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在小說《三體》中5句打破常規思維的話,值得我們思考

2020-11-29 新青年讀書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特別好看也特別精彩,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劉慈欣能夠打破人們的常規思維,將人類社會人類文明的問題在小說裡表達出來,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既產生了思想上的碰撞,又產生了極大的震撼反思

筆者在劉慈欣的小說《三體》中,整理出了5句滿負哲理的話,這幾句話堪稱小說《三體》當中的精髓,不僅意味深長,又令人細思極恐。如下: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人性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它能夠保障我們個人與社會的良好秩序和發展。在今天,我們常常呼籲做人要有人性,要有人文主義關懷。一個沒有人性的人,不僅會遭到他人的排擠,也會錯過世界上許多美好的東西。

人性是人類對自我本性的束縛,也是人類文明所衍生出的特定的行為方式。比如人的本性就是懶,如果沒有自制力,那麼你將失去成功的機會;再比如我們的道德體系,如果我們不尊老愛幼,不對弱者給予同情,那麼我們將遭到他人的譴責,可能很多人都不願意與我們合作。所以說,失去人性,會失去很多東西。

這看似是一句非常正常的話,但劉慈欣在後面加的另一句話,又把問題推向更深處。

人性重要嗎?當然很重要,但如果一個人失去了獸性,那麼這一切都是狗屁。獸性的本質就是生存和繁衍,如果我們前提不是生存的情況下,那麼就會被別人淘汰掉。

正如小說《三體》當中的黑暗森林法則,如果宇宙中的文明不消滅其他文明,那麼自己就很有可能被消滅掉。

包括當下的人類社會,甚至說我們一切看似非常人性化的行為方式,和美好道德,本質上都是在為了生存而做,是一種高級的生存方式,從這個角度來說,人類的道德體系和文明體系難道不虛偽嗎?我們的信仰很容易在生存的壓力之下崩坍,這是一件令人非常細思極恐的事。

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這句話的原本是:給時間以生命,而不是給生命以時間。意思就是時間本來是虛無的,是空無一物的,要給時間以豐富多彩的生命,才會讓時間變得有意義,而不是說膚淺地給生命加以時間上的延續。

這句話雖然不長,但卻很有哲理,而劉慈欣把其中的「時間」「生命」改成了「歲月」「文明」,又瞬間將這句話的意義提升到了另一個更宏大的場景當中去,如同提升了一個維度。

一個生命的存活時間是短暫的,一個文明卻有可能存在幾千上萬年,我們之所以感覺這句話很宏大,是因為劉慈欣把時間給拉長了;而另一個詞,歲月,相比於時間,更加強調時間的推進關係過去的時期,同時又多了一種人文色彩。因為一年為一歲,這是人類對時間的重新定義和構建。

歷史上的很多王朝都想延續千秋萬代,而文明又何況不是如此?但實際上,任何王朝都是一個統治周期,文明可能也有著自己的生命周期。

我們的常規思維可能就是存在的越久越好,活的時間越長越好,但劉慈欣透過現象看本質,打破了我們的常規思維。

因為我們的文明本來就是從虛無之中誕生的,如何更好地綻放出文明的光輝,讓別人知道我們存在過,把歲月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可能會更有意義。

西方人並不比東方人聰明,但是他們卻找對了路。

在上學的時候,我們在歷史課本上可能會經常發現,同一歷史時期的我們都穿著嚴實的衣服,而西方人卻袒胸露背,如同野蠻人一般。

我們中國人發明了造紙術、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藥,可以說我們有很強的創造力,而且在古代封建時期,我們都是遙遙領先全球的。但戲劇性的是,西方人僅僅通過兩次工業革命,就完全超越了擁有幾千年歷史基墊的我們。

有一句話叫做落後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敢承認自己落後了。劉慈欣能夠在小說《三體》中提出這個敏感的問題,也由此可見劉慈欣作為一個作家的魄力,同時,劉慈欣能夠在小說中,大膽地寫出這句話,實際上也是因為對我們自己有足夠的信心。

