的故事,出自《戰國策·燕策》,記載的是辯士蘇代借用民間流傳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了趙國攻打燕國。該小學生發出質疑之後,相關部門回應,寓言故事用來喻事明理,允許有一些想像和誇張,暫時不會更改教材。必須承認,寓言故事為達到生動形象、直白明了的效果,常常使用比喻、擬人、誇張等手法,這本身即是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體現。倘要嚴格較真的話,鷸和蚌並不會說人話,大灰狼也不會扮作狼外婆,龜和兔怎麼可能去賽跑?我們理解寓言,必須浸入情境,而不能認死理、鑽牛角尖。

但寓言表達手法沒問題,不代表講述邏輯能自洽。鷸蚌相爭的故事非常精妙,較真大可不必。但也頗有一些故事,為了講道理而不顧邏輯。如課文《羿射九日》講到,天上同時出現十個太陽,「江河裡的水都被蒸乾了」,然後又寫到,為了幫助人們擺脫苦海,神射手羿「蹚過九十九條大河」。同樣地,童話故事《灰姑娘》裡,過了12點魔法都會消失,一切歸回原狀,但是唯獨水晶鞋被保留下來。像這樣一些漏洞,就不能簡單用寓言的「筐」給蓋住,而應該大膽承認錯誤。小學生主動挑錯,是批判精神和懷疑態度的體現,值得點個讚。

教育界有個理論,「兒童乃成人之父」。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在許多案例中,問題不是成人主動發現的,而是小孩子挑出的。正是這種對比,讓我們看到孩子們身上有某些難能可貴的品質,如對細節的專注性,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正如《發現兒童》所寫的,「兒童本質上是積極的主體,蘊藏著創造力和志趣愛好,但往往被成人制定的教育制度所壓抑」。今天我們成人也要想一想,何以自己發現不了問題?是對經典習慣了盲目崇信,還是養成了某種表達套路,抑或被生活頓挫了熱情?果真如此,孩子難道不是成人學習的榜樣嗎?

這也提醒我們,權威的課文,不能照搬大道理,而是要講好小故事。作為孩子的引路人,應以回歸童年去解讀學生,充分地代入學生,為他們創設適宜身心發展的閱讀環境。好的文章應該能開啟學生大腦、打動學生心靈,面對學生質疑時正面回應、及時糾偏,而不是據以經典之名,絕不悔改、文過飾非。

明代學者陳獻章說:「前輩謂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我們固然要追求知識,但更追求獨立求索的態度,不盲信權威的精神。一些小學生挑出課文的錯誤,不管是否成立,其態度總是值得讚揚的。倘若錯誤成立,如何回應也很重要。《羿射九日》被曝漏洞之後,教材編寫組表示會認真研究,對教材進行適當修改。在我看來,這就是個不錯的態度。

(責編:段星宇、仝宗莉)