不單單是這些,其實這句話也是在提醒我們,不能因為一小點成就而沾沾自喜,尤其是在如今這個科技的時代。

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人突然超過你,即使你在之前已經有了很大的成功,被別人在一瞬間超過也都是完全可能的事情,所以劉慈欣的這句話,也是在警示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意識。

你的無畏來源於無知。

做人要有敬畏之心,一些人可能會說這是迷信,但這種敬畏,實際上既是對未知神秘力量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安全防護。

因為我們知道,宇宙實際上有無窮無盡的奧秘,雖然說我們在不斷地探索和發現,但我們也不能妄下定論。因為表面上你似乎知道了一切,沒有什麼可怕的,但其實,宇宙中還有許多我們看不見、觀察不到的力量,你不知道黑暗中是否有雙大手在操控著什麼。

就好比宇宙中的暗物質,它是一種不可見的物質,人類無法確切地觀測和測量出暗物質,但它卻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客觀存在,只是人類目前的科技並無法做出更多的解釋,但它又是我們做宇宙探索和理論猜測所不可忽視的一環。

所以說,一個無畏的人真的是因為他知道了一切嗎?恰恰相反,正因為還有許多東西他根本不知道。

我們都是陰溝裡的蟲子,但總還是得有人仰望星空。

人類是渺小的,但我們還是應該有更高的追求,不能被眼前的舒適和利益所禁錮。歷史上,各個國家的國王和教皇對科學家們進行了很多打擊,不允許人們的科學猜想和質疑。

但科學不是宗教和權力,是可以進行質疑的,也是需要進行質疑的,因為這樣才會促使我們科技的不斷進步。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離普通大眾越來越遠,人們不是不能質疑,而是無法質疑,因為很少有人會懂得一些高端的科學知識。

因此,這就很容易導致科學壟斷的現象,也就是說,知識和科技的既得利益者,很有可能會因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而阻礙新的科學進步或發現。雖然這種觀點有些聳人聽聞,但確實存在這種可能性。

這個時候,我們只能期盼會有良知的科學家站出來,打破種種限制,繼續仰望星空。

相關閱讀:

小說《流浪地球》中5個最經典的句子,每句話都直擊人心發人深思!

相關焦點

  • 教育部力薦《三體》,打破常規思維的20句吶喊,現實得發人深省
    一天,劉慈欣在打牌中輸掉一個月的工資800塊後,痛定思痛開始寫小說掙錢。他相當大一部分作品都是在這個崗位上寫的,包括了震驚全球的《三體》。2015年8月,劉慈欣憑藉《三體》獲得中國科幻小說界的最高榮譽獎項——「銀河獎」,更是摘得了「雨果獎」,被譽為「中國科幻的領軍人物」。
  • 劉慈欣《三體》在日本搶脫銷!5天8次印刷,網友:真正的文化輸出
    劉慈欣《三體》在日本搶脫銷!5天8次印刷,網友:真正的文化輸出2019年,中國科幻影片《流浪地球》的成功,讓劉慈欣這個人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從此這個一直在幕後的科幻小說作者,走到了臺前。緊接著就是他《三體》的爆火!而《三體》這本書也代表了中國科幻的水準,甚至是已經達到了世界級的水準!
  • 腦洞成為黑洞,《三體》就是奇點——讀劉慈欣小說《三體》
    總算啃完了劉慈欣一百多萬字的小說《三體》。 小半條命差點搭上,燒腦費神。像是一場太空激戰殘留下的廢墟和塵埃,腦海一片昏天黑地,地老天荒。木然地回到現實,決定寫一篇,算是一名後進的學生參加畢業典禮,但我從《三體》裡能畢業了嗎? 《三體》是建立在人類文明視角上展現星際衝突,拷問宇宙法則的巨製,源於人類地球,高於人類地球,如深空一般暗夜無邊,深邃迷離。
  • 劉慈欣《三體》中犀利的20句話,句句充滿哲理,解讀人性直抵人心
    歐巴馬曾說「讀完《三體》,我才覺得當一個美國總統也這樣渺小」。在讀完《三體I》後,親自讓政府部門發郵件給劉慈欣催更。雷軍認為這本書中哲學道理對制定公司三到五年戰略非常有幫助!他曾在公開場合多次談起《三體》,尤其《三體》中的「降維打擊」概念,更是數次提及。
  • 文科生與理科生較量:高曉松聊《三體》,遭劉慈欣「打臉」
    在這個節目中,高曉松大談各種話題和知識,直到劉慈欣來做節目。當高曉松和劉慈欣談起《三體》時,卻慘遭原作者打臉,高曉松對《三體》的所有解讀都被劉慈欣一一否定。一個是文藝思維,一個是理工思維,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領域。到底是發生什麼事了呢?
  • 《三體》的作者劉慈欣:諾貝爾獎太高了,拿到之後生活就毀了
    對於科幻迷們來說,劉慈欣的《三體》肯定是必讀的書單之一,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的《三體》系列可謂是中國科幻小說界的巨著。不僅備受讀者與媒體讚譽,還是首部獲得「星雲獎」和「雨果獎」兩項國際大獎的中國科幻小說。
  • 劉慈欣小說《三體》中的三體問題原來就是一個科學難題
    原標題:劉慈欣小說《三體》中的三體問題原來就是一個科學難題 三體文明存在嗎?地球人也通過望遠鏡探知到了三體艦隊的存在,地球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以上是我國當代知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中的內容。
  • 為什麼科技大佬喜歡推薦科幻小說《三體》,劉慈欣在裡面藏了什麼
    是因為劉慈欣在作品中,飽含對人類歸宿的思考,和對人性以及社會現實的反射。書中三體文明得以發展,不是單獨依靠研發高科技,更多是文化的掠奪與競爭。因為三體文明存在「亂紀元」與「恆紀元」之說,亂紀元與恆紀元的交替推動著科技進一步發展。
  • 劉慈欣《三體》中的引力波_深度報導_山西新聞網 - 主流媒體 山西...
    希望《三體》和引力波不僅僅是時令性的話題,而能引發大家較為深度的思考,我們對科學的態度是怎樣的?我們的文化中科學的比重如何得以增加?那就從劉慈欣《三體》中的引力波說起,讓我們從對科學的好奇、關注、熱愛開始吧。    宇宙就是這麼奇妙!
  • 北大教授解讀《三體》,一部科幻小說藏著怎樣的哲學思考?
    作者:吳飛資料圖 新華社小說的文字雖然不算精緻,人物塑造也並非完美,情節設計也不無瑕疵,但史詩般的故事和深刻宏大的思考,卻遠非我聽到的各種評價所能窮盡。讀完《三體》之後,我也讀了劉慈欣的幾本小說集,其宏大雖未必比得上《三體》,但對許多根本問題的思考也相當驚人。
  • 劉慈欣《超新星紀元》電影項目啟動,《三體》版權公司合作發行!
    8月23日,劉慈欣小說《超新星紀元》改編的電影《超新星紀元》項目啟動。在採訪現場,《三體》的版權所屬公司遊族影業CEO孔二狗也到達了現場。據悉,遊族影業不僅買下了《三體》的版權,同時還買下了《超新星紀元》等多部劉慈欣小說的版權。