相關焦點

  • 課文總是記不住?科學家揭示記憶裡的平行宇宙
    表妹的問題在於短期記憶不錯,能記住今天背的課文;但長期記憶欠佳,過了一段時間就忘記了。而她希望的狀態則與現狀相反,盼望能將自己的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互換,即雖然今天背的課文今天記不住,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期記憶將慢慢鞏固,到考試那天就能下筆如有神了。 關鍵問題就在於,長期記憶是否需要短期記憶作為基礎?
  • 南方日報:於丹不要接受"女孔子"封號
    《光明日報》的一篇文章談她的《〈論語〉心得》何以大熱日本時,又提到了「女孔子」的稱謂,不妨就此說上幾句。     我不知道於丹對這個「封號」的態度如何,也許人家早就表過態而我沒有看到;倘若還沒有明確,我還是勸她不要接受為好,也不要不置可否,就這麼默認下去,怡然自得。
  • 張衡發明地動儀的課文被刪除,是什麼原因?
    筆者最早了解到地動儀,是從小學課文裡學到的。這也使我對張衡有了一種敬佩之情。 張衡是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
  • 怎樣才能不迴避與領導接觸?
    很多小夥伴們已經不知不覺的成為了新時代的打工人,但是很多人在面對領導時不知道要跟領導怎樣溝通,甚至也有很多人要迴避與領導之間的接觸。那為什麼有人會迴避與領導接觸呢?小K在《把話說到領導心裡去》一書中找到了答案。
  • 懟天懟地的《南方公園》,為12年前一個錯誤道歉了
    作者:王小笨一貫天不怕地不怕的《南方公園》道歉了
  • 課文只是素材——以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課文13《荷葉圓圓》為例
    在進行《荷葉圓圓》的備課時,通過反覆地朗讀,我心裡有一個想法:我是否可以不通過原本的課文呈現,來進行這一課的講授?然後我得出了一個結論:課文只是素材,如何使用才是關鍵。於是我提取了一些語文要素訓練點、難點及考點,開始設計這一節課。認識本課12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 小學語文課文被指杜撰:愛迪生7歲時根本沒闌尾炎手術
    核心提示: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個別課文引發了部分教師和家長的熱議,甚至被質疑是"假課文"。人教社已經向教育部寫了相關的情況說明。假課文  杭州市外語實驗小學的校長張敏被一個偶然發現"驚呆了"--看到二年級(下)語文課本裡有篇名為《愛迪生救媽媽》的文章。
  • 小學生對《鷸蚌相爭》課文,提出質疑,語文課本存在「漏洞」?
    課文大多是教會學生們人生道理,課本裡出現的人物也都給小學生們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作用但是對於語文課本當中的課文,外界的意見也不是很統一。 小學生對《鷸蚌相爭》課文,提出質疑 這不,最近就有一位小學生針對於五年級的課文《鷸蚌相爭》的故事提出來質疑,一時間也引發了網絡上眾多網友對於語文課文內容這件事情的熱議。
  • 部編三年級下冊第17課《我變成了一棵樹》課文仿寫
    在宇宙的這一邊,小燕子從南方飛來。那麼在宇宙的另一邊,他會從北方飛來嗎?如果16課引導學生逆向思維,打開想像的翅膀,那麼17課則引導學生繼續想像,17課課後習題提出問題:如果你也會變,你想變成什麼?變了以後會發生什麼奇妙的事情。
  • 孩子背不下來課文?可能是方法沒用對,試試「學霸記憶法」
    其實這種情況是很普遍的,主要原因就是孩子沒有掌握正確的記憶方法,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學霸記憶法」,輕鬆解決孩子背不會課文的問題。兩個因素影響孩子背課文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背課文呢?1.
  • 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第六單元課文重點知識總結
    孩子學習語文,要掌握課文主旨內容,了解課文講的是什麼內容,要求學生會用自己的話去概括課文中心,真正掌握課文精髓,提高孩子的語文素養。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五單元、第六單元課文重點知識總結,能快速幫助孩子了解課文內容,只要花較少的時間就能輕鬆掌握課文精髓。之前1-4單元資料已發有文章,有需求的請點擊我的頭像,在往期文章裡查看。歡迎大家關注我,點讚、轉發,收藏!
  • 【南方日報】給大腦迅速繪張高清「地圖」
    製圖:楊朝宇南方日報訊 (記者/杜豔)探索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是人類科學研究最偉大的挑戰之一。大腦的內部究竟是何模樣?千億個腦神經元是如何工作的?《南方日報》(2020年11月9日03版)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0-11/08/content_7913037.htm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
    就像在《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松子說: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種被忽視的絕望甚至會跟隨迴避型依戀人的一生。但是這種感受是痛苦的,難以忍受的。所以他們會想盡辦法壓抑住這種想法,甚至給自己找出理由「我不需要別人的愛」這是一種保護機制,一種避免自己被親密的人傷害的防禦機制。
  • 光明日報:課本錯誤不可原諒
    光明日報:課本錯誤不可原諒 2020-06-22 11: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思維導圖學課文,一年級下冊,小壁虎借尾巴
    大家好,我是小蔡老師,今天跟大家一起學習的是一年級的課文《小壁虎借尾巴》。這是一篇童話故事,通過敘述小壁虎向小魚、老牛、燕子借尾巴的經過,像我們介紹了小魚、老牛、燕子它們尾巴的用途以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點。
  • 不能迴避「物質是怎麼產生的」這一關鍵問題!
          目前,科學家迴避「物質是怎麼產生的」這一關鍵問題,也就無法解釋「磁場與電流的關係」。      既然不去研究「物質是怎麼產生的」,也就只能依靠實驗數據去理解「大自然的規律」;對於不能細緻觀察的「熱核反應」,以及「熱核反應」導致的地質變化,就只能事後觀察,展開想像。
  • 語文老師:仿寫課文練習,別再背千篇一律的範文,用課本搞定寫作
    連標點都錯得一樣,可見所謂的範文作文書,印刷錯誤都非常明顯。學生們的語文學習態度,這也是不少語文老師很無奈的事。發現有抄作文的現象,在小島老師的班級裡,是絕對不允許的行為。必須接受一遍遍修改和端正學習態度的再教育,寫作練習不能偷懶,想要出成績,靠抄作文是沒有用的。有寫作困難問題的學生,主要是對自己的寫作沒有信心,怕寫作文,怕被老師當作反面教材進行批評。
  • 第十一章 交流與迴避
    在實行文官制度的許多國家裡,公務員的交流都被當做一項重要的管理手段而加以利用。西方國家在官員晉升職務以前,一般都調到本部門的有關局、處去工作,全面熟悉情況,以保證晉升以後能順利地領導新部門的工作。在法國,從國立行政學校和郵電職員中錄用的各個職類的公務員,在原部門服務4年後,還應當到其他部門經受鍛鍊。
  • 預習三年級上冊關於列寧文章《灰雀》理解課文大意,體會人物心理
    列寧發現公園裡的灰雀失蹤和一個男孩有關,他沒有直接批評,質問,而是通過交談,讓男孩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放鳥歸園。故事表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保護了一個孩子的誠實和天真。預習課文時要知道本課的學習目標:1.認識、讀準10個生字詞,會寫13個生字詞,2.學會帶著問題默讀課文,揣摩人物內心想法,體會列寧對男孩的尊重與呵護,知道男孩的誠實和天真。3.分角色朗讀課文,能讀出對話的語氣和心情。
  • 中考語文複習-課文內容理解
    請點右上角關注【六六順教育】,中考語文複習題:課文內容理解。需要朋友,請收藏,練一練。一、填空題1、在《水滸傳》中,綽號為「智多星」的人是______________,也被稱為「賽諸葛」。他與一夥好漢在「黃岡泥上巧施功」,幹了一件大事是______________。2、根據課文填空。(1)園中無他奇,奇在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