  • 《三體》中的英雄類型與劉慈欣的絕望寓言
    科幻小說是一個天然造就各種極端情境的文類,但像《三體》這樣具有鮮明存在主義意蘊的作品卻不多。我們需要追問的是,劉慈欣為什麼在當下寫出這樣一部作品? 《三體》在當代中國的文化語境中意味著什麼,對我們又有何啟發?
  • 劉慈欣談科幻小說:末日題材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近日,劉慈欣做客中新網訪談節目,暢談了《三體》的創作過程,並分享了他對科幻小說的理解。  寫好科幻小說的關鍵是有科幻思維方式  劉慈欣在訪談中表示,之所以走上科幻寫作的道路,因為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科幻閱讀愛好者。在他看來,科幻小說是一個類型很豐富的文學題材,很難一概而論。
  • 一篇文章,5分鐘帶你看完,中國最牛的第一科幻小說《三體》
    等國家外交部門出面找劉慈欣協調此事,劉慈欣才敢確信這件事的真實性。為了看《三體》,歐巴馬以國家政府名義向劉慈欣催稿,這也確實很任性了,但歐巴馬說,《三體》不止是部科幻小說,它帶來了思考,讓他深受感觸。奧馬巴與劉慈欣那是怎麼樣的思考與感觸呢?
  • 劉慈欣:《三體》被拍成電影處境比較險惡
    鈦媒體創始人趙何娟,曾在數月前與劉慈欣有過一次深度對話,這也是劉慈欣最近一次系統性的講述了其對於科技、科幻以及《三體》電影的思考。他也坦言,《三體》的電影要麼是非常成功,要麼是被人罵死。  北京時間23日下午1時許,第73屆雨果獎在 華盛頓州斯波坎會議中心 正式揭曉。
  • 《三體》短片出世,劉慈欣看完稱:這是我心目中的《三體》電影
    《三體》是中國科幻小說界的巔峰之作,擁有大量的粉絲。作者劉慈欣也被稱為「中國科幻第一人」。隨著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的電影《流浪地球》的熱播,《三體》的粉絲們希望儘快看到《三體》的上映。然而,自2015年開拍歷經5年,遲遲未能上映,這讓《三體》的粉絲大失所望。但此時,另一部以「三體」為原型改編的電影《水滴》問世。
  • 科幻小說的巔峰《三體》,講述了宇宙的終極秘密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其中《三體》經美籍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翻譯後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三體III:死神永生》獲得2017年軌跡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
  • 《三體》打開中國科幻的大門!為何劉慈欣還沒唐家三少賺得多?
    以小說《三體》而著名劉慈欣和以網絡小說《鬥羅大陸》而出名的唐家三少別佔據了作家富豪榜和網絡作家富豪榜的第一名,但是兩人所獲得的利益卻不一樣,一個千萬,一個億,為什麼這兩人之間有如此大的差距?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三體確實是第一次真正的見到科幻的深邃。眾多網友對於三體的評價只能用神作二字來概括,我想是的,是他真正開啟了中國科幻的大門。然而,為什麼收入差距會有這麼大呢?2、傳統作家劉慈欣真正的原因在於它儘管是創作科幻的,但本質上還是一個偏向於傳統的作家,不會一昧茫然的追求快和高效,事實就是如此,創作出質量過硬的小說,那麼也必然會導致產量的減少。
  • 《三體》中讓所有文明都害怕的黑暗森林法則,離我們還有多遠?
    在科幻小說《三體》中,讓所有文明都害怕的黑暗森林法則,離我們還有多遠?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黑暗森林法則只適用於中、高級文明,對於低級文明和大神級文明歸零者是不適用的。因為對於前者來說,他們根本意識不到黑暗森林法則的存在。
  • 只讀過《三體》還不足以談劉慈欣
    很多非科幻小說迷的讀者對劉慈欣的印象怕只有史詩一般的《三體》,而這兩部有點掛羊頭賣狗肉的作品,卻讓人們發現了這位作家如寶藏一般,有著遠比我們想像中龐大的作品矩陣。電影《流浪地球》是大雜燴?衝著劉慈欣名頭衝進電影院的觀眾,怕是要憤憤不平一下了:《流浪地球》雜糅了劉慈欣多部作品,《流浪地球》只選取原作「為地球裝上發動機,逃離太陽系」的創意點。